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天干地支是什么,天干地支各是什么?

本文目录索引

1,天干地支各是什么?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十天干:甲(jiǎ)、乙( 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注: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早在公元前2697年,于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我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365.2419 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据记载,公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天干地支,是古人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做60进位而设出的符号。对古代的中国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数字般的单纯,而且后来更开始把这些符号运用在地图、方位及时间(时间轴与空间轴)上,所以这些数字被赋于的意思就越来越多了。

  古人(一说黄帝)观测朔望月,发现两个朔望月约是59天的概念。12个朔望月大体上是354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记法(十天干),产生阴阳合历,发展出现在的天干地支;较为成熟时应该是在夏商周三代。

  【来源】
  它源自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是为“河图”。

  河图和洛书,乃由天象观察中产生的,在三代时期就成为帝王的宝贵之物。河图和洛书构造简明,它是中国古代的文化基石之一。清代经学家廖平,曾将诗经,易经,内经三者反复印证,证实了内经的理论本于易经,而易经之数理又取则于河洛。

  河图以十数合五方,五行,阴阳,天地之象。图式以白圈为阳,为天,为奇数;黑点为阴,为地,为偶数。并以天地合五方,以阴阳合五行,所以图式结构分布为:

  一与六共宗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与七为朋居南方,因地二生炎,天七成之;三与八为友居东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与九同道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与十相守,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河图乃据五星出没时节而绘成。五星古称五纬,是天上五颗行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运行,以二十八宿舍为区划,由于它的轨道距日道不远,古人用以纪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相继出现于北极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由此可见,河图乃本五星出没的天象而绘制,这也是五行的来源。因在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见于北方,正当冬气交令,万物蛰伏,地面上唯有冰雪和水,水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七月夏至后,火星见于南方,正当夏气交令,地面上一片炎热,火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三月春分,木星见于东方,正当春气当令,草木萌芽生长,所谓“春到人间草木知”,木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九月秋分,金星见于西方,古代以多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杀伐之气当令,万物老成凋谢,金行由此而成。五月土星见于中天,表示长夏湿土之气当令,木火金水皆以此为中点,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时气候变化,皆从地面上观测出来的,土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

  【含义】
  ▲干者犹树之干也。
  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
  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
  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燃着,见而光明。
  丁: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盛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繁荣。
  己:起也,纪也,万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
  癸: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萌芽。

  ▲支者犹树之枝也。
  子:孳也,阳气始萌,孳生于下也。
  丑:纽也,寒气自屈曲也。
  寅:髌也,阳气欲出,阳尚强而髌演于下。
  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
  辰:伸也,万物舒伸而出。
  巳:巳也,阳气毕布已矣。
  午:仵也,阴阳交相愕而仵。
  未:眛也,日中则昃,阳向幽也。
  申:伸束以成,万物之体皆成也。
  酉:就也,万物成熟。
  戌:灭也,万物灭尽。
  亥:核也,万物收藏,皆坚核也。

  【作用】
  ——可推算中国历史年代

  考古发现,在商朝后期帝王帝乙时的一块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可能是当时的日历。这也说明在商朝时已经开始使用干支纪日了。根据考证,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曾发生一次日食。这是中国使用干支纪日的比较确切的证据。而使用皇帝年号纪年则是汉武帝时期的建元年号。

  干支法在中国古代一直使用,从未间断。因此对研究历史非常有帮助,非常容易推算历史时间。

  如《冯婉贞》:“咸丰庚申,英法联军白海入侵。”咸丰,皇帝年号;庚申,干支纪年。

  【天干地支与夏历】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历法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天干共十个字,因此又称为“十天干”,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以一个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称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天干地支这共二十二个的符号错综有序,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它显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与“阳”的作用结果。中国历法包含了阴阳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运化的规律。

  年: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后,又从头算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称为干支纪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开始,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然后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刚好是一个干支的周期。

  时:由甲子时开始,但记时的地支固定不变,每天十二个时辰。


  【天干地支纪年】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已用干支纪年。可是,其实是类似的太岁纪年,用太岁所在位置来纪年,干支只是用以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木星(太岁)11.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太岁约86年会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而东汉的历学者没用超辰法。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从太始二年表面一样。

  干支纪年,一个周期的第一年为“甲子”(如黄巾起义口号为“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第二年为“乙丑”,依此类推,60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如1864年为农历甲子年,60年后的1924年同为农历甲子年;1865年为农历乙丑年,1925年同为农历乙丑年,依次类推。

  必须特别注意的是干支纪年是以立春作为一年即岁次的开始,是为岁首,不是以农历正月初一作为一年的开始。例如,1984年大致是岁次甲子年,但严格来讲,当时的甲子年是自1984年立春起,至1985年立春止。

  ▲天干地支纪年与公历的近似换算

  从已知的公历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公元前的年份则用58-“年份数除以60的余数”后计算)
  【天干地支纪月】
  干支纪月时,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非中气)至下次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不是农历某月初一至月底。许多历书注明某农历月对应某干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对应。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大致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大致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大致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月大致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大致为甲寅。依照正月之干支,其余月份按干支推算。60个月合5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九年癸丑年(公元53年)冬至月(大雪至小寒的月份,近似农历十一月)就是“甲子月”。有歌诀为证: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丙辛必定寻庚起,丁壬壬位顺行流;更有戊癸何方觅,甲寅之上好追求。 下表是地支纪月时对应的节气时间段、中气、近似农历月份、近似阳历月份、以及年天干和月地支构成的月干支:

  月地支 节气时间段 中气 近似农历月份 近似阳历月份 甲或己年 乙或庚年 丙或辛年 丁或壬年 戊或癸年
  寅月 立春—惊蛰 雨水 正月 2月 丙寅月 戊寅月 庚寅月 壬寅月 甲寅月
  卯月 惊蛰—清明 春分 二月 3月 丁卯月 己卯月 辛卯月 癸卯月 乙卯月
  辰月 清明—立夏 谷雨 三月 4月 戊辰月 庚辰月 壬辰月 甲辰月 丙辰月
  巳月 立夏—芒种 小满 四月 5月 己巳月 辛巳月 癸巳月 乙巳月 丁巳月
  午月 芒种—小暑 夏至 五月 6月 庚午月 壬午月 甲午月 丙午月 戊午月
  未月 小暑—立秋 大暑 六月 7月 辛未月 癸未月 乙未月 丁未月 己未月
  申月 立秋—白露 处暑 七月 8月 壬申月 甲申月 丙申月 戊申月 庚申月
  酉月 白露—寒露 秋分 八月 9月 癸酉月 乙酉月 丁酉月 己酉月 辛酉月
  戌月 寒露—立冬 霜降 九月 10月 甲戌月 丙戌月 戊戌月 庚戌月 壬戌月
  亥月 立冬—大雪 小雪 十月 11月 乙亥月 丁亥月 己亥月 辛亥月 癸亥月
  子月 大雪—小寒 冬至 十一月 12月 丙子月 戊子月 庚子月 壬子月 甲子月
  丑月 小寒—立春 大寒 十二月 1月 丁丑月 己丑月 辛丑月 癸丑月 乙丑月

  干支纪月法未普遍实行,主要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

  推算实例:2004年大致是农历甲申年。那次甲申年自2004年2月4日19时56分立春起,至2005年2月4日1时43分立春止。这里的时刻是东经120度标准时。

  丙寅月,2004年2月4日19时56分立春~2004年3月5日13时56分惊蛰
  丁卯月,2004年3月5日13时56分惊蛰~2004年4月4日18时43分清明
  戊辰月,2004年4月4日18时43分清明~2004年5月5日12时2分立夏
  己巳月,2004年5月5日12时2分立夏~2004年6月5日16时14分芒种
  庚午月,2004年6月5日16时14分芒种~2004年7月7日2时31分小暑
  辛未月,2004年7月7日2时31分小暑~2004年8月7日12时20分立秋
  壬申月,2004年8月7日12时20分立秋~2004年9月7日15时13分白露
  癸酉月,2004年9月7日15时13分白露~2004年10月8日6时49分寒露
  甲戌月,2004年10月8日6时49分寒露~2004年11月7日9时59分立冬
  乙亥月,2004年11月7日9时59分立冬~2004年12月7日2时49分大雪
  丙子月,2004年12月7日2时49分大雪~2005年1月5日14时3分小寒
  丁丑月,2005年1月5日14时3分小寒~2005年2月4日1时43分大寒

  【天干地支纪日】
  干支纪日,60日大致合2个月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确定的文献指出干支纪日始于鲁隐公三年夏历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

  因为儒略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4整除,闰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5日,所以4年1461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数是29220日,合80年。这就是说,每8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儒略历月日日期会反复一次循环。(公元4年本来应为闰年,但因为公元前45年开始实施儒略历后,“每隔3年”加一次闰日被误为“每3年”加一次闰日,所以罗马皇帝屋大维下令前5年、前1年、4年停闰以修正错误置闰。)

  因为格里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100但非400整除,闰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425日,所以400年146097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数是2921940日,合8000年。这就是说,每8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格里历月日日期若没有遇到能被100但非400整除的公元年,会反复一次循环,但整体而言,假设未来从不改格里历,每800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格里历月日日期才会反复一次完整的循环。1912年2月18日,合农历壬子年正月初一,以及9912年2月18日,都是是“甲子日”。

  【天干地支纪时】
  干支纪时,60时辰合5日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必须注意的是子时分为0时到1时的早子时和23时到24时的晚子时,所以遇到甲或己之日,0时到1时是甲子时,但23时到24时是丙子时。晚子时又称子夜或夜子。日上起时亦有歌诀: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戊起, 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发, 壬子是真途。下表列出日天干和时辰地支构成的时辰干支,以北京时间(UTC+8)为准:

  时辰地支 北京时间(UTC+8) 甲或己日 乙或庚日 丙或辛日 丁或壬日 戊或癸日
  早子时 0时—1时 甲子时 丙子时 戊子时 庚子时 壬子时
  丑时 1时—3时 乙丑时 丁丑时 己丑时 辛丑时 癸丑时
  寅时 3时—5时 丙寅时 戊寅时 庚寅时 壬寅时 甲寅时
  卯时 5时—7时 丁卯时 己卯时 辛卯时 癸卯时 乙卯时
  辰时 7时—9时 戊辰时 庚辰时 壬辰时 甲辰时 丙辰时
  巳时 9时—11时 己巳时 辛巳时 癸巳时 乙巳时 丁巳时
  午时 11时—13时 庚午时 壬午时 甲午时 丙午时 戊午时
  未时 13时—15时 辛未时 癸未时 乙未时 丁未时 己未时
  申时 15时—17时 壬申时 甲申时 丙申时 戊申时 庚申时
  酉时 17时—19时 癸酉时 乙酉时 丁酉时 己酉时 辛酉时
  戌时 19时—21时 甲戌时 丙戌时 戊戌时 庚戌时 壬戌时
  亥时 21时—23时 乙亥时 丁亥时 己亥时 辛亥时 癸亥时
  晚子时 23时—24时 丙子时 戊子时 庚子时 壬子时 甲子时

  【天干地支次序表】
  1. 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地支与五行、方位的关系】
  子(鼠)属阳水,北方;亥(猪)属阴水,北方。
  寅(虎)属阳木,东方;卯(兔)属阴木,东方。
  巳(蛇)属阴火,南方;午(马)属阳火,南方。
  申(猴)属阳金,西方;酉(鸡)属阴金,西方。
  辰(龙).戌(犬)属阳土,中方;
  丑(牛).未(羊)属阴土,中方。

  【天干与五行、方位的关系】
  甲为栋梁之木,东方。乙为花果之木,东方。丙为太阳之火,南方。丁为灯烛之火,南方。
  戊为城墙之土,中方。己为田园之土,中方。庚为斧钺之金,西方。辛为首饰之金,西方。
  壬为江河之水,北方。癸为雨露之水,北方。

天干地支各是什么?

2,天干和地支分别是什么?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 天干地支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而用干支来纪年月日时的历法叫做干支历。 显示所有大图 十天干、十二地支 干,就是天干;支,就是地支。天干和地支合起来,称为干支。 干、支是上古时期就已经出现的一种计数、计时符号,就像我们现在所使用的阿拉伯数字一样。 干支的取义,源自于树木的“干”和“枝”。干,就是树干。支,就是树枝,就是树干的分支。也就是说,地支是从天干中分出来的支。干和支是这么一个关系。 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 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其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同时,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对应鼠,丑对应牛,寅对应虎,卯对应兔,辰对应龙,巳对应蛇,午对应马,未对应羊,申对应猴,酉对应鸡,戌对应狗,亥对应猪。 天干、地支是如何搭配的? 我们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相配的时候,每次配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天干在前,地支在后。 天干,从甲开始配,地支,从子开始配。 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是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既不能用阳干配阴支,也不能用阴干配阳支。 如何组合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具体组合的时候,从十天干中的甲开始,依次与十二地支相配。 当我们配到第十个地支的时候,也就是配到酉的时候,我们发现,十天干都已经全部组合完了,那怎么办呢? 那就再从第一个天干开始,进行新一轮的组合,与第十一个地支相配,也就是天干的甲与地支的戌相配,然后再依次类推下去,这样我们一共得到六十个组合。 这六十个组合,我们称之为“六十干支”,也可以称为“六十甲子”。 01~10、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11~20、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21~30、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31~40、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41~50、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51~60、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古时候,人的寿命相对较短,当人们活到六十岁的时候,头发基本上都变得花白了,所以古人称六十岁为“花甲”之年。 可以看出,“六十干支”是六十年一个轮回,一个循环,一个周期,然后再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当然,采用干支纪年法,必须事先规定某一年的干支,然后才能依次推导出其他各年的干支。 我不是尚书 对古代的中国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数字般的单纯,而且后来更开始把这些符号运用在地图、方位及时间上,所以这些数字被赋予的意义就越来越多了。

3,天干地支分别指的是什么?

十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曰: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简化后的天干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扩展资料古人曾以干支记录生日,为一次生日可能不止等4年 中国人很早就开始记忆自己的出生日期,不过最初是以干支纪日的形式记录的。公元前4世纪,著名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意思是说自己出生于寅年正月的庚寅日。这里的“庚寅”就是中国古人用来纪日的方式。 干支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有甲乙丙丁等十天干,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这两者可以组合搭配成60对,为一个周期,循环往复。 两汉以前,历史记录中的日期都是以干支纪日的方式出现的,这直接决定了出生日期的记录方式。例如,鲁庄公出生于公元前706年9月丁卯,与其父鲁桓公同月同日,因此取名为姬同。如果按照数字纪日,这父子两人的出生日期并不相同。 《左传》中还记载了一位老者给官员出的算术应用题。 公元前543年,晋悼公的夫人向国人发放救济粮,绛县有一个老人前来领取。负责的小吏询问他的年纪,他回答道:“我只是一个地位卑下的小民,不知道如何计算年岁。只记得我出生在正月甲子日,那是一个朔日,到现在第445个甲子已经过去1/3了。” 小吏不知道如何计算,就去请教当朝的高官。大夫师旷说:“我知道了,那是73年前,那一年狄国侵犯了鲁国。 ”文伯说:“到今天26660天了。 ”即444乘以60,再加上60的1/3,得26660天。 这个故事反映出,当时的普通人对于自己的出生日期也是有记忆的,同样是以干支的形式。 也许等6年才能过上一个生日。 干支记录的出生日期不利于产生生日的概念。 首先,中国的传统历法以月亮的盈亏周期作为一月,并与阳历的节气相结合,是典型的阴阳合历。战国以前,虽然天文历法可以预先排定历谱,但由于天文学不发达,往往还需要根据实际天象进行调整。 例如某日在预先排定的历谱中是月末的晦日,但当日发生了日食,实际上是下月的朔日(月亮与太阳同时出没的日子,在天文学中严格的定义是日月同黄经的时刻为朔)。 在农历中,朔被定为一个月的起始,那么政府就可能修改历谱,重新确定其所属月份,下月的日期若以数字表示,就会全部改变。此外,闰月的安插在战国以前也显得没有固定规律。这种情况下,以数字形式排定日期并不实用。 其次,在传统历法中,一个历月只有29天或30天,而一甲子却有60天。这就可能出现连续多年某月没有某个干支日期的情形,如果连续5年的9月没有甲子日,那么,这个人也许6年才能过上一个生日。 这样,以出生日期来确定自己的年岁就显得很不方便。所以中国人最初是以农历的新年作为自己年岁加增的生命周期刻度,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汉代以后,历法有了很大的进步,人们根据天象可以较为准确地推算出今后多年的历谱,这就为数字纪日的产生准备了前提条件。在东汉时期的《四民月令》中,就出现了“七月四日”这样的数字日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字纪日逐渐流行,而生日概念的产生,恰恰也在此时。随着历法的不断完善,每天的日期也能够可靠地提前确定下来,以年为循环周期的生日概念也就在齐梁时期产生了。 逢19整数倍岁数农历和公历是同一天。 与农历对应的是公历。公历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外来事物。到目前为止,中国使用公历也仅仅有100多年的历史。 虽然公历现在使用得相当广泛,但由于农历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所以当人们提到生日时,往往会同时记起自己的农历和公历的生日。 公历生日和农历生日的关系,有一个有趣的19年周期。例如,公元1984年1月1日是农历11月29日,19年后的2003年1月1日的农历日期又是11月29日。这主要是两种历法的置闰规则产生的结果。 农历的朔望月周期是29.5306日,一般“十九年七闰”,即19年有235个月。如此算来,19个农历年平均有6939.691日。而现行公历的年长为365.2422日,19个公历年平均有6939.6075日。 可见,19个公历年的日数和19个农历年的日数几乎相等。因此,每逢19的整数倍岁数时,公历生日和农历生日很可能与19年前一模一样地重合在一起。 但也不一定都这样,因为农历和公历置闰并不同步,也可能会使两者在19年后相差一天。特别是在出生前不久恰巧遇上农历闰月时,可能就差得更多了。例如,1984年有闰十月,1985年1月1日的农历日期是11月11日,而19年后,2004年1月1日的农历日期则变成了12月10日,与19年前几乎相差一个月。 生日几何和命运没直接关系。 十二生肖是由动物纪年法演变而来。以动物纪年的方法,最初曾流行于我国北部从事游牧的少数民族中,后来又和干支纪年法相融合,于是就产生了“十二生肖”之说。由于我国早期采用干支纪日、纪年,所以一个人出生的时刻也就对应着一定的干支,进而又演化出了“生辰八字”。 “生辰八字”和人的生肖,原是我国古代人民一种记忆出生日期的方法,但在古代宿命论思想的影响下,后来这 “生辰八字”和“十二生肖”都被涂上了一层浓浓的神秘色彩,甚至掺进了迷信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干地支

4,天干地支是什么意思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

5,天干地支是什么意思?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