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一段对话 弟子:什么是真正的英雄,方丈:我不
本文目录索引
- 1,一段对话 弟子:什么是真正的英雄,方丈: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就是真正的英雄 出自哪部电影呀……
- 2,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佛说的是什么意思
- 3,“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句话出自何处,是什么意思?
- 4,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佛说的是什么意思
- 5,佛曰: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什么意思?
- 6,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出自哪部经书?
- 7,荐几句有意思的佛语!
- 8,为何佛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 9,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请问佛什么心情说出这句话的
1,一段对话 弟子:什么是真正的英雄,方丈: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就是真正的英雄 出自哪部电影呀……
我记得好像是《侠骨英雄传》讲述满清年间,朝延视 少林 寺的正义之士为眼中钉,派官兵剿灭之,率领清兵的副总管高飞扬原是 少林 大师兄。 少林 被灭,各弟子遭拘禁,高飞扬将之劳役,实则藉此令各人强健体魄,精练武功,高表面上投效清廷,其实是在暗中协助同门光复 少林 ,惜其心意不被了解,其后 少林 弟子逃出反抗,杀死皇帝时,高亦被杀,至死亦无人知其功劳,可谓最能忍辱负重的大英雄。
狄龙 扮演的 少林 俗家弟子高飞扬是卧底在清庭的反清复明义士,他虽然无力阻止清庭捕捉反清分子,但是他却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在大牢里通过折磨反清复明义士来磨练他们的意志,其中如午马这样意志不坚定的人就被他及时除掉,由于身份不能暴露,他的行为得不到大家的理解,尽管最后他击杀了陈惠敏扮演的贝勒,最后却死在自己人的手里。在影片最后一场 狄龙 与陈惠敏的决斗里,双方在不停的变换使用各种招式和兵器,尤其是陈惠敏使用的组合兵器一会是戟、一会是长枪,看上去十分新鲜,而 狄龙 先是用洪拳迎敌,最后使用 少林 佛掌将对手击毙,这场戏差不多打了10分钟,看上去很过瘾。 狄龙 除了展露身手外,演技也不错,尤其是最后被自己人刺中一刀后,死前那既欣慰又遗憾的眼神,实在叫人同情。狄龙主演的,结尾确实挺悲壮的。
2,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佛说的是什么意思
佛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舍己为人”。它表示一种敢为别人牺牲,一种经世济民的精神,也是一种勇猛精进,拯救人心,改造社会风气的精神。 拓展资料: 大乘佛学本来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勇敢精神,这是佛教救度众生脱出苦厄积极入世的一面。如民间最常说的“十八罗汉”即是已修成正果,但不住涅槃的人物,他们受释迦摩尼佛祖的嘱托,常住世间,为众生福。 自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生存危机,佛门子弟也有处于末法时代之感。面对如此大灾大劫,岂个“遁”字了得?应该代之以为救度众生甘愿入地狱的大无畏佛教精神。当戊戌变法失败,面临生命危险的紧急关头,谭嗣同拒绝逃生机会,可见,他正是以这种捐躯的壮烈行为,来唤醒民众的觉悟的。 其后的章太炎也指出这种勇猛精进的大无畏精神来自坚定的信仰,梁启超进而认为: “佛则有一绝对无限的大欲在前,悬以为目标,教人努力往前进……佛对于意志,不仅消极的制御而已,其所注重者,实在积极的磨练激励之途。” 这里指出学佛者的修习,并不仅仅是消极地克制欲望情感,而是在于积极的磨练意志,激发志气。这种佛学精神发扬到革命事业中,就是要彻底去除一切私欲。只有这样,才能勇往直前,没有任何缚累牵挂。对于革命过程中可能遭遇到的种种艰难困苦、威胁危险,不但不可惧怕,而且要视为磨练激励的好机会。佛门常说,有因无缘不能结果。如果说普救众生是因的话,那么艰难困苦即是缘,只有因缘和合,修行人才能开悟,也才有可能取得正果。同样,革命者虽有献身民众的宏大志愿,如果不经历种种艰险危难的考验,也不可能百炼成钢,成熟为一个真正的革命家。 在此一时期,杨度还提出“新佛教论”,他虽然曾经主张君主立宪,但后又支持国民革命,晚年又加入中国共产党,究其一生,总还是以寻求真理为主。总合章杨二家之说,都是主张了却生死,去除我执,从而树立无缚无累的彻底革命精神。只有众人都奋不顾身,一扫怯懦自保的习气,社会才能得到彻底的改造。换言之,人们在改造自己的同时也挽救了广大众生。 我不入地狱-百度百科
3,“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句话出自何处,是什么意思?
这一句话源自一个佛教故事,是地藏王菩萨的话,意思就是“如果牺牲我自己可以解救更多的人,我宁可牺牲我自己”,表达的是一种牺牲精神。有关的故事以及详解如下:
一、故事介绍:
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萨,总管地府,名目莲,释迦牟尼佛之弟子,十分孝道,其母刘氏生平吃素,但却受亲友教唆不用吃长素,可以吃肉,其母忍不住口腹之欲,终于破戒。死后因其犯破戒吃肉杀生,堕落地狱饿鬼道。目莲以神通看到自己的母亲受苦,极度伤心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遂三次下地狱救母,后其因孝感动天,佛祖怜悯,教以盂兰盆之法,解除其母厄难。现今世人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的盂兰节,乃出至目莲救母。其后目莲因有感其母曾堕地狱受苦,如天下众生父母受苦,即立下宏愿要渡尽苍生。
地藏王菩萨的威德、神通和誓愿是不可思议的。他用威神度一切罪恶深重的众生,来折服他们。他发的誓愿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他发愿地狱哪个时候不空,他誓不成佛,他要把所有的众生度完了,才成佛。若有一个众生没有度完,他就不成佛,所以他才会经过这么长远的时间还没成佛。因为这个众生度完了,那个又来了,总也没完。不是这个众生出世,就是那个逝世了;那个众生逝世,这个众生又出世了。出世的众生,总是比逝世的众生多过十倍、百倍、千倍、万倍。
二、有关这一句话的详解:
因为人要经过几十年才死,出生的只等怀胎十月,就可以出生,非常快。所以出生比死的超过几千万倍,因此累得地藏王菩萨到现在也不能成佛。但是你说他后悔不后悔呢?他不后悔。众生越多,他越有工作做;要是没有众生,他也没有工作,就成佛去了。成佛去,也没有什么事情干了,所以地藏王菩萨这就是没有事情来找事情干。本来很清闲的,他愿意一天到晚忙忙碌碌,总是去度众生,这是地藏王菩萨的愿力。
为什么地藏王菩萨发这种愿力?因为他觉得他和众生是一体的,众生如果不成佛,他成佛也没有意思;所以他在这儿等着众生,和众生有这一种永远永远同体的因缘。地藏王菩萨这种愿力,是没有法子测量,没有法子明白的。现在所说的,不过是一小部分,其实他这种愿力,是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的。
农历七月十五日的盂兰节,民间孝子贤孙也效法佛祖教导地藏王菩萨般隆重举行法会,为父母祖先虔诚诵经超升荐拔,以尽孝道。 孔子孝经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尽孝是除了事奉双亲之外,进一步还要成就自己更高层次的道德修养,端正自己的言行举止,圆满自己。成仙成佛先成人,立身行道,彰显父母,令祖先皆感光荣,即孝经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此之谓圣孝,就是修道学佛,论孝的层次来说,圣孝才是真正彻底的孝,才是圆满的孝。
4,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佛说的是什么意思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是地藏菩萨的偈语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是佛教的一个典故,说地藏菩萨见地狱众生受苦,感同身受,遂发愿下地狱救度众生“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而地藏菩萨虽然身处地狱,却清凉自在,虽誓不成佛,实已得佛果。这就叫什么人说什么话!地藏菩萨是大自在人,说的就不是大话;寻常人也怎么说,就是昏话。
5,佛曰: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什么意思?
下地狱为了什么?
为的是在地狱中的众生.
菩萨发心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地狱众生,虽是自己业果所造.但所受苦难,也令闻者动容.何况是发菩提心,救众生苦的佛菩萨.
但佛菩萨即使具有再广大的神力,也无法代人受过.如佛陀也只能教化生母,令她觉悟,以便解脱,而不能代其受过.
所以,欲度地狱众生,佛菩萨愿同入地狱,不以为苦.为的是度化地狱众生,令它们借此一线机会,拯救自己.
6,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出自哪部经书?
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例子:
一位大将军和一位高僧对话。
将军问:您死了之后会到哪儿?
高僧回答:地狱。
将军吃惊:您是高僧,为何会下地狱呢?
高僧:我不入地狱,谁去教化你们这些人呢。
大体意思就是说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我不做谁做呢
7,荐几句有意思的佛语!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第一句语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真挚,罗密欧和朱利叶的忠贞:原来一个是传说,一个是小说。牛郎和织女的凄美,白雪公主与白马王子的浪漫: 竟然一个是神话,一个是童话。 《泰坦尼克》沉没了,《魂断蓝桥》陨落了,《乱世佳人》在飘摇,《人鬼情未了》也已经离逝了!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
经典二:不可说。
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你自己去悟,去修心,如果什么都依靠别人告诉你,那么你就达不到自己修行开悟的目的了!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所以"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之所以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看了再多的爱情电影,再经典的爱情小说也只是惘然,爱情是只有自己体会了才会明白!因为爱情也是不可说的。陷入爱情的人是痴的,周围的人永远都不会明白局中人的感受!因为这种感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虽然1000个幸福的结局都是相同的,可是其中的爱情经历却各不相同!只有恋人们自己知道他们的小秘密,对外人不可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全经260字,短小精悍博大精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里的“色”和大家平常想的是两个概念,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大概就是指物质的表象!
拥有美丽的容颜的女人,总是会获得众多的青睐!可是再美丽的女人,依然会有苍老的一天!当你老去以后,曾经的一切是否依然?原来当美丽凋谢的时候,一切才回归本来面目!一切的风光与繁华,甜言与蜜语也只是过眼云烟。女人,找个真正爱你的人,拥被入眠吧!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
充满诱惑的尘世间,爱情是否真的那么牢固呢?爱,是一种容易凋谢的花朵!而你,是清晨风中最让人无可奈何的那朵玫瑰。当新的诱惑出现的时候,心中的欲望开始萌动!原来,爱情也是一种原罪。可是,偷食禁果之后的惩罚呢?迷失的人儿早已经沉迷而无法自拔!也许也只有体会真爱的人,面对着五色,才可以做到旗动、风动、心不动吧!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语出《佛典》,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现在很多相爱的人,会因为对方的贫穷而离开!这是真正的爱情吗?也许会有人说爱情和面包的理论!可是,过去的老人们都说,有情饮水饱。我也相信:真正爱1个人,虽然贫穷,但是只要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只是喝水都觉得饱!爱就是这样的一种心境:得到了爱,就仿佛已经得到了全世界!
当面对自己心爱的人,不管身在何处,也如沐春风。记得天龙八部里,西夏选驸马。当问到:平生之中,在什么地方最逍遥快乐?段誉答到:枯井底,污泥处.为什么呢?因为他在那里得到了真爱!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
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你说:缘是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姝寂寞林。我说:缘是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说:缘是纵然两情相悦, 仍难逃宿命之劫。我说: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缘是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窗前点滴到天明。缘是无尽的思念。而我,傲立于沙漠中静静的看着它缘起缘灭。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还记得阿甘正传里面的阿甘。所有的追随跑步者看到他突然停下来的时候,以为圣人要大讲一番道理,他看了看成群的追随者说到:I am tired。
爱情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只有平平淡淡才是真!最羡慕那些黄昏下,互相搀扶的老夫妻,他们一起回家,即使没有说一句情话,可是只是一个微笑也已经胜过前言万语!他们做到了“执子之手,与子谐老”的爱情境界,只是在这平静的画面中!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先说个故事,一位老人养两只鸟儿,一雄一雌。老人每天都会带着它们一同出去散步。雄鸟和雌鸟一左一右蹲在老人的肩膀上,雄鸟有时会飞出去溜一圈,但天黑之前,它准会自己飞回巢里。雌鸟却从未曾离开过老人的肩膀。如此日复一日,一晃许多年过去了,一切从未改变过。直到那天,一切都与往常一样。老头吃完饭,又带着两只鸟儿去散步。忽然右边肩膀上原本安静立着的雌鸟一振双翅,转眼不见了踪迹。雄鸟仰天长啸,不见回音。自此,雄鸟日日在巢中哀鸣,再也不肯离巢一步。三个月后,雄鸟郁郁绝食而死。死前仍哀鸣不止。许多年过去了,直到老人去世,雌鸟再没有回来过。只有那个早已废弃的鸟巢,在风中独自见证那段历史。
看完故事,我掩卷长叹。如此一雄一雌,与世间男女无异。现实生活中的男人,常常说自己喜新不厌旧,他们就像贪玩的孩子,总会瞅准一个空偷着出去玩玩,玩累了他们自然会回家。在外,他们可以风流快活;在家,他们也想做好丈夫好父亲。他们脑子中的界限分得十分清楚,老婆和情人,最好是一举两得。他们中有些人即使曾失足变心,但在现实利弊轻重的权衡之下,在结发之妻眼泪的攻势之下,在亲朋好友群起而攻之的严峻形势下,大多能改邪归正、痛改前非,正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
而女人,她们往往视爱情若生命,在她们骨子里,爱情这两个字神圣而不可侵犯。而大多数女人又都是怀旧的,如果没有伤及灵魂痛彻心骨的经历她们是绝不会轻言放弃的,而女人一旦决意放弃,那她曾视之为生命的那份爱情定已全然摧毁,她早已没有了退路。所以,女人一旦变了心绝了情,那是永远都不会回头的了。就如同那只飞离主人肩膀的鸟儿,一去不返。女人的爱,因为忠诚,所以毅然决然。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弘忍要求大家各写一偈来确定接班人,夺冠呼声最高的神秀写的是“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当时慧能还是个勤杂人员,还不识字,找了个小沙弥给念了一遍,然后就说出了那个现在很知名的偈子(还得找人帮着写在原作边上),五祖看了之后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该同志尚未悟道,擦了吧”,但是半夜把慧能叫来上了一课小灶(有点西游记的意思),然后为了避免纷争,传了学位就让六祖赶快带了衣钵溜了!
这四句主要讲的是要人们懂得放下,也就是佛经中说的四大皆空,但是又不执着于空!
前两句只不过借菩提树和明镜来讲明:不要执着与事物。后两句讲自己的境界,明明想得道,但是太执着于道,反而与道越来越远。禅宗主要阐述了人人皆有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还记得冯龚相声里说到:女人一辈子也听不够的是“我爱你”三个字,《过把瘾》里的杜梅拿刀架在方言的脖子上就是为了听他说这三个字!没错,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女性朋友都很爱听这三个字,而且是百听不厌。 每个女人都希望有人爱她,但是其实这些只是形式而已!真正的爱往往都是很深沉的,是把爱放在心里的!
这种爱,是沉静;是一种内蕴深厚,隽永深沉的爱。它没有昙花一现的惊艳,没有“山无棱,天地绝,乃敢与君绝”的壮烈誓言。这是一种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爱;是携手一起慢慢变老,共守日落日出从容的爱。这种爱,是流泻指间清逸舒缓的琴音,涤荡浮躁的灵魂,舒展纷乱的心情,梳理出沉静平和的人生。
太热烈奔放的爱总是易于枝头凋落,而平和沉静的爱却是暗香持久,心香永恒。当火焰般燃烧的爱情化为灰烬,当爱情的潮水慢慢消去,守望在那里的,依然是一颗宽大博爱的心,包容接受抚慰着那颗伤痕累累的心。
当然,沉静的爱绝不是沉闷的爱。那是心灵的守望,是一种心底深处深藏的真切牵挂。似清风,如明月,美丽而不媚俗,平和而不平庸,平静却不沉闷。透过爱的清清溪水,你会看到细石粒粒,看到游鱼欢快地在溪水中游来游去。这种沉静的爱所蕴含的美丽,是要用一辈子用心去读的,才能在平淡真实中读出鲜活和感动。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8,为何佛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佛眼观察宇宙只是光的海洋如如不动。无有一物。然而山河大地诸有世界,又都是宙心所生宙心所现。天堂地狱所属,只在人心净杂。人心恶毒自然属恶毒的生命时空所驭。人心善良自然是善良生命时空的眷属。人的肉身乃地水火风杂合而成,没有一个永恒的肉体存在。而驱动肉身的“大灵”,这个真实的,不生不死的“我”,才是生命的本质。上天入地的不是杂合的“地水火风”物体,而是不生不死的“我”。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意思,也可以反过来说“我不做佛,谁来做佛”。总之,佛是为了让众生,认清自己的本我自性。即“明心见性”,不要在世随波逐流,轮回不止。
9,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请问佛什么心情说出这句话的
朋友好,
首先要知道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意思是说
“我不去地狱
救下地狱的人,谁去呢”,
这是舍我其谁的伟大精神。
是佛菩萨发救度众生的宏誓的时候说的,
佛菩萨去地狱
不是去好玩,地狱确实是最苦的地方。
诸佛心地清静,视一切众生如同自己的子女,
子女受苦,父母当然要去救,可以以佛身现形,地狱众生由于自己的业力关系,看不见啊,没办法,就得化身成地狱的众生的形象,外表他们一起受苦,有可共同语言后,就可以教化地狱众生了/
只有诸佛如来他才肯到五浊恶世去示现,这正是地藏菩萨的精神,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是最苦。这些苦难众生,我不去帮助他,谁去帮助他?愈是苦难的地方,佛菩萨的悲心偏重,愈要到这个地方去教导、去帮助大家。只要这些苦难众生肯接受,佛菩萨就来了;不肯接受,佛菩萨想帮助也没法子。能信、能解、能学,佛菩萨一定出现在这个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