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一个仙人洞,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是谁的诗句
本文目录索引
- 1,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是谁的诗句
- 2,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是那首诗里的?
- 3,”天生一个仙人洞“是哪首诗里的句子?
- 4,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
- 5,“天生一个仙人洞”的作者是谁
- 6,“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含义
- 7,文学学习的好处?
1,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是谁的诗句
这出自毛泽东的《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全诗如下: 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 扩展资料: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是毛泽东1961年9月9日这江青所写。毛泽东的气魄和智慧,前苏联与美国巧妙利用博弈化解危机和国内纷争,赢得了共和国胜利。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的《毛主席诗词》里。 诗人有“从容”之心态,才有“无限风光在险峰”,也不难想像,当时全国人民在黑暗中摸索,在崎岖小路上攀登,在艰难险阻中寻求治国自强的真理,并表现出浩浩傲然之骨气,正是有这样的领导集团,才得以顶住了强大的外来压力,战胜了来自国外的挑战,使国内经济建设事业得以在困难中继续向前推进,“不畏劳苦的人”正在“劳苦”中苦苦寻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2,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是那首诗里的?
出自《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是毛泽东1961年9月9日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原文如下: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译文如下: 松树在暮色苍茫中傲然挺立在山崖上,一阵阵乱云从容地飞过。 天设地造好一个仙人洞,正是在这险峻的山峰上才能领略到无限美好的风光。 词语注释 ⑴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仙人洞,在庐山佛手岩下,牯岭之西,高约两丈,深广各三四丈,传为唐朝仙人吕洞宾所居,故名。李进即江青。 ⑵劲松:挺立在山崖上的松树。 ⑶仍从容:指飞渡的乱云。 ⑷天生:天设地造,未加人工修饰。 ⑸险峰:在山崖上才能领略到这样这样无限的风光。 扩展资料:1961年8月下旬至9月下旬,中共中央在庐山举行工作会议,讨论工业、财贸、教育、科技等问题,以便深入贯彻“调整、巩固、充分、提高”的八字方针,是国民经济走出困境。 由于时处“三年困难”时期,一方面有国际反华势力对我国的封锁及施加压力,另一方面由于作者本人在前一时期的失误,作者此时的心态较为复杂,处境也相当困难。 作诗之日,是作者引以为豪的“秋收起义”三十四周年纪念日。因此,作者此时心中虽有忧愤苍凉成份,但更多的却是作者性格中的坚韧自信及不畏压力的奋争精神。本诗写于1961年9月9日,首次发表于1963年12月版《毛泽东诗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3,”天生一个仙人洞“是哪首诗里的句子?
出自《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是毛泽东1961年9月9日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原文如下: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译文如下: 松树在暮色苍茫中傲然挺立在山崖上,一阵阵乱云从容地飞过。 天设地造好一个仙人洞,正是在这险峻的山峰上才能领略到无限美好的风光。 词语注释如下: ⑴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仙人洞,在庐山佛手岩下,牯岭之西,高约两丈,深广各三四丈,传为唐朝仙人吕洞宾所居,故名。李进即江青。 ⑵劲松:挺立在山崖上的松树。 ⑶仍从容:指飞渡的乱云。 ⑷天生:天设地造,未加人工修饰。 扩展资料:1961年8月下旬至9月下旬,中共中央在庐山举行工作会议,讨论工业、财贸、教育、科技等问题,以便深入贯彻“调整、巩固、充分、提高”的八字方针,是国民经济走出困境。 由于时处“三年困难”时期,一方面有国际反华势力对我国的封锁及施加压力,另一方面由于作者本人在前一时期的失误,作者此时的心态较为复杂,处境也相当困难。 作诗之日,是作者引以为豪的“秋收起义”三十四周年纪念日。因此,作者此时心中虽有忧愤苍凉成份,但更多的却是作者性格中的坚韧自信及不畏压力的奋争精神。本诗写于1961年9月9日,首次发表于1963年12月版《毛泽东诗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4,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毛泽东·一九六一年九月九日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李进即江青,这首诗是为她在庐山游玩时拍的一张照片作的. 诗中赞美了遒劲的松树品格。它昂然挺拔于天地之间,尽管乱云翻滚,大有山雨欲来之势,它仍然是那样的泰然自若,昂扬着一种乐观自信的精神状态。
5,“天生一个仙人洞”的作者是谁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出自当代毛泽东的古诗作品《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译文】 松树在暮色苍茫中傲然挺立在山崖上,一阵阵乱云从容地飞过。天设地造好一个仙人洞,正是在这险峻的山峰上才能领略到无限美好的风光。
6,“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含义
出自毛泽东的《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含义:天设地造好一个仙人洞,正是在这险峻的山峰上才能领略到无限美好的风光。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 作品赏析: “天生一个仙人洞”亦实亦虚,虚实结合,从写意中取寓。“无限风光在险峰”可以说是对诗人一生的人生哲学的概写,在“暮色苍茫”的环境中,他独能登临“险峰”,看“劲松”,观“乱云”,寄托着深遂而丰富的哲理的思考。将所描写之实物注入自己的意志,使人领会奇异于平淡之中。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在那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资本论”法文本的序和跋》)使我们不难联想到在帝国主义反~华的重压下,中国共产党人纵观五洲风云的“从容”英姿和伟大气魄。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61年8月下旬至9月下旬,中共中央在庐山举行工作会议,讨论工业、财贸、教育、科技等问题,以便深入贯彻“调整、巩固、充分、提高”的八字方针,是国民经济走出困境。 由于时处“三年困难”时期,一方面有国际反华势力对我国的封锁及施加压力,另一方面由于作者本人在前一时期的失误,作者此时的心态较为复杂,处境也想当困难。作诗之日,是作者引以为豪的“秋收起义”三十四周年纪念日。 因此,作者此时心中虽有忧愤苍凉成份,但更多的却是作者性格中的坚韧自信及不畏压力的奋争精神。本诗写于1961年9月9日,首次发表于1963年12月版《毛泽东诗词》。 参考资料: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百度百科
7,文学学习的好处?
1、提高素养,提升自身的品位。 2、是感知社会的触角,各个学科都是融会贯通的,学习文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一个人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触类旁通。 3、学习文学,也是一种美的享受,文学中所含括的智慧、人文精神是其他学科难以媲美的。 4、学习本国文学,当然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何况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其文化更是渊源流长,传承这些文化精髓——文学是每一个华夏人的隐而不现但真真实实的责任。 扩展资料: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文学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文学是属于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它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 最先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 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 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