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池塘如虎踞,“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出自哪?
本文目录索引
- 1,“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出自哪?
- 2,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 3,“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后面两句是什么?
- 4,“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后面两句是什么?
- 5,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下一句是什
- 6,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 7,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 8,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1,“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出自哪?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出自毛泽东的《七绝·咏蛙》。另一说法原作者为明代张璁。
以下引用百度百科--七古咏蛙:
咏蛙诗,明代张璁年少时被老师罚跪之下所作。何联华《毛泽东诗词新探》注明咏蛙诗原作者为明代张璁。张璁跪作咏蛙诗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几百年之久。1910年秋,当时16岁的毛泽东在湘乡东山高等学堂入学考试时所作,考题“言志”。诗通过对青蛙所处的环境和它的形象以及心态的描述,深刻地表现出毛泽东少年时期的远大抱负和博大的胸怀。既对那些富豪子弟嘲讽蔑视,又表达了年轻的毛泽东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尚还朦胧的领导群伦的英雄意识。
作品原文
七古·咏蛙
毛泽东1910年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2,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这是主席在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就读时写的一首言志诗,也是主席最早的一首诗。毛泽东从八岁起进私塾读书,读的是“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他后来说他在私塾里没有学到什幺有用的知识,他收获最大、享受最多的是读旧小说,特别是那些“造反的故事”,如《水浒》、《三国演义》等。十三岁时,为父亲所迫,毛泽东辍学回家帮父亲干农活。毛泽东非常渴望继续他的学业,在这个问题上,他与父亲的争吵在1910年达到了顶点。父亲打算让毛泽东到湘潭县城的一家米店当学徒,但毛泽东却渴望到一所新式学堂读书,父亲对他的想法置之一笑,这深深刺伤了毛泽东。在湘潭当了半年学徒之后,毛泽东背着父亲从亲戚朋友处东筹西借,为继续求学作好了准备。就这样,毛泽东从偏僻的韶山来到地处繁华闹市的新式学校东山小学,强烈的反差给毛泽东以巨大的心理冲击。同学中大多是富家阔少,衣着讲究,举止文雅。而毛泽东通常是身着破旧的短衣和裤子,而且他来自外乡,年龄也比其它同学大六岁岁。这个“新来的乡巴佬”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嘲笑和敌视。但这种自卑不但没有使他沮丧,却更加激发了他宏伟的抱负和奋发向上的勇气。
了解了少年毛泽东的这一番曲折经历,再来看《咏蛙》这首七言绝句,其蕴涵的丰富情思也就十分清楚了。可以说它是少年领袖英雄情怀的绝妙写照。东山学堂背山面水,院内便河环绕,草木青葱,蛙声不绝,素来热爱山水的毛泽东不能不为之怦然心动,他托物言志,把自己立志成为英雄豪杰的远大抱负寄托在小小的青蛙身上,为我们留下了这首理趣兼备、生动传神的咏志诗。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开篇突兀而起,一只以静待动、虎虎有生气的青蛙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此句不凡之处在于诗人发现了青蛙身上的“虎气”、豪气。一个“独坐池塘”,把青蛙那种万虫之主的英雄气概刻画得入木三分,接着用“虎踞”来借喻,陡然间将青蛙的形象放大了。此句写的是青蛙的静态,它孤独地盘踞在池塘边,头顶绿荫修身养性,我们在这种静谧中感到的却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蕴积着,等待着喷薄而发的时刻。这实际上正抒发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和不凡的抱负。虽然当时的领袖被看作“乡巴佬”,可他对这些俗人之见毫不在乎,他充满自信,觉得自己要比那些锦衣玉食、骄横傲慢的富家子弟高大得多。这种精神上的优越感通过青蛙的形象生动地凸现出来。领袖把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在东山学堂就读的机会看作是他修身养性的大好时机。他争分夺秒地吮吸着现代文明的乳汁,从中寻找实现自己雄才大略的途径。“养精神”是一种静,但它预示着养足精神以后的动,我们不难想象经过一番静静的修炼后的“虎踞”般的青蛙将会爆发出一种怎样的力量!再看后两句:“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由静到动,将诗人“万里江山我为主”的宏大志向表现得淋漓尽致。别看“我”此刻蹲在池塘边默然无声,但当春天到来时,“我”的叫声将震撼天下。此句更将诗人天下无敌的英雄豪气推向了高潮,恰如其份地抒发了少年领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古来有不少咏蛙诗,如陆游的《闻蛙》,借被厨子残害青蛙发出呼叫来为当时的抗战派鸣不平,明代张维的《蝌蚪》通过蝌蚪演变为青蛙寄托其超凡脱俗的情思,但像少年领袖那样把青蛙本身的形象升华到如此高妙的境界,则闻所未闻。诗人用轻松而充满情趣的笔墨,通过一只小小的青蛙,却表现了感人心魄的英雄情怀和壮怀激烈的宏大抱负,小中见大,举重若轻。然而,这一切又是那么自然贴切,丝毫看不出“故作惊人之笔”的做作。把青蛙蹲的姿态写成“如虎踞”,是非常传神,因为蛙蹲和虎踞这两种姿态确实酷似。而“虎踞”却把青蛙身上的“虎气”凸现出来了,诗人赋予了“虎”的气质,这种联想确是神来之笔。把其它“虫儿”作为陪衬的对象,合乎青蛙的活动规律,但让青蛙的“万虫之王”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陡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叹。
3,“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后面两句是什么?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1、出自《咏蛙》七言古风,作者毛泽东。 【注释】独坐:独自坐下。《释名·释床帐》:“人所坐卧日床。……小者曰独坐,主人无二,独所坐也。”踞:蹲或坐。庾信《哀江南赋》:“昔之虎踞龙蟠,加以黄旗紫气。” 2、写作背景 1909年秋,毛泽东16岁,离开家乡韶山冲,前往五十里外的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去读书。 东山小学坐落在离湘乡县城二三里的东岸坪,背靠巍峨的东台山,面向碧绿的连水河,左右是平展宽阔的稻田。校园内小河环绕,树木青葱,环境优美。凡来东山高小读书的学生均要进行入学考试,作文题目是“言志”。毛泽东不像其他学生写尊孔读经、“学而优则仕”之类的内容,而是联系人民疾苦、民族危难、祖国前途来立意,写出自己立志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校长李元甫阅后,大加赞赏,说:“我们学堂取了一名建国才!”可是,在这里读书的大多是富家子弟,他们瞧不起毛泽东这个外地的乡下人。在这种歧视的眼光下,春天校园里四起的蛙声激发了毛泽东的灵感和那颗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童心。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这首《咏蛙》诗。 3、意义 它是少年毛泽东英雄情怀的绝妙写照。诗人用轻松而充满情趣的笔墨,通过一只小小的青蛙,却表现了感人心魄的英雄情怀和壮怀激烈的宏大抱负,小中见大,举重若轻。
4,“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后面两句是什么?
1、“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后面两句是“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2、出处
《咏蛙》
毛泽东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3、虎踞:语出成语龙盘虎踞,汉朝刘胜《文本赋》:“条枝摧折,既剥且刊,见其文章,或如龙盘虎踞,复似鸾集凤翔。” ,像老虎一样蹲着。
浙江民间流传着咏蛙诗是明代张璁年少时被老师罚跪时所作的故事,张阁老传说的历史已有几百年之久,何联华《毛泽东诗词新探》注明咏蛙诗原作者为明代张璁,张璁原文:“独蹲池边似虎形, 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吾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是清末湖北名士郑正鹄所写,郑正鹄的原诗是:“小小青蛙似虎形,河边大树好遮阴。明春我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作声?”
5,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下一句是什
《咏蛙》
一九一零年秋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赏析]
一九一零年秋,十六岁的毛。。。。。。。。。。。。。泽。。。。。。。。。。东,离开家乡到50里外的湘乡县东山书院读书,他的同学们大多是纨绔子弟,衣着华丽,看不起来自穷乡僻境、衣着很差的毛。。。。。。。。。泽。。。。。。。。。东。因为被许多同学疏远, 在精神上感到有些压抑,一种“知音世所稀”的孤独感不时袭上心头, 写下此诗。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青蛙所处的环境和它的形象,心态的描述,表现了毛在少年时代就有的抱负和胸怀,也可以说是霸气,很年轻时就显现的帝王之气。
6,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七古·咏蛙
毛 泽 东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春天来到了,如果我不先叫唤,哪个虫儿敢发出叫声来呢!以此写出自己救国救民的雄心壮志。
这首诗是至今所知毛最早的一首诗。1910年秋,当时16岁的毛在湘乡东山高等学堂入学考试时所作,考题“言志”。
当时多数学生写尊孔读经、学而优则仕之类,而毛泽东则寓救国救民之志于咏蛙之中,校长李元甫阅后大加赞赏,说:“我们学校取了一名建国才。”
但据查该诗原是清末安徽名士程正鹄的作品,由毛拈来改了两句,变成他的作品。字里行间透射着一个睥睨天下、惟我独尊的“天子”形象。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是,构思巧妙,托物言志新颖。写青蛙,既不能离开青蛙,又要高于青蛙。这样既真实又感人。如青蛙蹲坐的场所为“池塘”边,因为青蛙是两栖动物,水边是它生活的场所。把青蛙蹲的姿态写成“如虎踞”,也是真实,因为“蛙蹲”和“虎踞”这两种状态很相似。“虎踞”是放大了的“蛙蹲”,使这艺术的青蛙形象超过了生活中的青蛙形象,又赋予了山中王——虎的气质,这是一般人所联想不到的。再有,休息的地点为“绿荫树下”,活动的时间为“春来”以后,陪衬动物为其他“虫儿”等,完全合乎青蛙活动的规律。田地里的虫子大都是它食用的对象,全都骇怕它。这里拟化为“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既合情又合理,不能不说作者构思的巧妙。
7,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诗言志,此话不假。
问题是有些人的志气太大,架势太霸,又不屑于收敛与含蓄,读他们的诗,得喝些小酒,壮着胆子才行,否则大白天打哆嗦,半夜里做恶梦。我说的是某些开国帝王们。
象刘邦那种小无赖,还算是不太吓人的。醉酒之后,撒些小酒疯小流氓:“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志士兮守四方。”煞气基本没有,好歹有个英明领袖的小样儿!
象朱元璋,就有些霸气了。据《大明英烈传》,朱元璋在皇觉寺为和尚时,一日,寺僧关了山门,朱元璋无法入内睡觉,露宿的时候,口占一绝: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
这丫真是“国足”啊!相形之下,苏东坡的“我欲乘风东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副有贼心没贼胆想自杀却又怕水凉的小样儿,所以顶多能当个豪放派诗人。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后来考查革命接班人,也是用诗作工具的。太子朱标死后,长孙朱允文理应继位。但这小子长得也不怎么争气。他爹朱标是个大头儿,朱允文却是个偏头儿。乡下俗称偏头。更关键的是,允文个性柔弱。朱元璋对他不放心,就命他咏一首《新月》,想看看他的气力。没想到允文咏出的比琼瑶奶奶还穷摇:“谁将玉指甲,抓破碧天恨?影落江湖上,蛟龙不敢吞。”朱元璋听了,噎了半天说不话来。又有一次,元璋出了个“风吹马尾千条线”的上联,要求孙子对个下联。孙子对的是:“雨打羊毛一片膻。”朱元璋听了,差点被噎死。没想到旁边的朱棣却对了一句:“日照龙鳞万点金。”朱元璋听了大喜,龙门出龙驹啊!
象袁世凯,归隐后,就那半吊子学问,居然也写出不少雄纠纠气昂昂的诗来。《登楼》堪作代表:楼小能容膝, 檐高老树齐。开轩平北斗, 翻觉太行低。我倒,俺这河南老乡安阳邻居,在自家小楼上开个窗户,就跟北斗摆平了,睡觉翻个身,都嫌远处的太行山低,牛!相形之下,孟浩然的那首《过故人庄》就寒酸多了,说什么“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打开窗户,只能看见对过一个小小的土场菜圃,估计还能数清“故人”家里种几颗大白菜养几只鸡来着。有酒壮着胆还只敢说些芝麻小事儿,麻人啊!就这德行,一辈子也就只能做知识分子了。
煞气比较冲的,是黄巢,他在《菊花》诗里开首就杀气冲天:“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这家伙,幸亏造反没有成功,否则,也是个搞文化大革命的主儿。中国诗坛上,写菊花的人多了,王安石,朱德,文臣武将,都会咏两句。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咏出这种一花我独放,百花皆被杀的酷味来。
李煜降宋以后,太祖赵匡胤赐宴群臣。席间问李煜,最得意的诗是哪首,李煜想了想,傻乎乎地背诵自己《咏扇》诗中的一联:“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这一位,比朱允文还能穷摇。相形之下,老赵的诗就气焰高多了。他的《初日诗》:“欲出未出光邋遢,千山万山如火发。须臾走向天上来,赶却残星赶却月。”除了咏太阳,老赵还咏过月亮,《后山诗话》里载有两句:“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万国明。”厉害吧,活脱脱一个黑老大!
少年时的毛泽东,就虎气外露。他17岁时作《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这湘娃子,瓜瓜叫啊。老实说,一看这诗,我就想到了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想起了他的“整风”、“双百方针”、“文化大革命”等等。这还不算,1936年,王明威风不再,毛泽东坐了中央军委头把交椅,豪情万丈,作《沁园春.雪》。十年之后,毛公要在重庆会蒋公,为了压压老蒋那丫的气势,更为了让重庆知识界知道什么叫老大,于是,《新华日报》编发了这首《沁园春?雪》。诗里面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挨个扁了一通,把重庆的人都吓傻了。蒋公也不傻,发表读后感如下:“我看他的词有帝王思想”,“想效法唐宗宋祖,称王称霸”。随后,国民党内的文人开始了写诗比赛,希望盖过毛公。陆续见之报端的,据说有四十首。但是没有一篇能把人吓傻的。大家由此断定,蒋家王朝要玩完了!
后来的历史也真的证明,秦皇汉武那一大帮子,不只是“稍逊风骚”,而是差得太远。毛公评秦皇:“秦始皇算什么?他只坑了四百六十个儒,我们坑了四万六千个儒。我们镇反,还没有杀掉一些反革命的知识分子吗?我与民主人士辨论过,你骂我们秦始皇,不对,我们超过秦始皇一百倍。骂我们是秦始皇,是独裁者,我们一贯承认;可惜的是,你们说得不够,往往要我们加以补充(大笑)”(《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讲话》1958年5月8日)。汉武呢?无非是独尊儒术,一花独放,闲了打打匈奴而已。毛公则是独尊法术,打倒儒术。百花齐放,万花凋谢,闲了打打老美。至于唐宗,弱得不行,一辈子也不敢把魏征怎么的,相反,被个魏征治得服服帖帖的。形相之下,彭德怀就遇上了强龙,跟领导拍了一回桌子,就把自己拍监狱了,饿得把自己的身上棉袄全吃到了肚里。至于宋祖,又比唐宗弱了一个档次。此后几百年的国运,赵家没敢杀一个文人。顶多把他们贬来贬去,做些免费大旅游什么的。就杀了一个武将岳飞,却连个“现行反革命”的罪名都搞不定,最后羞答答地弄了个“莫须有”,心慈手软,窝囊透顶。最后是成吉思汗,这蛮子只识弯弓射大雕,二十四史,估计连一史都没读过,顶多混个军事家名号,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居然搞什么兼容并包,信教自由,离政治家差远了。
说到这里,我也有些手心发痒,想写两句诗,看看自己到底有没有政治前途,奈何憋了半天,只想到一句:“月黑风高夜,睡觉好暖和”!我完了我!
猫眼看人
8,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一九一零年秋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赏析]
一九一零年秋,十六岁的毛。。。。。。。。。。。。。泽。。。。。。。。。。东,离开家乡到50里外的湘乡县东山书院读书,他的同学们大多是纨绔子弟,衣着华丽,看不起来自穷乡僻境、衣着很差的毛。。。。。。。。。泽。。。。。。。。。东。因为被许多同学疏远, 在精神上感到有些压抑,一种“知音世所稀”的孤独感不时袭上心头, 写下此诗。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青蛙所处的环境和它的形象,心态的描述,表现了毛在少年时代就有的抱负和胸怀,也可以说是霸气,很年轻时就显现的帝王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