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过后又重阳,“中秋过后又重阳”打一郑板桥的诗句
本文目录索引
1,“中秋过后又重阳”打一郑板桥的诗句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原文 竹·一节复一节 【作者:郑燮】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这首诗是写竹子气节清高,不与白花争艳争香,不惹蜂撩蝶,也借喻作者自己的超脱世俗的亲近自然的为人处世的方式。
2,中秋节与重阳节的区别
1时间不同 2风俗不同 3来源不同 重阳节,时间: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节名由来: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 习俗:此日进行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登高。 来源:《易经》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时间: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节名由来: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习俗:赏月,设香案,吃月饼等。 起源: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3,醉花阴中的 佳节又重阳的重阳 除了重阳节还指什么?
希望能和丈夫再团聚。
把酒赏菊本是重阳佳节的一个主要节目,大概为了应景,李清照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东篱把酒”来了。可是,这并未能宽解一下愁怀,反而在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澜。
重阳是菊花节,菊花开得极盛极美,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然而,她又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在异地的亲人。“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意。“暗香”,通常指梅花。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北宋诗人林逋咏梅花的名句。这里则以“暗香”指代菊花。菊花经霜不落,傲霜而开,风标与梅花相似,暗示词人高洁的胸襟和脱俗的情趣。同时也流露出“馨香满怀袖,路远莫致之”的深深遗憾。
这是暗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她实在情不自禁,再无饮酒赏菊的意绪,于是匆匆回到闺房。“莫道不消魂”句写的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
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
4,中秋过后又重阳(打一郑板桥诗句)
诗句:一节复一节。 分析:中秋是传统节日,重阳也是传统节日,一个节日连着一个节日,所以是一节复一节。 出自:《竹》清代·郑燮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翻译:竹子一节又一节,上千的枝条积攒着无数的绿叶。竹子我不会去开花,免得招来野蜂与蝴蝶。 扩展资料《竹》是清代画家、文学家郑燮所著的五言诗之一。写竹子气节清高,不与百花争艳争香,也借喻作者自己洁身自好、超脱世俗的亲近自然的为人处世的方式。 诗人以竹子为意象,抓住它一般不开花(竹子开花后会成片枯死)的特点,形象地阐发其立身处世的人生态度,同时也是一种生命感悟:不媚俗,不张扬,不出风头,不哗众取宠,秉持一种定力,以贞洁自守。 即使歪风邪气吹过来,遇到“蜂蝶”的围攻,由于自己正气凛然,坚贞自持,也能够不为所动,予以有效的抵御。人出人头地、崭露头角之后,常会引来诸般滋扰。这里突出强调了主观因素的作用,是富有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