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孺子牛的意思,孺子牛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索引

1,孺子牛是什么意思

“孺子牛”出自《左传·哀公六年》中记载的一个典故,原意是表示父母对子女的过分疼爱。后来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自嘲》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名句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升华,人们用“孺子牛”来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 扩展资料1、现代文学家鲁迅《自嘲》原文: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2、译文: 交了不好的运气我又能怎么办呢?想摆脱却被碰得头破血流。 破帽遮脸穿过热闹的集市,像用漏船载酒驶于水中一样危险。 横眉怒对那些丧尽天良、千夫所指的人,俯下身子甘愿为老百姓做孺子牛。 坚守自己的志向和立场永不改变,不管外面的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孺子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自嘲

孺子牛是什么意思

2,孺子牛是什么意思?

意思:原意是表示父母对子女的过分疼爱,后来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 读音:rú zǐ niú 引证:鲁迅《自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翻译:横眉怒对那些丧尽天良、千夫所指的人,俯下身子甘愿为老百姓奉献。 例句:他在老百姓面前是勤劳孺子牛,在战友面前是宽宏大度的好兄弟,在敌人面前是威风凛凛的战士,在父母面前是听话孝顺的好儿子。 扩展资料典故:春秋·左丘明《左传·哀公六年》 春秋时,齐景公是一个在位时间很长的国君。他一共有六个儿子,但他最喜爱的是小儿子晏孺子。 有一次齐景公和晏孺子在一起嬉戏,齐景公作为一国之君竟然口里衔根绳子,让儿子牵着走。不料,儿子不小心跌倒,把齐景公的牙齿拉折了。他不仅不生气,还安慰儿子不要害怕。 齐景公临死前遗命立晏孺子为国君,大臣陈僖子私做主张,接回外逃的公子阳生立为新王。齐景公的大臣鲍牧对陈僖子说:"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 (翻译:难道你忘了先王因为做孺子牛而崩落一颗牙齿的事吗?你这是背叛先王的遗命!) 阳生向鲍牧作揖说:“废掉一个国君,再立一个国君的事,各国多得很。相国只要权衡是否合乎道义就行了,何必一定要什么先王遗命呢?” 鲍牧和群臣见陈僖子和阳生早有准备,府中也埋伏了武士,如果反对,势必身首异处。于是只得同意陈僖子的主张,一起歃血为盟,共立阳生为国君,是为齐悼公。他继位后,没多久便下令把晏孺子杀了。过了不久,他因为鲍牧曾反对立他为君,便也寻了个借口,把鲍牧杀了。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什么含义?

千夫:指当时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也就是国民党反动派,鲁迅自然对其横眉冷对他们的指责。鲁迅是为中国无产阶级讲话的,就像一头老黄牛,甘为无产阶级贡献自己的力量。
鲁迅先生曾说过:”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的志向,也是鲁迅先生之立场.同时,这也应该成为我们现在人的志向和立场.在人民面前,我们要痛恨的是反动派,是那些官僚资产阶级反革命,是那些还在掌握着人民的权力的贪官污吏,对反动派所谓之”千夫指”,我们是只有”横眉冷对”的,不怕的.我们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对待我们的人民,我们要如对”孺子”一样地为他们作”牛”\作”马”.要诚诚恳恳\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我们要有所恨\有所怒\有所爱\有所为.要以饱满的真理追求者\博爱的实践者\勇敢的战士的”年轻精神”去”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意思是对待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大众甘心像牛一样俯首听命,甘愿服务。 来自于鲁迅《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是一首人们熟知并传诵的名诗。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在北京时,曾被北洋军阀政府免职通缉,受到一些文人的攻击和陷害。三十年代初期鲁迅在上海,又遭受当时国民党统治者的种种威胁和迫害。当时国民党统治者一面禁止书报,封闭书店,颁布恶出版法,通缉著作家,一面将左翼作家逮捕、拘禁,秘密处以死刑。作者鲁迅的处境十分险恶。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写下了这首诗。 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习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5,古代谁称自己是牛尾

鲁迅——牛。鲁迅先生曾说:“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在《自嘲》诗中,他又自称是“孺子牛”:“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郭沫若——牛尾。郭沫若对鲁迅先生的“孺子牛”精神非常敬佩,曾感叹说:“鲁迅先生愿意做一匹牛,我愿意做这匹牛的牛尾巴。” 茅盾——牛尾毛。茅盾听说郭沫若谦虚地自比为牛尾,就说:“那我就做牛尾上的毛吧。”

6,鲁迅在我心中是一个怎样的人 600字作文

我心中的鲁迅
  伟大——这就是我对鲁迅先生的第一印象。他“俯首甘为孺子牛”日夜为改变民族的命运而忙碌着。身体瘦弱的他却是文学上的巨人。鲁迅先生幽默,且不乏亲切。他憎恨黑暗如魔鬼,而且处处为他人着想,淡化自己。在我看来,他是平凡而伟大的人!
  鲁迅先生逝世的时候,终年才55岁,却写出了无数经久不衰的书:《阿Q正传》、《狂人日记》、《彷徨》、《坟》等作品广为流传。但被世人所敬仰的鲁迅先生却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鲁迅先生的房间必定是最“热闹”的时候,他正演奏着“文字交响曲”希望这一首首动听的曲子能唤醒麻木不仁的中国人。
  鲁迅先生在日本学医时,意识到中国人“中国人的病不在身体上,而是在心理上。”于是他决定拿起笔,通过自己的文章来呼吁所有的中国人,所以有的人说:“鲁迅先生的笔是同黑暗作斗争最厉害的武器。”
  人们把鲁迅先生誉为“民族魂”,原因是鲁迅先生或者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他给人民当牛做马,却毫不骄傲,更不曾骑在人民的头上高呼:“啊!我多么的伟大!”所以,群众们把他举得很高,很高。鲁迅先生从不突出自己的地位,卖弄自己的知识。他只是默默地接受人们给他的荣誉和赞赏。
  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的文章永远是中国历史上最璀璨耀眼的光芒。我心中的鲁迅
  在我开始识字的时候,我所知道姓鲁的只有三个。一个是倒拔垂杨柳的梁山好汉鲁智深,再一个是班门弄斧中说的那个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鲁班,我还模模糊糊的记得有个叫鲁迅的,我只知道他的文章很难懂。上了六年级学了“鲁迅单元”才觉得他充满了正义感。从此我开始读鲁迅的文章,鲁迅便在我心中树立了高大的形象。它比鲁智深还英勇,比鲁班还聪明,是一个把杂文视为匕首和刀枪,勇于跟反动派作斗争的伟人。
  在众多的作家群中,鲁迅是突出的一个,也是特殊的一个。与其他举世瞩目的文豪相比,人们不禁要发出疑问:仅仅是写些短小的结构杂文,小说的鲁迅,何以在世界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放出夺目的异彩?是的,鲁迅没有莎士比亚的累累巨著,没有卢梭的长篇自传,也没有雨果那曲折、动人的小说情节。然而他的确是位伟大的作家,因为他首先是位伟大的战士。他生活在一片混沌的世界中,却异常地清醒与敏锐,他不屈地战斗着、抗争着,以思想作剑,寸笔为枪,划存漫漫长夜,挑出些许亮色.
  读鲁迅的作品,实际上是在了解鲁迅的为人。他敢骂,骂苟延喘、阴险狡诈的“落水狗”,骂奴颜卑膝,貌似中庸的伪君子;他敢论,论国民众生的劣根本性,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的悲剧之源;他敢抨击,抨击狂人眼中“吃人”的世界,抨击把孔乙己推上绝路的封建礼教;报敢呐喊,为艰辛而麻木地生活着的闰土,为爱四大权力压迫的祥林嫂。他嫉恶如仇,使那些反动御用的文人们捉襟见肘,心惊肉跳,使病态社会的千疮百孔暴露无遗。他的幽默中闪烁出睿智与深刻,内中包含的是一颗忧愤深沉的爱国之心!
  这,就是鲁迅。他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消失了,又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这就是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让我们发扬鲁迅精神,把病态社会的千疮百孔暴露无遗,人人内心中包含着一颗忧愤深沉的爱国之心吧!
  我心中的鲁迅
  我国有这样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立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他,就是鲁迅。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一位成功的思想家,更是一位爱国的革命家。一提到他,我们心中无不生起一股敬佩之情,而且从我们刚学过的课文中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可以看得出鲁迅拥有着美好而崇高的品质。

  我心目中的鲁迅是一个文笔很流畅的人,他一生以笔为武器,与敌人战斗一生,因此,还被誉为“民族魂”。毛主席评价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非常珍惜时间,充分利用时间来写作,给青少年回信,默默关心着青年,并且用许多名言警句来教育我们,因此,我对鲁迅先生不仅仅是尊敬,还对他怀有感激之情。

  我心目中的鲁迅还是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这是鲁迅最关心的侄女周晔发自内心赞美伯父鲁迅的深切话语。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教导周晔看书,并没有批评打骂,而是和蔼可亲,幽默委婉,既维护了她的自尊,又很好地教育她。我体会到了鲁迅先生关心他人,做事讲究方法,难怪有那么多人都尊敬和爱戴他呢!

  鲁迅受人尊敬,他不但朴实,而且很有精神,别人给的评价他根本不在乎,只是一直操心着祖国、人民。多么顽强的老战士啊!

  千言万语都不足以描述鲁迅先生的可敬。在这位宽厚、慈祥、知识渊博的伟人逝世之后,许多受到过他帮助的人都来怀念他,或者以散文、诗歌等形式来纪念他。是啊,他那对民众无私奉献,甘作牛马的精神,我们都会铭记。他永远是我们心目中最受尊敬的人!
  我心中的鲁迅
  一张瘦削的脸庞,透露出刚毅与坚强;两道犀利的目光,仿佛能刺透那沉沉的黑夜;一头不屈的硬发,根根显示着与恶势力的不调和。每每读完鲁迅的文字,眼前便会出现这样一个面部特写。这形象与那不朽的文字一起,随岁月的增长,由模糊而清晰。终于画出了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
  在众多的作家群中,鲁迅是突出的一个,也是特殊的一个。与其他举世瞩目的文豪相比,人们不禁要发出疑问:仅仅是以写小说、短小杂文见长的鲁迅,何以在世界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放出夺目的异彩来?是的,鲁迅没有莎士比亚的累累巨著,没有卢梭的长篇自传,也没有屠格涅夫那清新优美的诗一般的笔调,没有雨果那曲折动人的小说情节。然而他的确是位伟大的作家,因为他首先是伟大的战士。他生活在一片混沌的世界中,却异常地清醒与敏锐。他不屈地战斗着,抗争着,以思想做剑,寸笔为枪,划破漫漫长夜,挑出些许亮色。
  我心中的鲁迅
  对我来说,有两个鲁迅。
  一个是供在“神龛”里的鲁迅,他去世不到两周年,“谥号”就有了许多,多得我必须细细打点才能说全。“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中国的一等圣人”“新中国的圣人”“革命队伍中最革命的很老练的先锋分子”。在我还是蒙童的时候,我只能听到师长千篇一律地告白:鲁迅的文章是“匕首”,是“投枪”;鲁迅对民众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倡导“壕堑战”,主张“韧的战斗”。这个鲁迅离我很远,很远,好像除了“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外,就是先生那“倔强地竖立起来”的头发,别的什么印象也没留下。
  另一个是活在他自己著作里的鲁迅。他写下了很多深刻的话,也说了些过激的话。他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圣人”,而且一辈子也没有承认谁是“圣人”。他的祖上也“曾阔过”,到他却家道中落,成了“破落户儿”;父亲久病,作为长子的他经常奔走于当铺与药铺,受尽白眼;他曾因溜进百草园翻何首乌,捉斑蝥,被先生责罚;他留过学,学过医,成绩平平,弃医从文;他思想活跃,先是进化论,继之超人哲学,后来社会主义思潮,在他身上深深地烙上了中国近代思想快速发展的痕迹。但他始终秉承“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一精髓,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世界观,影响几代中国人。他“呐喊”过,想凭一己之力,唤醒沉睡的同胞,捣毁令人窒息的“铁屋子”;他也“彷徨”过,孤独地在故纸堆里抄写古碑;他更妥协过,接受了母亲“赠送”给他的“礼物”;他绝对疲惫过,“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总之,他同普通人一样,但想得多,看得深;他的思想未必都对,他自己也曾说“矫枉必须过正”;他深情祝福中国人“忘掉我吧”,但即便是七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也无法“忘却”!
  两个鲁迅,我痛惜前一个,喜欢后一个。前者虽然妙相庄严,但渐失生气。这个鲁迅只需人顶礼膜拜,让人盲目崇拜,却难以给人一点新鲜的思想,自己也成为生前痛恨的被高高供奉的土偶;后者虽然不是那么神圣庄严,但那思想却是鲜活的,可以接受,可以批评,可以补充,可以修正,也因此可以愈益完备、愈益发展。
  一切思想家——即使是最伟大的思想家,一旦被当作“神”,供于“神龛”之上,他的思想就不能与时俱进,从而僵化,继而终结生命。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要想扼杀一种思想,最简单、最方便、最冠冕的办法,就是把它供起来。如果我们真的尊敬一位伟人,那就请把他当作一位智者而不要把他吹捧成“神”吧。我们吸收他的智慧,而不要匍匐着求他替我们解决他生前未曾遇到的问题。
  前面的路,要自己来走,这就是我心中的“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