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一块大洋值多少钱,常说的一块大洋,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本文目录索引

1,常说的一块大洋,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宣统元年,清政府当时统一发行了银元,这些银元也被称之为“大洋”。1914年民国确立了银本位货币制度,一枚银元是壹圆。到现在为止,流传最广的是印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也被称之为“袁大头”。除了壹圆的银币,还有就是角币。一元等于十角,等于一百分,等于1000厘,一文钱等于一个铜板。 但是绝对不仅仅只是“袁大头”这一种,还有“毫洋”、“鹰洋”、“孙大头”(孙中山)、“龙洋”等等。当时的国共双方正在打仗,所以我军也就产生了自己的银元。 就以当时工商业最为发达的上海为例,在二三十年代,上海工人每个月的工资大约是在20银元上下,小学教师,技术工人,医护人员等家庭他们的月收入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而律师,记者,大学教授,医生,作家他们的月收入达到一二百元,这已经是生活的十分滋润了。 但是当时人们所经常说到的大洋,大多指的还是袁大头,而袁大头也是分不同时期与类型的,作为古董的话,那价值差别是很大的。但是作为硬币,除了壹圆,还有角币。一员也就是十角。他与银元的换算,还是比较接近1000文兑换一大洋。

常说的一块大洋,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2,一块大洋现在值多少人民币

1、2400元左右。分不同时期,解放后一块大洋现在值2400元,根据1948年国民党金元卷改革, 1块银元折合金元卷2块,1美元折合金元卷4块,也就是二块银元兑换1美元。当时1两黄金折合金元卷200块,参照现在金价400人民币一克,1美元等于7人民币,最终计算结果是1块大洋折现今人民币2400块。2、在民国以前时期(1912年以前),一块大洋(一两银子、一枚银元)=800元人民币;在民国时期(1912年1月1日至1949年9月30日)一块大洋=400元人民币。3、大洋一般指的是袁大头,是民国时候的一种银币,当时的面值为1元。但是,那时的“1元”并非是现在的1元。据说,当时的一个袁大头能够购买500个包子,并且普通的家庭一个月只需要2个袁大头就够了。4、市面上最多的三个品种是民国三年、九年和十年铸造的,守家一般在700-720之间,民国八年的市存量少,市价约1800元。拓展资料发展1、宣统元年,清政府设立铸币局,统一发行银币。2、中国银圆因为上有蟠龙像,因此被称为“龙洋”。各式银圆被称为“大洋”。3、民国成立后,于1914年推出《国币条例》,确立银本位货币制度,定国币“壹圆”重七钱二分,含纯银八成九,即六钱四分八厘,(23.9024808克),约等同于银圆壹枚,又定十分之一元为一角,十分之一角为一分。4、国币的壹圆被铸成八成九银、一成一铜的硬币,上有袁世凯头像,俗称“袁大头”;并推出以银铸造的辅币。袁大头出现后,逐渐取代“龙洋”、“鹰洋”等旧有银圆,在全中国流通。

3,1块大洋现在相当于多少钱?

在民国以前时期(1912年以前),一块大洋(一两银子、一枚银元)=800元人民币;在民国时期(1912年1月1日至1949年9月30日)一块大洋=400元人民币;在解放后(1949年10月1日之后)一块大洋=200元人民币。
大洋一般指的是袁大头,是民国时候的一种银币,当时的面值为1元。但是,那时的“1元”并非是现在的1元。据说,当时的一个袁大头能够购买500个包子,并且普通的家庭一个月只需要2个袁大头就够了。
由于大洋本身属于一种银币,因此,在收藏市场中,收到了许多藏有欢迎,具备较高的收藏价值。
市面上最多的三个品种是民国三年、九年和十年铸造的,守家一般在700-720之间,民国八年的市存量少,市价约1800元。
扩展资料
大洋基本属性
大洋重量在27克左右,成色在90%左右。
主要包括:西班牙本洋、墨西哥鹰洋、法属印支坐洋、日本龙洋、英国站洋、奥匈帝国“大奶妈”、(清朝)各种龙洋、(民国)大头、小头、船洋、汉版等,甚至荷兰的2.5盾、法国/比利时的5法郎等等,也就是说凡是符合这个规格的都可以认为是大洋(这是当时中国政府放任银币自由铸造、流通的结果)。

4,一块大洋现在值多少人民币?

一块大洋相当于几百元人民币。民国成立后,于1914年推出《国币条例》,确立银本位货币制度,定国币“壹圆”重七钱二分,含纯银八成九,即六钱四分八厘,(23.9024808克),约等同于银圆壹枚,又定十分之一元为一角,十分之一角为一分。拓展资料:大洋的历史:1、实际上,民国初年的中国货币是两、圆并用。因为各银圆成色、重量稍有不同,因此大宗交易,以及资本账结算,仍然会使用银两为单位。而由不同的银圆转至银两,有一定的折让。直至1933年,国民政府废两改圆,才规定所有交易及结账以圆为单位。2、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国际银价出现大幅波动,影响中国经济。特别是美国在1934年推出的《购银法案》令国际银价上升,导致中国银根短缺、利率急升。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货币改革,放弃银本位,改为发行法定货币(即法币),同时收回银圆。银圆于是不再具有法定的地位。直至1948年金圆券风暴后,银圆曾一度在1949年7月起再被起用;中华民国政府并短暂发行等同于银圆的纸币,称银圆券。随着中华民国政府撤出中国大陆,数个月后,银圆及银圆券均在中国大陆进入历史。3、大洋是清末到民国期间各种流通的“壹圆”型银币的统称,基本属性是:重量在27克左右,成色在90%左右。主要包括:西班牙本洋、墨西哥鹰洋、法属印支坐洋、日本龙洋、英国站洋、奥匈帝国“大奶妈”、(清朝)各种龙洋、(民国)大头、小头、船洋、汉版等,甚至荷兰的2.5盾、法国/比利时的5法郎等等,也就是说凡是符合这个规格的都可以认为是大洋(这是当时中国政府放任银币自由铸造、流通的结果)。

5,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在现在等于多少人民币?

我们对民国时期的大洋一定非常熟悉,因为在观看电视剧的时候,大洋和铜板是电视剧中最常见的支付方式,一般人工资的发放也是以大洋为单位。而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大概等于现在人民币的100元左右,但是在那个时期,一块大洋却异常的珍贵,因为那时候的物价比较便宜,工资也比较低。关于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在现在等于多少人民币? 以下是我的看法: 一、100元左右 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大约等于现在的100元人民币。在民国时期,普通工人的工资是每个月5~10块大洋左右,应该就是现在的500~1000元,但是由于民国时期的东西比较便宜,所以可以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而一些其他的职业,比如律师,大学教授的一个月的工资就比较高,大概月薪300大洋左右,就相当于现在月工资的3万元,而且当时的物价比较便宜,这样的工资可以买到很多的东西,甚至可以在很好的地方买到一栋房子。 二、物件上涨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价正在大幅度的上升。那时候的一个大洋,基本上可以抵得上一个普通家庭收入的1/5,但是就现在的社会来说,一块大洋也就是100人民币左右,大概只够一个家庭几天的饭钱。从这里可以看出,现在物价上涨的非常快,与民国相比,已经上涨了大概有十几倍。 三、如果想要保值可购买黄金 对于现在的货币来说,都存在贬值的风险,因为现在的经济形势变化太快。所以如果想要保值,还是选择购买黄金比较好。 关于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在现在等于多少人民币? 以上是我的看法,你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

6,1930年的十分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元

1.5元1930年的中国,仍然以银元作为主要货币,一块钱就是一个银元,也就是一块大洋。电视剧《大染坊》中,讲述的是民国时期的面貌,这是30年代的上海,一个大染厂里面的普通办公室职员,每个月赚两块大洋。根据1914年的《国币条例》,一块大洋含纯银六钱四分八厘,约23.9克纯银。按照现在的银价,大约值120块钱左右。孟天培、甘博《二十五年来北京之物价、工资及生活程度》中记载,一块大洋能买60斤大米,约合现在的150-180块钱。1933年3月8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公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定每枚银元总重量为26.6971克,含银89%,纯银重23.493448克。当月以“中山开国纪念币”旧模铸造银币发行。因其背面有帆船图案,又称为“船洋”。

7,1930年一千大洋相当于现在多少

1930年一千大洋相当于现在的十万元。 民国初年大洋还是很值钱的,一块大洋相当于今天的人民币350元甚至更多,后期逐渐贬值,到了1949年前,一块大洋也就相当于人民币几十块钱左右,因此1930年时的一块大洋,大约相当于今天100块钱的购买力,那么1930年一千大洋相当于现在的十万元。 民国时期的购买力 按照常规换算来看,一个大洋相当于10角、100分、1000厘,一文钱就是一个铜板也就是一厘。可单从民国四年的财政部泉币司调查就能发现,每个地区一个大洋能够兑换的铜板数量都是不同的:天津1279文、奉天省城1180文、开封1289文、福州1085文、武昌1433文、长沙1500文等。

8,一个大洋相当于现在人民币多少?

一块大洋相当于几百元人民币。 民国成立后,于1914年推出《国币条例》,确立银本位货币制度,定国币“壹圆”重七钱二分,含纯银八成九,即六钱四分八厘,(23.9024808克),约等同于银圆壹枚,又定十分之一元为一角,十分之一角为一分。 国币的壹圆被铸成八成九银、一成一铜的硬币,上有袁世凯头像,俗称“袁大头”;并推出以银铸造的辅币。袁大头出现后,逐渐取代“龙洋”、“鹰洋”等旧有银圆,在全中国流通。 历史: 实际上,民国初年的中国货币是两、圆并用。因为各银圆成色、重量稍有不同,因此大宗交易,以及资本账结算,仍然会使用银两为单位。 而由不同的银圆转至银两,有一定的折让。直至1933年,国民政府废两改圆,才规定所有交易及结账以圆为单位。 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国际银价出现大幅波动,影响中国经济。特别是美国在1934年推出的《购银法案》令国际银价上升,导致中国银根短缺、利率急升。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货币改革,放弃银本位,改为发行法定货币(即法币),同时收回银圆。银圆于是不再具有法定的地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