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现代主义建筑,什么是现代主义建筑?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建筑?

本文目录索引

1,什么是现代主义建筑?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20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在20世纪3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从西欧向世界其他地区迅速传播。由于德国法西斯政权敌视新的建筑观点,格罗皮乌斯和密斯·范德罗先后被迫迁居美国;包豪斯学校被查封。但包豪斯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思想却对世界各国的建筑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先是在实用为主的建筑类型如工厂厂房、中小学校校舍、医院建筑、图书馆建筑以及大量建造的住宅建筑中得到推行;到了50年代,在纪念性和国家性的建筑中也得到实现,如联合国总部大厦和巴西议会大厦。现代主义思潮到了二十世纪中叶,在世界建筑潮流中占据主导地位。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 ,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和批评。
对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特征,人们并无一致的理解。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

什么是现代主义建筑?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建筑?

2,现代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1、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 2、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 3、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 4、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 5、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 格罗皮乌斯和勒·柯布西耶等人在20年代提出以下的观点: 1、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时代的条件相适应; 2、强调建筑师要注意研究和解决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3、积极采用新材料和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 4、主张摆脱历史上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形式的建筑。 扩展资料: 现代建筑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初期,在许多国家中复古主义建筑仍然相当流行。很多纪念性建筑和官方建筑以及一些大银行、大保险公司仍然应用古典柱式。1924年建成的伦敦人寿保险公司以至到40年代完工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和美国最高法院大厦都是这样的例子。 但总的说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状况对于建筑学领域的改革创新是有利的。 第一,战后初期欧洲各国的经济困难状况,促进了讲求实效的倾向,抑制了片面追求形式的复古主义作法; 第二,工业和科学技术的继续发展,带来更多的新的建筑类型,要求建筑师突破陈规。建筑材料、结构和设备方面的进展,促使越来越多的建筑师走出学院派的象牙之塔。 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祸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在世人心理上引起强烈震动。人心思变,大战后社会思想意识各个领域内都出现许多新学说和新流派,建筑界也是思潮澎湃。新观念、新方案、新学派层出不穷。 现代主义自30年代起迅速向世界其他各地区传播,终于成为20世纪中叶现代建筑中的主导潮流。现代主义首先向北欧和拉丁美洲扩展。芬兰建筑师A.阿尔托和巴西建筑师O.尼迈耶在30~40年代的建筑作品明显地表现出现代主义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格罗皮乌斯和密斯·范·德·罗迁居美国。现代主义在美国迅速扩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50~60年代现代主义在全世界广泛传播。世界各地的城市中,新建的商业建筑、工业建筑、文教建筑和大规模建造的住宅几乎都摆脱了传统风格的羁绊,具有显著的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 更重要的是许多政府建筑物和纪念性建筑也舍弃了历来沿用的传统建筑形式而呈现出崭新的面貌。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巴西议会大厦和加拿大多伦多市政府大厦都是例证。这种情况,最根本的原因是现代主义的基本原则比较符合建筑发展的客观规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现代建筑

3,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高低跌宕,简单轻松,舒适自然。 新的建筑学原则。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形、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现代派建筑。产生于19世纪后期,成熟于20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于全世界,是20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 推陈出新。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式样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 造型和线条。以简洁的造型和线条塑造鲜明的社区表情。立面和建材。通过高耸的建筑外立面和带有强烈金属质感的建筑材料堆积出居住者的炫富感,以国际流行的色调和非对称性的手法,彰显都市感和现代感。 色彩。竖线条的色彩分割和纯粹抽象的集合风格,凝练硬朗,营造挺拔的社区形象。布局。波浪形态的建筑布局高低跌宕,简单轻松,舒适自然。强调时代感是它最大的特点。

4,包豪斯校舍是如何体现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特点,它的影响以及历史作用

包豪斯校舍,位于德国德绍市(另译“德骚”),格罗皮乌斯设计,1925年动工,次年年底落成。建筑面积接近一万方米,是由许多功能不同的部分组成的中型公共建筑。平屋顶,外墙白色抹灰。

包豪斯校舍的建筑设计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把建筑物的实用功能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
传统的学院派设计手法通常是先决定建筑的外观体型,然后把各个部分安排到这个体型里面去,基本程序是由外而内。格罗皮乌斯把这种程序倒了过来,他把整个校舍按功能的不同分成几个部分,按各部分的功能需要和相互关系定出它们的位置,决定其体型。把功能分析作为建筑设计的基础和出发点,体现了由内而外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
二、采用灵活的不规则的构图手法。
包豪斯校舍是一个不对称的建筑,它的各个部分大小、高低、形式和方向各不相同。它有多条轴线,但没有一条特别突出的中轴线。它的各个立面都很重要,各有特色。它有多个入口,主要入口有两个而非一个。总之,它是一个多方向、多体量、多轴线、多入口的建筑物,这在以往的公共建筑中是很少的。格罗皮乌斯在包豪斯校舍的建筑构图中充分运用高低、长短、纵横的对比手法,塑造出生动活泼的建筑形象。虽然不规则的建筑构图历来就有,包豪斯校舍灵活而巧妙的不规则构图,提高了这种构图手法的地位。
三、按照现代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特点,运用建筑本身的要素取得建筑艺术效果。
包豪斯校舍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部分采用砖墙承重结构,其建筑形式和细部处理紧密结合所用的材料、结构和构造做法。没有雕刻,没有柱廊,没有装饰性的花纹线脚,它几乎把任何附加的装饰都排除了。同传统的公共建筑相比,它是朴素的,然而它的建筑形式却富有变化。

包豪斯校舍建造时经费比较困难,按当时的货币计算,每立方英尺建筑体积的造价只合0.2美元。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这座建筑比较周到的解决了实用功能问题,同时又创造了清新活泼的建筑形象。
格罗皮乌斯通过这个建筑实践证明,摆脱传统建筑的条条框框以后,建筑师可以自由灵活地解决现代社会生活提出的功能要求,可以进一步发挥新建筑材料和新型结构的优越性能,在此基础上同时还能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建筑艺术形象。包豪斯校舍还表明,把使用功能、材料、结构和建筑艺术紧密结合起来,可以降低造价,节省投资。这是一条多、快、好、省的建筑设计路线,符合现代社会大量建造实用性房屋的需要。
有人认为包豪斯校舍标志着现代建筑的新纪元,这未免过誉,但这座建筑确实是现代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5,1.现代建筑产生的原因,技术,背景,思想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我认为,现代主义建筑之所以会产生,主要是越来越多的建筑师不愿意按古典复兴类的方式进行设计,再加上工业化的发展,以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等人为首的西方建筑师主张并推行功能主义,从而诞生了现代主义建筑.
当然,现在来看,很多建筑师认为当年的那些现代主义建筑过于冰冷、理性、缺乏优美的线条、不近人情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6,现代主义设计产生的背景及特征

现代主义或现代派运动一词现在被固定作为一种国际倾向的综合名称,这种国际倾向出现于19世纪末期西方的诗歌、小说、戏剧、音乐、绘画、建筑和其他艺术领域,后来影响到20世纪大多数艺术的特征。一般认为这种倾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或战后不久达到了顶峰,至于它是否仍存在或者是否已经开始了一个随后的风格的时代,则仍不能肯定。因此,F·克莫德(FrankKermode)提出了“对现代主义两个阶段之间有益的粗略区分”,即古现代主义和新现代主义,前者是早期的发展,后者则是超现实主义的和后超现实主义的发展。其他一些人,特别是在美国,例如I·哈桑(IhabHassan),L·非德勒(LeslieFiedler)等,则主张有一种鲜明的区别,一种新的后现代主义的风格,一种合唱式的、综合的乡村艺术,即“后文化”时代的产物,在这里它强调从任意艺术、反艺术、反文学、自我破坏艺术和新小说等方面来论述艺术的发展。七十年代后期,兴起于欧洲思想界的利奥塔德——哈伯马斯(注*)之争使这场局限于北美文化艺术界的讨论带有了哲学思辩的色彩。
  
  现代主义的生存土壤是商品生产为目的的工业社会,后现代主义则是把后工业化社会作为时代背景。
  后工业社会是美国社会学家D·贝尔创造的名词,他在《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中用以描述20世纪后半期工业化社会中所产生的新社会结构,他认为这种结构将导致美国、日本、苏联以及西欧在21世纪出现一种新的社会形式。
  那么,是否就可以断言后工业社会只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呢?让我们继续关注。
  贝尔所谓后工业社会的“轴原理”是说“理论知识的中心地位是社会革新和政策形成的根源”。从经济方面来说其标志是由商品生产经济变为服务经济;从职业方面来说,专业和技术阶级处于优先地位;在决策方面,是创造新的“知识技术”。而这些,恰恰就是目前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特征。对此,也许我们可以解释:由于技术变革,而把马克思主义者赋予工人阶级的作为社会变革的历史代理人的作用取代了,而且这种取代正如历史发展一样是不可逆转的,后工业化必将来临。
  后工业化社会是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宽大温床。伴随着历史剧变,人们难免对旧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产生厌倦、怀疑、甚至嘲笑,他们不再认为对社会的发展负有责任,宁愿将个人生活置于随心所欲、纷乱无序的状态中。中心变成多元,永恒成为变迁,绝对变成相对,整体成了碎片……后现代主义并非只是西方的文化现象,它对我们的冲击已无可避免。
  
  面对扑面而来的“后现代”之风,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它的文化特征。
  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可·杰拇逊教授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概括了后现代主义文艺四个基本审美特征:
  1.主体消失。在后现代文化氛围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等级制度被颠倒了,现代主义中的个性和风格被消除得一干二净,主体成了某种破碎的幻象。
  2.深度消失。现代主义艺术总是以追求乌托邦的理想、表现终极真理为主题,而后现代主义艺术则放弃了作品本身的深度模式,不再具有思想,不再提供解释,拒绝挖掘任何意义,仅仅追求语言快感。
  3.历史感消失。历史永远是记忆中的事物,而记忆永远带有记忆主体的感受和体验。现代主义艺术因追求深度而沉迷于历史意识,而后现代主义艺术中,历史仅仅意味着怀旧,它以一种迎合商业目的的形象出现。
  4.距离消失。在现代主义艺术看来,距离既是艺术和生活的界线,也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界线,它是使读者对作品进行思考的一种有意识的控制手段。后现代艺术中,由于主体的消失,作品失去深度和历史感,仅仅具有作用于人感官的刺激性,而没有任何启发和激扬的功能,换言之,它强调的只是欲望本身。
  
  应该看到,由于政治的和文化的原因,后现代主义对东方文化的影响更多地是理念上的启迪。
  
  后现代文化在文学上,作为一种叙述话语和风格,表现为无选择技法、无中心意义、无完整结构,叙述的过程呈发散形,意义的中心被消解、发散到文本的边缘地带。
  受它的影响,我们的身边既出现了孙甘露为代表的新写实小说,也产生了消费者文学及其代表“王朔现象”。
  
  现在来看,现在断言后现代主义是否能成为东方文化的主流尚为时过早,但应看到,全然取消精神衡量指标和存在维度,消解历史意识已渐成为一种风尚。

7,建筑学主要学什么?

建筑学主要研究建筑的结构、设计、材料、环境、建造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涉及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市政设计等多个方面,进行各类建筑的设计和规划等。 例如:大厦的建造方案和施工图的设计,城市大型建筑分布的布局规划,房屋室内的装饰设计等。 具体课程:平面与立体构成、水彩、建筑设备工程、概念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建筑初步、古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原理、居住建筑设计原理等。 建筑学专业就业前景 建筑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主要有四个方向: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建筑设计事务所等建筑行业的设计单位,主要从事建筑物的设计和有关建筑的研究工作; 当然还有一部分同学(硕士生和博士生居多)留在高校研究和任教;一部分同学考取公务员在城建部门从事管理规划工作也是不错的;另有相当一部分进入了房地产行业从事房地产开发。 建筑师除了精通建筑学专业,做好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工作之外,还要善于综合各种有关专业提出的要求,正确地解决设计与各个技术工种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