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可断血可流,头可断 血可流下一句是什么?
本文目录索引
- 1,头可断 血可流下一句是什么?
- 2,头可破,血可流,下句是什么?
- 3,头可断,血可流,后面是什么?
- 4,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意思相同的一个成语是
- 5,与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意思相同的一个成语是
- 6,“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出自哪个成语?
- 7,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出自哪个成语
1,头可断 血可流下一句是什么?
头可断,血可流下一句是志不屈。原句出自于中国革命烈士李耘生被捕后说的。 1932年4月,由于叛徒出卖,李耘生身份暴露,被捕入狱,被关押在南京宪兵司令部看守所。敌人对他软硬兼施,百般利诱,酷刑拷打,逼他交出党的秘密。 李耘生斩钉截铁地回答说:“共产党人为劳苦大众奋战求解放,这是我奋斗的目标。需要转变的是你们这一帮为蒋介石卖命、与人民为敌的家伙!” 在狱中,李耘生对被捕的同志说:“为人民,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屈。要在任何斗争中经得起考验!”6月8日,无计可施的敌人将李耘生押往雨花台刑场。 扩展资料: 李耘生临刑前,敌人问他:“你有什么遗嘱?”在生命最后一息的李耘生坚定地对刽子手说:“我的遗嘱就是盼望亲人与你们斗争到底!”李耘生英勇就义,年仅27岁。 人物纪念: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陈列着李耘生的事迹。在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西李村文化大院内,辟有李耘生事迹陈列室。其生平事迹、丰功伟绩、革命精神是广饶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东营市建立的第一个烈士事迹专题馆,如今,李耘生事迹陈列室已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接受党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平台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屈” 李耘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耘生
2,头可破,血可流,下句是什么?
原句:“我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 反动军阀以死威胁逼迫林祥谦下令复工,遭到林祥谦断然拒绝。敌人恶狠狠地命令刽子手举刀砍向林祥谦左肩:“上不上工?”林祥谦斩钉截铁地说:“上工要总工会下命令。我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屠刀砍向林祥谦右肩,他血流如注,昏死过去。 醒过来,敌人再次恶狠狠地问他:“现在怎么样了?”林祥谦拼尽最后的力气怒斥敌人:“现在还有什么话可说?可怜一个好好的中国,就断送在你们这班军阀手里了!”林祥谦壮烈牺牲,时年31岁。 扩展资料 林祥谦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当选为京汉铁路江岸分工会委员长。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总工会在郑州成立,定于2月4日举行全路总同盟罢工,林祥谦被指定为江岸地区罢工总负责人。 2月4日,林祥谦下达罢工令,震撼中外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开始。2月7日,林祥谦与十几名工会领导人和工人代表被北洋军阀逮捕。 北洋军阀以死威胁逼迫林祥谦下令复工,遭到林祥谦断然拒绝,林祥谦说:“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最终惨遭杀害,年仅31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祥谦
3,头可断,血可流,后面是什么?
为人民,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屈。要在任何斗争中经得起考验。 1932年4月,南京党组织再次遭到严重破坏。由于叛徒出卖,李耘生身份暴露,被捕入狱,被关押在南京宪兵司令部看守所。敌人对他软硬兼施,百般利诱,酷刑拷打,逼他交出党的秘密。 在狱中,李耘生对被捕的同志说:“为人民,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屈。要在任何斗争中经得起考验!” 扩展资料: 大革命失败后,武汉处于严重的白色恐怖之中。李耘生临危受命,担任中共武昌市委书记,转入地下继续坚持斗争。1928年春,党组织调李耘生到中共南京市委工作。在白色恐怖同样严重的南京,李耘生化名李立章被反动当局以“共党嫌犯”关押10个月后释放。 出狱后,党组织调他到京沪线上做铁路工人的工作。1931年2月,李耘生受中共江苏省委派遣到南京重建市委。他化名李涤尘,任南京市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以中学教员的身份作掩护,发展秘密党员,重建党的组织。 1931年底,中共江苏省委决定成立南京特委,李耘生任特委书记,负责南京及附近地区各县党的工作和武装工作。1932年4月,南京党组织再次遭到严重破坏。由于叛徒出卖,李耘生身份暴露,被捕入狱,被关押在南京宪兵司令部看守所。 敌人对他软硬兼施,百般利诱,酷刑拷打,逼他交出党的秘密,敌人对他说:“现在摆在你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生路,一条死路。只要你说四个字:愿意转变,就是生路。” 李耘生斩钉截铁地回答说:“共产党人为劳苦大众奋战求解放,这是我奋斗的目标。需要转变的是你们这一帮为蒋介石卖命、与人民为敌的家伙!”在狱中,李耘生对被捕的同志说:“为人民,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屈。要在任何斗争中经得起考验!” 6月8日,无计可施的敌人将李耘生押往雨花台刑场。临刑前,敌人问他:“你有什么遗嘱?”在生命最后一息的李耘生坚定地对刽子手说:“我的遗嘱就是盼望亲人与你们斗争到底!”李耘生英勇就义,年仅27岁。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屈” 李耘生
4,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意思相同的一个成语是
舍生取义。 拼音:shě shēng qǔ yì 意思: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常用于赞扬别人难能可贵的精神。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白话释义:生命,也是我所要的,正义,也是我所要的,二者不能同时都得到,就选择正义而舍去生命。 扩展资料: 与舍生取义意思相同的词语:杀身成仁 拼音:shā shēn chéng rén 意思: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来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出处: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一回:“虽不得其死,然大丈夫杀身成仁,视死如归,功在当时,名垂后世,何不可愿之有哉?” 白话释义:虽然不得好死,然而大丈夫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视死如归,功在当时,名垂后世,有什么不愿意的吗?
5,与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意思相同的一个成语是
宁死不屈
nìng sǐ bù qū
【解释】宁愿死也不屈服。
【出处】明·赵弼《宋进士袁镛忠义传》:“以大义拒敌,宁死不屈,竟燎身于烈焰中。”
【结构】紧缩式。
【用法】用作褒义。多用于赞颂斗争到底的精神和忠贞不屈的气节。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正音】不;不能读作“bú”。
【辨形】屈;不能写作“曲”。
【近义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反义词】苟且偷生、卑躬屈膝
【辨析】~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都含有“宁可死也不偷生”的意思。不同在于:①~表示宁可死;也决不向敌人屈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表示宁可为正义事业牺牲;决不屈辱偷生。②~是直陈性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比喻性的。
【例句】江姐在敌人的威逼下;~;充分地表现出共产党员的革命气质。
6,“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出自哪个成语?
一、 宁死不屈 【全拼】: nìng sǐ bù qū 【释义】: 宁愿死也不屈服。 【出处】: 明·赵弼《宋进士袁镛忠义传》:“以大义拒敌,宁死不屈,竟燎身于烈焰中。” 【例子】: 许大马棒转回身,提着枪,恶狠狠地瞅着~工作队的同志们。(曲波《林海雪原》二) 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全拼】: nìng wéi yù suì,bù wéi wǎ quán 【释义】: 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 【出处】: 《北齐书·元景安传》:“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例子】: 咱们~。能突围就突围,万一出不去,他们拚到底吧。(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二章) 三、 坚贞不屈 【全拼】: jiān zhēn bù qū 【释义】: 坚:坚定;贞:有节操;屈:屈服、低头。意志坚定,决不屈服。 【出处】: 《荀子·法行》:“坚强而不屈,义也。”:《后汉书·王龚传》:“王公束修厉节,敦乐爇文,不求苟得,不为苟行,但以坚贞之操,违俗失众,横为谗佞所构毁。” 【例子】: 而那些共产党人的~、为了人民和祖国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更深深使他向往。(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四十四章) 四、舍生忘死 【全拼】: shě shēng wàng sǐ 【释义】: 不把个人的生死放在心上。 【出处】: 元·无名氏《锁魔镜》第二折:“你须索舍死忘生,建立功勋。” 五、百折不挠 【全拼】: bǎi zhé bù náo 【释义】: 折:挫折;挠:弯曲。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 【出处】: 汉·蔡邕《太尉乔玄碑》:“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例子】: 汉阳民军总司令黄兴,系湖南长沙县人,向来主张革命,屡仆屡起,~。(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三回)
7,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出自哪个成语
表示宁可为正义事业牺牲。不同在于。 【用法】用作褒义。 【出处】明·赵弼《宋进士袁镛忠义传》宁死不屈 nìng sǐ bù qū 【解释】宁愿死也不屈服;不为瓦全”都含有“宁可死也不偷生”的意思、卑躬屈膝 【辨析】~和“宁为玉碎;“宁为玉碎:“以大义拒敌:①~表示宁可死。” 【结构】紧缩式;决不屈辱偷生、定语。 【近义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为瓦全 【反义词】苟且偷生、状语;“宁为玉碎;也决不向敌人屈服,竟燎身于烈焰中,宁死不屈;不能写作“曲”。多用于赞颂斗争到底的精神和忠贞不屈的气节;~。 【例句】江姐在敌人的威逼下;不能读作“bú”;不为瓦全”是比喻性的。一般作谓语。 【正音】不。 【辨形】屈。②~是直陈性的;充分地表现出共产党员的革命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