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官是什么意思,“天官”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索引
1,“天官”是什么意思?
天官 [tiān guān] 释义: 1、官名。 2、借指吏部尚书。 3、有官职的意思。 4、天文;天象。 5、天上仙神居官者。 6、指耳、目、口、鼻、形体等感觉器官。 天官是中国古代星相学术语,紫微斗数,中国传统命理学的最重要的支派之一。它是以人出生的年、月、日、时确定十二宫的位置,构成命盘,结合各宫的星群组合,周易干支理论,来预测一个人的命运、吉凶祸福的。 计算方法 农历生日的年月日,数字相加的结果加上11,再加上本年的年数字,得出的数据是单数就是命盘正在天官。 例:1986年8月12日 第一步:年月日数字相加:1986+8+12=2006 第二步:结果加上11: 2006+11=2017 第三步:加上本年的年数。 如本年是2012年 :2017+2012=4029 第四步:得出的数据是单数就是命盘正在天官。
2,天官是什么意思
1.官名。 《周礼》分设六官,以天官冢宰居首,总御百官。 唐 武后 光宅 元年改吏部为天官,旋复旧。后世亦称吏部为天官。《续资治通鉴·宋孝宗淳熙十二年》:“今天官诸选,条目猥多,法例参错,吏奸深远。” 明 何景明 《送萧文彧分教临川序》:“廼复试於天官,去取加详焉。” 2.借指吏部尚书。 清 戴名世 《答赵少宰书》:“而足下出持节钺,入贰天官。”评剧《铡阁老》第十一场:“老夫不敢,还是天官大人先行。” 3.泛指百官。 《礼记·曲礼下》:“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汉书·李寻传》:“举有德行道术通明之士充备天官。” 王先谦 补注:“天工人代,故官曰天官。”《文选·班固<东都赋>》:“天官景从,寝威盛容。” 李善 注:“ 蔡邕 《独断》:‘百官小吏曰天官。’” 4.指官职。 唐 王维 《责躬荐弟表》:“久穷天官,每慙尸素。” 5.天文;天象。 《史记·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 学天官於 唐都 。”《史记》有《天官书》, 司马贞 索隐:“天文有五官。官者,星官也。星座有尊卑,若之官曹列位,故曰天官。”《后汉书·崔瑗传》:“ 瑗 因留游学,遂明天官、历数、《京房易传》、六日七分。” 唐 王维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天官动将星, 汉 地柳条青。” 6.道教所奉三官之一,三官为天官、地官、水官。 宋 梅尧臣 《观杨之美画》诗:“天官乘车建朱旗,赤旛前亚风卷披。” 清 李渔 《奈何天·锡祺》:“小圣,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参见“ 天官赐福 ”。 7.泛指天上仙神居官者。 《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只见班部丛中闪出四位金冠朱黻的天官,各各手捧文册一卷。” 8.指耳、目、口、鼻、形体等感觉器官。 《荀子·天论》:“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荀子·正名》:“然则何缘而以同异?曰:缘天官。” 杨倞 注:“天官,耳、目、鼻、口、心、体也。谓之官,言各有所司主也。”
3,现在我国的各官职在清朝是什么称呼?
中央行政机构: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部下属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一下的七品小京官称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
军事系统:
清朝军队主要分八旗和绿营两个系统。八旗又分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中侍卫皇帝的称为亲军,由侍卫处(领侍卫府)领侍卫内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持掌乾清门侍卫和皇帝出行随扈,权位尤重。其他守卫京师的有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虎枪营、善扑营等。骁骑营由八旗都统直辖;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各设统领管辖;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由于都是特种兵,设掌印总统大臣或管理大臣管辖;虎枪营专任扈从、围猎等,设总统管辖;善扑营则专门练习摔角。
驻防八旗驻扎于全国各重要之地,视情况不同设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官。内地将军等只管军事,而驻扎边疆的将军等要兼管民政。清朝的将军是满官的称号,战时则任命亲王为大将军。
绿营即汉兵,驻扎京师的称巡捕营,归步军统领管辖。绿营的建制分标、协、营、汛几级,标又分为督标、抚标、提标、镇标、军标、河标、漕标等,分别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八旗驻防将军、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统率。督标、抚标、军标、河标、漕标都是兼辖,实际各省绿营独立组织为提标、镇标,提督实为一省的最高武官,总兵略低于提督。总兵以下,副将所属为协,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所属为营,千总、把总、外委所属为汛。
行宪机构:
清朝沿袭明代设监察院,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监察院长官,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则为总督、巡抚的加衔。
地方行政:
清沿袭明制,大致分省、府、县三级,总督、巡抚为掌握行政、军事、监察大权的高级地方官员,布政、按察两使为督、抚的属官。与督、抚平行的有驻防将军和提督学政,不过驻防将军只管八旗驻军;提督学政只管学校与科举考试,其权力不能与督、抚相比的。省以下有道的设置,道为监察区性质,不算正式行政区。道主要有分守道和分巡道两种,兼兵备衔,另有一些不属布政、按察二司的道,如海关道、管河道、督粮道、盐法道等。省以下为府,设知府、同知、通判等官,与府平行的有直隶厅,设同知、通判。府以下为县,设知县、县丞、主簿等官,与县平行的为散厅,设置同直隶厅。在少数民族地区则设专门机构管理,即土司,一般分为两种:一种由军事部门管辖,如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长官为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另一种是由行政部门管辖,也设府、县等,官员称土知府、土知县,通常由少数民族头人担任。
科举院试——由各省的学政(别称提督学院)主持的考试。已经府试录取的童生可参加院试。录取者既为生员,入府、州、县学,习惯称秀才。
乡试——三年一科,在一省或几省举行,由皇上钦命主考官、副主考,录取者即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即集中举人考试之意,三年一科,在京城举行,共分三场。三场会部通过者还要进行殿试。殿试由皇上亲自主持。共分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第一名称状元。
一榜——考中举人者。
二榜——考中举人后再取中进士者。
●官署翰林院——掌编修国史、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等事。最高长官为掌院学士(从二品),属官有侍读学士(从四品)、侍讲学士(从四品)、侍读(从五品)、侍讲(从五品)、修撰(从六品)、编修(正七品)、检讨(从七品)等。
都察院——是监察、弹劾及建议机关。最高长官为左都御史(从一品),属官有左副都御史(正三品,例由在京部、院大臣兼)、六科掌印给事中(正四品)、御史(从五品)等。右都御史(从一品)例由地方总督兼,右副都御史(正三品)例由地方巡抚兼。
大理寺——为最高法庭性质。最高长官为大理寺卿(正三品),属官有大理寺少卿(正四品)、大理寺左右寺丞(正六品)、大理寺左右评事(正七品)等。
太仆寺——掌马政。最高长官为太仆寺卿(从三品),属官有太仆寺少卿(正四品)、太仆寺员外郎(从五品)、太仆寺主事(正六品)、太仆寺主簿(正七品)等。
太常寺——掌宗庙祭祀事务。最高长官为太常寺卿(正三品),属官有太常寺少卿(正四品)、太常寺员外郎(从五品)、太常寺满汉寺丞(正六品)、太常寺协律郎(正八品)等。
詹事府——是文学侍从、词臣迁转之阶。原归翰林院,后单设。最高长官为詹事府詹事(正三品),属官有詹事府少詹事(正四品)、詹事府左右春坊庶子(正五品)、詹事府左右春坊中允(正六品)、詹事府左右春坊赞善(从六品)、詹事府主簿(从七品)等。
宗人府——是管理皇室宗族事务的机构。最高长官称宗人府令(正一品),由宗室王公大臣兼领,属官有宗人府丞(正三品)、宗人府理事(正五品)、宗人府副理事(从五品)
、宗人府经历(正六品)等。
吏 部——掌全国文官品秩、铨叙、考课、黜陟和封授。最高长官为尚书(从一品)、左右侍郎(正二品),属官有郎中(正五品)、员外郎(从五品)、主事(正六品)等。
户 部——掌财赋户籍等事。最高长官与属官设置同上。
礼 部——掌礼仪、祭祀、贡举、教育。最高长官与属官设置同上。
工 部——掌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最高长官与属官设置同上。
兵 部——掌全国武官黜陟、兵籍、军械、关禁、驿站等。最高长官与属官设置同上。
刑 部——掌全国刑狱。最高长官与属官设置同上。
●官名殿阁大学士——为正一品,相当于宋朝的丞相,由皇帝指定分管的部、院。
协办大学士——为从一品,地位低于殿阁大学士高于各部院尚书。
总 督——掌一省或几省军民要政,为正二品。兼殿阁大学士者为正一品,兼协办大学士或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尚书者为从一品。总督侧重于军政。
巡 抚——掌一省的军、民、吏、刑各项,为从二品,地位略低于总督。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或礼部侍郎者为正二品。巡抚侧重于民政。
布政使——督、抚属官,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
按察使——督、抚属官,管一省刑名。
●官员的称呼大学士——中堂。
总 督——制军、大帅、制台、制宪或督宪。
巡 抚——中丞、抚军、抚台、抚院或部院。
提 督——军门或提台。
总 兵——军门、总镇或镇台。
副 将——协镇或协台。
吏部尚书——天官。
礼部尚书——大宗伯。
户部尚书——大司徒或大司农。
刑部尚书——大司寇。
兵部尚书——大司马。
工部尚书——大司空。
左都御史——总宪。
各部院左右侍郎——左堂或右堂,自称部堂。
布政使——藩台。
按察使——臬台。
学 政——学宪或学台。
道 员——观察或道台。
知 府——太守、府台、黄堂或太尊。
通 判——别驾。
知 州——州牧。
州 同——州驾。
知 县——父母或明府。
都察院御史——都老爷或侍御。
●官员的服饰及轿饰清朝的官员共分九品十九级。
一品——红珊瑚顶戴(纯红),九蟒五爪蟒袍,仙鹤补服。准乘八人抬绿呢大轿。
二品——红起花珊瑚顶戴(杂红),九蟒五爪蟒袍,锦鸡补服。准乘八人抬绿呢大轿。
三品——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顶戴(亮蓝),九蟒五爪蟒袍,孔雀补服。准乘八人抬绿呢大轿。
四品——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顶戴(暗蓝),八蟒五爪蟒袍,雪雀补服。准乘四人抬蓝呢轿。
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顶戴(白),八蟒五爪蟒袍,白鹇补服。准乘四人抬蓝呢轿。
六品——砗磲及白色涅玻璃顶戴(白),八蟒五爪蟒袍,鹭鸶补服。准乘四人抬蓝呢轿。
七品——素金顶戴(白),五蟒四爪蟒袍,补服。
八品——起花金顶戴(白),五蟒四爪蟒袍,练雀补服。
九品——镂花金顶戴(白),五蟒四爪蟒袍,练雀补服。
未入流——镂花金顶戴(白),王蟒四爪蟒袍,黄鹂补服。
监察御史、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的顶戴、蟒袍均按正常品级,但补服的图形却一律绣獬豸,以示司法公正。
4,清朝大学士是什么官
清朝大学士:满、汉各二人,正一品,掌钧国政,赞诏命,厘宪典,议大礼、大政,裁酌可否入告。修实录、史、志,充监修总裁官,经筵领讲官,会试充考试官,殿试充读卷官,春秋释奠,摄行祭事。 清朝初期沿袭明制,设四殿二阁,即保和殿、中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和东阁。但内阁受制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只是转达表章的机构,大学士并不入阁办事。 乾隆年间改“中和殿大学士”为“体仁阁大学士”,成为“三殿三阁”,设满汉大学士各二人,又有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作为替补。因前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清内阁实际权力受到限制,后有军机处,成为了当时名义上的百僚之长。 扩展资料设内阁 明成祖始开内阁于文渊阁,延揽大学士入内阁,选翰林官解缙、胡广、杨荣等入职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政务自此始,有人渐升为大学士,但品阶只有正五品。仁宗增置谨身殿(后改建极殿)大学士,后大学士常以三孤兼任尚书,地位尊崇,为皇帝起草诏令,指导批答奏章,号称辅臣。仁宣时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入阁,多所扶正,海内清平。 大学士中居首者,号称首辅,其权最大,有票拟之权。明武宗正德中期以后,内阁权力急速发展,但首辅大学士的职权仍无法与以往的丞相相比。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