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鱼我所欲也教案,麻烦帮忙归纳一下语文八年级上学期的文言文(古

本文目录索引

1,麻烦帮忙归纳一下语文八年级上学期的文言文(古今异义、通假字、一字多义、译文……)越全越好

古今异义:

1.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古:跑。今:行下次。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古:只有,只要。今:转折连词。
3.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古:经常。今:平常,一般。
4.少时,—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
古:离开。今:到某—地方称“去”(古称“往”)。
5.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出处同上)
古:大腿。今:屁股。
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出处同上)
古:多少。今:数学中的一门学科。
7.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古:鲜艳美丽。今:食物新鲜,味道好。
8.复前行,欲穷其林。(出处同上)
古:极,尽。今:资财缺乏(古时用“贫”)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出处同上)
古:交错相通。今:交通运输。
10.问所从来。(出处同上)
古:从哪里来。今:从过去到现在。
1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出处同上)
(1)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2)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12.无论魏晋。(出处同上)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无条件关系。
13.便扶向路。(出处同上)
古:沿着,顺着。今:扶持。
14.诣太守,说如此。(出处同上)
古:像这样。今:这样。
15.欣然规往。(出处同上)
古:计划。今:规则,成例。
16.愿为市鞍马。(《木兰诗》)
古:买。今:集市。
17.木兰不用尚书郎。(出处同上)
古:不愿作。今:没有必要。
18.当户理红妆。(出处同上)
古:窗户。今:门
19.坐我西阁床。(出处同上)
古:坐具。今:卧具。
20.出入无完裙。(杜甫《石壕吏》)
古:衣服。今:裙子。
21.天明登前途。(出处同上)
古:前面的路。今:将来的光景。
22.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古:这样。今:量词。
23.会宾客大宴。(林嗣环《口技》)
古:适逢,正赶上。今:会见。
24.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出处同上)
古:在这时。今:因此。
25.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魏学 《核舟记》)
古:特别手巧。今:新奇而巧妙。
26.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彭端淑《为学》)
古:雇船。今:买船。
27.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出处同上)
古:及,到。今:过了。
28.邑人奇这,稍稍宾客其父。(王安石《伤仲永》)
古:渐渐。今:稍微。
29.孟尝君特鸡狗盗之雄耳。(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古:只不过。今:特殊,超出一般。
30.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
古:山岗高地。今:把持和独占。[注:陇同垄]
31.然而不能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古:这样却。今:转折连词。
32.人恒过,然后能改。(出处同上)
古:这样以后。今:副词,表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33.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古:浅陋。今:粗俗,低下。
3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出处同上)
(1)牺牲。古: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为正义而献出生命。
(2)加。古:虚夸,以少报多。今:增加。
3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出处同上)
古:案件。今:监狱。
36.然后叹借者用心专,而少年之岁月为可惜也。(袁枚《黄生借书说》)
古:值得珍惜。今:值得惋惜。
37.先帝不以臣卑鄙。(诸葛亮《出师表》)
古:地位低微,见识浅陋。今:言行恶劣,不道德。
38.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出处同上)
古:眼泪。今:鼻涕(古用“泗”)
39.未尝不叹惜痛恨于桓灵也。(出处同上)
古:遗憾。今:仇恨,怨恨。
40.若毒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1)若。古:你。今:像。(2)毒。古:怨恨。今:毒害,有毒的物质或事物。
41.则久已病矣。(出处同上)
古:困苦不堪。今:疾病。
42.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古:可惜,可叹。今:值得怜悯。
湖北省京钱场一中(431818)

1、亲戚:今义:旁系亲属;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妻子:今义:爱人(女方);古义:妻和子女。例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赤壁之战》)
3、中国: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义:中原地区。例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赤壁之战》)
4、非常:今义:很、大(副词);古义:意外事故(名词);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5、所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古义:①缘故(名词);例如:余叩所以。(《狱中杂记》)②表原因的虚词。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用来,靠它来。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6、不过:今义:转折连词,古义:不超过。例如: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赤壁之战》)
7、用心:今义:读书用功或对事肯动脑筋(褒义);古义:思想意识的活动(中性)。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8、无论: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古义:更不必说。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9、稍稍:今义:稍微;古义:渐渐地、慢慢地。例如: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口技》)
10、无日:今义:不知还有多少时候,很久;古义:不久。例如: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赤壁之战》)
11、其实:今义:实际上(副词);古义:①它的果实。例如: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②那实际情况。例如: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李固与黄琼书》)
12、春秋:今义:①春季、秋季;②时代名称。古义:①年龄。例如:天子春秋鼎盛。(《治安策》)②一年。例如:蝼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③书名。例如: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
13、美人:今义:美貌女子;古义:歌伎、宫妃。例如: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廉颇蔺相如列传》)
14、左右:今义:①大致范围(方位词)。②控制(动词)。古义:侍卫人员。例如: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
15、结束:今义:事情做完一个过程的完结。古义:整装。例如: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 (《冯婉贞》)
16、大风:今义:大的风;古义:麻疯病。例如:可以已大风。 (《捕蛇者说》)
17、前进:今义:向前行进,思想进步;古义:前,走上前去;走,奉献。例如: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18、弟兄:今义:①同辈之间。②旧时军队称士兵。古义:有时单指兄。例如: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孔雀东南飞》)
19、感激:今义:深深的感谢;古义:感,感动;激,奋激。例如: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出师表》)
20、初一:今义: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古义:刚刚开始。例如: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赤壁之战》)
21、即使:今义:表假设性让步连词;古义:即,就,让,叫。例如: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 《西门豹治邺》
22、至于:今义: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古义:终于达到某种程度。例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23、行为:今义:举动;古义:行,品行;为,做。例如: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五人墓碑记》)
24、地方:今义:①泛指空间的一部分。②民间。③地区。古义:①当地的事。例如:在外监司牧宇,亦皆含鄙成风,不以地方为意。(《方腊起义》)②土地方圆。例如:江东虽小,地方千里。(《项羽本纪》)③大地的形状是方的。例如:天圆地方。(《淮南子·天文训》)
25、致意:今义:表示问候;古义:抒发心情。如: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屈原列传》)
26、有意:今义:故意,居心;古义:①愿意。例如: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文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 ②有某种打算。例如:将军岂有意乎?(《隆中对》)
27、故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古义:先例、旧事。例如: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28、扶老:今义:扶着老人;古义:拐杖。例:策扶老以流憩。 (《归去来辞》)
29、一切:今义:所有的;古义:一律、一概、任何。例如: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梦溪笔谈》)
30、鞠躬:今义:行礼。古义:①弯着身子。例如:我鞠躬不敢息。(《中山狼传》)②恭敬地、谨慎地。例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通假字:

八年级(上册)
16、便要还家 “要”(yāo) 通“邀” 《桃花源记》
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yǒu) 同“又” 《核舟记》
18、诎右臂支船 “诎”(qū) 通“屈” 《核舟记》
19、虞山王毅书远甫刻 “甫”(fǔ) 通“父” 《核舟记》
20、左手倚一衡木 “衡”(héng) 同“横” 《核舟记》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jiǎn) 通“拣” 《核舟记》
22、选贤与能 “与”(jǔ) 通“举” 《大道之行也》
23、矜、寡、孤、独 “矜”(guāng) 通“鳏” 《大道之行也》
24、荡胸生曾云 “曾”(céng) 通“层” 《望岳》
25、略无阙处 “阙”(quē) 通“缺” 《三峡》


一字多义:
http://www.thn21.com/wen/word/9820.html


实际上你去买本中考文言文归纳的书,上面很全的,什么都有。

麻烦帮忙归纳一下语文八年级上学期的文言文(古今异义、通假字、一字多义、译文……)越全越好

2,八年级下的文言文通假字

初中所有通假字





通假字
本字
意思
原文例句
出处

1.强
通“僵”
僵硬
项为之强
《童趣》

2.说
通“悦”
愉快、高兴
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3.女
同“汝”

诲女知之乎
《〈论语〉十则》

4.知
通“智”
聪明
不知为不知
《〈论语〉十则》

5.见
通“现”
出现
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

6.乌
同“无”
没有
一切乌有
《山市》

7.裁
同“才”
仅仅
裁如星点
《山市》

8.不
通“否”
是否
尊君在不
《陈太丘与友期》

9.扳
通“攀”
牵、引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

10.材
通“才 ”
才能
贤于材人远矣
《伤仲永》

11.帖
通“贴
粘贴、贴上
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

12.火
通“伙”
伙伴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

13.邪
通“耶”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孙权劝学》

14.知
通“智”
智慧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15.为
通“谓”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16.涂
通“途”

卿今当涂掌事
《孙权劝学》

17.止
通“只”

止有剩骨
《狼》

18.坐
通“座”
座位
满坐寂然
《口技》

19.要
通“邀”
邀请
便要还家
《桃花源记》

20.具
通“俱”
详细
问所从来,具答之
《桃花源记》

21.诎
通“屈”
弯曲
诎右臂支船
《核舟记》

22.甫
通“父”
男子美称
虞山王毅书远甫刻
《核舟记》

23.衡
同“横”
与“竖”相对
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

24.简
通“拣”
挑选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

25.有
同“又”

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

26.与
通“举”
推举、选拔
选贤与能
《大道之行也》

27.矜
通“鳏”
老而无妻的人
矜、寡、孤、独
《大道之行也》

28.曾
通“层”
层叠
荡胸生曾云
《望岳》

29.阙
通“缺”
缺口、中断
略无阙处
《三峡》

30.转
通“啭”
鸟鸣声
蝉则千转不穷
《与朱元思书》

31.反
通“返”
返回、回去
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

32.食
通“饲”
喂养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

33.见
通“现”
显露、表现
才美不外见
《马说》

34.材
通“才”
才能
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35.邪
通“耶”

其真无马邪
《马说》

36.支
通“肢”
肢体
四支僵劲不能动
《送东阳马生序》

37.被
通“披”
穿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

38.食
通“饲”
给饭吃
主人日再食
《送东阳马生序》

39.具
通“俱”
全、都
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

40.属
通“嘱”
嘱咐、嘱托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41.竦
通“耸”

山岛竦峙
《观沧海》

通假字
本字
意思
原文例句
出处


42.羞
同“馐”
美味的食物
玉盘珍羞直万钱
《行路难》


43.直
同“值”
价钱
玉盘珍羞直万钱
《行路难》


44.览
同“揽”
摘取
遇上青天揽明月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45.亡
同“无”

最喜小儿亡赖
《清平乐-村居》


46.适
通“谪”
远调
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47.唱
通“倡”
倡导
为天下唱
《陈涉世家》


48.以
通“已”
已经
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49.被
通“披”
穿
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


50.指
同“旨”
意图
卜者知其指意
《陈涉世家》


51.说
通“悦”
高兴
秦王不说
《唐睢不辱使命》


52.与
通“欤”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睢不辱使命》


53.错
通“措”
放置
故不错意也
《唐睢不辱使命》


54.仓
通“苍”
青色
仓鹰击于地上
《唐睢不辱使命》


55.信
通“伸”
伸张
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


56.已
通“以”

自董卓已来
《隆中对》


57.简
通“拣”
挑选
是以先帝简拔以
《出师表》


58.阙
通“缺”
缺点、不足
必能裨补阙漏
《出师表》


59.说
通“悦”
高兴
公输盘不说
《公输》


60.距
通“拒”
抵挡
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


61.圉
通“御”
抵挡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


62.诎
通“屈”
折服
公输盘诎
《公输》


63.畔
通“叛”
背叛
亲戚畔之
《孟子两章》


64.曾
通“增”
增长
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两章》


65.衡
通“横”
梗塞
困于心,衡于虑
《孟子两章》


66.拂
通“弼”
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
《孟子两章》


67.辟
通“避”
躲避
故患有所不辟也
《鱼我所欲也》


68.辩
通“辨”
辨别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


69.得


通“德”

通“欤”
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


70.乡
通“向”
从前
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


71.徧
通“遍”
遍及、普遍
小惠未徧
《曹刿论战》


72.有
通“又”

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讽齐王纳谏》


73.孰
通“熟”
仔细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邹忌讽齐王纳谏》


74.反
通“返”
往返
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


75.惠
通“慧”
聪明
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76.亡
通“无”
没有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77.厝
通“措”
放置
一厝朔东
《愚公移山》
本字
意思
原文例句
出处

1.强
通“僵”
僵硬
项为之强
《童趣》

2.说
通“悦”
愉快、高兴
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3.女
同“汝”

诲女知之乎
《〈论语〉十则》

4.知
通“智”
聪明
不知为不知
《〈论语〉十则》

5.见
通“现”
出现
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

6.乌
同“无”
没有
一切乌有
《山市》

7.裁
同“才”
仅仅
裁如星点
《山市》

8.不
通“否”
是否
尊君在不
《陈太丘与友期》

9.扳
通“攀”
牵、引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

10.材
通“才 ”
才能
贤于材人远矣
《伤仲永》

11.帖
通“贴
粘贴、贴上
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

12.火
通“伙”
伙伴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

13.邪
通“耶”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孙权劝学》

14.知
通“智”
智慧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15.为
通“谓”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16.涂
通“途”

卿今当涂掌事
《孙权劝学》

17.止
通“只”

止有剩骨
《狼》

18.坐
通“座”
座位
满坐寂然
《口技》

19.要
通“邀”
邀请
便要还家
《桃花源记》

20.具
通“俱”
详细
问所从来,具答之
《桃花源记》

21.诎
通“屈”
弯曲
诎右臂支船
《核舟记》

22.甫
通“父”
男子美称
虞山王毅书远甫刻
《核舟记》

23.衡
同“横”
与“竖”相对
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

24.简
通“拣”
挑选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

25.有
同“又”

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

26.与
通“举”
推举、选拔
选贤与能
《大道之行也》

27.矜
通“鳏”
老而无妻的人
矜、寡、孤、独
《大道之行也》

28.曾
通“层”
层叠
荡胸生曾云
《望岳》

29.阙
通“缺”
缺口、中断
略无阙处
《三峡》

30.转
通“啭”
鸟鸣声
蝉则千转不穷
《与朱元思书》

31.反
通“返”
返回、回去
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

32.食
通“饲”
喂养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

33.见
通“现”
显露、表现
才美不外见
《马说》

34.材
通“才”
才能
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35.邪
通“耶”

其真无马邪
《马说》

36.支
通“肢”
肢体
四支僵劲不能动
《送东阳马生序》

37.被
通“披”
穿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

38.食
通“饲”
给饭吃
主人日再食
《送东阳马生序》

39.具
通“俱”
全、都
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

40.属
通“嘱”
嘱咐、嘱托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41.竦
通“耸”

山岛竦峙
《观沧海》

通假字
本字
意思
原文例句
出处


42.羞
同“馐”
美味的食物
玉盘珍羞直万钱
《行路难》


43.直
同“值”
价钱
玉盘珍羞直万钱
《行路难》


44.览
同“揽”
摘取
遇上青天揽明月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45.亡
同“无”

最喜小儿亡赖
《清平乐-村居》


46.适
通“谪”
远调
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47.唱
通“倡”
倡导
为天下唱
《陈涉世家》


48.以
通“已”
已经
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49.被
通“披”
穿
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


50.指
同“旨”
意图
卜者知其指意
《陈涉世家》


51.说
通“悦”
高兴
秦王不说
《唐睢不辱使命》


52.与
通“欤”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睢不辱使命》


53.错
通“措”
放置
故不错意也
《唐睢不辱使命》


54.仓
通“苍”
青色
仓鹰击于地上
《唐睢不辱使命》


55.信
通“伸”
伸张
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


56.已
通“以”

自董卓已来
《隆中对》


57.简
通“拣”
挑选
是以先帝简拔以
《出师表》


58.阙
通“缺”
缺点、不足
必能裨补阙漏
《出师表》


59.说
通“悦”
高兴
公输盘不说
《公输》


60.距
通“拒”
抵挡
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


61.圉
通“御”
抵挡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


62.诎
通“屈”
折服
公输盘诎
《公输》


63.畔
通“叛”
背叛
亲戚畔之
《孟子两章》


64.曾
通“增”
增长
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两章》


65.衡
通“横”
梗塞
困于心,衡于虑
《孟子两章》


66.拂
通“弼”
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
《孟子两章》


67.辟
通“避”
躲避
故患有所不辟也
《鱼我所欲也》


68.辩
通“辨”
辨别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


69.得


通“德”

通“欤”
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


70.乡
通“向”
从前
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


71.徧
通“遍”
遍及、普遍
小惠未徧
《曹刿论战》


72.有
通“又”

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讽齐王纳谏》


73.孰
通“熟”
仔细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邹忌讽齐王纳谏》


74.反
通“返”
往返
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


75.惠
通“慧”
聪明
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76.亡
通“无”
没有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77.厝
通“措”
放置
一厝朔东
《愚公移山》

3,《鱼我所欲也》的备课资料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⑵ 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⑶ 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⑷ 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 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论证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实用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默读、齐读、跳读、 精读、美读等。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2、质疑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或就论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 鼓励学生自主质疑, 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学课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同学们来还在上课,真不容易!但如果让你们自己做出选择的话,你 们仍然会选择上课吗?在人的一生中,我们要做出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象 “生”和“死”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须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的时候,这对任何人都是一 个严肃的人生考验。今天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我们应 怎样作出选择。(多媒体显示课题) 二、作家作品简介(多媒体显示) 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 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 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 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 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 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三、解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 不使这些 “善心” 丧失, 就在道德方面具备 “仁义礼智” 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 。 阐明了 “义” 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 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 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 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 不要失去 “本心” 。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 文笔特点。 四、朗读课文 要求: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 情。(多媒体显示字音及部分句子节奏) 1、 故不为苟得也(wéi) 2、今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5、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五、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质疑解疑, 1、你问我答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问师答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多媒体显示) ⑴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⑵ 辨析黑体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鱼,我所欲也 欲 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 贤者能勿丧耳 丧 蹴尔而与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 乡为身死而不受 受 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妻妾之奉 奉 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 ⑶ 翻译下列句子: ①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 此之谓失其本心。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梳理本文论证思路,列出提纲。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课文背诵情况 二、导入新课学习 上节课,我们已翻译了全文,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文 章主题和写作特色。 1、分析第一段: ⑴ 学生划出层次,教师点拨可以分成四个层次。 讨论并归纳: 第一层 “鱼, ( 我所欲也” —— “舍生而取义者也” 。 ) 第一句话以鱼和熊掌比喻 “生” 与“义”这一对概念。鱼是美味,人人可食;熊掌也是美味,但其美远远胜过鱼,且不易得,因 此舍鱼而取熊掌。孟子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形象地区分了“生”与“义”的价值高 下。第二句是由第一句的设喻引出来的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从正面阐述,说人们把“义” 的价值看得高于生命,所以不能苟且偷生,宁愿赴死也不愿行不义。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 是指“义”,“甚于死者”就是“不义”。 第三层(“如使人之所欲”——“所恶有甚于死者”)。正反对比,进一步阐述“义” 重于“生”的道理。先从反面论述,用两个假设复句反问,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什么事情 都做得出来;接着用“由是”开头的句子做正面论述,说明事实上人能不贪生,不避患;最后用 “是故”两句得出结论,证明“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因而人能舍生取义。 第四层(“非独贤者”——“贤者能勿丧耳”)。这句话运用了递进论证法,前文已 论证“义”字的存在,这里使主题升华,证明“义”字不只是少数贤者具备,而是人人皆具备, 它似乎成了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只是贤者更能保持罢了。 ⑵ 纵观第一段,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讨论并归纳: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正反论证) ⑶ 教师小结本段: 孟子认为人的本能固然是求生而恶死, 但世上还存在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 也存在比 死亡更可怕的东西,那就是“义”与“不义”。“义”是人类最宝贵的一种品德,为了“义”, 人们可以不避祸患,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一个真正的人,决不能因贪生怕死而行不义之事。孟 子从“性善说”出发,认为人生来就具有羞恶之心,这是一种善心,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 “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 2、分析第二段: ⑴ 根据教师提示,学生把本段可分为三层。 讨论并归纳: 第一层(“一箪食”——“乞人不屑也”)。从正面举例,以“一箪食,一豆羹”为 例,“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也不屑接受,这就是“羞恶之心”。 以食“嗟来之食”为“羞’,这就是“义”的观念。 第二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从反面举例,说 明不辨礼义而收万钟之禄,是失其羞恶之心,是为求“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这些比生死都轻的身外之物,这样的做法,不过是见利忘义。 第三层(“乡为身死而不受”——“此之谓失其本心”)。运用排比句,以“乡”与” 今”对比,指出为得到宫室之美、妻妾侍奉、穷人感激而见利忘义,就是丧失了“本心”。结尾 一句话,归纳了此段,照应了开头,这“本心”就是“羞恶之心”,就是“义”。 ⑵ 在本段中,作者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讨论并归纳: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 ⑶ 教师小结: 本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作者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 按财富的数量来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 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然而,无论 是“万钟”’,也无论是“一箪食,一豆羹”,与“义”字比较起来都是次要的。两次举例及在 举例中对比论证法的运用,再一次深刻地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三、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 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四、教师总结全文 1、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 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 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 为是不足取的。 2、写作特点: ⑴ 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 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 层深化。 ⑵ 善用比喻: 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 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 ⑶ 善用对比: 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事实说明 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 同态度,批判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 五、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 1、《走进名校》之《鱼我所欲也》。 2、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 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几可以得 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则几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由是 则可以辟惠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⑴ 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每句只画两处) ①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②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⑵ 解释下列黑体的词语。 ① 故不为苟得 ② 二者不可得兼 ③ 如使人之所欲 ④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⑶ 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① 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 贤者能勿丧耳。 ⑷ “非独贤者有是心”文中的“是心”指 。 ⑸ 作者在文中提出了 的主张。

4,幼师《鱼与熊掌》教案

《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设想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出自《孟子》,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应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5,鱼我所欲也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鱼我所欲也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6,《鱼我所欲也》中用比喻、对比、排比的句子分别是哪几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一段应该是排比的。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也。 这个是对比.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这个是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