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美言不言。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索引
- 1,信言不美,美言不言。是什么意思?
- 2,“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是什么意思?
- 3,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体现了什么人生哲理?
- 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这几句话用哲学的观点该怎么解释?
- 5,《信言不美》原文及其翻译
- 6,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它告诉我们认识论的道理是
- 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给我们的启示
- 8,“辩者不善,善者不辨”这句话中的“善”怎么理解?
1,信言不美,美言不言。是什么意思?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也是最后一章,据说有的版本把它放在第六十八章。 以下是在网络里搜索来的几个解释: 解释0:“信言”是诚实可信的言说,“美言”是表面华美、刻意修饰的言说;诚实可信的言说表面是不华美的,诚实可信的言说也不需要追求表面的华美。(这话解释得有点像) 解释1:诚实的话未必好听,好听的话未必诚实。(这话说了等于没说。) 解释2: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这话解释得也有点像) 有的认为这话太绝对了。 其实,这里的“信言”,是说各个方面都被完全理解清楚了的言说。整句话意思就是说:如果对某一言说的各个方面都完全的理解清楚了,那就不会对这言说本身感觉到美,如果对某一言说本身还感觉到美,那就说明对这言说还有没完全理解清楚的地方。这是在论“言说”本身。就好比看笑话,开始看到某一则笑话的时候,很好笑,当自己继续深入思考,理解清楚它怎么组成,用的什么手法,怎么样让自己笑的等等,不要说对这个笑话各个方面完全的理解清楚,大部分理解清楚了就感觉不到什么好笑了。 当然,这一心理也适用于人对于任何事物的了解和认识。如果谁对某事物完全的理解透彻了,掌握住了,很显然也不会对这个东西感到美了。最多是觉得有用。无论是什么,只要让人觉得美,里面必定有想象的成分,这应该是常识
2,“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真实的话听起来不好听,听起来好听的话不真实;行为良善的人不狡辩,狡辩的人不善良。真正有学问的人,知道学海无涯,因为处处虚心向别人请教。一知半解的人,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到处卖弄自己。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出自《道德经》第81章。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信”者,诚实也。“信言不美”,是说凡是诚实之言,都是质朴无华,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行一致。说到做到者,此谓之“信言”。凡是信言,句句真实,句句质朴,没有虚伪粉饰,没有投其所好,没有奸巧诡诈,而且都是真诚一片,所谓“忠言逆耳”即是。“信言”世人多不爱听,故称之为“不美”。“美言”者,即人都喜欢听的漂亮话,用浮华词藻装饰起来的虚言伪语。此类“美言”,或是为了投人所好,美言悦人,以夸大之辞比拟、讨好别人;或为了达到个人某种目的,巧簧如舌,将黑说白,掩人耳目……。凡是美言,多是中听不中用,往往言而无信,言多谎诈,虚诞无凭,说话不算数,故终而不被人信。有德之人,外行庄重,内心真诚,其言朴实,并不悦耳动听,但却句句忠恳。无德之人,外行轻躁,内心狡诈,其言虽动听悦耳,却未必真实可信。故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2、“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善者不辩”,是说有道之人,全德备身,其言合于天道真理,可以道达人事。言无彩文饰华,句句真实不虚,此乃“善言”也。善言者则心必善,与人为善,不与人争辩。哪怕是遇到委曲之言,侮辱性的语言,也必是心平气和,不动声色。取人之善,当据其事理,不必深究其心。别人偏激,我受之以宽;别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我不争胜于人,以善心待不善。别人的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用浑厚以养大德。当人来争辨时,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气度要宏,言动要谨。不用巧辞奇说,其心自然清静平和。先辈云:“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在讷(nè)。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由此可知“不辩”之深义。所谓“辨者不善”,是说凡是“善辩”之人,皆是“嘴尖皮厚腹中空”。因其心中空虚,缺乏德性涵养,理屈辞穷,夸夸其谈,以逞其能。常见世人为争私利,或为显能,或抱偏知邪说以乱真,便以三寸不烂之舌,逞口锋之利,无理也要辩三分。此即俗话所称之“舌辩猴”。 3、“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知者不博”,所谓“知者”,即真智真慧,深知宇宙大真理者。真知者从不显露,含光内敛,厚德贵藏。所谓“不博”者,即守元抱一,专心致静。不刻意追求后天知识的广博,绝学无忧,绝圣弃智,惟以一颗先天真心,求知大道。待到功成性圆,大智慧已就,则能一知百知,一通百通。深明宇宙真理,广知万物之性。有道之人,立于高维空间,总揽宇宙规律,执本驭末,执简驾繁,举纲目张。对万事万物心领神会,明觉四达,洞晓阴阳,宇宙万物融于一心,此谓之“真知”。知之既真,天地间一切事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虽不广搜远览,不出门户,而天地万物万事的变化消息,皆在其不见不闻的真性中,皆在无为自然之静心中。故真知者虽不博学后天有为知识,而天地间的一切知识,则无所不知;天地间的一切事物,则无所不晓。“博者不知”,“博者”,此处是指广见多闻,博览群书,研究古今,有丰富的后天知识。“不知”者,是指这些所谓博学者,只知后天有为知识,只知显态世间的智观科学,而不知隐态微观、宏观、宇观世界的慧观科学。只知显态科学的某个领域或某一学科,而难知宇宙这个庞大、复杂的超巨科学领域。其知虽比一般人广博,但所知仅是表象,失却道要之真,而在宇宙大真理面前,仍是十分无知。故曰“博者不知。”
3,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体现了什么人生哲理?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体现了这样的人生哲理:善良有能力的人不屑于去与别人争辨;天天与别人辩论的人并不是真有能力的人。这实际上就是体现了“无为不争”的思想。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出自老子的《道德经》:“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善者不辩,意思是善良有能力的人不屑于去与别人辨别什么,不会去告诉别人这件好事是我做的,我有多么厉害的本领,多么有能力等,他往往是在埋头做事,是一个实干家,是一个务实的人,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人,是一个能够让人放心的人,值得托付的人。他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事情做好而不邀功,他不会因为自己做好了一件大事而去要求奖赏。
辩者不善,意思是说那些天天与别人辩论的人并不是真有能力的人,他们与别人辩论处处表现自己的能力,表现自己有多么棒,其实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因为贤良的人从他们的举止言行就会知道这个人有没有真实能力,能不能托付大事。这种人其实就与“纸上谈兵”的赵括差不多,嘴巴上说得头头是道,但在实践上将一败途地,谁用这样的人,其结果就会如赵王用赵括,发生“长平”悲剧。
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这几句话用哲学的观点该怎么解释?
哲学上,这些观点属于绝对论,是有失偏颇的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言”就是信实可靠的引人入道之言,必以真为本。有道者言语质朴简约。其文风既不像表现情感的诗词歌赋,更不像猎取功名的八股文章。虚华美言,也能传世以扬名,邀宠以获利,但不能启人本性,救人真命。老子的文风质朴无华,绝无“美言”媚世之病。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此处的“善”,不指狭义的“仁善”,而是有道之上善。有道者的“理论”风格是彻底的实事求是,必合于“大道至简至易”,其宗旨是知行合一,方有效验。因此不会搞繁琐哲学,更不会玩弄诡辩的概念游戏以惑人
取胜。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这里的“知”指觉悟了的宇宙-生命真相,可称真知。
“博”则是博学,指书本学问的广泛,也包括修炼理法的博杂。修道是化繁为简、万法归一的实修实证,而非求博学,因此最忌理障杂陈,使心不专。而有道明师的启示形式,也是一理贯串,方可通达人心,不会显示博学,喧宾夺主 、横生枝节。老子的“学说”形式之实质,就是始终不离于“道”性的无为大法、最上乘法、顿悟渐修之法、全方位高层次养生大法。
参考《现代道德经》一书
5,《信言不美》原文及其翻译
成语:信言不美
发音:xìnyánbùměi
编辑本段释义
信:真实。美:美妙,漂亮。真实的话未经加工,所以不美妙动听。
出处:《老子》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常接于"美言不信".
编辑本段心解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老子“道德经”的收尾之章(有的版本把它放在了第六十八章)。
编辑本段历史
老子的“道德经”洋洋五千余言,今天看来通篇是哲学,处处辩证法,语言似诗歌,用字修辞至精至妙,既有深奥的逻辑,也有浅显的比喻,既有大量直白的格言,也有许多令人回味无穷的妙语。我在细读这章文字前就认为,老子绝不会用泛泛之言、平平之句来为“道德经”结尾的。所以我对这一章先有了十分的重视。静下心来,细细地读,反复地品味,就有了一点点心知心解。
编辑本段详细信息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这三句从人类认识事物的角度,提出了信与美、善与辩、知与博的矛盾的对立关系,是善者、圣人(具有最完善人格的人)立言、立学、求知的准则。“信言”是诚实可信的言说。“美言”是表面华美、刻意修饰的言说。这一句是对“上善若水”一章中“言善信”一句的进一步诠释,是说诚实可信的言说表面是不华美的,诚实可信的言说不需要追求表面的华美。上善之人的言说表现出的是朴实无华,追求的是诚实可信。“善者”(有的版本为“善言”)即可以理解为上善之人,也可以理解为善于言说的人。“辩”是辩解或狡辩的意思。善者的言说因为是诚实可信的,所以不需要辩解,而言说狡辩的人就不是善者,或是还不善于言说的人。“知者”可以理解为有真知灼见的人,也可以理解为有精深知识、有技能绝活的人。“博”是广博的意思。这一句就是说有真知灼见的人不是知识广博的人,而仅有知识广博的人是不会有真知灼见的。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积”是积聚、积藏的意思。“为”和“与”是帮助和给与的意思,理解了这三个字也就理解了这句话。圣人不积聚不积藏,他尽自己的所能帮助别人,而自己会觉得更加充实,他尽自己的所有给与别人,而自己反而更加富足。“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之道”是自然的规律,“人之道”是人间的法则。“利而不害”是有利而无害,“为而不争”是付与而不争夺。
编辑本段解释
这一章前三句可以说是人类在认识事物方面的行为准则,老子用辩证的方法论述了人类在言说和学问领域立言、立学、求知的规范。第一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在2500年后的今天来看也是无可争辩的真理。它告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文字,都不要追求浮华美丽的言辞,要用朴实无华、自然流畅、能够充分表达自己原本意思的言辞。而对于表面浮华美丽的言辞和文字,要认清言者的本意和目的,不要被美言所误导。“善者不辩,辩者不善”是上一句的延伸。上善之人立言朴实无华,言必真实,就没有辩解的必要。而那些善辩之人,因为要掩盖不真实的本意,故要用华美矫饰的言说来辩解,他们的本意是欺瞒,是不善的。当今一些夸大其实的广告,要掩盖其不实的功用和服务,用漂亮的言辞,精美的画面,来掩盖虚假的真相,他们都是欺骗,都存有不善,是美言不信和辩者不善的现实写照。“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是知与博的对立关系,应用于今天仍然是真知的格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学科的分支越来越多,学问的前沿越来越细化深化,只求博学即可发明创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必须有更加专深的学问才能适应社会、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才能叫真正掌握对社会有用的学问专长。这就是“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的现实意义。但任何事物间的对立都不是绝对的,都不能把它们绝对化。要充分认识老子提出的信与美、善与辩、知与博的对立性,但千万不能把它们完全的对立起来,因为没有绝对的对立。在这一句上,就有很大的片面性,我们还要从知与博的统一性方面来认识。要认识到博在一定的程度上是知的基础,真正的真知灼见除了必须有精深的学问研究以外,博学也是做精深学问人的赖以进行精深研究的基础,由博入精,先博后精的学问家是普遍存在的。对教育而言,基础的教育就是要求博不求精,而专业的教育就是要舍博求精。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这是贯穿道德经全篇的上善之人的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一种伟大博爱的表现。再与红楼梦中“好了歌”唱出的“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结合起来思考,就应该能真正理解和树立上善之人的伟大价值观了。要理解文中的“既”字的含义,是尽和全部的意思,就是说这种“为”和“与”是尽其所能和尽其所有的。
最后一句“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以天道喻人道,也是贯穿道德经全篇的上善之人“利”与“不争”的行为准则。我在“上善若水新解”一文中已经详细地谈了体会,故不再多述了。老子在道德经全篇的结束之句重提“利”与“不争”的命题,是再一次强调上善之人时刻不要忘记的这一人生诤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编辑本段相关
“信言”就是信实可靠的引人入道之言,必以真为本。有道者言语质朴简约。其文风既不像表现情感的诗词歌赋,更不像猎取功名的八股文章。虚华美言,也能传世以扬名,邀宠以获利,但不能启人本性,救人真命。老子的文风质朴无华,绝无“美言”媚世之病。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此处的“善”,不指狭义的“仁善”,而是有道之上善。有道者的“理论”风格是彻底的实事求是,必合于“大道至简至易”,其宗旨是知行合一,方有效验。因此不会搞繁琐哲学,更不会玩弄诡辩的概念游戏以惑人 取胜。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这里的“知”指觉悟了的宇宙-生命真相,可称真知。
“博”则是博学,指书本学问的广泛,也包括修炼理法
的博杂。修道是化繁为简、万法归一的实修实证,而非
求博学,因此最忌理障杂陈,使心不专。而有道明师的
启示形式,也是一理贯串,方可通达人心,不会显示博
学,喧宾夺主 、横生枝节。老子的“学说”形式之实质,就是始终不离于“道”性的无为大法、最上乘法、顿悟渐修之法、全方位高层次养生大法
6,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它告诉我们认识论的道理是
答案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大块知识中观点的把握;以及现象与本质、矛盾的含义、联系的条件性的理解程度。“信言”不一定“美”,“美言”不一定“信”,告诫人们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A符合认识论的要求。“信言”要“美”,“美言”要“信”,这体现了对立与统一,联系的条件性,B、D均体现了辩证法的知识。C符合唯物论的知识。故应选A。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哲理思想。弘扬民族文化,发扬先进文化要对这些诗、词、成语的理解赋以时代色彩。
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给我们的启示
真实的话听起来不好听,听起来好听的话不真实;行为良善的人不狡辩,狡辩的人不善良。真正有学问的人,知道学海无涯,因为处处虚心向别人请教。一知半解的人,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到处卖弄自己。 出自《道德经》第81章。 一、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二、译文: 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 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扩展资料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8,“辩者不善,善者不辨”这句话中的“善”怎么理解?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一语出自于《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原文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意思是说:诚实的话不一定动听,动听的话不一定诚实。世间的好人不会花言巧语,能言善辩的人不一定是好人。聪明的人不一定博学,见多识广的人不一定真正聪明。人生的修行重在于行,而不在于辩。真理没有必要每天去争辩,一天到晚争论不休,也未必就能辩论出来真理。一切真理与正道,只有真正用心去实修,才能真正领悟。
其实,上述观点有点牵强附会。
有些学者把“善者”理解为善良的人,但善良的人有的不爱辩论,也有的人却热衷于辩论,另外,对某些问题,以辩解来澄清的人,也不见得不善良,即善良的人或不善良的人与对问题辩不辩解没有必然的联系。故把“善”解释为“善良”而用于本句,逻辑不通。
此处老子讨论的是辩论,故“善者”只能理解为善于辩论的人。
另外,老子在十六章有“不知常,妄作凶”之论,辩论也是动作的一种,可见“善者不辩”中的“不辩”是不妄辩之义,“辩者不善”中的“辩者”应释之为妄辩的人。
所以,此句老子的原旨应当是:会辩论的人不强词夺理,强词夺理的人不会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