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东王,太平天国的四大天王是哪四个?
本文目录索引
- 1,太平天国的四大天王是哪四个?
- 2,太平天国是以洪秀全为首的,那里面四大天王是哪四个?
- 3,太平天国四大天王,按照武力排名,谁才应该是第一?
- 4,太平天国时期的东王是谁
- 5,太平天国中的东王、南王、西王、北王分别是谁?
- 6,太平天国的8王是谁?
- 7,太平天国中的东西南北王各是谁?
1,太平天国的四大天王是哪四个?
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 1、杨秀清(1823年-1856年),原名杨嗣龙,祖籍广东嘉应(今梅州),出生在广西桂平市紫荆山平隘新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以耕山烧炭为业。1846年加入拜上帝会,1851年参与发动金田起义,同年12月被天王洪秀全封为“东王”,称“九千岁”,是太平天国重要领袖之一。 1856年6月,太平军攻破清军江南大营后,杨秀清已经集教权、政权和军权于一身,是太平天国实质上的首领。1856年9月,杨秀清在天京事变中被杀害,家人僚属几无幸免。 2、萧朝贵(约1820—1852),族属未定(有汉、壮、瑶、客家四种说法)。生于清嘉庆末年,广西武宣罗渌垌人。金田起义的核心领导人之一,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重要军事将领,被洪秀全封为西王。地位高隆,位居洪秀全、杨秀清之下,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之上。 3、冯云山(约公元1815年—公元1852年),又名乙龙,号绍光。广东花县(今属广州市)禾落地村人。汉族客家人,原籍广东龙川县石灰窑村。 自幼喜读经史、天文、地理,曾参加科举考试,后在村中设馆授徒,以塾师为业。是拜上帝会的始创人之一,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重要领袖之一。1852年6月太平军路经蓑衣渡时,冯被埋伏于此的清军江忠源部炮火命中,伤重身亡。官封南王,七千岁。 4、韦昌辉(1823年-1856年),壮族,原名志正,又名正。太平天国前期领导人之一,祖籍广东南海县。明末清初,其先祖迁广西,定居桂平金田村。他家资富有,少曾读书,知文义,有才华,遇事能见机应变。 道光二十八年(1848)入拜上帝会,不久成为中坚,与洪秀全、冯云山结为兄弟,称天父第五子。金田起义后任后护又副军师,领右军主将,官封北王,称六千岁,地位次于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 扩展资料 太平天国运动背景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凭借《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各方面大肆侵华。 清政府为了支付高达2800万元的战争赔款和赎城费,弥补由于鸦片大量输入而造成的财政亏空(道光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平均每年流出白银1000万元),加紧横征暴敛,增加税收一至三倍以上。 兼之外国工业品大量倾销,使中国城乡手工业受到摧残,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地主阶级乘机兼并土地,加重剥削。 民族矛盾的加剧促进了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广大农民饥寒交迫,纷纷揭竿而起,鸦片战争后十年间,各族人民自发的反清起义达100多次。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区,清朝统治者对广大少数民族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剥削十分严酷;又加以天灾人祸,广大农民苦不堪言,反抗斗争此伏彼起,终于在道光三十年末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大规模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平天国运动
2,太平天国是以洪秀全为首的,那里面四大天王是哪四个?
洪秀全(1814~1864)太平天国天王。自幼熟读《四书》、《五经》,深受师长及亲友赞许。1827年,未满15岁的洪秀全轻而易举通过了县试,但府试却落选了,此后又先后三次参加了科举考试,不幸都名落孙山。1843年,洪秀全受《劝世良言》一书的影响,创立拜上帝教,提出天下男女,皆兄弟姐妹,应独尊上帝,不行恶事,斥封建皇帝为“阎罗妖”,号召人民奋起将其“击灭”,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
冯云山(1815~1852)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少时聪慧好学,饱览儒经、天文、历算和兵书。因父亲早故,家道中落,他在家乡教读,屡试不中,对科举与清政府不满。1843年他与洪秀全仔细研读《劝世良言》,支持和参与创立拜上帝教。1851年3月23日,洪秀全在武宣东乡登极,称天王,设立五军主将制,他受任为前导副军师后军主将,谦让退居杨秀清、萧朝贵之下。
杨秀清(1823~1856)太平天国东王。家境贫寒,幼丧父母,饱受生活磨砺,虽不曾读书,但谙于世事,富于权谋。1844年加入拜上帝会。1848年冯云山陷狱,洪秀全离开广西,拜上帝会濒于瓦解,杨秀清假天父下凡,发号施令,稳定团结众心,又设法营救冯云山脱险,使拜上帝会危而复安。永安分王,杨秀清被褒封为左辅正军师东王,并授权节制诸王,身系太平天国军政全权。
萧朝贵(?~1852)太平天国西王。家境贫苦,萧朝贵稍长,即以佣工及种山烧炭谋生,后举家由武宣移居桂平县古棚村,与杨秀清家毗邻,过往甚密,情同手足。朝贵娶黄氏女宣娇为妻。宣娇因过继杨家,随养父姓杨,与秀清为兄妹辈。1847年8月,洪秀全自广东入桂,与宣娇结为兄妹。1852年9月,在长沙南门一战中,萧朝贵不幸被清军流弹击中胸膛,壮烈牺牲。
石达开(1831-1863)太平天国翼王。在冯云山、洪秀全的启发下,加入拜上帝教,并成了贵县的一方之雄。1851年,洪秀全在永安封王,石达开被封为翼王,“羽翼天朝”成为太平军主要将领之一。
韦昌辉(1826-1856)太平天国北王。韦昌辉经冯云山启发加入拜上帝会,并奉命在家开炉打铁,明则制造农具,暗中制造武器,准备起义。金田起义就是在韦家祠堂宣布的。1851年3月,洪秀全登极,韦昌辉被封为后护又副军师,领右军主将,是五军主将之一,永安封王时,又被褒封为北王。冯云山、萧朝贵分别在全州、长沙牺牲后,韦昌辉的地位自然上升,仅次于洪、杨、居第三位。
3,太平天国四大天王,按照武力排名,谁才应该是第一?
我先说,太平天国的四大天王分别是,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在这四个人当中,我个人认为杨秀清和萧朝贵这两个人的武力能够更强一些。下面我就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两个人的能力能够更强一些。 杨秀清祖籍在广东梅州出生在广西到桂平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出生他每天的工作就是上山开荒然后伐木烧木炭卖,每日以此为生。19世纪中期的时候加入了拜上帝会,紧接着参与并发动了金田起义,在那年的12月,被当时的天王洪秀全直接封为东王了,是当时太平天国的非常重要的领袖之一。 萧朝贵,这个人出生在嘉庆的晚年,然后是广西人,也是金田起义的核心领导人。不一样的是他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最主要的军事将领,然后也是因为军事才华比较卓著,被当时的洪秀全封为了西王,然后武术也非常高。 如果单单的从武力值上来说的话,杨秀清可能和萧朝贵不相上下,毕竟两个人都是有着重的才能,武力值也是基本相同的。虽然杨秀清是综合性的领导,但是单论武力值来说,可能是萧朝贵的能力能够更胜一筹吧。
4,太平天国时期的东王是谁
东王(太平天囯官员)杨秀清(太平天国左辅正军师东王)
杨秀清(1821年或1823年-1856年),原名嗣龙,祖籍广东嘉应州,客家人。清雍正年间(1723~1856)其先祖迁徙广西,世居桂平紫荆镇平隘新村(今东王冲)。以耕山烧炭为业。太平天国重要领袖之一,被天王洪秀全封为五王之一的东王,称九千岁,后在1856年的“天京事变”中被杀。
5,太平天国中的东王、南王、西王、北王分别是谁?
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 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今蒙山)后,相继建立各项制度。 确定官制,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颁行天历,废除清朝纪年;令人民蓄发;刊行官方文书。史称“永安建制、分封诸王”,太平天国初具建国规模。 扩展资料 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反抗满清朝廷的武装起义,后建立“太平天国”,并于1853年3月攻下江宁(今南京),定都于此,改称天京。 1864年8月,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被湘军攻陷,洪秀全之子、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1872年,最后一支太平军部队,翼王石达开余部李文彩在贵州败亡。 太平天国历时14年,达到了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南方兴起而波及全中国的农民战争,也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农民战争,而且它在新的时代,有新的特点和水平还开创了中国农民战争不少先例。 例如中国农民起义第一次遭到中外势力共同镇压、利用西方宗教发动起义、反对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并提出了一整套纲领、制度和政策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平天国
6,太平天国的8王是谁?
太平天国8王:
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1814~1864)
太平天国创建者及思想指导者。原名仁坤。广东花县人。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创立拜上帝会,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1851年1月11日)他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咸丰三年定都南京,称天京。颁《天朝田亩制度》,又分兵西征、北伐。八年,因掌握军政实权的东王杨秀清“威权逼己”,遂密诏(一说无密诏)北王韦昌辉率军返京诛杨。韦又扩大事态,滥杀无辜。洪秀全迫于众怨,只好杀韦,以翼王石达开主政。
次年,石达开受猜忌负气出走,太平天国濒危。洪秀全重用陈玉成、李秀成诸后起良将,自兼军师,又采取减赋和加强宗教宣传等措施,度过难关。同治二年(1863)冬,天京为清军围困,粮尽援绝。洪秀全拒绝李秀成突围之议,固守天京。三年四月病卒。所著诗文及诏旨、文告等多收入《太平天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之一)及《太平天国史料》等书中。
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1821~1856)
太平天国前期领导人之一。广平桂平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入拜上帝会。二十七年冯云山被捕,洪秀全外出未归,他假托代天父传言,主持拜上帝会事务。后与洪秀全、冯云山结为兄弟,称天父第四子。金田起义后为左辅正军师,领中军主将。封东王,称九千岁,掌握军政,节制诸王。他是起义军前期的实际指挥者,曾指挥太平军成功地突围永安,攻克武昌、汉口、汉阳等重镇。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江苏南京)后,他又筹划、组织了太平军第一次西征和北伐诸战役,并以其名义与英国公使通信,宣布太平天国的外交政策。他战功显赫,位高权重。因居功骄横与天王洪秀全矛盾加剧。咸丰六年(1856),在太平军连破清军江北、江南大营后,他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一说未逼封)。洪秀全遂下密诏(一说无密诏)令领兵在外的韦昌辉、石达开等返天京除杨。韦昌辉率部抵天京后,突袭东王府,诛杀杨秀清全家。而后又有意扩大事态,诛戮杨秀清部属二万余人,逼走石达开,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史称天京事变。事后不久,洪秀全在诛杀韦昌辉以后,追念杨秀清前功,将其死日定为“东王升天节”以志怀念。
太平天国西王肖朝贵
肖朝贵,生于清嘉庆末年,壮族,武宣县河马乡下武兰村人。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加入由冯云山组织的紫荆山拜上帝会。后到壮、汉、瑶各族人民中去宣传拜上帝会的教义和好处,串连发动各族群众人会。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紫荆山拜上帝会从秘密活动转入公开斗争,提出“同衣同食”、“把天堂搬到人问”口号,英勇地向封建统治挑战。地方官吏和土豪劣绅十分仇视和恐惧。土豪王作新勾结桂平县官府逮捕冯云山、逼走洪秀全后,扬言“杀绝拜上帝佬”。拜上帝会一时群龙无首,肖朝贵和杨秀清挺身而出,组织民众增强团结,安定人心。并发动烧炭工人捐集了几百串钱,疏通官府营救冯云山出狱。
金田起义前夕,肖朝贵回武宣家乡招集会众,并动员同族兄弟参加起义。他断然自毁庐舍,表示破斧沉舟,义无反顾的反清革命决心。在肖朝贵的带动下,群众踊跃参加团营。
1851年(清咸丰元年)1月11日,爆发了金田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肖朝贵是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3月18日,他在武宣东乡代天兄传言,针对当时军事给养困难和太平军内部有动摇、开小差的情况,教育太平军广大将士恪守天条命令,和睦团结,互相帮助。扎营不得入村搜索财物,打仗不得临阵退缩,缴获银元不得私分,特别强调要同心同力打江山。在武宣东乡的会战中,太平军大败清军,取得了金田起义以来最大的胜利。肖朝贵在协助洪秀全动员、鼓舞和指挥太平军英勇杀敌中,起了重要的作用。3月23日,洪秀全在东乡登极称天王,封五军主将,肖朝贵为右弼正军师、前军主将,仅次于洪秀全、杨秀清而居第三位。从此,肖朝贵担负着率领太平军主力部队的重任,转战千里,功勋卓著。
1851年7月,太平军撤离武宣、象州,回师紫荆、金田。清军纠集3万兵力,分两路南北夹击太平军,太平军被包围在金田、莫村的狭小地区内,形势危急,少数人叛变。7月13日,肖朝贵在莫村配合杨秀清又一次代天兄传言,严厉斥责一些人“各为私,不公心,不忠心”。激励将士团结,忠于革命,鼓舞士气,反对叛逃。由于太平天国军民的努力,度过了难关,转危为安。
9月中旬,太平军突围到平南县的思旺圩。15日,清广西提督向荣绕道人平南的官村,扎营数十座,企图拦截太平军的去路。肖朝贵率领的前军和冯云山率领的后军密切配合,乘向荣立足未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其发起突然袭击。向荣措手不及,阵脚大乱,几乎全军覆没,将领毙命一二十人,大批粮草军械成了太平军的战利品。平南官村大捷,为太平军胜利进军扫清道路。9月25日,肖朝贵指挥罗大纲率领前锋,以声东击西的战术,一举攻下永安州(今蒙山县城)。
太平军在永安半年中,进行休整和加强农民政权建设,肖朝贵驻扎州城西面二里的寇岭炮台上,指挥太平军的主力部队在西线战场上多次打败清军的军事“围剿”。同年12月17日,天王洪秀全为了表彰“同打江山”的功臣,加封肖朝贵为西王、八千岁。
1852年(清咸丰二年)4月5日,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北上,肖朝贵督率太平军几千人担负着反击清军追袭的重任。4月7日,清广州副都统乌兰泰率大军尾随追来。肖朝贵和南王冯云山奉命反击。4月8日,乌兰泰率清军来犯,太平军居高临下,发动凌厉攻势,歼灭清军四五千人。清将长瑞等四总兵毙命。乌兰泰堕崖受伤,仅以身免。清军在广西的主力基本被打垮。太平军乘胜北上,一路势如破竹。
1852年夏,太平军从桂北全州进入湖南期间,东王杨秀清、西王肖朝贵联名发布了《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奉天救世安民谕》、《救一切天生天养中国人民谕》等几篇重要檄文。猛烈抨击清朝的倒行逆施,列举了官僚地主盘剥民脂民膏的罪状。宣告了清朝“妖运告终”,“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新世界来临。动员广大人民大力支援革命,号召清官兵认清形势,弃暗投明,共同反清,“同享太平之乐”。这几篇檄文,旗帜鲜明,气势磅礴,对团结人民、孤立敌人、推动革命的胜利,起了重要的宣传鼓动作用。
肖朝贵统帅前军,出广西、入湖南,“所攻必克”,节节胜利,连克道州、桂阳、安仁、攸县,7月25日攻破醴陵,充实了军需给养。这时,肖朝贵向天王洪秀全献策:长沙清军兵单力薄,如果拨数千精兵,神速攻袭,垂手可得。洪秀全采纳了肖朝贵的建议,即命肖朝贵率军督战。
1852年7月27日,肖朝贵率军直奔长沙,在石马铺一战告捷,大败清军。然后亲率曾水源、林凤祥、李开芳等几位猛将,领兵在离长沙十里处扎营,准备攻城。长沙守将罗绕典事先得报,不与肖朝贵交锋,只紧闭城门不出,命令城里8000清兵按兵不动。
肖朝贵在胜利面前,骄兵疾进,又远离了太平军的后续部队,孤军深入。结果,由于兵力单薄,不能合围长沙,只好占据城南外的妙高峰、鳌山庙,抢修工事,以作侧面攻城。这时,长沙清兵增至10万之众,清将江忠源率援军赶到,占据城南高地天心阁和蔡公坟两地,夹击太平军。7月28日,肖朝贵在后军不继的不利形势下,拔队攻城。当天上午,双方激战几小时,肖朝贵指挥太平军连破清方营盘多座,乘胜推进七八里,杀死杀伤清方将官数十人、清兵2000多人,缴获火药4000余担,以及大小火炮和军粮无数。但是,太平军付出了重大的代价,局部的胜利无法扭转整个战局,长沙仍无法攻下。7月29日,肖朝贵亲带卫队临阵指挥。他“勇猛刚强,冲锋第一”,挥刀往来,呼号激烈。正当与敌混战中,他不幸被清军发炮击中,洞穿胸部,血流如注,但他视死如归,在临难时还对太平军将士说:“攻取长沙,有进无退。我今天马革裹尸,上登天堂,也是如愿的。”最后,他壮烈牺牲,时年仅30余岁。
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1822—1852)
冯云山(1822—1852)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广东花县人。又名乙龙。自幼习诵经史,博览诸书,但屡试不第,执教村塾。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7月,与洪秀全创建拜上帝会。次年与洪秀全到广西贵县发展会众。同年9月只身入桂平紫荆山区,充当雇工,塾师,在烧炭工人和贫苦农民中宣传拜上帝教,发展会众,吸收杨秀清、萧朝贵等山区农民。烧炭工人3000余人参加,为太平天国运动奠定了组织基础。1847年秋,洪秀全来紫荆山区后,协助洪设立拜上帝会总机关,参与制订“十款天条”和各种仪式。1848年1月,因遭劣绅控告,在桂平被捕入狱,在狱中坚贞不屈。同年10月经营救出狱后,积极协助洪秀全筹划武装起义。1851年金田起义时,任前导副军师,领后军主将。12月,在永安(今蒙山)封为南王、七千岁。太平天国军制、官制、礼制、历法等均出自其手。1852年6月,进攻全州时中炮受伤,至簑衣渡牺牲。
太平天国北王韦昌辉(1823~1856)
太平天国前期领导人之一。又名韦正。广西桂平人。道光二十八年(1848)入拜上帝会。不久成为中坚,与洪秀全、冯云山结为兄弟,称天父第五子。金田起义后任后护又副军师,领右军主将,封北王,称六千岁,地位仅次天王洪秀金、东王杨秀清对杨秀清素怀不满,但表面装作顺从。咸丰六年(1856)督师江西时,洪、杨矛盾爆发,他接到天王密诏(一说无密诏)后率兵3000星夜回天京诛杀杨秀清及其家眷。有意扩大事态,株连杀戮杨部属二万余人,史称天京事变。后欲加害石达开。石达开逃离天京,起兵安徽,要求洪秀全杀韦昌辉“以谢天下”。十月初五,洪秀全下诏讨韦,处死韦昌辉,削其封号,贬为“死孽”。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1831~1863)
太平天国军事统帅之一。广西贵县人。早年加入拜上帝会,与洪秀全、冯云山等共谋举义。金田起义后,被封为左军主将,旋封翼王。在太平军由广西向金陵(今南京)进军途中,任开路先锋,屡建战功。咸丰三年(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春,太平天国建都金陵,称天京,石达开留京协助洪秀全、杨秀清处理军政要务。四年,西征军在湖南湘潭为曾国藩的湘军所败,节节后撤,武汉失守,九江危急。他奉命率援军赴湖口,指挥九江、梅家洲守军顽强抗敌,将湘军水师的小船困锁于鄱阳湖内,重创其笨重大船于长江水域,由此西征军扭转战局。六年春,奉命回援天京,协同燕王秦日纲等部,摧毁清军江南大营,共解天京之围。六年秋,天京爆发内讧,石达开奉诏回京辅政,合朝拥戴。七年夏,因受洪秀全疑忌,率10余万众,脱离皖、赣根据地,转战浙、闽,后折入湖南,进图四川,与湘军作战失利,被迫撤入广西。十一年秋,他重振队伍,在川南、黔北转战年余,屡战受挫。同治二年(太平天国癸开十三年,1863)夏,进至越厅紫打地(今四川石棉县安顺场南),为大渡河所阻,又遭清军及士兵围困,进退无路,陷于绝境。他冀图“舍命以全三军”,投入清营,后不仅部属惨遭屠杀,自己也在成都遇害。
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1837~1862)
太平天国青年将领、后期军事统帅。广西藤县人。少孤,14岁随叔父参加金田起义。清咸丰三年(1853),随军西征。次年攻武昌,因功升殿右三十检点,转战湖北、安徽等地。六年春,镇江被困,随燕王秦日纲往援,与守将约定内外夹攻,遂大败清军,解镇江围,并与各友军共破江北、江南大营。石达开出走后,受封为成天豫、又正掌率、前军主将,和李秀成等同主军政。八年夏,与李秀成先破浦口江北大营,继而全歼湘军精锐李续宾部。九年,晋封英王。十年,会同各军再破江南大营,东征苏(州)、常(州)。时湘军四路东下,安庆被围,他注重上游,力主先救安庆。秋,太平军计分两路,合取湖北,迫敌回救。他率大军趋北路,于次年二月进抵湖北黄州(今黄冈),因受英国侵略者的阻挠和南路李秀成误期,未能合取武昌,遂回师径援安庆,多次苦战失利。八月,安庆陷落,陈玉成退守庐州,受严责革职。同治元年(1862)春,派部将陈得才等率师去陕西等地招兵,庐州守军兵单并围急。四月,率部突围,走寿州(今安徽寿县),为叛徒苗沛霖诱捕,解送清营。五月初八,在河南延津县就义,年仅26岁。
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1823~1864)
太平天国将领、后期军事统帅。广西藤县人。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辛开元年,1851)参加太平军。三年二月克金陵(今南京),称天京,以功保升军帅、监军。次年,调守庐州(今合肥)。六年春,随燕王秦日纲回救镇江,与清军大战于高资、汤头,解镇江之围,旋大破清军江北、江南大营。晋升地官正丞相,七年,封合天侯。时当天京事变后,授命为副掌率,与陈玉成同掌兵符,提调军务。八年夏,与陈玉成等共商解京围之策。九月大破清军江北大营。十月,在三河之战中配合陈玉成部全歼湘军精锐李续宾部。九年,封忠王。曾与干王洪仁共订“围魏救赵”之策,并于十年初亲率大军奔袭杭州,诱敌分兵,然后间道驰还,五路合击,再破江南大营;又乘胜东取苏(州)、常(州),建立苏福省,为太平天国后期战争开辟了新的重要基地。但李秀成此后对天京上游战事重视不足,在二次西征中进兵迟缓,合攻湖北误期,进抵湖北南部后即撤军东下,虽得一浙江而安庆陷落,天京西面失去屏障。同治元年(太平天国壬戌十二年,1862)进军上海,未克。集结各路大军(共十三王)回救天京,久战无功而退;又北进江北,半途而返,损折精锐大半,军势大挫。二年,受任真忠军师,主持天京战守。湘军围城日急,他力主“让城别走”,洪秀全固执不从,遂致坐困。三年六月十六,天京城破,他保护幼主突出重围后被俘。写有长篇供词,记述太平天国后期军事甚详,但流露出偷生乞怜情绪,不久被杀害。
7,太平天国中的东西南北王各是谁?
前期七王表
爵号 姓名 袭爵
禾乃师赎病主左辅正军师东王 杨秀清 天王第五子洪天佑承嗣,幼东王九千岁。天京陷落后不知下落。
右弼又正军师西王 萧朝贵 长子萧有和袭爵,幼西王八千岁。天京失陷,突围至湖熟镇牺牲。
前导副军师南王 冯云山 西王二子萧有福承嗣,幼南王七千岁。天京失陷,突围至湖熟镇牺牲。
后护又副军师北王 韦昌辉 以罪诛,爵除。
左军主将翼王 石达开
燕王 秦日纲 以罪诛,爵除。
豫王 胡以晃 子胡万胜袭爵,幼豫王强千岁。
前期侯爵表
爵号 姓名 备注
顶天侯 秦日纲
靖胡侯 林凤祥 追封求王
定胡侯 李开芳 追封请王
平胡侯 吉文元 追封祝王
剿胡侯 朱锡琨
灭胡侯 黄益芸
护国侯 胡以晃
兴国侯 陈承瑢 后改佐天侯
卫国侯 黄玉昆 后改卫天侯
镇国侯 卢贤拔
补天侯 李俊昌
赞天侯 蒙得恩
襄天侯 林大基 杨秀清甥婿
相天侯 黄期升
匡天侯 黄维江 杨秀清姊夫
助天侯 刘绍廷 东殿尚书。天京事变,被韦昌辉杀死。
翊天侯 吉成子 东殿尚书。天京事变,被韦昌辉杀死。
扶天侯 傅学贤 东殿尚书。天京事变,被韦昌辉杀死。
卫天侯 曾锦谦
后期重要的王
⊙干王洪仁玕
⊙英王陈玉成
⊙忠王李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