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七大确立什么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七大确立什么为党的指导思
本文目录索引
- 1,党的七大确立什么为党的指导思想
- 2,党的七大确立什么为党的指导思想
- 3,历史题:中共七大会议上确定的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 4,党的七大确立什么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 5,中共七大确立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 6,历史时事政治
- 7,时事政治
- 8,党的七大确立什么为党的指导思想
- 9,中共七大第一次载入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 10,中共七大确定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1,党的七大确立什么为党的指导思想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大会通过了刘少奇修改党章的报告及新党章。新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偏向。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从而使全党有了在思想上工作上取得一致的牢固的理论基础。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举行。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朱德《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大会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强调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大会通过的新党章强调了群众路线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这次大会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为抗日战争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党的七大确立什么为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 个重大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过的正确的理论思想和经验总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共七大在延安胜利召开,这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历史性会议。党的七大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第一次明确地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庄严地写入党章。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统一和成熟。
3,历史题:中共七大会议上确定的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中共七大会议上确定的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 :毛泽东思想
请好评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手机提问者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如还有新的问题,请不要追问的形式发送,另外发问题并向我求助或在追问处发送问题链接地址,答题不易,敬请谅解~~
O(∩_∩)O,记得好评和采纳,互相帮助
祝学习进步!
4,党的七大确立什么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朱德《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大会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5,中共七大确立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确定了毛泽东思想。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作了题为《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开幕词、《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和《愚公移山》的闭幕词。 刘少奇代表党中央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他在报告中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概括,明确提出了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的论断。 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在“总纲”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方针。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第一次大的历史性飞跃。 从此,毛泽东思想便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一面旗帜,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扩展资料毛泽东在1938年召开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向全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囯化”的战略任务。之后,他相继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 在这些著作中,毛泽东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经验教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提出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的确定,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已经得到系统总结并已日趋成熟。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来龙去脉
6,历史时事政治
#这个时事政治半月谈电子资料有没有用2010考试时事政治电子书(1001)--2010年1月1日更新时事政治和测试更新09年12月;《半月评论》更新09年第24期;《了望时评》更新09年第52期;半月谈时事和小测验更新09年第24期
收集整理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资料,本电子书内容分为“时事政治备考学习方法汇总”附录,以及“时政阅览部分”、“半月谈重大时事及小测试”、“时政测试部分”、“半月评论”、“了望时评”、“申论写作模板及范文”、“时政热点精选”、“历年党代会文件及政府工作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大事记”九部分,计70000多字、1000多道测试题。可以上网搜索一下“2010考试时事政治电子书”的下载地址
7,时事政治
温总理刚做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
看时事,还是要看《半月谈》和人民网。
民族文化,毛泽东好象说过一句,我搞忘了。
时事政治 全国第2批学习科学发展观(3月-9月)主要是企事业单位和一些二级城市局级单位。刚开完会的全国人大第十一届二次全会。独联体执行委员会主席列别杰夫3月18日在莫斯科说,有关独联体即将消亡的论断和传言夸大其词,能够将独联体国家紧密联系起来的纽带很多,其中包括军事领域的合作。独联体现有11个成员国,分别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格鲁吉亚曾在1993年12月加入独联体,去年8月俄格冲突爆发后,格退出独联体,并号召其他国家效仿。
美国国际集团(AIG)近日向公司高层和员工发放巨额奖金,激起美国政府和民众的愤怒。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17日说,AIG必须追回已分发的这笔奖金。他在致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的信中表示,美国司法部正考虑“采取任何可能措施”收回AIG已分发的1.65亿美元奖金。如果其他手段不起作用,财政部也会从对AIG的300亿美元追加援助中扣除与奖金相同的数额。
法国国民议会17日经过长达4个小时的激烈辩论,在对政府外交政策的信任投票中,最终以329票赞成、238票反对,通过了法国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的决定。现在,法国全面回归北约只欠4月初在北约峰会上宣布确认了。法国迈出转折性的这一步,将对其未来外交战略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先秦诸子也使用过“政治”一词,。《尚书·毕命》有“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周礼·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将“政”与“治”分开使用。“政”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则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也指实现安定的状态等。
在中国古代,“政”一般表示:
朝代的制度和秩序,例如“大乱宋国之政”
一种统治和施政的手段,如“礼乐刑政,其极一也”
符合礼仪的道德和修养,如“政者正也,子帅以政,孰敢不正”
朝廷中君主和大臣们的政务活动,如“其在政府,与韩琦同心辅政”
“治”在中国古代则一般表示
安定祥和的社会状态,如“天下交相爱则治”
统治、治国等治理活动,例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古代的这些“政治”的含义,与西方和古希腊的“政治”含义完全不同,很大程度上政治只是一种君主和大臣们维护统治、治理国家的活动。
中文里现代的“政治”一词,来自于日本人翻译西方语言时用汉字创造的相同的“政治”一词。当英文的Politics从日本传入中国时,人们在汉语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词。孙中山认为应该使用“政治”来对译,认为“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他的这一说法在当时的中国非常具有影响力。
政治的定义
由于人们在不同时代面临的历史任务不同,需要政治发挥作用的侧重点和着力点不同再加上不同历史观的影响,所以在解释政治概念时所强调的内容也就不同,于是就产生了对什么是政治的各种各样回答,形成了众多的关于政治的定义。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认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这些论述概括反映了政治的本质、属性、基本内容和特征,是研究政治现象和为政治下定义的指导思想。
西方的政治学家为政治下过许多定义,例如:①认为政治是国家的活动,是治理国家,是夺取或保存权力的行为。②认为政治是权力斗争,是人际关系中的权力现象。③认为政治是人们在安排公共事务中表达个人意志和利益的一种活动,政治的目标是制定政策,也就是处理公共事务。④认为政治是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⑤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的利益关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治学界对“政治”概念的主要看法有:①政治是各阶级为维护和发展本阶级利益而处理本阶级内部以及与其他阶级、民族、国家的关系所采取的直接的策略、手段和组织形式。②政治是一定阶级或集团为实现其经济要求而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活动,以及实行的对内对外全部政策和策略。③政治是主要由政府推行的、涉及各个生活领域的、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占主要地位的活动。④政治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阶级社会的上层建筑,集中表现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权力斗争、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分配和使用等。
政治的特征
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的上层建筑,出现在产生阶级对立和产生国家的时候,并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同国家相联系。政治同各种权力主体的利益密切相关。各种权力主体为获取和维护自身利益,必然发生各种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冲突,从而决定了政治斗争总是为某种利益而进行的基本属性。经济、社会生活、文化方面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利益,权力的追求以及某些心理满足等,对于各种权力主体来说,都是政治运行的基本动力。政治作为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方式,主要表现为以国家权力为依托的各种支配行为和以对国家的制约性权力为依托的各种反支配行为,如统治行为、管理行为、参与行为、斗争行为、领导行为、反政府行为、权威性影响、权力竞争等。这些行为的共同特点是都以利益为中心,具有不同程度的强制性、支配性和相互斗争性。政治作为权力主体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上述特定行为的相互作用。如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管理与参与的关系、权威与服从的关系、相互斗争的关系等。这些关系又基本上取决于社会经济关系所具有的必然性。
政治的演变
古希腊
古希腊的政治是城邦政治。年满20岁的公民(不包括妇女、奴隶和外邦人)都参与城邦的管理和统治工作。在古希腊人看来,人是具有德性的,人生活的意义在于实践自己的德行。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因此人也就是天生有德性的动物。人们在公共活动中充分展现他的德行。亚里士多德说:“政治的目标是追求至善。”
城邦公民之间的通过说服来达到政治目的。肯尼斯·米诺格认为,在古希腊,“人与人之间在政治关系上是完全平等的,大家都只是服从自己制定的法律,并轮流做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古罗马
罗马共和国的政体本质上是一种和古希腊一样的城邦政体。这时的政治就是共和国的活动。“共和国”(Res Public)中的publicus(公共)源自populus(人民)。当时这个词的意思是“人民的共同事务”。在古罗马的政治中,对共和国的建立和维持是其核心。
在罗马人看来,王权统治是一种奴役。因此罗马人设立了两名执政官和保民官来维持这种统治。为了维护人民的自由,古罗马发展出了三种不同的权力和两种和谐状态:
不同的权力
potentia,实在的权力
potestas,根据制度设置的职位所具有的权利和权力
权威(auctoritas),在政治活动和制度中对宗教和祖先的崇拜,表现为元老院的承袭体制和对政治的咨询权
和谐状态
奉公守法
自由辩论
西方中世纪
中世纪的欧洲政治是处于古代政治和现代政治的转型期。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城邦体制被破坏,逐渐形成了赏赐和分封体制,政治已经不再是所有公民平等参与的公共活动,而成为了国王和大臣们的活动。政治已经不是为了共同起源、共同信仰而实现正义的活动,而成为了一种利益政治。政治活动中解决问题的手段由对话和说服,变成了暴力和战争,成为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政治的超越意义已经不存在。托马斯·阿奎那把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人依其本性是政治的动物”改成了“人依其本性是社会的动物”。
随着基督教的兴起和发展,宗教信仰成为了人们所追求的人生意义,而不是古代时候的政治。从封建统治下发展出来的这种政治成为了现代政治的起源。
古代中国
中国古代的政治和西方以及古希腊的政治含义有很大不同。中国古代的政治很大意义上是君主和大臣管理和统治国家的活动。这种政治被宣扬为上承天命,因而施行善政才能上合天意,而恶政则违背天道,会受到惩罚。
中国古代的政治贯穿了个人的日常生活,道德是衡量政治活动的标准。在这种政治下,缺乏制度上的规范,政治的运作更多依靠道德规范。
现代政治
现代的政治是从近现代的国家上发展出来的,来自于市民社会的兴起。这形成了一种以私人利益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从而经济生活对政治生活产生了控制,政治需要从经济中寻求合法性的支持,政治的职能变成了维护经济利益的展开。因此马克思提出,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以政治权利为核心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对现代政治具有很重要的影响。自此,政治成为了获得、保持、夺取权力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冷战时期,社会主义国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认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反对世界资产阶级而争取解放的无产阶级的关系”等。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把政治转到了为经济建设服务上来。改变了社会主义国家对政治的认识。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越来越小,现在政治的含义也包括处理国际事务。
政治的发展
政治随着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进程而发展,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也随之向前发展。历史上,政治一开始就是围绕国家权力展开的,表现为人们攫取、维护、建设、执行、制约国家权力的全部活动。政治现象产生之后,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已高度成熟。在现代,政治是牵动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并支配其行为的巨大社会力量。政治现象还将在人类社会长期存在,只有当人类的政治生活发展到从根本上改变少数人管理多数人的政治模式,实现社会的自我管理时,原来意义上的政治现象才会转化为一般社会现象而最后消亡。
关于政治体制
政治体制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是管理国家政治事务的规范体系,具体指与国家根本制度相适应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简称政体。
政治体制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和管理形式以及有关国家政治活动的制度。它首先指国家政权的形式,包括国家的政体形式(如君主立宪制、议会共和制、总统共和制及委员会制),结构形式(如单一制、联邦制与邦联制)以及国家政权机构的组织与活动原则(如三权分立原则);其次它还包括与国家政权相联系的其他组织和政治行为的制度(如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现代西方政治体制的典型形式是资产阶级民主制。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的政权更迭,资产阶级民主制成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行的政治模式。
政治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政治与经济、法律、宗教、道德等社会现象有密切联系并且互相影响。
①与经济的关系。经济是整个社会的基础,也是政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反映,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方面,政治的发展最终取决于经济生活的状况,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的状况。另一方面,政治对于经济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它极大地影响经济的发展,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决定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的状况。政治对经济的作用最经常的是通过国家权力来实现的。
②与法律的关系。政治和法律的关系主要通过国家权力与法的关系反映出来。国家和法律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和工具,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代表和体现,都属于上层建筑,产生于和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在两者的关系中,政治是根本,是法律产生的前提。法律总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法律的权威和效力是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的。另一方面,法律对于政治也有重大的影响,它体现国家的意志,通过法的准则来巩固国家权力并维持国家权力的正常运行。
③与宗教的关系。政治与宗教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密切的联系。在历史上,宗教曾经是政治统治的重要工具。宗教冲突往往是民族斗争、阶级斗争或不同政治集团斗争的表现形式。在现代社会,在国家的政治权力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已越来越疏远,这已成为政治进步的标志。
④与道德的关系。政治与道德也有密切的联系。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受政治制约,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道德能造成一种有利于巩固国家权力的社会秩序及与此相关的心理基础,有助于政治的正常运行特别是国家权力的维持。同时,政治对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巨大的作用,一种道德风尚的建立和发展往往需要借助于政治力量才能实现。
马克思对政治的定义和理解
定义: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8,党的七大确立什么为党的指导思想
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从而使全党有了在思想上工作上取得一致的牢固的理论基础。 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朱德《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大会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是: 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大会强调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大会通过的新党章强调了群众路线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这次大会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为抗日战争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扩展资料 在“七大”正式会议上,毛泽东主持了大会,致开幕词,并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朱德作了《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 刘少奇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在大会讨论过程中,周恩来作了《论统一战线问题》的重要发言;由华北、华中、西北等几个有代表性地区的代表作了工作报告。 大会完成了三个历史性的任务:决定了党的路线,通过了新的党章,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 国共产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是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史册的。这次大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重要、最成功的一次代表大会,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这次大会,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实现了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空前团结和统一,它在总结了中国民主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最可靠的保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9,中共七大第一次载入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第一次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载入党章 七大党章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5年4月至6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24年艰苦卓绝的历程,成为一个全国范围具有广泛影响的政党,是一个经过整风,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达到了空前团结和一致的政党。 七大党章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民主革命时期最好的一部党章。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作了长达6万余字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其科学内涵作了全面的阐述。党章总纲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在24年的艰苦历程中所取得的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在党的根本大法中得到了确认。七大党章中第一次增加了总纲部分。总纲以简洁的文字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任务和特点,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基本方针和必须具备的条件。在党章中进一步完善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对扩大党内民主和实行集中统一领导作了详细的规定。 七大党章确立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七大党章还特别强调党的群众路线,指出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根本的组织路线。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建国后社会主义改造所取得的丰功伟绩,正是基于七大正确的路线方针。
10,中共七大确定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中共七大确定党的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
中国共产党于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七大的代表共755名,其中正式代表547名,候补代表208名,代表全党121万党员。大会分析了国内外的政治形式,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阐述了新民主主义基本理论,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总结了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的经验,深刻地论述了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以及党的三大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统一的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一切工作的指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