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沁园春长沙朗诵配乐,宋词配乐的音乐文学叫什么

本文目录索引

1,宋词配乐的音乐文学叫什么

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宋代盛行的一种汉族文学体裁,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汉,定型于唐、五代,盛于宋。宋词是中国古代汉族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汉族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豪放派)、辛弃疾、柳永(婉约派)、李清照。

按长短规模分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音乐性质分
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按拍节分
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词牌来源划分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汉族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也就不再另拟题目了。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汉族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于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汉族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汉族民间歌曲。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词终于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今天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


帮助到你记得采纳噢!

宋词配乐的音乐文学叫什么

2,朗诵《沁园春长沙》的背景音乐?

在毛主席的诗词中,该词是各方一致赞誉的,其艺术成就多有论述,下面讲一点独特感受。 当我们品味该词时,最初会觉得,从“独立寒秋”至“鱼翔浅底”是一幅湘江秋色图,一位青年在湘江边欣赏秋光,一切仿佛是静止的,凝固的,青年仿佛千百年前就站在那里了。他是谁?在想些什么?他是被贬长沙的贾谊?在这“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的湘江凭吊屈原?想象的时空是无限的。而“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如奇峰突起,使上述一切都动了起来,活了起来,那看似千年凝固的“万类”和“霜天”,原来并没有凝固,“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天上地下,它们都在“竞自由” !动静切换是这样的自如,动静反差是如此强烈,而这一切都由那看似信手拈来的“竞自由”三个字完成了,说是“神来之笔”当不为过吧?作为对比,我们来看一下柳永的《望海潮》。其上阕铺陈“钱塘自古繁华”,下阕描绘了一幅西湖秋色图:“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随后是“千骑拥高牙”的达官出游图。最后归结为“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虽有人物动作,但只是静态写生,词句华丽却缺少灵魂。 好一个“竞自由”,它浓缩了当时的时代精神,物竞天择,自由平等正是那个时代的追求。在全词中,这三个字不仅完成了动静切换,而且承接了由“万类”到人类的转换。随后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把全词推向高潮。 如果说上阕动静有度,则下阕就是张弛有致了。前边的许多句子,初看不过是记述少年游冶之事,是浪漫的,轻松的,悠闲的。“曾记否”三字如猿臂舒展,随后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弯弓如满月了。回头再读前边那些看似随意的句子,则顿时充满了张力,那是风华少年为人类“竞自由”的英勇斗争。在这里,只需举出新民学会和《湘江评论》就足够了。 融豪放和婉约于一体,是该词的一大艺术特色。如果只看静态,该词堪称婉约大师的杰作。静观毛泽东的“湘江秋色图”,想必不会逊色于柳永的“钱塘秋色图”吧。而毛泽东的“湘江秋色图”一旦动了起来,柳永恐难望其项背了吧?写到这里,顺便看看辛弃疾一首著名的词《水龙吟》,也是写秋天的。开头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随即笔锋一转,写青山“献愁供恨”,继而“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悲叹 “无人会,登临意”,最后是杜鹃啼血,“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烈士悲秋,惟此为最,令人不忍卒读。婉约派指该词过于直露,但词人国恨未雪,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恐怕很难含蓄了。稼轩词豪而含悲,豪而含恨;毛泽东词则豪气干云,豪情贯日,盖时代和际遇使然。 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自由是灵魂,秋天的万物因“竞自由”而充满生机,风华少年因“竞自由”,为自由奋斗而英气勃发。 《沁园春·长沙》是诗人毛泽东的开卷之作,实际上是诗人改造旧世界的宣言书,但诗人寓动于静,寓张于驰,其锋藏而不露,其势引而不发,其词雅而不激。诚如古人所言,引而不发,跃如也。《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诗词中的代表作之一。词以长沙为题, 是抒写与长沙有关的经历。长沙对青年毛泽东来说, 是有非常深厚而亲切的政治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感情的地方, 是他的第二故乡。诗人毛泽东正是带着对于长沙亲切的政治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感情而故地重游的。当诗人伫立橘子洲头, 眺望岳麓山枫叶秋红的背景, 凭吊爱晚亭杜牧《山行》遗曲, 目送滚滚北去的湘江水, 举目仰观天空展翅的雄鹰, 俯首察看碧水跃动的游鱼, 感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竞争, 涌发了“谁主沉浮”的感喟。一方面是故地重游, 缅怀往昔不平凡的岁月, 意在怀古; 另一方面是追昔抚今, 今昔对比, 旨在谕今,流露出激情与壮志。 上阕记游, 以“独立”开篇, 以诗人所见起笔, 重在写景; 下阕以“携游”二字照应, 意在回忆往事, 以景寓情, 重在抒情。上阕写景, 特写晚秋之景。这秋景别具生气, 一反古人“无边落木萧萧下”、“寒蝉凄切”、“寒塘渡鹤影, 冷月葬花魂”的萧索。写景也并非是纯写景物不关情, 而是景中寓情。试看楚天秋景, 寒意逼人; 枫叶笑红, 岳麓染翠; 湘水奔流, 鱼跃无束; 天高地迥, 鸢飞戾天, 万物不息。这些鲜活的画面给人美的享受, 倍增乐观向上的情怀。而景中情恰是诗人意气风发, 俊采风流, 敢为天下先, 敢做擎天巨人, 寄兴致于旷远, 扬斗志于飞舟, 慨天地之茫茫, 寄沉浮于百侣的体现。所以下阕抒情首先追忆往昔的峥嵘岁月“百侣曾游”、“指点江山”、“浪遏飞舟”。虽然斗转星移, 物是人非, 当年所发生的一切已成为过去, 但旧地重游似曾相识的情感油然而生。睹物思人、睹物生情, 都是在眼前这一特定的似曾相识的景物上展开的。这就自然而然地把眼前与往昔的一切联系起来, 不得不令人抚今追昔, 发思幽古之情。 其次, 今日“独立”是亲身之经历, 亲眼之目睹,亲身之感受; 当年是“携游”, 也是昔日之亲身经历,亲眼之目睹, 亲身之感受。前后对比, 只是时间变了, 空间没有变化, 今非昔比, 情况也不同。昔日是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而今是革命重任在肩, 风雨如磐, 是把昔日理想付诸实践的时候, 是力挽狂澜的实施。 再次, 有了这些美好的景象, 感情又能通过这 样的景象抒发出来, 不仅显现了当年的豪迈气概,而且再现了生活的本来面目, 反映了现实。情不是孤立的, 而是与现实人生息息相关的, 即“融景入情, 寄情于景”。而从全词来说, 是借景抒情。情是全词的重头戏, 是诗人寄兴之所在, 是诗志的归宿。主要言诗人改造世界之志, 扬吐纳新之情。词中的艺术形象是那样鲜活, 所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是那样炽烈, 感情是那样淋漓尽致。全词是情景交融的有机体, 但全词仍以“情为主, 景为宾”,“有我之境”是全词的主要特色。 词中所描绘的这些色彩鲜明、生机盎然的秋景图, 不是信手拈来, 极目所及, 而是经过艺术加工,赋之以主观情感的, 把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志寄寓在景物之上, 从“万类霜天竞自由”中揭示秋景之奥秘, 揭示蕴涵的人生哲理。从“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中得出“谁主沉浮”的诘问。这诘问, 不仅是对自然界万物的质问, 而是对宇宙的质问, 对现实人生的严峻挑战, 也是对当时不合理社会的强烈否定。诗贵乎意境, 意境深远, 则诗蕴深邃; 意境优美, 则诗情崇高。然而, 如果离开作为主体的诗人的情感来大谈客观之景, 仅凭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就不会形成意境。真正的意境乃是情景的交融, 正所谓,“景物无自生, 惟情所化”、“以我观物, 物皆著我之色彩”, 正是“有我之境”的境界。诗人笔下的秋景, 不正是“有我之境”的表现吗?不正是挥洒了奋发堪称典范, 总之依拙笔陋见, 本词是情景交融, 以情为主,以景为宾的艺术写作手法, 上阕即景生情, 情于景中生; 下阙是缘情设景, 景于情中来。

3,《沁园春·长沙》朗诵,用什么背景音乐比较合适?

《沁园春·长沙》朗诵,用“少年中国说”比较合适。 首先,此曲为纯音乐,不带人声歌唱,只是在曲中穿插了一些和声,反而跟纯粹的音乐部分如影随形相辅相成,比较适合做背景音乐;其次它的节奏分层次,有高亢激昂,有低沉浑厚,有舒缓悠扬 ,跟毛主席这首《沁园春·长沙》相合,感觉比较贴切。少年强则中国强富有爱国情怀,也是比较贴合的。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其时,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 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4,王虹朗诵《沁园春长沙》背景音乐叫什么

王虹朗诵《沁园春长沙》背景音乐叫《红旗颂》。 演奏:交响乐团 作曲:吕其明 填词:薛锡祥 美丽的蓝天上,五星红旗飘扬, 庄严的旗帜,你闪耀光芒, 心中有你,我们奋发向上, 心中有你,我们荡起, 理想的双桨,捧起祖国的太阳。 同一面的旗帜下,我们排成行, 同一定晴空下,我们挽起臂膀, 啊~ 啊~ 我们播种,美好的希望,走向明天的辉煌。 美丽的蓝天上,五星红旗飘扬, 庄严的旗帜,你闪耀光芒, 心中有你,我们奋发向上, 心中有你,我们荡起,理想的双桨, 捧起祖国的 太阳。 扩展资料 吕其明这首管弦乐,是为1965年5月第6届“上海之春”而写的开幕曲。这首赞美革命红旗的颂歌,一经首演,迅速传遍全国,家喻户晓,成为红色经典,所以说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一辈人,说他们是听着《红旗颂》长大的,也是不过分的。 那时,听新闻广播,看新闻纪录片,常常能听到这首乐曲,抒情的旋律,伴随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稳健的步伐,走进人民大堂,抒发了人民当家作主,对红旗对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无比喜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