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陌上花开蝴蝶飞,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本文目录索引

1,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乡村小路旁边的野花开了,蝴蝶围着野花飞来飞去。国家的疆土还存在,不过以前的人都没了。 诗中感慨人世荣华富贵,虚名浮利的过眼云烟,皆如那草头露,陌上花,转眼即消逝凋谢不见;人们生前的一切荣华富贵,全如那清晨草头上的露水,不多久就散发消失;死后所留下的美好名声,也全如那路上的花朵,很快就会凋枯谢落。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2,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什么意思

阡陌上的花儿已盛开,蝴蝶飞舞,江山仿佛还依旧,但人却已不同. 吴越王钱镠的原配夫人戴氏王妃,是横溪郎碧村的一个农家姑娘。戴氏是乡里出了名的贤淑之女,嫁给钱镠之后,跟随钱镠南征北战,担惊受怕了半辈子,后来成了一国之母。虽是年纪轻轻就离乡背井的,却还是解不开乡土情节,丢不开父母乡亲,年年春天都要回娘家住上一段时间,看望并侍奉双亲。钱镠也是一个性情中人,最是念这个糟糠结发之妻。戴氏回家住得久了,便要带信给她:或是思念、或是问候,其中也有催促之意。 过去临安到郎碧要翻一座岭,一边是陡峭的山峰,一边是湍急的苕溪溪流。钱镠怕戴氏夫人轿舆不安全,行走也不方便,就专门拨出银子,派人前去铺石修路,路旁边还加设栏杆。后来这座山岭就改名为“栏杆岭”了。 那一年,戴妃又去了郎碧娘家。钱镠在杭州料理政事,一日走出宫门,却见凤凰山脚,西湖堤岸已是桃红柳绿,万紫千红,想到与戴氏夫人已是多日不见,不免又生出几分思念。回到宫中,便提笔写上一封书信,虽则寥寥数语,但却情真意切,细腻入微,其中有这么一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3,陌上花开蝴蝶飞 江山犹似昔人非什么意思?

田间小路上的花开了,蝴蝶在花丛中飞舞,江山还没有更改,往昔的主人早已更替。 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七言绝句《陌上花三首·其一》。 陌上花开蝴蝶飞, 江山犹是昔人非。 遗民几度垂垂老, 游女长歌缓缓归。 昔人非:作者作此诗时,距离太平兴国三年,已近一百年当时之人自无在者;遗民:亡国之民;垂垂:渐渐。 释义为田间小路上的花开了,蝴蝶在花丛中飞舞,江山还没有更改,往昔的主人早已更替。经过了几度春秋,尽管吴越遗民已逐渐老了,出游的女子仍在长声歌唱缓缓返归。 扩展资料 《陌上花三首》约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作者这时因公务在临安做了短时问的逗留,在游览九仙山时,听到了当地儿歌《陌上花》,所含情思婉转动人,使人听了心神凄然,然而它的歌词比较粗俗、浅陋,因此给它换掉,而成此诗。全诗虽以“吴越王妃每岁必归临安”的轶事为题材,却委宛曲折地咏叹了吴越王朝的兴亡,带有怀古咏史的性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陌上花

4,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全诗

1、《陌上花三首》其一: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释义:田间小路上的花儿开了,蝴蝶在花丛中飞呀飞,江山还没有更改呀,往昔的主人早已更替。经过了几度春秋,遗民已逐渐老了,出游的女子长歌着缓缓返归。 2、《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释义: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陌上花三首》约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作者这时因公务在临安做了短时问的逗留,作此三诗。 赏析: 春天时节,陌上鲜花盛开,蝴蝶在翩翩飞舞。这迷人的春色,跟“吴越王妃每岁春必归临安”时的景象并无不同。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吴越王朝早已灭亡,吴越王妃也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了令人凄然的故事传说。 2、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蕲水,县名,即今湖北浠水县,距黄州不远。 赏析: 此词描写雨中的南方初春,表达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景色自然明丽,雅淡清美; 下阕抒发使人感奋的议论,即景取喻,表达有关人生感悟,启人心智。全词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

5,“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是什么意思?

阡陌上的花儿已盛开,蝴蝶飞舞,江山仿佛还依旧,但人却已不同. 吴越王钱镠的原配夫人戴氏王妃,是横溪郎碧村的一个农家姑娘。戴氏是乡里出了名的贤淑之女,嫁给钱镠之后,跟随钱镠南征北战,担惊受怕了半辈子,后来成了一国之母。虽是年纪轻轻就离乡背井的,却还是解不开乡土情节,丢不开父母乡亲,年年春天都要回娘家住上一段时间,看望并侍奉双亲。钱镠也是一个性情中人,最是念这个糟糠结发之妻。戴氏回家住得久了,便要带信给她:或是思念、或是问候,其中也有催促之意。 过去临安到郎碧要翻一座岭,一边是陡峭的山峰,一边是湍急的苕溪溪流。钱镠怕戴氏夫人轿舆不安全,行走也不方便,就专门拨出银子,派人前去铺石修路,路旁边还加设栏杆。后来这座山岭就改名为“栏杆岭”了。 那一年,戴妃又去了郎碧娘家。钱镠在杭州料理政事,一日走出宫门,却见凤凰山脚,西湖堤岸已是桃红柳绿,万紫千红,想到与戴氏夫人已是多日不见,不免又生出几分思念。回到宫中,便提笔写上一封书信,虽则寥寥数语,但却情真意切,细腻入微,其中有这么一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6,求“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似昔人非。”一诗的翻译

陌上桑
原文:
汉乐府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

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译文】
太阳高挂在东南方,照到了我秦氏的楼房。秦家有位姣好的女郎,本名叫罗敷。罗敷喜欢养蚕和采桑,采桑来到了城南。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绳络,用桂枝做篮子上的提柄。头上梳著倭堕髻,耳上挂著明月珠。杏黄的绫罗做下裙,紫色的绫罗制短袄。当路上行人看到了罗敷,就放下担子抚摩髭须。当少年看到了罗敷,就脱下帽子整理发巾。使耕田的忘了犁耙,使锄地的忘了锄头。回家都抱怨妻子丑陋,只因为多看了罗敷一眼。太守从南方过来,五匹马都停下了脚步。太守派个小吏前往,请问是谁家的女子?秦家有位姣好的女郎,本名叫罗敷。请问罗敷今年几岁?二十还不足,十五却有余。太守请问罗敷,能和我同生一车走吗?罗敷亲自上前回答:太守怎麼这麼傻!太守有自己的妻子,罗敷有自己的丈夫。东方出现了一千多车骑,我的夫婿就在最前头。用什麼来辨识我的丈夫,那骑著白马有黑马跟随的。马尾上系著青丝绳,马头上罩著黄金络。腰中佩著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岁做了府中的小吏,二十岁在朝为大夫。三十岁官拜侍中郎,四十岁做了一城的太守。他有洁白的皮肤,脸上略长一些髭须。在公所中迈著方步,在府衙裏慢慢走踱。在座有几千人,都说我的丈夫特殊。

写作背景:
《陌上桑》是一篇立意严肃、笔调诙谐的著名乐府叙事诗。它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美貌女子名叫罗敷,一日在采桑路上恰巧被一个太守遇上,太守为罗敷美色所动,问她愿不愿意跟随自己回家。太守原以为凭借自己的权势,这位民间女子一定会爽然允诺。想不到罗敷非但不领情,还把他着实奚落了一番,使这位堂堂太守碰了一鼻子灰,无趣之极。

这一内容与秋胡戏妻的记载有某种相似,或者可以认为《陌上桑》的创作曾经受到了秋胡故事的某些启发。据《列女传》和《西京杂记》所说:秋胡新婚方三月,即辞家游宦。三年后锦衣还乡,路上遇一采桑女,见而悦之,进行调戏,遭拒绝。回到家里,方知刚才那位女子原来是自己妻子。其妻也明白了真相,对丈夫的不良品性十分怨恨,于是赴沂水而死。与秋胡故事相比,《陌上桑》内容有两处显著不同,一是罗敷乐观、机智的性格,二是作品故事喜剧式的结局,因此,尽管它与秋胡戏妻故事有一定联系,但它又完全是一首独创的作品。后来有人把两本牵合在一起,如王筠《陌上桑》云:“秋胡始停马,罗敷未满箱。”作为一种新的创作未尝不可。又有人用秋胡故事的模式来解说《陌上桑》,认为“罗敷即使君之妻,使君即罗敷之夫”(朱熹)。但这一结论难以从《陌上桑》作品本身得到验证。理解《陌上桑》应该从作品的实际出发。

全诗共分三解。解为乐歌的段落,本诗的乐歌段落与歌词内容的段落大致相合。第一解从开始至“但坐观罗敷”,主要叙述罗敷的美貌。第二解从“使君从南来”至“罗敷自有夫”,写太守觊觎罗敷容姿,要跟她“共载”而归,遭到罗敷严辞拒绝。第三解从“东方千余骑”至结束,写罗敷在太守面前夸赞自己丈夫,用意在于彻底打消太守的邪念,并让他对自己轻佻的举止感到羞愧。

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的女性形象。一般来说,人们认识一个人,总是先识其外貌,然后再洞达其心灵。《陌上桑》塑造罗敷的形象也依循人们识辨人物的一般顺序,在写法上表现为由容貌而及品性。罗敷刚出现,还只是笼统地给人一个“好女”的印象,随着叙述的展开,通过她服饰的美丽和路人见到他以后无不倾倒的种种表现,“好女”的形象在读者眼前逐渐变得具体和彰明。第二、三解,诗人的笔墨从摹写容貌转为表现性情,通过罗敷与使君的对话,她抗恶拒诱,刚洁端正的品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从她流利得体,同时又带有一点调皮嘲弄的答语中,还可看出她禀性开朗、活泼、大方,对自己充满自信,并且善于运用智慧保护自己不受侵害。当然这只是大致的概括,事实上,作品在这方面也不乏灵活的安排。如第一解虽然主要写容貌,“罗敷喜蚕桑”则又表现出她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第二、三解虽然主要揭示她内心情感,但第二解使君立马踟蹰不前,分明又暗中映显出罗敷美貌丽态的魅力,第三解罗敷夸扬丈夫姿容,与一解总述罗敷美好“遥对”(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不正可以见到罗敷本人的倩影吗?诗人笔下的罗敷品貌俱美,从而赋予这一艺术形象更高的审美价值。读完全诗,人们对罗敷的喜爱比起诗中那些忘乎所以的观望者的态度来更加深厚真挚,因为他们还仅仅是为罗敷的容貌所吸引,读者却又对罗敷的品格投以敬佩。从这一意义上说,《陌上桑》与《诗经·硕人》在摹绘美人的形象方面,其区别不仅在于具体手法的不同(这一点下面还会谈到),还在于它由比较单纯地刻画人物的容貌之美进而达到表现性情之美,这后面一点显然在文学形象的创造史上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陌上桑》在写作手法方面,最受人们称赞的是侧面映衬和烘托。如第一解写罗敷之美,不用《硕人》直接形容具体对象容貌的常套,而是采用间接的、静动结合的描写来暗示人物形象的美丽。先写罗敷采桑的用具和她装束打扮的鲜艳夺目,渲染服饰之美又是重点。“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些诗句一字不及罗敷的容貌,而人物之美已从衣饰等的铺叙中映现出来。前人评汉乐府《江南》诗句“莲叶何田田”,说:“不说花偏说叶,叶尚可爱,花不待言矣。”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这话也可以被运用来说明本篇上述诗句的艺术特点。更奇妙的是,诗人通过描摹路旁观者的种种神态动作,使罗敷的美貌得到了强烈而又极为鲜明、生动的烘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人类对异性美(尤其是在形貌方面)就更为敏感,同时也会表现出更高的热情。这些男性旁观者为罗敷深深吸引,乃至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想取悦罗敷的举止,正说明他们看到罗敷时激动不宁的心情和从她身上获得的审美满足。借助于他们的目光,读者似乎也亲眼饱睹了罗敷的面容体态。这样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借助比喻等手段正面进行摹写显得更加富有情趣;而且由于加入了旁观者的反应,使作品的艺术容量也得到了增加。这是《陌上桑》为描写文学形象提供的新鲜经验。

除了从侧面摹写形象外,本篇还善于从侧面表达意图,这主要是指第三解罗敷夸夫的内容。对这段内容,人们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诗中“夫婿”是罗敷实指其夫,另一种意见是罗敷虚设一夫,更有人断定这一段是诗中的糟粕。“夫婿”究竟是实指还是虚设,这是弄不明白的问题,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倒是应该弄清楚:罗敷当时为何要讲这番话?意图何在?她集中夸赞自己丈夫的尊贵和美好,这显然是有明显的针对性。因为调戏她的是一位怀有特殊优越感的太守,罗敷说自己丈夫尊贵,则使其优越感变得可笑;又因为太守看中她的是美色,罗敷说自己丈夫美好,实际上是说只有丈夫才可以与自己相配。罗敷这段话句句夸夫,而客观上又句句奚落太守,这正是全诗侧面写法的又一次运用。诗歌的喜剧效果主要也是从这里得到体现的。第三解在整篇作品中不是可有可无,更不是什么糟粕,而是诗篇的有机构成。

幽默风趣是《陌上桑》明显的风格特点。如写旁观者见到罗敷时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的种种神态,十分好笑,而又无不是乡民的真趣流露。又如罗敷讲自己的年龄,“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口齿伶俐,而又暗带调皮,“颇”字尤见口角语态之妙。最后一段罗敷盛夸夫婿,使眼前那位听着的太守感到通身不自在,羞愧难状。这一寓严肃的主题于诙谐的风格之中的优秀诗篇,体现了乐观和智慧,它与《孔雀东南飞》《东门行》等体现的悲慨和亢烈相比,代表着汉乐府又一种重要的艺术精神。

《陌上桑》的语言带有明显的藻采化倾向,主要是反映在第一和第三节中。这些构成了本篇统一的叙述风格。

原文分析:
第一段,写罗敷的美貌。首先写她的住所之美、器物之美来衬托她的美貌,然后重点写她的服饰之美,最后通过侧面描写烘托她的美貌,无论是行者还是少年,无论是耕者还是锄者,都倾慕她的美丽,激起读者的想象。本段写她的外表美,铺衬下文的心灵美;写劳动人民对罗敷的健康感情,与后文使君的不怀好意形成对照。

第二段,写使君觊觎罗敷的美色,向她提出无理要求。先是使君的马徘徊不前,使君对罗敷垂涎三尺,继而上前搭话,询问姓名,打听年龄,最后提出和罗敷“共载”的无耻要求,暴露了使君肮脏的灵魂。写使君的语言行为步步深入。

第三段,写罗敷拒绝使君,并盛夸丈夫以压倒对方。本段全部由罗敷的答话构成,回应使君的调戏。斥责、嘲讽使君愚蠢,声明自己已有丈夫,丈夫威仪赫赫、荣华富贵,仕途通达、青云直上,品貌兼优、才华横溢。罗敷的伶牙俐齿使自以为身份显赫的使君只能自惭形秽,罗敷的不畏权势、敢于斗争的精神充分体现出来了,表现了她的人格魅力。



读不准的字音

隅(yú )敷(fū)笼系(xì)倭(wō)堕(duò)
髻(jì)缃(xiǎng)绮(qǐ)襦(rú)捋(lǚ)
髭(zī)须 著帩头(zhuó qiào) 踟蹰(chí chú)姝(shū)
宁可(nìng)千余骑(jì)骊(lì)鬑鬑(lían)趋(

字词解释

〔东南隅(yú)〕:指东方偏南。隅,方位、角落。我国在北半球,夏至以后日渐偏南,所以说日出东南隅。
〔善蚕桑〕:很会养蚕采桑。善,有的本子作“喜”。
〔青丝为笼系〕:用黑色的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笼,篮子。系,络绳(缠绕篮子的绳子)。
〔笼钩〕:一种工具。采桑用来钩桑枝,行时用来挑竹筐。
〔倭堕(wōduò)髻〕:发髻名。其髻像云堆叠,歪在头部的一侧。倭堕,叠韵字。
〔耳中明月珠〕: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明月,宝珠名。
〔缃绮〕: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织品。
〔襦(rú)〕:短袄。
〔下担捋髭(lǚīzī)须〕:放下担子,抚摩胡子(和下接诗句都是形容看得出神)。捋,手握着东西,顺着向下移动。髭,嘴上边的胡子。
〔脱帽著 (qiào)头〕:把帽子脱下,只戴着纱巾。古代男子戴帽,先用头巾把发束好,然后戴帽。著,戴。 头,包头的纱巾。
〔坐〕:因为,由于。
〔使君〕:汉代对太守、刺史的通称。
〔五马〕:指(使君)所乘的五匹马拉的车。汉朝太守出行用五匹马拉车。
〔踟蹰(chíchú)〕:徘徊,停滞不进的样子。又作“踟躇”。
〔姝(shù)〕:美丽的女子。
〔谢〕:这里是“请问”的意思。
〔宁可〕:愿意。
〔一何〕:怎么这样。
〔东方〕:指夫婿当官的地方。
〔千余骑〕:泛指跟随夫婿的人。
〔居上头〕:在前列。意思是地位高,受人尊重。
〔何用〕:用什么(标记)。
〔骊(lí)驹〕:黑色的小马。这里指马。
〔黄金络马头〕: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络,这里指用网状物兜住。
〔鹿卢剑〕:剑把用丝绦缠绕起来,像鹿卢的样子。鹿卢,即辘轳,井上汲水的用具。
〔千万余〕:上千上万(钱)。
〔小吏〕:太守府的小官。有的本子作“小史”。
〔朝大夫〕:朝廷上的一种高等文官。
〔侍中郎〕:出入宫禁的侍卫官。
〔专城居〕:作为一城的长官(如太守等)。专,独占。
〔白晰(xī)〕:指皮肤洁白。晰,又作“皙”。
〔 鬑鬑(lián) 颇有须〕:胡须稀疏而长。 ,须发疏薄的样子。白面有须,是古时候美男子的标准。
〔盈盈〕:仪态端庄美好。 (冉冉):走路缓慢。
〔公府步〕:摆官派,踱方步。
〔殊〕:出色,与众不同。

7,苏轼 陌上花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陌上山花无数开,路人争看翠軿(píng)来。
若为留得堂堂去,且更从教缓缓回。
身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歌缓缓妾回家。


苏轼的《陌上花》诗,风流蕴藉,含意深远,读之令人感慨。在诗的背后,还有一个很美丽的故事。当年吴越王钱镠的爱妃每到春天,就要回到临安娘家省亲。有一年,又到春暖花开的时候,钱镠坐在王宫大殿上,思念远方的爱妃,给她的信中这样写道:“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钱镠此人,史载“权勇有谋,性任侠,以解仇报怨为事。”彪悍且野心勃勃的男人,不识几个大字,从市井小流氓起家,硬是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中,拼抢下一片江山。诗僧贯休为其献诗 道:“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虽然有马屁之嫌,倒也大致与实际情况相符。就是这样的人,却给他爱的女人写出了敏感而温情的信――好比在报纸上 看到当红歌星自言“休闲时爱看看黑格尔的哲学书”,让人大跌眼镜。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这里有着对于美的赞叹,还有着在急景流年中心灵敏感的悸动,一种面对良辰美景、如花美眷而发自内心的珍惜之情。春天总是让人感伤的, 春天又是一个饱含骚动不安生命力的季节,而在这个季节里开遍陇头陌上的鲜花,就是最容易为人们的心灵带来微妙触动的事物,枭雄如钱鏐者竟亦不能幸免。


【赏析】
《陌上花》是苏轼根据当时民歌改写的,作于熙宁六年(1073),诗意宛转凄伤。
本诗的历史背景:宋朝兴起,吴越王钱俶以国献宋。宋太祖时,钱俶经常朝宋,往来汴京与临安之间。据载,吴越王妃开宝九年三月曾随王入朝。这些是此诗背景。至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诏钱俶举族归京师,除国号。
诗中感慨人世荣华富贵,虚名浮利的过眼云烟,皆如那草头露,陌上花,转眼即消逝凋谢不见;人们生前的一切荣华富贵,全如那清晨草头上的露水,不多久就散发消失;死后所留下的美好名声,也全如那路上的花朵,很快就会凋枯谢落。

8,苏轼《陌上花三首》的翻译

原文: 陌上花三首 宋代:苏轼 游九仙山,闻里中儿歌陌上花,父老云,吴越王妃每岁春必归临安,王以书遗妃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吴人用其语为歌,含思宛转,听之凄然。而其词鄙野,为易之云。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陌上山花无数开,路人争看翠軿来。若为留得堂堂去,且更从教缓缓回。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教缓缓妾还家。 译文:我在游览九仙山时,听到了当地儿歌《陌上花》。乡亲们说:吴越王钱假的妻子每年春天一定回到临安,钱王派人送信给王妃说:“田间小路上鲜花盛开,你可迟些回来。”吴人将这些话编成歌儿,所含情思婉转动人,使人听了心神凄然,然而它的歌词比较粗俗、浅陋,因此给它换掉,而成以下三首诗。 田间小路上的花儿开了,蝴蝶在花丛中飞呀飞,江山还没有更改呀,往昔的主人早已更替。经过了几度春秋,遗民已逐渐老了,出游的女子长歌着缓缓返归。 田间小路上无数花儿烂漫盛开,路上的行人争相围观那彩车驶来。如果要留住这明艳的春花,那就暂且听从钱王的意见,不要急着返回。 生前的富贵荣华好似草尖上的露珠,死后的风流情感正如那田间小路上的春花。钱王你已眷恋不堪地离杭降宋去了,还要教妻子不急于从陌上归家。 赏析: 这三首诗中都贯穿了“江山犹是昔人非”的历史哀思,而宛转凄然则成为作者的抒情基调。全诗虽以“吴越王妃每岁必归临安”的轶事为题材,却委宛曲折地咏叹了吴越王朝的兴亡,带有怀古咏史的性质。诗中感慨人世荣华富贵,虚名浮利的过眼云烟,皆如那草头露,陌上花,转眼即消逝凋谢不见;人们生前的一切荣华富贵,全如那清晨草头上的露水,不多久就散发消失;死后所留下的美好名声,也全如那路上的花朵,很快就会凋枯谢落。民歌原来就“含思宛转,听之凄然”,经苏轼润色创作的《陌上花》,既保留了民歌的基本内容,形式及其朴素自然的风格特质,又显得语言典雅,意味深长,诗情凄宛。诗中多用叠字,如“垂垂”,“缓缓”,“堂堂”,“迟迟”等,不仅恰切地描摹了人物的情态,且能增加节奏感和音乐美。

9,如何解读“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这句话?

历史上有很多有名的古典诗句,而沉迷于感情无法自拔的男女经常会对自己的恋人或者意中人说一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那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的出处在哪呢? 这句话源自一个著名的典故:故事的主人翁是五代十国的吴越国君王钱鏐,他和自己的原配夫人吴王后戴氏感情很好。戴氏思念家人每年春天都要回娘家省亲,住上一段日子侍奉双亲。吴越王必然很是想念。一年春天,戴妃去了娘家还未归来。此时的都城临安已是桃红柳绿,姹紫嫣红。美好的春色更增添了吴越王对戴妃的思念。他寄去一封书信,寥寥数语,其中写道: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田间路上的花儿开了,你回来的时候不要着急,慢慢走慢慢欣赏啊) 在爱情里面,总会有一方等待另一方的时刻,等待一个人的时光是很痛苦又兴奋的。爱情甜蜜又折磨人,但是很多人还是甘之如饴。在现代,我们等待一个人的时候都会和对方表达,我想见你。而在古时候则会委婉的用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来表达对另一半的想念之情。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意思就是春天到了,田间的阡陌花都开了,而你可以一边赏花,一般慢慢的回来,而我也可以慢慢的等待你回来。这个简单而美好的典故,能让人看到平实含蓄却深沉的爱。爱不是控制、不是占有,而是关爱、体谅和克制。爱一个人必然思念他,但是更应该尊重、体谅、理解他。而这应是寻常夫妻间应有的爱吧!

10,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什么意思?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意思是田间阡陌小路上的花都开了,你可以赏花的同时慢慢回来,而我会等待你的归来。 一、出处 清朝 王士祯 《香祖笔记》 二、原文 钱武肃王目不知书,然其寄夫人书云:“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不过数言,而姿致无限,虽复文人操笔,无以过之。 三、翻译 吴越王钱镠读书很少,然而在寄给夫人的书信中说到:“田间阡陌小路上的花都开了,你可以赏花的同时慢慢回来,而我会等待你的归来。”不过简单几句话,姿态却无限美好,虽然反复有文人执笔作文,却没有可以超过的。 扩展资料: 背景故事 一年春天,五代十国时代吴越国的君王钱鏐的王妃回家乡,迟迟未归,钱穆王看到陌上花已开,给爱妃写信道:“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告诉爱妃不必急着回来,表现了吴越王作为一个丈夫对于他妻子含蓄而深沉的爱意。 这句话写的很柔很美,全句的落脚点还在一个“归”字上,就是丈夫盼着妻子回来,可是不愿意妻子因为丈夫的期盼而错过了陌上风景,是非常深沉而且很含蓄的爱情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