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可以活多久,关于《学会学习》的读后感
本文目录索引
- 1,关于《学会学习》的读后感
- 2,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 3,一滴水可以活多久读后感
- 4,一滴水可以活多久散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 5,一滴水可以活多久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命观
- 6,根据一滴水可以活多久作者所表达的生命观写一篇作文
- 7,迟子建《一滴水可以活多久》阅读练习及答案
- 8,迟子建 一滴水可以活多久 读后感 结合自身实际
- 9,高考散文作文
- 10,高考优秀散文
1,关于《学会学习》的读后感
《学会学习》读后感
动科学院 生物工程2004-1班 秦华容(20041065)
一、“细心”应为人人所用——学之初闲来无事翻开一本小字典一看顿觉好生奇怪。见那“蜞”字后面有“……画虫部”,这是什么意思啊?几天不查字典,难道就不认识这种新词汇了吗?再看一看其它的字,发现都有类似的说法,比如“俟”后面写的是“……画人部”,我越是迷惑了,又仔细地看了看,才发现了问题所在,不禁哑然失笑,原来在“画”字前面还有阿拉伯数字,比如“蜞”字后面其实是“14画虫部”,大呼原来如此,不过还是觉得改成“虫部14画”会好一些。
正所谓“学习无处不在,细心无处不用”,知道了这句话,也就可以迈向学习的大门了。
二、学之中途——“钻牛角尖”火焰在蜡烛上跳动,我在蜡烛边写作,一幅多么惬意多么浪漫的事啊!我突然想到“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蜡烛在什么时候变成灰了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或许古人所燃的蜡烛燃烧后果真会成灰也流泪也未可知也,但“春蚕到死丝方尽”一说却明摆着荒唐了,蚕化蛹只是蜕变而非死亡呀!据我查资料所知,蚕的死,是在它化作蛾产完卵之后。春蚕到死丝早尽矣。如此说来,李商隐是一个好诗人无可否认,但他并非对生活细致入微,或者他不是钻牛角尖的人。然而又或许,是凡事都不能较真的缘故。
我似乎又明白了许多,除了蜡烛和春蚕之外的许多……
三、学之末——会做人,会做自己我常常彻底地否定自我,这说明我这个人确实不怎么样。这样说,又是在否定自己了。不知道人是不是都这样,应该不会吧!但一定有不少的人跟我一样,常常叹息自己的无能,而又不时地觉得自己很了不得,没有谁比得上。真无聊,有时候觉得自己是个白痴,有时又仿佛自己什么都知道,天才了。太看重别人,太容易被影响情绪,太容易违背自己的初衷,太不真实。总之,似乎就是立场不够坚定,对自己,对别人,对所有自己和别人的事。
我想:应该学会坚持。坚定计划、坚持原则、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认准了,就那样干下去,不要畏首畏尾,中途而已。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终日而望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样想是好的,但最重要的还是要能这样做。”我对自己说。
四、学会学习,升华学习我曾对自己说:人生在世,除死无大事。其实倒不是我说的,只是我曾经经常说而已。我用这句话骗了很多人,也骗了自己,让他们跟在我后面屁颠屁颠地浪费了若干青春。
的确,想来死也算是大了,那与死相关的事并小事吗?失恋了要殉情,落榜了要自杀,被侮辱了要被气死,没钱要被饿死,没孝心要被雷劈死……所以啊,恋人是大事,学习是大事,自尊是大事,挣钱是大事,孝敬父母更是大事,是除了死之外却又跟死有关的大事,是把握不好就会导制大事发生的大大事。
那么,就让我们不停地学习吧!因为那也是大事,升华了学到的东西,我们都完成了一件大事。
渐渐地,原来自己也并不那么渺小,只要你会学习,会从学习中去体会真谛!
诚恳地道声:马老师,谢谢您!!!尽管乱七八糟,却是真的“体会”。
2,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心得是通过认真学习一种知识后,自己所收获的感想,是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是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 心得是指工作或学习中的体验和领悟到的东西:凡人读书,各有心得;学习心得。 出自清·朱克敬《瞑庵杂识》卷二:“凡人读书,各有心得,虽契友不能同,亦不能喻。” 清·陆以湉 《冷庐杂识·学医宜慎》:“ 程杏轩医案,历叙生平治验,颇有心得。” 梁斌 《播火记》十三:“不是你介绍了 广州 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心得,我哪里能做这个工作。” 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https://pan.baidu.com/s/1lN3tKRqkocC4Pe_6ZP11hA?pwd=zume 提取码: zume
3,一滴水可以活多久读后感
描写思路:首先写《一滴水可以活多久》是个什么类型的故事,然后写《一滴水可以活多久》的主要内容,最后写看完《一滴水可以活多久》的感悟。 《一滴水可以活多久》是一篇童话式的散文,从一个小女孩在一片草茎上发现一滴露珠起笔,为全文确立了一个诗意的语调。 文章多次提到一滴水,但其中有五次最为关键。它隐喻了小女孩的成长发育、婚嫁、生儿育女、衰老、走完人生之旅。水滴经历了从露珠到露珠的循环。 自然界的生命与女人的生命相伴随。它已经成为母性生命生生不息、人类藉此力量不断繁衍的美丽象征。迟子建的散文是感伤的,又表现出坚忍的一面,透着暖意和对生活质朴的热爱,对生命最真挚的歌唱。
4,一滴水可以活多久散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那滴水从一开始就不仅是映照出小女孩黑亮眼睛的镜子,有默契,在她生命所能感受到的一切中,这里暗喻了小女孩的衰老,但其中有五次最为关键,它暗喻了小女孩的生儿育女,它暗喻了小女孩的婚嫁,这篇散文构思奇特,这一情景的安排别具匠心、眼帘里、周身的血液里、“雪天音乐” ( 状事篇 ) ,甚至衰老死亡、作品讲析 (一)文本分析 本文是一篇童话式的散文;第三次是那滴水在“作怪”,我们可以与迟子建目光产生一种对视的效果,她仍然确信那滴水还活着,第四次是那滴水变成了小女孩的泪水,滋养稻谷,为全文确立了一个诗意的语调。按迟子建有关写文章应该有“气味”的说法去品味,它隐喻了小女孩的成长发育,面对死亡之时、“伤怀之美” ( 状行篇 ) 、婚嫁,它已经与小女孩的生命融为一体。 收入本书第三辑的《一滴水能活多久》就是一篇耐人寻味的美文,同时也是朝内的,有距离,体现了她经历人生风雨之后,哺育后代。在这五辑里,写得传神、“素面朝天” ( 状人篇 ) ,使小女孩有了旺盛的奶水,她的成长,表现得惟妙惟肖。第一次是那滴水落入泥土,以小见大,很巧妙地暗示了二者之间的隐喻关系。文章多次提到一滴水,并活在她的意识里,从一个小女孩在一片草茎上发现一滴露珠起笔。把“一滴水”这一生命最小的元素的轮回不息。 二,而小女孩在凝望水滴的时候 “发现了一只黑黑的眼睛”,淋漓尽致,迟暮之年时的孤独与哀伤,读后让人回味无穷,是朝外的;这种目光、 “花束纷纷” ( 状心篇 ) 别为“木器时代” ( 状物篇 ) ,也有感动,有交集。第五次提到那滴水已经是小女孩走完人生之旅;第二次是那滴水变为小女孩体内的第一滴血,始终与这滴水相连结
5,一滴水可以活多久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命观
迟子建许多作品的结尾都呈现一种开放性的“回归式结构”,这种结构不同于传统的“大团圆”而具有独特的品质。它集中地艺术性地表达了作者的温情主义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不拒绝生活中的苦难,但拒绝在苦难中的绝望和沉沦。它认为一切都有因,一切都可恕,一切都会变,一切都可盼,一切都是美。
自然是一个到处充满了和谐和诗意的家园,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虽然不无懒散、惰性甚至邋遢,但你却能在这里随处发现“深谙艺术”的人(《原野上的羊群》)。因此,自然在迟子建的文中就不仅仅是外在于人的无生命的客体,它在更多时候是一种灵性的存在,它可以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进行沟通、交流,因此它仿佛也就是一种“会呼吸”的生命载体。
儿童是迟子建用来编织生活画卷的一枚银针,小女孩则是儿童的代表。他们那敏锐而浑整的感觉、自然而率性的生存是作品中的点睛之笔,也是大自然这个充满了母性情怀的家园对自然之子的恩赐。她能在素朴的自然中发现神奇的力量,从最渺小平凡的生命现象中领悟自然的深层律动并完成生命与自然的循环。
6,根据一滴水可以活多久作者所表达的生命观写一篇作文
这滴水诞生于凌晨的一场大雾。人们称它为露珠,而她只把它当做一滴水来看待,它的的确确就是一滴水。最初发现它的人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她不是在玫瑰园中发现它的,而是为了放一只羊去草地在一片草茎的叶脉上发现的。那时雾已散去,阳光在透明的空气中飞舞。她低头的一瞬发现了那滴水。它饱满充盈,比珠子还要圆润,阳光将它照得肌肤浏亮,她在敛声屏气盯着这滴水看的时候不由发现了一只黑黑的眼睛,她的眼睛被水珠吸走了,这使她很惊讶。我有三只眼睛,两只在脸上,一只在草叶上,她这样对自己说。然而就在这时她突然打了一个喷嚏,那柔软的叶脉随之一抖,那滴水骨碌一下便滑落了。她的第三只眼睛也随之消失了。她便蹲下身子寻找那滴水,她太难过了,因为在此之前她从未发现过如此美的事物。然而那滴水却是难以寻觅了。它去了哪里?它死了吗?后来她发现那滴水去了泥土里,从此她便对泥土怀着深深的敬意。人们在那片草地上开了荒,种上了稻谷,当沉甸甸的粮食蜕去了糠皮在她的指间矜持地散发出成熟的微笑时,她确信她看见了那滴水。是那滴水滋养了金灿灿的稻谷,她在吃它们时意识里便不停地闪现出凌晨叶脉上的那滴水,它莹莹欲动,晶莹剔透。她吃着一滴水培育出来的稻谷一天天地长大了,有一个夏日的黄昏她在蚊蚋的歌唱声中发现自己成了一个女人,她看见体内流出的第一滴血时确信那是几年以前那滴水在她体内作怪的结果。她开始长高,发丝变得越来越光泽柔顺,胸脯也越来越丰满,后来她嫁给了一个种地的男人。她喜欢他的力气,而他则依恋她的柔情。她怎么会有这么浓的柔情呢?她俯在男人的肩头老有说也说不尽的话,好在夜晚时被男人搂在怀里就总也不想再出来,后来她明白是那滴水给予她的柔情。不久她生下了一个孩子,她的奶水真旺啊,如果不吃那滴水孕育出的稻米,她怎么会有这么鲜浓的奶水呢?后来她又接二连三地生孩子,渐渐地她老了,她在下田时常常眼花,即使阴雨绵绵的天气也觉得眼前阳光飞舞。她的子孙们却像椴树林一样茁壮地成长起来。她开始抱怨那滴水,你为什么不再给予我青春、力量和柔情了呢?难道你真的死去了吗?她步履蹒跚着走向童年时去过的那片草地,如今那里已经是一片良田,入夜时田边的水洼里蛙声阵阵。再也不见碧绿的叶脉上那滴纯美之极的水滴了,她伤感地落泪了。她的一滴泪水滑落到手上,她又看见了那滴水,莹白圆润,经久不衰。你还活着,活在我的心头!她惊喜地对着那滴水说。她的牙齿渐渐老化,咀嚼稻米时显得吃力了。儿孙们跟她说话时要贴着她耳朵大声地叫,即使这样她也只是听个一知半解。她老眼昏花,再也没有激情俯在她男人的肩头咕哝不休了。而她的男人看上去也畏畏缩缩,终日垂头坐在门槛前的太阳底下,漠然平静地看着脚下的泥土。有一年的秋季她的老伴终于死了,她嫌他比自己死得早,把她给丢下了,一滴眼泪也不肯给予他。然而埋葬他后的一个深秋的月夜,她不知怎的格外想念他,想念他们的青春时光。她一个人拄着拐杖哆哆嗦嗦地来到河边,对着河水哭她的伴侣。泪水落到河里,河水仿佛被激荡得上涨了。她确信那滴水仍然持久地发挥着它的作用,如今那滴水幻化成泪水融入了大河。而她每天又都喝着河水,那滴水在她的周身循环着。直到她衰老不堪即将辞世的时候,她的意识里只有一滴水的存在。当她处于弥留之际,儿孙们手忙脚乱地为她穿寿衣,用河水为她洗脸时,她的头脑里也只有一滴水。那滴水湿润地滚动在她的脸颊为她敲响丧钟。她仿佛听到了叮当叮当的声音。后来她打了一个微弱的喷嚏,安详地合上眼帘。那滴水随之滑落在地,渗透到她辛劳一世的泥土里。她不在了,而那滴水却仍然活着。她在过世后又变成了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有一天凌晨大雾消散后她来到一片草地,她在碧绿的青草叶脉上发现了一颗露珠,确切地说是一滴水,她还看见了一只黑亮的眼睛在水滴里闪闪烁烁,她相信她与一生中所感受的最美的事物相逢了。
7,迟子建《一滴水可以活多久》阅读练习及答案
迟子建《一滴水可以活多久》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滴水可以活多久 迟子建
这滴水诞生于凌晨的一场大雾中。人们称它为露珠,而她只把它当作一滴水来看待,它的的确确就是一滴水。最初发现它的人是这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她不是在玫瑰园中发现它的,而是为了放一只羊去草地,在一片青草的叶脉上发现的。那时雾已散去,阳光在透明的空气中飞舞。她低头的一瞬发现了那滴水。它饱满充盈,比珠子还要圆润,阳光将它照得通体透亮。
她在敛声屏气地盯着这滴水看的时候,发现了一只黑黑的眼睛,她的眼睛被水珠吸走了,这使她很惊讶。我有三只眼睛,两只在脸上,一只在草叶上,她这样对自己说。然而就在这时,她突然打了一个喷嚏,那柔软的叶脉随之一抖,那滴水骨碌一下便滑落了。她的第三只眼睛也随之消失了。她便蹲下身子寻找那滴水,她太难过了,因为在此之前她从未发现过如此美的事物。然而,那滴水却是难以寻觅了。它去了哪里了?它死了吗? 后来她发现那滴水去了泥土里,从此她便对泥土怀着深深的敬意。人们在那片草地上开了荒,种上了稻谷,当沉甸甸的粮食脱去了糠皮,在她的指间矜持地散发出成熟的微笑时,她确信她看见了那滴水。是那滴水滋养了金灿灿的稻谷,她在吃它们时,意识里便不停地闪现出凌晨叶脉上的那滴水,它盈盈欲动,晶莹剔透。她吃着一滴水培育出来的稻谷一天天地长大了,有一个夏日的黄昏,她在蚊蚋的歌唱声中发现自己成了一个女人。
她开始长高,发丝变得越来越光泽柔顺。后来,她嫁给了一个种地的男人。她喜欢他的力气,而他则依恋她的柔情。她怎么会有这么浓的柔情呢?她俯在男人的肩头老是有说不尽的话,后来她明白是那滴水给予了她柔情。不久,她生下了一个孩子,孩子在她的哺育下长大。后来,她又接二连三地生孩子,她渐渐地老了,她在下田时常常眼花,即使阴雨绵绵的天气也觉得眼前阳光飞舞。她的子孙们却像椴树林一样茁壮地成长起来。
她开始抱怨那滴水,你为什么不再给予我青春、力量和柔情了呢?难道你真的死去了吗?她步履蹒跚地走向童年时去过的那片草地,如今那里已经是一片良田,入夜时田边的水洼里蛙声阵阵。再也不见碧绿的叶脉上那滴纯美至极的水滴了,她伤感地落泪了。她的一滴泪水滑落到手上,她又看见了那滴水,莹白圆润,经久不衰。你还活着,活在我的心头!她惊喜地对着那滴水说。 她的牙齿渐渐老化,咀嚼稻米时显得吃力了。儿孙们跟她说话时要贴着她耳朵大声地喊,即使这样,她也只是听个一知半解。她老眼昏花,她的男人看上去也畏畏缩缩,终日垂头坐在门槛前的太阳底下,漠然而平静地看着脚下的泥土。有一年的秋季,她的老伴死了,她嫌他比自己死得早,把她给丢下了,一滴眼泪也不肯给予他。然而埋葬他之后的一个深秋的月夜,她不知怎的格外想念他,想念他们的青春时光。她一个人拄着拐杖哆哆嗦嗦地来到河边,对着河水哭她的伴侣。泪水落到河里,河水仿佛被激荡得上涨了。她确信那滴水仍然持久地发挥着它的作用,如今那滴水幻化成泪水融入了大河。而她每天又都喝着河水,那滴水在她的周身循环着。
直到她衰老不堪即将辞世的时候,她的意识里只有一滴水的存在。当她处于弥留之际,儿孙们手忙脚乱地为她穿寿衣,用河水为她洗脸时,她的头脑里也只有一滴水。那滴水湿润地滚动在她的脸颊,为她敲响丧钟。她仿佛听到了叮当叮当的声音。后来,她打了一个微弱的喷嚏,安详地合上眼帘。那滴水随之滑落在地,渗透到她辛劳一生的泥土里。她不在了,而那滴水仍然活着。
她在过世后又变成了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有一天凌晨大雾消散后,她来到一片草地,在碧绿的青草叶脉上发现了一颗露珠,确切地说是一滴水。她还看见了一只黑亮的眼睛在水滴里闪闪烁烁,她相信她与一生中所感受到的最美的事物相逢了。(选自《迟子建散文精选》)
16.请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两处画线的句子,分别说明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4分)
17.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她”对“这滴水”的感情发生着变化,请结合全文分析。(5分) 18.读完文章后你认为“这滴水”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对“一滴水可以活多久”作出 了怎样的回答? (6分)
答案: 16.(4分)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D。
第一处画线句子强调了小女孩发现“一滴水”的地点,体现了“一滴水”普通、平常的特 点,(1分)突出了这滴水的普遍象征意义;(1分)第二处画线句子写出了“一滴水”充盈,圆
润,透亮的特点,(1分)突出“一滴水”的美,为下文说它是“一生中所感受到的最美的事物” 埋下伏笔。(1分)
[4分。特点各2分;作用各2分。意思对即可。] 17.(5分)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D。
“她”刚遇到这滴水时,觉得它充盈、圆润、透亮,十分喜爱;(1点)那滴水滑落消失
“她”感到很难过;(1点)后来“她”很感激这滴水带给她柔情;(1点)当她又看见了那滴水,
感到它还活着时,“她”感到惊喜;(1点)临终时他“她”对“这滴水”念念不忘;(1点)最后,
当“她”又变成小女孩时,“她”高兴地感到她与一生中所感受到的最美的事物相逢了。(1点)
[5分。答对4点即给满分。] 18.(6分)本题考查考生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能力层级F。 我认为“这滴水”就是生命的象征。(2分)作者通过“一滴水”表达她对生命的看法是: 生命十分美好,(1分)人们要好好珍惜,好好度过属于自己的一生;(1分)“生”与“死”不是截然分开的,生命永不停息,(1分)生命可以轮回(或生命永远循环不会死去)的哲理。(1分)。
[6分。揭示象征意义2分,作者作出的回答分4点给分,意思对即可,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8,迟子建 一滴水可以活多久 读后感 结合自身实际
迟子建《 一滴水可以活多久》是一篇童话式的散文,文章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1、“原生态”的语言,朴素动人、结实有力
“原生态”的语言是迟子建散文的特质。这种“原生态”特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她那基本上未被所谓“流派”、所谓“实验”、所谓“技巧”矫正修改过的写作方式,二是她的文章有一种根本意义上的朴素动人,很“笨”,很结实,很有分量;
2、文笔清新,语言隽永, 自然流畅,富有诗情画意,充满魅力。
她的散文透着大自然与人物和谐之美的气息,气息中那些个忧郁的灵魂,宛如唱着一首首凄伤优美的歌。迟建有很好的艺术感觉。诗思中的宁静,仿佛让我们看到一幅北国雪天的风情画,冷色调中有着融融的暖意。
3、独特的女性视角
在散文中,迟子建更以一个女性的角度,写出了女性的独特体验。她饱满、深邃、自然的女性视角和叙述方式,有一种出自黑土地的朴拙、直接和率真,穿透力很强,感染力很高。
4、强烈的生命意识
她的散文是感伤的,这来自对自然枯荣,对命运的变迁,对生死无常的敏锐感知,来自于作为一位作家对植根于生存中的苦难的表现的无力感,来源于在作家进行人性探索的征途上如何以自己的文字为心灵注入活力的困惑感。但是迟子建又表现出坚韧的一面。她的任何一部作品都在传达一种生生不息的信念,生存下去,坚强起来。她的文章都透着暖意和对生活质朴的热爱,对生命存在最真挚的歌唱,透着乐观与豁达。作品还体现了丰沛灵动的生命意识。在文本中体现为对生命本身的审美化关注,对生命中残缺与丧失的独到理解,以及对人类之外其它生命的倾听和赞赏。此种全方位、多层面的生命视野,使其在写作中超越了人类中心的视角而具有了敬畏生命和生命中心的维度,进而使她的写作在对生命的体悟和探索方面具有更为辽阔和深广的拓展空间。
5、童话式的谋篇与想象
作者是一位有很重的家园情结和童年情结的作家。对故乡的朴素情怀,对亲人和朋友的挚爱,对童年生活的深深眷恋,是她散文的主要意旨和情感表达。率性真挚,自然亲切,如叙述家常一般。本文以超出生活常态的童话逻辑和出人意表的神奇想象写出了生命与生命的转换、循环、再生,结尾写“她在过世后又变成了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又来到了草地,并“发现了一颗露珠”,按照现实这是不可能的,但作为一种诗意的想象却是美丽动人的。
以上,供参考。
9,高考散文作文
高考散文写作全维攻略,无招胜有招轻松得满分
“没有金刚钻,就不要揽瓷器活”,散文写作是高考写作的一大难点,非胸有底气者实难为之。何为散文写作的“底气”?那就是丰厚的文化积淀、厚实的生活储备、过硬的语言功底等。为形象直观起见,下面以一篇高中生的散文佳作为范例,通过“解剖一只麻雀”,来谈谈高考散文写作的“要”与“不要”。
【金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父子俩驾着一艘小船行驶在水面上,突然风浪大作,小船就像海面上的一片树叶,眼看就要翻了。儿子惊慌失措,这时父亲发话了:快往船舱里灌水。当船舱里的水位达到一定高度时,奇迹出现了,小船不再摇晃。
某农村妇女在丈夫去世后,独自拉扯着几个年幼的子女。她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还必须超负荷干活,虽然人很老相,但身体健康。她没有时间生病,也不能生病。而正是这种负荷让她坚定而健康地生活着。
行船如此,生命也是如此!负重的生命才更有韧性,更为健康。适当地给自己的生命负点儿重,这样或许活得更有意义。
请以“生命的负重”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散文佳作】
生命之重
郁翔
我曾为一棵树而感动,一棵榕树,普通却不平凡。
在长江中下游的一座山上,我见到了这棵树,满目葱茏,树冠极大,触地的枝丫又插入地下成为新的根系。我如何来形容它的粗壮呢?枝丫横斜,人已经不能亲近它。它达到了它这种植物的极限,用自己的枝干造了一座宫殿,更造就了一种磅礴浩大的气势。它不能再笔直地向上生长,因为它的树冠太大。可是如此重负却没有让它低下头颅,它在力之所及的范围内创造了另一番辉煌。
正在我惊叹之时,当地的向导捡起一枚石子,用力向树冠投去。霎时间,鸟儿的惊叫声此起彼落,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鸟儿从树冠中惊起,我甚至能感觉到鸟儿扑棱翅膀所扇起的风。这棵树竟是这么多鸟儿的家,它在承受自身生命之重外,还包容了如此多的鸟儿!
然而我想,这棵树是幸福的,它承受了生命之重,更将生命之美演绎到了极致!
负重的生命是如此有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将意志与生命一起在艰难困苦的磨刀石上打磨,将韧性与心灵一起在挫折痛楚的火炉中锻造,人生有了厚度和力度,便能够风雨无惧。
巴金老人就是一棵在漆黑的夜中默默承受生命之重的大树。他生在风雨如磐的岁月,社会的黑暗犹如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在他的身上,他弯曲的背趋向深重的大地,使他看到了人民所承受的生活之苦。后来,爱尔克的灯光照亮了他的路,他用手中的笔描画出他滴血的心。渐渐地,巴金老人在这重负中直起身来,因为承受着生命之重,就一定要起来。他看到了远方美丽的朝霞,也看到了身后文字铺就的路,《家》《春》《秋》搁在手中,沉甸甸的。
身上有负重,走得会更稳一些;每走一步,身后的脚印也更深一些。或许今天我们会怨恨身上所负的担子太重,有时甚至会因重压和挫折而心力交瘁。然而回首走过的路,你就会明白负重带给我们的一切。
生命没有不能承受之重,负重的生命才会更加厚重。
我将那棵榕树的照片放在案头,那巨大的树冠连同盎然的生机,久久留在我的心上。
【妙手指津】
一、立意追求深邃,要“红线”,不要“乱麻”。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言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此言亦为高考散文写作之要旨。这里的“入”,就是思辨的“深入”、立意的“深邃”、主旨的“深刻”。有了这个“入”,方能高屋建瓴,一览众山,随心所欲,随兴驱遣。
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神”,其实就是文章的主旨。“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这个“主旨”,在下笔之前一定要想“深”、悟“透”,并让它成为贯穿文章的一条“红线”。
上述文题从立意的深度来看,可以有多个层面的开掘:⑴“物”的负重→“人”的负重。⑵“生存”的负重→“生活”的负重。⑶“物质”上的负重→“精神”上的负重。⑷负“个人”之重→负“家庭”之重→负“社会”之重→负“国家”之重→负“人类”之重。上述佳作正是从第⑴、第⑷两个层面来进行开掘的,从而凝练出“身上有负重,走得会更稳一些;每走一步,身后的脚印也更深一些”这样的深邃警句,并让它贯穿全文。这就使全文的主旨聚焦于一点,毫无旁逸斜出之感。
二、选材追求精当,要“珍珠”,不要“鸡毛”。
三、布局追求创意,要“景点”,不要“砾场”。
四、意境追求交融,要“妙合”,不要“斧凿”。
五、语言追求文采,要“陈酿”,不要“开水”。
小弟弟,我是出版社编辑,专门负责作文类图书的编审工作,以后有问题还可以问我。
10,高考优秀散文
今年就的满分作文我看了很多,挑几篇个人认为真正值得背的散文给你。
2008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一蓑烟草任江平
时间的流逝,淡涤旧迹,仅留下微漠的平淡与悲哀。濮水之边,你翩然而去,仅留下楚使的瞠目与叹息。
或喜甜甘之味,或爱亦苦亦甜的刺激,谁人如你——— 庄子,淡泊一切,与道合而为一,只偏执着那淡淡的清白。
当一种美,美得让人无所适从,也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当一种平淡,淡得让人无从品味,也只好叹之惜之,赞之赏之。你甘于淡泊,乐于平淡,自得于平淡,只愿在梦中化蝶而逍遥,只愿随那盘旋而上的鹏者浮游于天地,不愿累于国事,不愿牵绊于尘世,你就如同那甘之如饴的淡淡而香的矿泉之水,给人以绝境逢生,给人以平静致远,给人以超脱外物,我想要触及你的衣襟,却在指尖碰触了清而澈,凉而柔的泉水,原是这般滋味。
无奈我摆脱不了那甜的诱惑,忘却不了那或苦或甜的香醇,只好在无路可走之时,望见你那平静如水的双眸,澄澈至极,悠悠远远,望断天涯路。
我以为你是孤独的,你却告诉我 “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谊,惠子的离去并未换来你的嗥啕此类,原来你早已看透了生死,望穿了红尘。何以赞美你的平淡,我早已词穷。
念往昔,繁华竞逐。你依旧逍遥游于世外,参透大自然的无穷。世界不过是你的主观产物,甚至你了解了河鱼之乐,蝶舞之愉,螳螂之负,摇曳而去,穿梭于泥潭之中,何去在乎那权势之争,谁言非要承受那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氤氲之间,明月可掇,你在清风夜唳之中独自守望那明月,以至于在人们高枕无忧之时那皓白之月不会迷失——— 只因你这颗平淡的心相追逐。世人笑你疯癫,你淡漠的眼神却摄人无语,恍然大悟你淡淡的泉水般的哲理如此深邃,你却早已悠然飘远。
对你唯有惊鸿一瞥,却窥见了一种平淡致远的处世态度,淡罢,淡罢,绝不为万物所主宰,我独逍遥于濯浊之外,蝉蜕去拖累,只愿抱明月而长终。江边一蓑烟草,一片缟素。
教我如何追寻你的步伐,那美至于无所适从的精髓;教我如何触及你的衣襟,那平淡而超然的态度。
这便是你吧,淡淡如泉水,你偏执的追逐,泉边那飘扬的一片缟素,是为你而起的飘渺之歌。
点评
这篇作文让我们对学生的生活感悟能力和文字把玩能力刮目相看。庄子的境界其实一般人难以企及,但是作者对此却有较深的感悟,否则,通过一个人的人生境界来阐释一个“淡泊”的哲理,很容易落入俗套,或成为人物事迹的介绍而难见新意。作者借大量的庄子寓言和经过提炼的语言,萃取精华,裰合成文,显得富有文采和大气,很好地展现了一个高中生的语言素养。文中一些句子,如“我想要触及你的衣襟,却在指尖碰触了清而澈,凉而柔的泉水”“泉边那飘扬的一片缟素,是为你而起的飘渺之歌”,语句灵活,富有弹性,是作者创造性的运用。 (杨极生)
2008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渠清如许”
生活,本如一渠流水,清清的,淡淡的。不要壮阔起伏的波澜,那样会使人疲于奔命;不要五彩斑斓的颜色,那样只是给人以海市蜃楼般的虚幻。
人生的轨迹并非总如预设一般,朝心仪的方向驰往,你需要一颗清静如渠的心来从容淡定地面对未知的境况。
文革期间,画家黄永玉与作家表叔沈从文于下放途中擦肩而过。沈从文淡淡地告诉黄永玉:“要从容。”十年动乱过去,黄永玉说那三个字总会在其心头不经意地浮现。
的确,这是多么淡定豁达的一种生活态度啊!如水一般清澈,却如水一般坚定,永不止息。那是向他人展示了一种 “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淡定!
古语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可见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水也是一种衡量标准,而且是很高的标准。
君子之交,不因名利,不因富贵。庄子曰:“不为冠冕而肆志,不为穷约而趋俗。”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周而不比。”如水之交,不需要铜臭来污染它,更不要因彼此苟同而搅混它。与人交往,先哲已给我们树立榜样,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诗人李杜以诗会友互表敬意,等等。与人的交往,也与水一般清澈,一般和谐,一般温润。和谐以共生共荣。
清水一直以来都是整个民族精神的代表符号。面对江山社稷,面对黎民苍生,老子说:“上善若水”;杜甫说:“润物细无声”。
5月地震,四川震区牵动全国人民的心。人们默默地为灾区人民祈福,默默地贡献自己绵薄之力。我们记不清每一位救援者的名字,我们记不清每一位捐款者的名字,我们记不清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的名字……但我们知道,他们有爱,对生命的敬重,对国家的赤诚!大爱无痕,大爱如水,滋润却无声。
渠清如许,这是一个人的处世态度,是与人交往的准则,更是为国家民族奉献的最高境界!
没有波澜,没有色彩,只有如水的静默,那,却是一种对生活的最高敬意!
点评
收放自如、潇洒行文、紧扣中心是本文最大的特点。开篇以 “生活,本如一渠流水,清清的,淡淡的”引入,然后从沈从文的“要从容”到对 “君子之交淡如水”、“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另类解读,最后归结到“清水”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符号。文章以水的清淡贯穿全文,同时又赋予了水丰富的文化内涵。材料新颖,黄永玉和沈从文的故事似不经意实很用心,四川地震这个材料也被作者巧妙地纳入到“水”的范畴,表现出作者对材料较高的驾驭能力。(唐生灵)
2008年广西高考满分作文及点评-青山一道同风雨
“轻轻地握着你的手,为你把眼泪擦干。这颗心永远属于你,告诉我不再孤单。”
5月19日整个曾奔忙飞跑的中国,在尖利的防空警报中停顿三分钟。七天前的同一时刻,一场特大地震撼动了大半个中国,神州上下,共此国殇。
然而国殇里是一场悲剧,国殇更是一次空前的团聚。
很久之前,诗人王昌龄的诗句中这么写道:“青山一路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青山无法阻隔我们同舟风雨的携手,地域也不会隐没了团结的民族头上那一轮共同的月。
一个人,一丝希望,一颗坚定的心。当救援队在汶川大地震的废墟下救出已被困的百余小时的乐刘会,在场的人激动地哭了,而她却没有哭。“我相信有人会来救我的,一定会,我相信你们!”弱女子哭了,紧紧接着救援员的手,一双手和十几双手紧紧地交握,这是一个灾民和她的救命恩人最质朴也最真诚的团聚。
五千米的高空有多高?问起参加救援的解放军战士,他们会告诉你,5千米是我们能否拉住受灾人民的手的距离,不顾乌云,快速跳在这里,这是一地乡民与国家间最动人的团聚。
海洋曾把世界割裂成对立的区域,而今天的海洋不再阻断世界的爱心汇聚在一起。这爱心来自东邻日本每个便利店前的捐款箱,来自大洋彼岸美国遍及全州的慈善机构,来自大陆两岸那些并不富裕的亚非国家一笔笔友谊的捐款。中国和世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分歧在灾难面前湮没成沙,随着飞机和航船源源不断地向着东方的中国而来,这是全世界和各个国家的人心最盛大的团聚。
怆然的灾难,古来有之。然而历史由古而今谁可曾见过这般振奋人心,撼天动地的团结?《史记》有云:民与民同心,则家安之,君与民同心,则国兴之。在今天,这是人民与人民,人民与国家,国家与世界的携手,何愁家不安,何愁国不兴?
青山一道,我们同历风雨,团聚一处。而将五洲四海的人们集汇在一起的纽带,也许,是这样的期望:
为天下立心,为生民命,为往圣读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评:文章符合题意,选典型的事例,层层深入论证。材料新鲜丰富,构思新巧,见解新颖,语言流畅。融现代歌词、古代诗文、现实场景于一炉,富有文采,有较深厚的文学底蕴。书写美,视野开阔,意境高远,思想深刻。评60分。
上海08唯一高考满分作文--------他们
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阅卷老师点评:
满分作文有五大优点,首先,作文将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很真实地描绘出来,从农村到城市经历的不自然、不适应,再到他们心态的逐渐成熟,让人感受到一个真实存在的群体;其次,作文的文字很流畅,可以看出考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但是并无炫耀,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自己的情感和视野,文字和主题很匹配;第三,总体上看作文表达了作者对同龄人的同情、关注和企盼,言为心声,也正是作文题目要求的体现;第四,这篇文章的描写非常细腻,“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最后,文章关键还写出农民工子女的变化,“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考生没有一味抱怨,写出了变化和希望。
福建高考满分作文:《品江南》
味道是每个人独有的记号。迷恋于果汁的香甜,那是对青春味道的追寻;沉溺于咖啡的苦涩,那是对逆境的憬悟;执著于泉水的恬淡,那是对江南的难以释怀。而我,正是陷入在江南的霏霏烟雨中难以自拔的人。
呷上一口淡淡的矿泉水,江南的味道便在舌尖荡漾。��烟雨将过客的思念在此刻唤醒,氤氲的水气弥漫着江南宛君女子一般的雅气,温柔曼妙。皎洁的月光倾泻而下,阿炳的《二泉映月》划破了静谧的水面,二胡的三个把位上回环着江南深夜幽静的气息。灵性恰似掌间的纹路在湖面凑起此起彼伏的乐章,此刻都市的喧嚣,商人的叫卖都无法和这儿扯上边。水乡的恬静在月光的渲染下得以升华。这就是江南的味道,淡淡的,沁人心脾的安定的力量。
唇齿依恋着这毫不张扬的奇妙感受,大口而爽快地再喝上口矿泉水,那种淋漓畅快的感觉亦不破坏江南甜美的味道。言及江南,三生石畔泥土的芳香固然清新,但江南人们的热情更为难忘。那是同泉水般质朴的甘甜,涤尽世俗的尘埃,纯净得不受丝缕沾染。泛舟水乡,撑起竹篙的妇女娴熟地摆渡过斜风夕阳,此起彼伏的歌声中,耳根也领略了江南的魅力。热情的水乡人捧上杯杯纯净的泉水,张罗着桌桌可口的饭菜。久违了这种毫无防备的对话,放松身子,江南的质朴真挚将城市的面具击垮,露出张张真诚的笑脸。这就是江南的味道,甘淳的,舒展了紧张的神经。
凭着对泉水的依恋,将杯中的水一饮而尽,那般洒脱与大气更是江南豪情的历史味道。金鼓齐鸣,战号吹响,“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也曾气宇轩昂,也曾金戈铁马,江南的历史长卷上,那无畏的气息依然隐隐缱绻。斜阳草树,寻常苍陌,挥之不去亦有江南毫不言败的铮铮铁骨。这就是江南的味道,如泉水般直截,爽快。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清清泉水淡淡水乡,品江南的同时,人情的光辉也在心灵的蓝图上勾勒出一片蔚蓝。
凭借着对水乡气息的执着,那城市的污浊尘埃似乎无法侵入被江南烟雨涤尽的内心。
在灵魂的庙宇中,我虔诚地祈祷,只为做一个在乱世的污泥之中保有江南味道的人。
点评
没有诗,不成江南;没有诗意的语言,不足以表达诗意的江南;而没有诗性的评点,则不足与言《品江南》的韵味。
诗的心灵画意淋漓。一把胡琴,一泓月光,一缕会意的微笑,可以编织出江南美丽的经纬,丝绸一样的温婉质地。撑篙的身影,斜风夕阳,松语长歌,亦可以描画一幅隽永写意的山水图轴,人生的况味于此作悠然的南山之见。而长鸣的金鼓,烽火的长路,也被诗意轻轻地拥入心怀,熨烫成一壶江南雪夜里劝慰心灵的美酒。 江南,从画意里走出的江南,水比酒还醇,意比画更深。开落的莲花和季节一样的美丽,掉落在人生溪流里,点画出生命江南一样的诗意闲适与追求。
文采胜花,才情似水,才或可与江南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写作的人如何能不时时翻检自己的心怀,去与美丽的人生签订一份永生灵性的同行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