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观后感。

本文目录索引

1,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观后感。

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重要是描写感受,具体如下: 《人间正道是沧桑》做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通过大胆的艺术概括,把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包括领袖人物的出身、经历、品格和文化身份的某些方面融化在剧中,该剧虚构人物的塑造和虚构情节的描写丰富了一般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历史内涵,提升了它的精神文化品味。 《人间正道是沧桑》把镜头的焦距对准了剧中人的情感世界和生命感受,用生动的情感冲突以及生命体验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丰富人物的血肉,使全剧有了一种少见的性格光彩和信仰力量。这部电视剧不仅提升了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文化品位,而且它的内涵比《亮剑》、《历史的天空》等同类影视作品要丰富的多。 扩展资料 主要剧情:1925年,湖南醴陵的杨氏家族,长子杨立仁(黄志忠 饰)本是个教书先生,心思细腻,足智多谋;唯一的女儿杨立华(张恒 饰)自幼念书,个性独立有主见,是新女性的代表;小儿子杨立青(孙红雷 饰)虽生性顽劣叛逆,但为人勇敢正直。 立仁起初受革命思想影响加入国民党,后入黄埔军校当教官,立青也碰巧在此时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并结识了共产党籍黄埔政治教官瞿恩(孙淳 饰)一家。 立青不仅将瞿恩当作精神导师,更对瞿恩的妹妹瞿霞(柯蓝 饰)萌生了爱意。国共两党的关系不断变化,三兄妹的命运发生了突变,立青和立仁更是反目成仇。在那动荡的年代,血浓于水的亲情、革命理想以及纯洁的爱情将何去何从。

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观后感。

2,《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人间正道是沧桑》被从央视开年大戏拿下前,我就看过了,看的是盗版光碟。因为碟子很好看,所以对这个消息比较关注,又因为这是我祖籍江苏台的重头戏,就更要去琢磨这个戏被拿下的原因。

在看了诸多网友的发言之后,又重新浏览了一下这部戏,发现原来编导与网友都心存疑惑:那场革命何以发生?何以要有两个党?要是在那个时候,我们该跟着谁?

所有剧中“言之凿凿”的对第二次革命的肯定语,并不是编导内心的肯定,而是给自己壮胆的必不可少的语录。对于编导真懂得并肯定的内容,比如游击战的一些做法,比如具体到某个个人的魅力与人格、和关于人性的阐述,剧中就能用细节表现的很好,而真到关键历史问题与人物转折的关键点,因为编导并不清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键点,所以,里面的人物也就糊里糊涂的转折,并干脆在说一些不知所云的莫名其妙的话。

那场革命何以发生?何以要有两个党?要是在那个时候,我们该跟着谁?

这就是这部戏看过后,会想提出的问题。
有朋友曾说:出身决定立场。

我小时侯,很疑惑:我奶奶那样的人为什么要参加革命,她家境不错,能偷跑出去读书。可她干了半天革命,到老了老了坐在床上吃两块香肠还要偷摸背着我,显然,看照片,她年轻的时候不这么惨。

一个家境不错的人拼命去革命就是为换一些穷人做人上人,然后自己受穷困?道理何在?

我很同情她的遭遇。虽然我生来比她小时候穷多了。

人都是从穷到富容易,从富到穷难。

我小时候一直觉得要是我革命有道理,因为我一无所有。而她革命有点划不来,为什么许的呢?

我中学时写过个作文,题目叫《奶奶之死》,就很冷漠客观的描述了她去世前后的状况,被老师评为:“什么玩意儿啊,看了半天,连你奶奶是革命的反革命的都不知道。”

我那个时候不关心她革命还是反革命,只是想写一个女人,那样一个女人老死的状态。照片上的她漂亮而有威仪。老了,也一直与人不很近,没有一般老人与孙辈那样的亲昵,我不记得她曾经怎么亲热的抱过我。因为,她去世的时候我只有10岁,所以,我不了解她的思想。

这是唯一一个我接触过的,那个年代的亲人。从个人际遇看,我确实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那场革命何以发生?何以要有两个党?要是在那个时候,我们该跟着谁?

也不能说我没有这样思考过问题。我姥姥家就是国民党。

可如今,我不能再这样看问题。

历史不能假设,历史事实就是事实。

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遭遇决定自己的选择,但历史却不由单个的个人主宰,而决定于绝大多数人们的选择。就象一个球的均衡点,是整个球的球心,而不在那光彩的球面上。

“不要用个人的际遇去看待历史和历史人物。”
如果说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何以发生,大家都很清楚的话,那么为什么还要有一个共产党,还要进行一场土地革命,还要搞社会主义,今天有许多人不清楚,那个年代也有不少人不清楚。

前期有一些人参与到共产党中,是因为热情、前卫,革命当时也是一种时髦,也有对幻想的新社会报一种美好的憧憬所致,就如《人间正道是沧桑》中所表现的一样。还有一些人在后期参与进来也不少与命运的误打误撞有关,比如,姜大牙之类。

可是,共产党的中坚力量对于自己的使命是清楚的,是不糊涂的,比如《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瞿恩,就不可能是个糊里糊涂的革命者。因为,他们还肩负着引导和指引后来革命者的工作,自己稀里糊涂,别人会跟来吗?

如果,当时的社会状况如今天一样,大家有基本的温饱,中国在国际上有独立的地位,那谁也不会跟着共产党用性命去革命,革命是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

所以,历史的问题,必须历史的看。

当时的地租普遍在45%-55%,不算税赋,佃农种一年地,交完地租,一家人根本吃不到年底,吃不到就要借,借一斗,第二年就要还两到三斗,这是当年普遍的利息。原来家中可以织土布填补家用,可洋布的普及让这一部分家庭手工业破产。所以,破产失地的农民非常的多。

为什么农民要减租减息?为什么要闹农运?

从电视剧中可以看出,《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编剧和导演不明白,他们也和剧中角色范稀亮一样把当时的农民运动看成痞子运动。所以,当他让范稀亮说出自己的看法来,就理直气壮,而让瞿恩的回答就不知所云:你去问毛泽东吧!他知道。

其实,农民要革命的道理很简单:就是要活命。

一个老人对我说,我们家就是农民,当时交完租子,粮囤就见底,当时老人都说:就是要魔鬼也不要蒋介石。

上等人革命可以是先进、文雅、高贵、正义、主义。而农民要闹事,就是为活命。

革命可能搭上性命,但成功就能换来家中其他人活下去。

在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度,不把农民能活当成一个重要问题来考虑,只能被历史淘汰。国民党不是偶然的退到了台湾,共产党就是那个以了解中国了解历史的人为核心的组织。是掌握了中国这个球的均衡点的组织,所以,他胜利了。

天下真有什么偶然吗?

那个年代地主的日子也不好过,家中这样重的地租收上来,如果土地少,依然不够供儿女进城市洋学堂读书,除非去经营生意,所以,很多地主将地产卖出将资金投往上海这样的大城市。

民族资本家的日子,如果没有买办地位、官员后台也是在夹缝中生存。当时中国的“产业资本,1920外国资本为16.67亿元,本国资本只有7亿多元;1936年,外国资本为64亿多元,本国资本为7.7亿多元。金融资本相差更多。”

这些情况,当时的部分共产党中坚力量是了解的,所以,他们认为国民党作为资产阶级政党,因为来自地主阶级,就不可能彻底的反封建,因为必须要依靠各国势力,所以不可能反帝国主义,反而会一不小心成为了“美国钱袋里的中国”。因为有以上两种势力的抑制,中国的资产阶级与资本主义也不可能充分发展,所以,当时的中国想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

这都是当年他们自己的政论文章中清清楚楚的写着的,并不是我们今天的猜测,这也是后来的历史证明了的,并不是他们当年的异想天开。

(“蒋政府在南京成立后,为取得列强承认与支持,不得不整理历届以及各地政府及民间外债进行偿还。”“后从美国开始扰动白银价格,到中国货币被纳入美元势力范围,时间不足一年。”《金本位、银本位与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

因为,当时的部分共产党中坚力量对当时的中国状况有这种认识,所以,才有不少家境很好的人选择了参加共产主义革命的道路,这条路是不是能走通走好,他们当时不能说很清楚,但另外一条路不通,他们必须选择别的路,他们是很明白的。

这些家境好的人选择这条道路,是为了帮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寻一条出路:一条独立、和平、自主的路。

这是中国“士阶级”的责任。“以天下(在近代缩小为国家)为己任”。

3,求电视剧 人间正道是沧桑 的主要内容以及读后感 要自己写的~

一个要好的朋友说《人间正道是沧桑》很好看,她看了两遍。长达50集的国产连续剧能看两遍,真让人不可思议。立马去买了该片的DVD碟,没想到的是,我也看了两遍。这部片子是我近几年来看到的最好看的国产电视片。片子拍得很讲究,无论是内容、场景、还是演技都比以往看过的片子好很多。

《人间正道是沧桑》更像是一部长篇电影。除了故事本身的吸引力之外,画面大量地使用了闪回、暗转、叠化、特写等手法,用字幕代替画外音来交代剧中人物的去向、未来命运直至部分心理活动。这些技术手法的运用,使片子充满了浓厚的诗意。非常电影化。我看第一遍用了四个晚上,觉得不过瘾,因此又用了三天时间看了第二遍,看得真辛苦,可没办法,一打开就放不下,每一集都是那样的精彩。

片子通过瞿、杨两个家庭的五个青年在20世纪初中期怀揣着各自的理想,在不同的道路上发生的情感纠葛、不同的理想和主义的纷争,讲述了一个史诗般的故事。片子将杨氏兄弟姐妹不同的人生脉络,融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于一体,将重大主题与生动的人物故事,经巧妙的构思,为我们展现了1925-1949年间那个波澜壮阔的中国,以及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的沧桑变迁。

这是一部历史片,其中有很多重要人物,我对这段历史了解不多,不知道是正史还是野史,但我喜欢片子中的人物,无论是正面还是反派;喜欢故事中不同思想、不同政党的斗争完全以个人私欲无关,只与信仰和主义有关;还喜欢片中对人性的描述,各种情感复杂交织,涵盖了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即亲情、爱情、友情。

以前看过的这类历史片大多政治色彩浓厚,是非观点明确,而此片却与传统的历史片不同,没有去大肆宣扬胜利者的辉煌,也没有渲染失败者的狼狈。片子讲述了国共两党中的精英故事。让我们看到,生长在那个动乱时代的有志青年,不管信仰什么,都是有思想、有素质的,给人感觉身处那个时代的人,选择什么样的路不能简单地用对与错来评述。这是我们社会的一大进步。

4,如何评价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导演是张黎,没错就是导了《武动乾坤》的那位,两种题材风格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撕开表面看内里却关联万千,这都是关于青年的成长,怀揣理想不难,要历经千难万险走下去却很难,甚至需要在不断的失去中苍茫度日。 该剧讲述了一个本该其乐融融母慈子孝的典范大家族,在时代和革命的洪流中却身不由己地四分五裂,退休军阀杨延鹤最大的愿望就是一家团圆,无奈死前的现实却是子女们天各一方,大儿子杨立仁、女儿杨立华、小儿子杨立青,他们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只因政治信仰的不同,手足情变成了伴随终生的水火难容。 当然内心深处彼此间肯定是有挂念的,但人间正道是沧桑,身不由己就是常态。 每有提起抗战剧的时候,该剧都会被作为榜样级的存在而出现,这与导演有关,更离不开编剧对特殊时代中人物形象、心态的细致刻画,设定为亲兄弟间的纠葛反目,这更能吸引观众讨论。 杨立仁崇尚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主义,尽管擅文,却想着凭一己之力闹出一番革命事业,无奈由于杨立青玩枪走火导致其计划失败,而拥趸者又呈鸟兽散状,此情此景只能暂时收起报复,一腔热情偃旗息鼓,杨立仁来到黄埔军校成了一名参谋教官。 弟弟杨立青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凭借自己的高水平绘图技艺成了黄埔军校的一名学生,之后与其恩师翟恩及妹妹一起并肩战斗,这时候杨立仁已经开始在蒋介石集团参与机密事务,兄弟两人从此正式对立。 杨立华虽身处国民党阵营却不想看到自家兄弟间的战火一点就着,所以想法设法进行沟通,希望弟弟能够被调往后方。其实关于国仇家恨的剧从来都不少,但绝大多数时候产生矛盾的双方都是朋友或同学关系,毕竟真正让一家人反目也会容易引发反感。 残忍的极致就是让人不愿感同身受,好在尽管人物为虚构但该剧总体十分尊重史实,所以绝大多观众都能产生共情。 演员方面当初的宣传重点是孙红雷,但黄志忠、 张恒、柯蓝、孙淳的演技都非常不俗,反倒显得孙红雷中规中矩。 这种剧的演出难点在于不存在非黑即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要坚持,也有自己的苦衷,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哪个角色都算得上铮铮铁骨的汉子,所以表现的时候一定要中立中肯,不能有太明显的倾向性,还要保持不离主线。 和平年代里人人都在歌颂着岁月静好,影视作品若能将曾经的战争岁月进行呈现,这必将产生十分积极的教育意义,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与说教无关,观众真的愿意融入剧情,剧也才算真的成功。 深沉的爱和大义该如何定义?给出具体的说法很难,或许它就隐藏在那些放弃小家只为大家的荡气回肠的故事里,或许它会闪现在那些明明痛苦不舍,却要兵戎相见的情意里。 不能明说,但志士也会眼角带泪,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坚持着完整的自己,任风大浪大也绝不随波逐流。 这部剧还有一处赢人的点,那就是即便排斥主旋律战争片也可以看得下去,因为家首先被放在第一位,当真正从角色角度经历人生的时候,时代背景就会变成一种必然,不存在不愿接受这一选项。 以小家喻大家,没有不渴望团圆的父辈,也没有愿意流落天涯的后辈,但天若有情天亦老——道阻且长,任重道远。

5,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人间正道是沧桑》是一部耐人寻味、令人深思、发人深省的巨著,它通过两个家庭悲欢离合、血泪爱恨,展现了二十世纪二十五年里,中国现代史中共产党和国民党这两大政党的成长、发展、合作和斗争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演绎出令人撕心裂肺的父子、母女、兄弟、师生、同学、恋人间的亲情、爱情和友情。成功塑造了瞿恩、瞿霞、杨立青、杨立仁、杨立华、董建昌等一个个为了拯救中国、为了理想和信念而出生入死、执着追求的英雄或枭雄的形象,向世人阐述了理想和信仰是决定人生道路的根本,是奋斗力量的源泉这一深刻的哲理。 理想和信仰是这部剧的第一主题,在那个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危亡非常年代,无数的中华热血青年,为寻求救国救亡的道路,背井离乡、出生入死,追寻革命的真理。杨瞿两家的儿女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来到黄埔。在这里他们接受到了不同的教育,遇到了不同的导师,受到了不同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树立了不同的理想,接受了不同的信仰,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片中的主角个个都有极高的理想和信仰,无论信仰什么主义,无论在何种危急、复杂的状态下,他们纷争的只有主义的不同,道路的不同,他们坚持的是各为其主,而没有个人的恩怨,没有人格的贬低和污辱。他们有思想、有气质、有高亢的爱国热情,他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融为一体,执着地追求国家与民族的独立自主、民主自由,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潮流,他们是国家和民族的栋梁。

  剧中主人公杨立青在1925年来到革命浪潮汹涌澎湃的广州时,遇到了两个导师。一个导师是属于理想主义的共产党人瞿恩,另一个导师是现实主义的职业军人董建昌,董建昌和瞿恩,他们不仅代表着两个党派,更是两种人生态度。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都对杨立青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瞿恩是那个年代优秀共产党员的化身,是集大成者。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周恩来、瞿秋白的影子,可以看到共产党人从幼稚到成熟的成长过程。他信仰的是理想和浪漫,并为了信仰而活着。正如瞿恩的那句名言所说:理想有两种,一种是我实现了我的理想,另一种是理想通过我而实现。瞿恩自己属于后者。在他那短暂的一生中为实现他的理想,表现出了执着的追求和无畏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连他的敌人都不得不尊敬他,不敢不尊敬他\"。

  董建昌信仰的是功利和现实,追求的是生存和利益。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宋希廉、程潜的影子。他遇事总是先衡量利弊得失,顺势而动,变幻无常。

  杨立青在人生道路上还遇到了一个对手,这个对手就是自己的亲哥哥杨立仁。杨立仁是国民党右派的化身,他标榜的是维护国家利益,而实际维护的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官僚买办阶级的利益,是自己家族、亲人的利益。立青与立仁各自秉持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家\"与\"国\"的理念,他们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共产党人为全民族劳苦大众谋解放,谋平等,往往需要背叛自己的家族、亲人,舍小家而顾大国。国民党人要维护自己集团、家族、亲人的即得利益,为不被劳苦大众夺去,断然挥舞屠刀屠杀友人。一个是为民众甘愿牺牲个人,一个是为个人甘愿牺牲民众。但杨立仁的信仰之路越走越窄,并最终沦落到理想破碎的悲惨地步,被历史所淘汰。

  为了不同的信仰,黄埔的同学们按照\"钢刀归钢刀,同学归同学\"的信条,或同壕奋战、驰骋疆场,或刀枪相对、血肉横飞,展现出\"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侠肝义胆。

  瞿恩和杨立华之间的爱情,杨立青与瞿霞之间的爱情,以及林娥与瞿恩、杨立青之间的爱情,无不受到理想和信仰的影响和制约,为了信仰,他们可以相亲相爱、协手并肩,为了信仰,他们可以断然绝裂、分道扬镳。

  在物质化的今天,在和平的年代里,在价值观多元取向的现实社会里,还要不要理想和信仰?要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和信仰?很多人是迷茫的。其实人都是有信仰的,不是信仰什么宗教,就是信仰什么主义,没有信仰的人只能是白痴。现在很多人说我没有什么信仰,但他们信奉的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遵循的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追求的是\"功名利禄,纸醉金迷\",其实他们信仰的就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所以才出现豪富挥金如土,贪官囤金如山、纨绔暴殄天物、小儿不知何为幸福的怪象。

  信仰是不能强求的。信仰的产生和形成,取决于客观环境的熏染和影响,取决于自身的感知和悟性,需要教化和引导。杨家三兄弟同在一个家庭中生长,他们却加入了不同的党派。杨立青、范希亮、汤慕禹、穆震方同在一个校园学习,接受相同的教程,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理想是有阶段性、有层次的。古人讲:\"道不同不以为谋。\"国共两党在救国救亡、争取民主自由、国家独立自主方面具有共同的理想,所以才有国共两次合作。而在国内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方面就有了根本的利害冲突,所以才有了\"四、一二\"大屠杀,才有了动天地、泣鬼神的解放战争。杨瞿两家人的恩恩怨怨无不与这理想的分合密切相关。

  看完在大结局,关闭电视机,我的心情仍然久久不能平静。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在黑暗中探索,在酷刑下煎熬,在枪林弹雨中冲杀出来的。是他们在漫长的岁月里凭借真理和奋斗,依靠坚定的信念和无悔追求的夺得的。我们应该永远牢记列宁的教导:\"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仰,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6,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我一直喜欢人间正道是沧桑那句话:这个世界有两种人:一种是理想主义,一种是实用主义
我原来一直崇拜实用主义,总觉得在这个世界上要做个很有用的人,其实错了。我们往往为了某种目的放弃自己的信仰《如董建昌》固然最后赢得了金钱女人,却输了爱情,信任甚至是人生,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信仰,有向往才是为自己而活的,就像立青,瞿恩和立仁《虽然立仁下场不好,但他终归为自己的信念拼了一会,为自己而活,即使孤独的去台湾但他依然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立场,因此当他最后听说国民党已经要完了,他哭了,哭得那么悲恸,男儿泪惊天地,从政治上说他输了但从人生个人来讲他没输,他赢得的是忠诚,是正直,其实要是我们换个立场看他和立青瞿恩一样的忠诚充满理想》人生短短数十载,别为那些利益,物质轻易的放弃了自我和立场,不论是婚姻还是友情,首先要忠诚,其次要坚持自我,别为爱情放弃自我,别为利益抛开信仰,我想这是现代人《尤其是中国人》最应该学会的。
当我们都学会了忠诚与坚持理想正道终归会经过沧桑巨变,再一次降临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7,人间正道是沧桑1、2集观后感

两天时间,基本没快进地看完了网络版《人间正道是沧桑》!
首先说说否定的看法:有的地方太假,尤其感情戏份,这与全片宏大的史诗风格很不相称;特写与摄影机运动过于频繁,本来是本片的最大优点,可是一些地方的滥用使得他们暗淡了光芒;孙红雷的表演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表演的痕迹过重;演员普遍存在这类似问题;剧本稍欠大气,情节安排上不能排除含有媚俗的成分。

重点说一下我最喜欢的地方:这部剧实在拍得很牛逼,第一集吓了我一跳,镜头充满了运动,布景打光考究,特写运用大胆自如;少见如此重视运动的电视剧,也少见如此重视特写和杂耍蒙太奇的电视剧,这是本剧带给我的最大的兴奋。接下来就是剧本,以前类似题材的剧作多如牛毛,但以这样一个复杂家庭为视点的凤毛麟角,所谓的家国兴衰恩怨情仇,中国人传统家庭观念中的根本尽显期间,利用剧中人物的际遇变迁将国共二十几年的风雨讲述地淋漓尽致,让人切实地感受到了历史洪流的那种磅礴与悲壮。对于革命思想及那一代人的主义做了尽可能形象地阐述,尤其对以瞿恩为代表的CP第一代党员的伟大理想和人格魅力歌咏地很是动人。战争戏,是我最喜欢的部分,有劲。孙红雷是个不错的演员,尤其最后几集中的表演实在很精彩。其他主要演员各有千秋,但精彩的表演集集都有,很多配角让人眼睛一亮。

对于那段历史,这部剧还算完整的呈现了她的主要框架。我怀念并向往那个时代,那是有血有泪的年月,那时的先辈们为了理想为了生存为了家国拼搏在各自的人生路上,尽管他们中间不乏失败者和罪人,但他们所共同缔造的正是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历史!向一切在这片可爱而又伟大的土地上流过血泪的人们致敬!!!

8,《人间正道是沧桑》讲述的是真实的故事吗?

《人间正道是沧桑》里的人物和情节,基本是按正史来编剧的,也就是情节是有出处的,人物是有原型的。 翟恩就是几个原型真人的混合,翟恩=翟秋白+周恩来(黄埔/上海起义/特科)+蔡和森(留法家庭)。 立青=林彪(黄埔/井岗/平型关大捷)+陈庚(黄埔/东征/上海特科/抗大)+梁兴初(东野十纵黑山阻击战) 立仁=徐恩曾(中统) 楚材=陈立夫(留美硕士/黄埔校长机要秘书/中统) 老董=程潜(广州国民政府要员/四军司令长官/宁汉桂卖花布/湖南起义) 范希亮=宋希濂(黄埔/奉命枪杀翟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