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平海古城,走进惠州平海古城,欣赏岭南文化的“宝贝”,你觉
本文目录索引
- 1,走进惠州平海古城,欣赏岭南文化的“宝贝”,你觉得怎么样?
- 2,平海古城的介绍
- 3,惠东,“平山”这个名称的由来,历史?
- 4,惠州有什么文化古迹?
- 5,惠州有什麽名胜古迹
- 6,惠东景点有哪些
- 7,惠东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哪些景点必去?
- 8,平海古城的主要景点
- 9,平海古城的历史沿革
1,走进惠州平海古城,欣赏岭南文化的“宝贝”,你觉得怎么样?
秋天出来旅游,这一站来到了惠州惠东地区,这里有一个平海古城,平海古城建于明洪武18年,到现在已经有600多年历史,这里地处惠东县最南端,面临南海,东靠红海湾,西倚大亚湾。这里曾经是军事要塞,被誉为岭南文化的一块“活化石”,现在只有四座古城门、部分城墙以及大量历史文物等,保留下来的古迹虽然不多,但走在狭小的街巷依旧能感受到那段历史的韵味。 原创声明:本文由旅游之后编辑小旅原创,感谢分享,文章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抄袭,发现必究! 亲爱的爱旅游的小伙伴,很高兴今天给大家分享新一期的旅行趣闻,虽然你们不能跟小旅一起体验旅行过程中激动和快乐,但是小旅会用最真实、最真情的感受,写出更好的文章,让你们一起来感受其中的乐趣; 在合适的时间,到合适的地方去旅行,你会收获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凉,若是常驻,小旅愿陪你走完这一场! 这个古城很小很小,走马观花,不用2个小时就可以走完;不要抱着期待平遥古城和丽江古城之类的心态来这里,纯粹体验岭南渔家风情;在平海古城的入口处有一座建于清朝的4桥墩5孔石桥,这座桥历经了230多年风雨,除河中一个桥墩部分坍塌以外,其余桥墩和桥身都完好无损,这是惠东县内发现年代最久远的石桥,虽然每年都要经历几次洪水,有时甚至会淹没桥面,但是石桥一直屹立不倒。 如今我们见到的古城,除了导航带我们去到的西门,那里有古城楼以外,古城里的其他地方基本上都已经是现代化了。西门的古城楼不大,城楼上应该是寺庙类的,可以拜拜。过了西门城门,也就是进入了古城,城门背面的对面,有一张大地图贴在墙上,城里有卖烟花的店铺,如果想要在沙滩放烟花的话,可以在这里先买了,这里是批发店。 你可以朝九晚五,也可以诗与远方,在来平海古城之前,我提前在网上查阅了资料,想要更多地了解它,听名字本以为是古香古色的老城古街,去了发现就是一个村子,如今的平海古城带着更多的生活气息,穿过城门后,它不会像博物馆一样把各种文物展示陈列出来,而是你需要走进这里的市井生活,看放学的学生脸上挂着的笑容,看老者饱经岁月的脸庞…… 说实话,走进城门后,我也会和大多数游客一样发出一个疑问,这里是什么古城啊,仿佛就只是一条充满着生活气息的普通街道。街道两边开着的房门像是别人住的地方,也不敢随便乱闯,而当一位老奶奶指着一道门请我们进去时,才明白过去防守的城,早已和今天当地人的生活融为一体。这里的文化,早已深入到一砖一瓦中,使它们平凡而伟大。 这里贯通于平海古城东西南北城门楼的街道,即“十字古街”,与古城连接在一起,显得和谐得体。街道至今仍保持一排排、一座座古代民居的风貌。这些民居多是均衡对称式平面方形砖屋,为府第式、围龙式、四合院演化而来的综合结构。古城其实就叫古城墙,没有太多的景点,想看看当地文化、民俗气息,还是很不错的。 平海古城有很多历史战争的遗迹,被誉为被大自然亲吻过的历史遗迹,漫步在狭小的街道,看着岁月遗留下的痕迹,看着过往的行人,也没有行色匆匆,这让我们也放下了城市的快节奏,尽情感受着岁月带来的宁静!其实,在平海古城,慢悠悠的可以逛上一整天,茶楼静坐,似乎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看到了过去的人事物。 在这个有着“中国马尔代夫”称号的城市,逛逛古城的一草一木,吃吃周边的美味小食,吃吃古城特色的薄饼,人生真的可以简单又舒服,地址就在平海市场对面,早去,排队,去过2次都是如此,不过好吃的不要不要的,2种口味,都可以尝尝,对于吃货级的我,怎么可能会错过呢。 今天小旅就给大家先分享到这里,如果还有其他不一样的看法请大家在评论区说出来,我会很认真的回复你们,再次感谢那些喜欢小旅文章的小伙伴,小旅会继续努力给大家分享更优质的旅行作品,下一期将带大家走进更神奇的地方!
2,平海古城的介绍
平海古城建于明洪武18年(公元1385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岭南文化的一块“活化石”。平海距惠东县城53公里,地处惠东县最南端,面临南海,东靠红海湾,西倚大亚湾,历来是海防重镇和惠州南部海运进出口的咽喉。元末明初,盗寇猖獗,明洪武年间,平海建造城池,抵御外侵。清康熙至嘉庆年间,在平海城前沿相继筑有大星山炮台,盘沿港炮台,墩头港炮台、东缯头炮台和吉头炮台、筑成一道道壁垒森严的海防线。平海古城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四座城门楼、部分城墙、完整的十字古街、大部分古民居以及一批古寺庙、古文化遗址和大量的历史文物。
3,惠东,“平山”这个名称的由来,历史?
洪武元年(1368年)改惠州为府,设平山驿站。 洪武九年(1376年)归善县在平山和吉隆两地建立平山驿和平政驿。 1958年设惠东县,因在惠阳县东,故名。 2000年,惠东县辖22个镇。总人口713141人,各镇人口:平山镇118466大岭镇105674白花镇57757梁化镇40736稔山镇64338铁涌镇30312平海镇32259港口镇24414巽寮镇6997吉隆镇41066黄埠镇36436盐洲镇14194增光镇20590多祝镇47635新庵镇5203安墩镇25495松坑镇6768石塘镇5016高潭镇9450马山镇7094宝口镇5785白盆珠镇7456(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惠东县辖22个镇(平山、大岭、安墩、宝口、高潭、增光、多祝、吉隆、黄埠、盐洲、稔山、铁涌、平海、港口、白花、梁化、石塘、松坑、马山、新庵、巽寮、白盆珠),247个村委会、36个居委会。 2005年5月,惠东县辖20个镇(平山、大岭、安墩、宝口、高潭、增光、多祝、吉隆、黄埠、盐洲、稔山、铁涌、平海、港口、白花、梁化、松坑、马山、新庵、白盆珠)。 2005年12月9日,粤民区[2005]61号批准惠东县撤销平山镇,设立平山街道办事处,并将原大岭镇蕉田居委会和陈塘、碧山、坣陂、光明、谭公、鹤楼、下联、星合、大布、六德、三联等11个村委会划归平山街道办事处管辖;撤销黄埠镇、盐洲镇,并入吉隆镇;撤销港口镇,并入平海镇;撤销马山镇,并入宝口镇;撤销新庵镇,并入白盆珠镇;撤销增光镇,并入多祝镇;撤销松坑镇,将元岭、河南、河北、上村、石溪、大径6个村委会并入多祝镇,白沙村委会并入安墩镇。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惠东县辖1个街道(平山)、12个镇(大岭、安墩、宝口、高潭、多祝、吉隆、稔山、铁涌、平海、白花、梁化、白盆珠)。
秦 朝
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 秦派兵平南越后,置傅罗县隶属南海郡。县治在今惠东县梁化镇梁化屯。
三 国
吴甘露元年(265年) 傅罗县改称博罗县,县治仍在梁化屯。
南 朝
梁天监二年(503年) 南海郡析置梁化郡,郡治在今惠东县梁化屯。博罗县治迁至浮碇岗(今博罗县城罗阳镇)。 祯明三年(589年) 建立归善县,今惠东县、惠阳市属归善县地。
隋 朝
开皇十一年(591年) 废梁化郡,设循州总管府,府治在今惠城区。后大业初,废循州总管府,设置龙川总管府,惠东属龙川总管府。
唐 朝
武德五年(622年) 复置循州总管府,辖潮州、循州。
宋 朝
天禧五年(1021年) 改祯州为惠州。 宁九年(1076年) 设淡水盐场,管理盐务事宜。场址设在今平海镇内(一说在今惠阳市淡水,后移于平海)。 祥兴元年(1278年)六月 抗元英雄文天祥从海丰丽江浦(今海丰县马宫镇境内)移军船澳(今属惠东县稔山镇管辖),招兵屯粮,扩大实力,发展到7000多人;十一月,从船澳移驻潮阳。 是年 潮州、陆丰一带渔民开始迁入港口居住,建新寮村。 是年 宋末皇帝“昺”被元兵追杀,曾避进稔山亚婆角长沙湾东侧一个洞里(当地人称“锅剧”)住了20多天,后到巽寮再乘船到香港、九龙,几经辗转,幼帝沉于伶仃洋。
明 朝
洪武元年(1368年) 改惠州为府,设平山驿站。 洪武九年(1376年) 归善县在平山和吉隆两地建立平山驿和平政驿。 洪武十八年(1385年) 杨勋等人奉旨来归善县平海筑城,防惩海盗,历时九年。至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成平海城池。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 设平海(今惠东县平海镇城区)守御千户所,驻守兵丁442名,隶属惠州卫(一说属碣石卫)。 建文一年(1399年) 平海古城始建龙船庵(又名狮岩寺),建文四年建成。 成化一年至二十三年(1465~1487年) 平海东岳庙(位于今惠东县平海镇城东侧平海戏院后山)始建于成化年间。近年重修一新。 弘治一年至十八年(1488~1505年) 建平海城榜山寺。曾多次重修。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归善县在今惠东境内山区普遍生产铁矿,地方开炉众多,从原来二座增至二十三座。为筹集军饷,布政司决定,每炉增银5两,并原饷共15两。 万历七年(1579年) 知县林民止创建归善县淡水盐场大使署,署址设在平海城,管辖县内盐钞(税收)。 天启三年(1623年) 设平海左营三哨,驻军官兵360人,护卫平海;另调派闽兵600名,驻守平海、鱼后 门、大鹏等地海防。 崇祯五年(1632年) 同知黄朝选倡议捐资修平山金斗水桥。 是年 白云(今稔山镇白云管理区)驻兵哗变,左营的精兵响应附从,突袭平山。派兵擒获叛军头目刘禄、赖爵,斩首示众。
清 朝
顺治十三年(1656年)正月 归善下大雪,雪深三、四寸,为归 善县历史罕见。 清初(1644年)起 沿海港湾渔民开始以海水养殖,中期始养蚶,至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养蚝。 康熙元年(1662年) 兴建梁化圩。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归善县于苏祠侧边、府城、碧甲、水东、平山、平政、欣乐、内外管等地共七处设立义学。每季一次考试,每月上课,并给尝钱。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设粤海关,惠州设总口,在平海设分口,负责征税。 梁化建就四座古庙(宫)—东岳庙、马王庙、仓圣庙、文昌宫。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八月 平山遭遇强台风和大洪水之灾。水仙爷渡一棵百年古榕树被冲倒入水,随波漂流,民房倒塌无数。 康熙四十三年至五十四年间(1704—1715年) 大鹏守备协标右营移驻平山后,转驻饭罗岗(今惠东县稔山镇范和管理区),及至乾隆八年(1743年),为归善县城守营,共有官兵584人。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顺德协标游击左营移驻平海,集官兵838名。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 归善县在平海设置盐课司驻平海所,并改盐场商办为平海所督收盐斤与征解盐钞。 是年 由总督杨琳亲自勘测,在大星山岛东西各建炮台。重修平海城,城墙周围八十九丈三尺,内驻千总一员。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五月 归善飓风,后继淫雨,覆沉商船、渔船282艘,溺死20余人,夜半海水泛滥,浪高数丈,濒 海居民漂没无算。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 重修大星山炮台、营房。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归善知县孙能宽在平山东岳庙创办“西江书舍”,免费招收西枝江一带穷人子弟入学,有“西江义学”之称。 是年 平海设义学。 雍正八年(1730年) 设平山巡司衙。 是年 归善县在平海城设立盐课司,并设驻巡检一员、皂隶(衙役)二名。同年,官府奉旨免缴全年钱粮。 雍正十年(1732年) 归善县平海盐课司改归淡水(时驻今平海镇)场盐管辖,并派大使谢应翰为大洲栅、碧甲栅(场盐)委员。 雍正十二年(1734年)二月 归善县丞移驻惠州府城,欣乐司巡检官移驻三栋圩,内外二司巡检官移驻梁化圩。 雍正十三年(1735年) 归善县开征海港捕鱼水税(县境只就平海径设卡征收)。征起税银80两,平海所征收地租银6.96两,捷胜所径征地租银4.25两,盐牙饷银起征31.5两,以及契税等税捐项目。同年,归善县仅有安墩洋乌潭铁炉一座,炉商张玉磷纳饷银53两。及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因山光矿尽,详奉咨准,豁除饷银无征。 乾隆元年(1736年) 免十年前所欠旧粮,给60岁以上老者发布匹和粮食。归善知县私立陋规,增加额征十数倍,邻县效仿,悉数豁免。 乾隆四年(1739年) 平山西江书舍改名为西江书院,实行义学兴教,凡有志求学上进的西枝江沿岸青年,经考试录取后,均可得到经济上的资助。 乾隆五年(1740年) 碧甲(盐)栅由淡水场分出委员管理。 乾隆十九年(1754年) 平海司古灶村(今港口镇)村民开始筑海堤围垦盐田。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大洲(盐)栅,由大洲场分出委员管理盐务。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六月 归善县遭大水灾之祸。西江(今西枝江)、淡水、平山、多祝等处从山上地下涌瀑出水,水甚寒冷,水势横注合山门,倒泻横沥,合东江泛滥入城,一昼夜涨高三、四丈,舟从城垛出入者五日,直至县堂。仓库之谷被淹者数千石;两江水相互汹涌冲压,漂没田庐无数;房屋坍塌六七百间。当年洪峰较之清雍正丙午(1726年)水位高三尺余。称为癸巳水。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 归善盐场,从前商办;自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裁场商发帑收盐,改盐课司,驻平海城督收盐斤。至雍正十年(1732年)又改盐课司为淡水场盐大使。自谢应翰始,大洲栅、碧甲栅皆委员。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 裁大洲(盐)栅,仍归属大洲(盐)场。 道光四年(1824年) 建梁化育婴堂。 道光三十年(1850年)春 惠州大旱,处处竹花结实。夏,归善县西枝江沿岸诸乡续旱,早稻田禾普遍枯死。 是年 多祝读光村(今增光镇属)因农民争山,引起乱砍林木,将其石狭坑的树木砍光,造成连年水土流失。 咸丰二年(1852年) 清代文人学士傅维为巽寮凤池小岛(今惠东县名胜古迹保护点之一)题词:“日暖凤池”。 咸丰四年(1854年)五月三十一日 许李先、罗亚添等,聚众拜盟,名“三点会”,集千余人,在梁化大禾洞等地驻营。六月占据平山,七月,在平潭三角湖与翟火姑会合。 是年 平山圩内发生一场大火灾,洪堂市(今平山镇饼街)店铺民居数十家均毁于大火。 咸丰七年(1857年)春、夏两季 归善等县出现严重饥荒。惠州一斗米价值一千文,贫民卖儿卖女,逃荒乞食,常有人饿死路边。 同治年间(1862—1874年) 首次在山区石湖坝(今惠东县石塘镇)开采石灰石,当地农民把石灰石制成肥料施用,取得良好效果。 同治七年(1868年) 梁化分别于甘竹河岸、黎光、齐眉塘三处建造宝塔三座。 同治八年(1869年) 平海巡政厅罗泽高在位于平海城郊的龙泉寺(今平海中学后山)题写镌刻的《龙泉》两字,高3.5米,宽2.3米。 光绪年间(约1875年) 英国人在今惠东石塘田子尾银山沥开采锡矿,历经十多年。后由蓝塘林邓(资本家)接连开采。其时,流传盛名一时的老锡荣瓶,就是从该处开采的锡矿炼制而成的。至民国时期,国民党军队派工兵在仙女峰山麓石塘子开采过锑矿,后因窿洞崩塌 ,约于1890年而停止开采。 光绪二年(1876年)三月 外地人余得萌串联平山、马鞍等地党徒,准备在平潭合山门揭竽而起,事因泄密,余得萌被捕杀而党徒溃散。 光绪十年(1884年)二月二十一日 稔山“三点会”聚众数千人,抗拒军官。惠州协副将王荣武、参将范帮达带队前往查办,历战受伤,二人均暂革职,留营效力。知县邹之麟未能预防,被撤职。 光绪二十年(1894年) 清政府向日本宣战,派黑旗军头目刘永福赴台南作战。因台北清军不战而溃,黑旗军孤军无援,饷尽弹绝,刘永福与师爷刘云阶(惠东多祝籍)于次年10月化装成平民,乘外轮逃到厦门,再辗转回到惠东三多祝刘云阶家闲居一年。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白花乡发生天花疫病,死亡2000余人;随后平海、港口、吉隆、黄埠、稔山、铁涌、多祝、梁化、平山等地均有天花流行。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在今惠东域内的平山、稔山、平海、白花、新庵、双金等地鼠疫流行,死亡人数众多。平海中心街原保丰商店有8名工人,因患此病死亡7人,仅1人幸免。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十月 孙中山在惠阳三洲田村举行起义,反抗清朝封建统治。郑仕良率领起义军夺取新田(今宝安县城),转战麻溪、三栋、永湖、新圩、镇隆、平潭、梁化、黄沙洋(今多祝黄狮)等地,后进驻多祝。是时,起义军达2万之众。 是月 孙中山派日本人山田良政从香港到多祝(今惠东县多祝镇),向起义军首领郑仕良传达命令。山田良政在撤退的战斗中迷路,后遭清军捕杀于多祝圩下西门草坪。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归善县盐司官进稔山(时称碧甲场)向盐民追逼官盐,规定按盐田成数摊派税盐,由于当年盐产失收,盐民无法纳税,盐司官即带捕丁(衙役)到盐村捕人;一时激起盐民群起反抗,把盐司官的官轿砸烂,拖盐司官下轿,并与之据理力争。后来,盐司官慑于群众力量,只好减征税盐。 是年十二月十九日 建立惠州邮务局。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鼠疫在平山、稔山、平海等地流行。平山死亡200多人,稔山死亡400多人,平海死亡80多人。 光绪三十年(1904年) 霍乱疫病在平山大流行,患病者1000多人,死亡700余人。
谢谢了,请给分吧
4,惠州有什么文化古迹?
(一)古城楼建筑 1、平海古城。位于惠东县平海镇,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4),古城因开关酷似“燕尾钟”而称为钟城。现仍完整地保留着晚清时期修筑的四座城门,城东门正前方修弧形高墙;上端筑雉堞,谓钟城之“钟耳”,城内有七星井、戏台、寺庙、祠堂、民宅等。一排排、一座座的晚清建筑,构成“十字古街”,贯通四座城门楼。城门楼是当时最为高大雄伟的建筑,以西门为例,门厚为14米,高2.4米,宽2.5米,城楼长为16.8米,宽10.6 米,总占地178平方米,总高7.l 米。造形洗炼。雕粱画栋,充盈着民族建筑特色。 2、惠州古城墙,位于城区桥西上米街至北门渡口所、为明洪武二十二年(i3s9)扩惠州城时筑,外包是青红石条,内夯实土,城墙周长1255丈,高1.8丈,现保存完整。 (二)宗教建筑 1、泗洲塔,又名西山塔,东坡称为大圣塔,位于惠州西湖的西上之巅。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33年)中,西城有个名僧,叫僧伽大师,来到中州,南游东淮,于泗洲(今江苏宿迁县东南)建寺,唐中宗亲书“普先寺”赐之, ·一时很有名声,唐宋人好佛,全国各地都塔,迹名泗洲,惠州当时也在西山建了这座佛塔,苏东坡是崇佛之人,便称为大圣塔,明嘉靖四十三年,塔坏,明万历年(公雹1618年)重建,是惠州最为古老的建筑之一。泗洲塔是一座八角柱体建筑物,用砖砌成,共七层,逐层缩小 ,高达37.37米,有直插云霄之势,人们澜上泗洲塔,整个惠州城一览无遗。东坡有诗云“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 2、冲虚观。位于博罗县罗浮山风景共内,为东晋咸和年间(公元327年)万葛洪创建。初为葛洪修道炼丹南庵,晋襄帝兴宁之年81岁的葛洪自炼金丹羽化成道,晋安帝义原;初建“葛洪洞”,唐玄宗天宝年扩为“葛洪祠”,宋元祜年哲宗赐额改为“冲虚观”。冲虚取“元始天酋生于大元之先,禀自然之气,冲虚凝远莫知其极”意,是道教第六洞天三十六福地。1945年,中共广东区军政委员会和东江纵队司令部。曾设在此,冲虚观现规模为清同治年间重修,有殿、丹房、斋堂等,全部建筑面积为4400余平方米。1985年由香港园玄学院及各界人士赞助精工修缮,列为道教全国重点宫观,广东省重点方物保护单位。 3、元妙观,位于西湖平湖北畔,始建于唐,是我国道教著名古观之一,后屡毁屡建,现存有明代所筑的山门和清代所建的左偏殿、遗存历代的碑刻、书画等文物。 4、黄龙观,位于博罗罗浮山西南麓,玉女峰之下,是罗浮山著名的十八洞天奇景之一:为葛洪西庵故址,又是南汉王刘岩所建天华宫所在地。左侧为金阳门,右侧为起之门,前面有云华门、云华阁、甘露亭、羽盖亭,后毁于宋未。 1992年,香港青松观投资进行重建工作。已建成的云清殿和云师殿是黄龙观的主体建筑,整个建筑雕梁画栋,巧夺天工,器寄轩昂,规模雄伟、金碧辉煌。 5、华首台,位于罗浮山西南麓,是著名的佛教胜地,华首台又称华首寺,建于唐开元26年(公元738年,相传有五百华首真人会集于此而得名)。明万历年间,“重兴道物”,佛教在罗浮山兴盛时期有十八寺,而华首寺被称为“第一禅林”,原有的大雄宝殿、钟楼毁于1964年。1987年香港同胞关耀昌先生筹资重建,现建有望海观音,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塑像,大雄宝殿,另外还建有可供放3000个神龛的普同塔。 (三)坛庙建筑 1、九龙峰祖庙。位于惠东县平山东南4公里处,因有九条山脊似和条龙而得名。这里有以谭公祖庙为中心的大小10余座庙亭和动人的神话故事,传说六百多年前,谭公童年在此放牛,后得道成仙,后人为纪念他而建造庙亭,祖庙始建于元代未年,清道光三年重修,庙内建筑画栋雕粱,精致优美,大门有一对石狮,一副对联“声动虎蛇龟尽伏,功施风雨露无偏。” 2、归善县学宫(孔庙),位于惠城区桥东惠新中街,始建于元泰定二年(1325年),专为奉伺孔子而设,“亦称孔庙,明清两代,学宫是阐教育才的归善儒学,殿庑堂斋,亭舍门垣俱全。 1994年政府拨款重修,整个建筑艺术构造层次分明,严谨细致,简洁精美。 (四)书院会馆词堂建筑 1、丰湖书院,位于惠州西湖境内,宋代、丰湖书院建在银岗岭,清康熙三十三年(1695)迁书院于此,院内有亭、榭、台、沼,为憩息之地, 后院荒废,嘉庆六年,知府伊秉缓重建,仍取名“丰湖书院”,院小建有澄观楼、乐群堂、夕照亭和浴风阁,1922年院毁,不久又建,改名惠州中学。1996年,改为惠州师范,解放后,改为惠阳地区师范,文革时期,改为会议招待所。1978年,复为惠州师范, 1979年,改为惠阳师专。1993年,改为惠州大学。 现校园前面建造的古朴牌坊,其匾联石刻为嘉庆(1801年)清代名士宋湖撰写。匾额“丰湖书院”,楹联“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书法庄重灵秀,浑厚超逸。 2、黄家洞。位于惠城区桥西环城西二路 ,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为砖木结构,进深三栋,总面积约700平方米,整座建筑宏大,保存基本完好。 (五)纪念碑 1、丰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惠州市西湖西畔的丰山。 1984年建成,称“丰山浩气”,纪念碑高16.7米,底宽6.4米。聂荣臻元帅题写碑名东江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座正面镶嵌着铜铸的碑文。讲述了源远流长的东江地区革命斗争历史,碑座其余三面是铜铸的梅花、苍松、红棉图案,象征着革命烈士的崇高品质和革命情操,纪念碑后是一幅又高又长的画壁:虎门销烟、誓覆清迁、东征奏捷、捍卫苏区、抗日烽火、解放凯歌,壁画形象地注释了碑文,向人们展现了东江人民光辉的历史和峥嵘的战斗岁月。纪念碑广场庄严肃穆,近百株松柏整齐有序地排列在广场两旁,纪念碑前有六尊花岗岩塑像,销毁鸦片、同盟会员、东江农民战士、红军战士、抗日女战士,解放军战士,每尊塑像高3.6 米,栩栩如生,重现了一百多年来东江儿女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英雄形象,现已成为我市新的旅游参观点。 2、叶挺纪念馆,位于惠阳市淡水镇。建于1987年,叶挺:惠阳秋长镇周田乡人, l896年9月10日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 15岁人惠州府立中等农业学校就读, 16岁转入黄埔陆军小学,开始走上探求真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1946年3月4日在飞往延安途中不幸失事遇难。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军事家,是“北伐时期的虎将,抗战时期的岳飞”,纪念馆陈列的文物、照片和图片,充分地反映了叶挺光辉的一生,现已成为惠阳市的一大参观点,又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六)古墓园建筑 王朝云墓。位于西湖孤山麓。北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苏轼侍妾王朝云病逝葬于此,时年34岁。苏拭新撰墓志铭,赞誉朝云“敏而好义,事先生忠敬若一”;清道光初年,惠州丰湖书院主讲,名士林兆龙为六如亭的朝去墓题写对联;“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并请人刻石,将联巅于亭的两边柱上,后经翻新,醒目而有气派。 满意请采纳
5,惠州有什麽名胜古迹
广东惠州市名胜、古迹
惠州市
西湖 在惠州城西。原只有丰、鳄二湖,后湖水盈溢,逐步增平湖、菱湖、南湖。五湖一脉相通,由北迤南约6公里,东西有4公里,面积约为24平方公里。北通东江,西南群山耸叠,东接市区。东晋初曾建有龙兴寺,唐改名开元寺。宋绍圣元年(1094年)文学家苏携妾王朝云、子苏过,谪居惠州三年,留下朝云墓、六如亭以及苏轼助款修筑的苏堤、西新桥、东新桥等遗迹;还有苏轼手迹与、宋、明、清名人题咏的摩崖石刻。
点翠洲 在西湖之平湖中。由苏堤经九曲桥可达。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洲上建有孤屿亭,明代建为点翠洲亭,亦即风亭。南山环翠,风景似杭州西湖“三潭印月”。
百花洲 在西湖明月湾附近,与长桥相接。明正德年间(1506-1521)甘公亮为惠州太守时,在洲上建落霞榭,分莳繁卉,时人称为“花墩”,清初尚在。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修。
飞鹅岭 在西湖之南湖北部。西连螺山,三面环水,山势如鹅张翼。传说仙人乘木鹅至此而成岭,因而惠州有鹅城之称。素为兵家争夺要地,故惠州古来就有天堑美名。孙中山、周恩来先后于1923年、1925年登临岭上指挥作战。
元妙观 在西湖之平湖北岸。创建于唐天宝七年(748年)。明嘉靖年间(1522-1566)改号元妙,沿袭至今。始建以来几经兴废,元代晚期最为兴旺。清光绪年间(1875-1908),观中有道士百余人。近代抗法名将刘永福曾驻观年余。
泗洲塔 在西湖西山。又称玉塔,为湖上最古建筑物。始建于唐代,为纪念泗洲大圣僧伽而筑,北宋苏轼谪居惠州时称之为大圣塔,写有“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遂被誉为惠州西湖一景。塔外有7层,内13层,砖木结构。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塔毁,万历初年改建亭,四十六年(1618年)复建塔。光绪初年,雷破塔顶一角,长了一株榕树。建国后修复,增建了步级扶梯,登临塔顶可眺惠州全景。
朝云墓 在西湖孤山。朝云姓王,字子霞,浙江钱塘人。苏轼妾,随苏谪居惠州,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病故,年34岁。葬于栖禅寺东南松林中。墓由僧人筑亭覆盖,名为六如亭。朝云生前学书法,亦学佛,识大意,临终时诵金刚经四句偈而殁。清道光名士林兆龙为之写联:“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故亭称六如。当年栖禅寺已不复存。墓于宋时已毁,历代均有重修。今墓、亭在建国后亦经两次修建。墓旁增设碑廊,保存了苏轼九方遗墨。
拱北桥 在西湖北面的湖水出口处。因桥下有5个孔,别称“五眼桥”。北宋治平年间(1506-1521),筑堤围湖时建,至今已有900年历史。历代均有维修。桥为砖石结构,长40米,宽8.4米,高8.7米。造型古朴,建筑牢固,是西湖历史上著名的六桥之一。
东坡井 在惠州市东区白鹤峰上(今卫生学校内)。井口宽0.6米,深14.5米。青砖砌壁。是北宋文豪苏轼(东坡)寓惠州的重要遗址,现存较好。史载“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苏轼在白鹤峰买在数亩”,“作屋二十间,规作终老计”。次年苏轼迁进新居。由于地高水远,苏轼便雇人凿井,并作诗记之。
惠阳区
叶挺故居 在秋长镇周田村。叶挺(1896-1946),广东惠阳人。中国无产阶级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故居建于清末。为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面积240平方米。面阔15米,进深16米,高5米,有四房二厅及厨房和天井,大门向东,门前有草坪。
明古城 在新溪村。城周有35米高的石墙,东、西有城楼城门,北有小门。城内房屋蜜集有序,东、西门有正街相连。南北有3条横巷和17条直巷。
廖仲恺祖居 在陈江镇。
龙潭瀑布 在芦岚镇。
惠东县
平海古城 在惠东县平海村。周长1850米,形如古钟,故有“钟城”之称。还有明建平海门楼。现存4个城楼和十字形街道4条。有“平楼烟景”等十景。
九龙峰 在惠东县。
巽寮海滩 在惠东县。
长沙湾 在惠东县。
清南山龙岩寺 在惠东县增光村。
博罗县
罗浮山 博罗县长宁镇。
冲虚观 在罗浮山。
酥醪观 在罗浮山。
白水瀑布 在罗浮山。
东坡亭 在博罗县。
陈孝女祠 在博罗县龙华镇。
岭南古墓 在博罗县龙华镇。
愈南公家庙 在博罗县龙华镇鹤溪。
李国标祠 在博罗县龙华镇。
龙门县
南昆山 在龙门县。方圆20公里。主峰高1200米,到处是奇岩峻石,飞泉溪涧。著名的景点有;龙穿水瀑布,在下坪,瀑布长四丈多,悬空飞泻;石窟,在羊坑,窟多而奇,有的石洞长达0.5公里,有的石洞宽广如村寨,可住百人;龙洞,在枫树墩,洞深不可测。
隋建水坑塔 在龙门县龙华镇。
6,惠东景点有哪些
1、惠东县著名旅游景点有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平海南门海滩、广东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平海古城、平海鹧洞滨海温泉、港口双月湾、稔山亚婆角、白盆珠水库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白盆珠温泉、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的广东省综合性自然保护区之一的古田自然保护区、梁化森林公园以及九龙峰旅游区、南山龙岩寺、西来古刹等名胜。还有建于明清时期颇具特色的多祝皇思扬古围村、增光田坑城、平山百丘田革命老区、广东省镇一级最大的安墩粤赣湘边纵队纪念公园、增光凤岗天然牧场——“惠东小草原”、县城南湖公园、“东江红都”高潭老区等旅游景点。 2、海龟湾 是中国大陆18000公里海岸线上海龟的最后一张产床,也是中国唯一的国家海龟自然保护区。被列入“拉姆萨尔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3、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 位于广东省惠东县西南部,区域总面积105平方公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拥有27公里的海岸线,“水奇清、沙奇白、石奇美”,滨海沙滩绵延数千米,海底平坦坚实,海水清澈碧绿,沿岸礁石奇美,素有“中国的马尔代夫”之美誉。多年来,巽寮以秀美宜人的亚热带风光,吸引了国内外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4、双月湾 因其形状鸟瞰像两轮新月,故名双月湾。位于惠州市惠东县港口滨海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原港口镇)。双月湾共分两湾,由大亚湾和红海湾相邻的两个半月形组成,由于风向原因,形成了左湾水色不清,右湾水清见底的景色。两条沙垅直奔大星山,如蛟龙出海,似双龙戏珠,有静有动,十分壮丽。
7,惠东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哪些景点必去?
1、巽寮湾2、双月湾3、三角洲岛4、盐洲岛推荐理由:惠州市唯一的一个海岛镇,有白鹭栖息在此。5、双月湾观景点6、碧桂园十里银滩推荐理由:沙滩绵长,滩沙质细腻,海水清澈7、惠东港口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推荐理由:中国唯一的海龟自然保护区,可近距离看到海龟8、天后宫9、情人沙滩10、平海古城推荐理由:曾经的海防军事重镇及海运进出口的咽喉,古城内可看到众多历史古迹还有194条相关问答,更多惠东新奇玩法,点击查看
8,平海古城的主要景点
惠东县平海镇六乡村石桥头村口有一座建于清朝的4桥墩5孔石桥,该桥历经230多年风雨的侵蚀,除河中一个桥墩部分坍塌外,其余桥墩及桥身均完好无损。石桥桥面宽1.4米,全长约30米。这是惠东境内迄今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石桥。 石桥头村因为石桥而得名。离石桥数十米有一座小土丘,土丘下有一块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正月十日立的石碑,碑文依稀可辨:“昔明朝上古先人,建造桥梁五度,今经年深久远,惨遭洪水伤颓,沙压桥梁,路坎成坑”,为方便村民进出,村中贤达出面筹集资金,“修数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来住之桥”。后面是建桥捐资者的姓名及捐资额的记载。据此碑文推断,石桥始建于明朝,后被洪水冲毁,乾隆三十六年重修。村民介绍说,现存的石桥依然是当年的风貌,虽然每年都要经历几次洪水,且有时几乎淹没桥面,但石桥一直不倒。 古城独特的渊源与地理环境,使这里产生了独特的语言——军声。它是一种以北方语音为基础,融进了广州话、潮州话、客家话的汇合体,对多种方言能运用自如,对答如流。因而,粤东一带流传着“晓得平海话,走遍通天下”之说。 古城经过六百多年的发展演化,这里的人民创造了丰富的民间艺术,成为东江地区最富地方特色的文化区域。 平海军声已经被国家列入濒危语言,并有学者对平海军声作了深入研究,著有《军话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A类重大科研项目 中国濒危语言方言研究成果)。 平海渔歌,腔调优美,隽逸抒情。曲调达40多种,已被收入《中国曲艺辞典》。建国初期,渔歌手苏墨水把渔歌唱到北京城,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1975年,惠东歌剧团以独特风格的平海渔歌对唱参加了全国的曲艺调演;1976年全国渔歌改革座谈会在惠东召开。在民间传统节日活动中,鲤鱼追春、蛟龙出海、五凤朝阳、喜庆丰收、出水芙蓉、八仙过海、水淹金山、醒狮、金龙表演等项目像文化艺术海洋中的一朵朵奇葩。 距离古城两公里的南门海湾,长六点五公里,离岸边百米内,海底平坦无礁,水深不过齐胸,是优良的天然海水浴场。平海西南部沿海的碧甲海湾,具有浪小、水深、避风的特点,是天然的优质海港。有关部门正对全面开发利用碧甲海湾进行可行性论证。到2013年已建成二千吨级的码头,修通了一条柏油面的疏港大道。在碧甲,还储藏着大量的石英砂。早在三十年代就有人在碧甲冶炼石英砂,至今还留下炬炉的烟窗。直至2013年,石英砂仍是平海出口产品。
9,平海古城的历史沿革
元末明初,盗寇猖獗,民不聊生。洪武年间,明太祖派花都司到平海建造城池,抵御外侵。“城周五百二十丈,高一丈八尺,雉蝶八百七十一,城门四座。”平海建城设所后,又设立平海巡检司署,平海营参将署,平海营中军守备署,还设有平海仓,为直隶归善县屯粮机构。清康熙至嘉庆年间,在平海城前沿相继筑有大星山炮台,盘沿港炮台,墩头港炮台、东缯头炮台和吉头炮台、筑成一道道壁垒森严的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