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尼是什么意思,沙弥和比丘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索引
- 1,沙弥和比丘是什么意思?
- 2,优婆塞优婆夷是什么?
- 3,"比丘尼"是对佛教中哪一类人的称呼
- 4,比丘尼是对佛教中哪一类人的称呼?
- 5,尼姑是什么意思?
- 6,“尼姑”的意思是什么?
- 7,“比丘尼”和“沙弥尼”是什么意思?
- 8,尼姑是什么意思
- 9,比丘跟比丘尼分别是什么?两者间有什么关系?
1,沙弥和比丘是什么意思?
沙弥意译为求寂、息慈、勤策,即止恶行慈,觅求圆寂的意思。在佛教僧团中,指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时出家的男子。 比丘, 佛教指出家受具足戒的出家人。佛家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 扩展资料: 比丘佛教规则: 比丘需守二五六条戒律。然而和尚一词在佛教中实际不是每个受具足戒,乃至出家的人都可以称呼的。和尚翻译成亲教师,“和尚”是对受具足戒十年以上并精通佛法、修为较高、道德高尚、地位较高的比丘僧的尊称。一般寺院的住持才能有资格称为和尚。 相对应的女子称为比丘尼。沙弥是比丘的接班人,式叉摩娜(带发修行的学法女)是比丘尼的接班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比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沙弥
2,优婆塞优婆夷是什么?
在家信佛、行佛道并受了三皈依的男子叫作优婆塞;在家信佛的女子叫优婆夷,又译优婆私柯,在中国意译为居士。 优婆塞: 曾译作邬波索迦、乌婆塞、伊蒲塞等。意译清信士、近事男、近善男、善宿男等。受了三皈依及五戒并戒行圆满的人,称为满分优婆塞。严格地讲,优婆塞应该以《优婆塞戒经》为行动准则。 优婆夷: 意译近善女、善宿女、清信女等,凡受了三归五戒的女子,都叫做优婆夷,但我国现在都称她们为女居士,梵文Upasika。 我国大都用“居士”一词来代替优婆塞、优婆夷,因为“优婆夷”、“优婆夷”是外语音译,难入汉语系统,而“居士”是汉语,意思明白易懂。 居士可以受持“八关斋戒”,以暂时过出家人的生活。还可以受持菩萨戒,比如《梵网经菩萨戒》,那样,除了没出家之外,修持上跟出家人没有太大区别,而菩萨戒属于心戒,如真能持好的话,其成果也非常殊胜。 扩展资料: 居士的称呼规范 佛教称正式皈依的女子为优婆夷。 佛教信众间互相的称呼是:男众称作居士、师兄、菩萨(非指观世音菩萨的那种菩萨)。中译菩提萨埵(Bodhisattva),简称「菩萨」Bodhi,意译「菩提」,意为「觉」。Sattva,音译「萨埵」,意为「众生」。全句意为「修佛道开悟(觉)的众生」。 这个梵文原指印度大乘佛教的僧尼与信徒而言,亦即这些修行人都统称为 Bodhisattva。但后来起了变化,在印度又产生了许多空中楼阁型与神话式的菩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优婆塞 百度百科—优婆夷
3,"比丘尼"是对佛教中哪一类人的称呼
比丘尼”是对佛教里受了具足戒的出家女众的称呼,为音译。
印度之有比丘尼,起于释尊听许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出家,受具足戒,后有五百释种女出家得度,其戒条凡三百四十八戒。
依《比丘尼传》卷一载,西晋建兴年(313~319)尼净检从西域沙门智山剃发,受十戒,后东晋咸康年间(335~342),僧建由月支国来,斋摩诃僧祇比丘尼戒本及羯磨,升平元年二月(357)请昙摩羯多立比丘尼戒坛,净检与同志三人共于坛上受具足戒。此为我国比丘尼之滥觞。
4,比丘尼是对佛教中哪一类人的称呼?
女出家众,也就是俗称的“尼姑”。
佛弟子种类根据学佛分两种。
一种是出家学佛,要求独身(不仅仅是不结婚,连男女的情欲都要摒除)、素食、以寺为家、不蓄有金钱与财产、终身奉献给佛教事业,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僧人”,分别包含了男出家众(沙弥、比丘)和女出家众(式叉摩那女、沙弥尼、沙弥)共五大类;
一种是在家学佛,持五戒,吃素或吃三净肉;可以恋爱结婚生子,称为男在家众(优婆塞,俗称男居士)、女在家众(优婆夷,俗称女居士)共两大类。
——以上七大类佛弟子统称为“七众弟子”;
5,尼姑是什么意思?
尼姑是中国对比丘尼的俗称,意译为乞士女、除女或薰女。 尼姑是中国对比丘尼的俗称,亦译作比呼尼等。意译为乞士女、除女或薰女;亦称沙门尼或简称尼。略不合佛教规仪,是结合中国民俗产生的称谓。 佛教称谓亦称为“尼”。例:出家为尼,落发为尼同时也是比丘尼的俗称。女子出家后受过具足戒者。比丘尼是指归入佛门,受持具足戒的女子。五众、七众之一。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比丘尼为印度梵文Bhikssuni的音译,亦译作比呼尼、苾刍尼、备刍尼等。意译为乞士女、除女、除馑女或薰女;亦称沙门尼或简称尼、尼僧。 扩展资料: 依《大爱道比丘尼经》所载,比丘尼的出家,始于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大爱道),她誓守八敬法,而被允许出家受戒。在我国,依《比丘尼传》卷一所述,西晋·建兴年间(313~317),尼僧净检从西域沙门智山剃发、受十戒。升平元年二月(357),请昙摩羯多立比丘尼戒坛,净检等三人共于坛上受具足戒,这是我国比丘尼的开始。在日本,司马达等之女善信等人从高丽僧惠便出家,后至百济受具足戒,是其滥觞。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尼姑
6,“尼姑”的意思是什么?
尼姑 [ ní gū ] 指佛教修行的女子 指披剃出家的女佛教徒。 出处: 唐 李商隐 《杂纂》:“尼姑似鼠入深处。” 明 高明 《琵琶记·祝发买葬》:“我当初早披剃入空门也,做个尼姑去,今日免艰辛。”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尼姑》:“ 汉 刘峻 女出家,乃尼姑之始而尚未立名。 东晋 妇人 阿藩 ,习西域之教,始有尼姑之称。”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四幕:“你难道要我剪了头发做尼姑……才算得改过。”
7,“比丘尼”和“沙弥尼”是什么意思?
比丘尼是指受过具足戒的女性僧侣。 未满二十岁出家的女子,受过沙弥十戒后,称为沙弥尼。 比丘尼 【读音】:bǐ qiū ní 【释义】:比丘尼是指受过具足戒的女性僧侣。 【记载】:关于比丘尼的戒律,在佛灭后、部派分裂以前,教诫极严。至部派分裂再分裂后,对比丘尼较为放宽。然而,因相传女人障重,故戒条亦多,依《四分律》所载,比丘须守二五〇戒,比丘尼则须守三四八戒。 沙弥尼 【读音】:shā mí ní 【释义】:未满二十岁出家的女子,受过沙弥十戒后,称为沙弥尼。 【记载】:初出家而仅受持十戒之年少女子。五众之一。七众之一。音译室利摩拏理迦、室罗摩拏理迦等;意译勤策女。与沙弥、式叉摩那合称三小众。
8,尼姑是什么意思
尼姑(Buddhist nun)是中国对比丘尼的俗称,略不合佛教规仪,是结合中国民俗产生的称谓。
佛教称谓亦称为“尼”。例:出家为尼,落发为尼同时也是比丘尼的俗称。女子出家后受过具足戒者。比丘尼为梵文Bhikssuni的音译,亦译作比呼尼等。意译为乞士女、除女或薰女;亦称沙门尼或简称尼。
比丘尼是指归入佛门,受持具足戒的女子。五众、七众之一。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比丘尼为梵文Bhikssuni的音译,亦译作比呼尼、苾刍尼、备刍尼等。意译为乞士女、除女、除馑女或薰女;亦称沙门尼或简称尼、尼僧。现在的尊称应为:“法师”,表示尊其佛法造诣高深。
9,比丘跟比丘尼分别是什么?两者间有什么关系?
比丘是指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比丘尼指满二十岁出家,受了具足戒的女子;比丘与比丘尼都是属于佛教用语中梵语的音译词,比丘与比丘尼合称出家二众。出家人名比丘,譬如胡汉羌虏各有名字”。比丘是出家修行人的称谓。在汉传佛教里,常称比丘为沙门或僧人。沙门也是在古印度就有,其它各教派,凡出家者皆称沙门,意为“止息一切恶行”。但是,唯有佛教传入中国,故沙门便成为佛教出家的专用名词。 本指婆罗门教达到人生第四阶段的遍历修行者,在古印度时此名称就已经存在。佛教兴起盛行后,比丘则用来指称托钵的修行者,意译则为乞士。除了乞士外,另还有怖魔、破恶等义。 扩展资料: 佛陀出家后,其父净饭王多方劝阻无效,于是派五位亲信与佛陀一起苦修。佛陀离开他们独自悟道,他们在鹿野苑继续苦修。佛陀悟道后,在鹿野苑向五人第一次说法,其听法后出家遂成比丘。 这五位最早为佛陀所劝度的比丘,即阿若憍陈如、阿说示、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拘利等五人,即“五比丘”。“比丘”加个“大”字,含二义。一者方便说为万二千比丘,根机深厚,影响力大,地位尊贵;二者从根本来讲,这些比丘都是回小向大,外现声闻相,内秘菩萨行。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比丘 百度百科-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