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长歌安康公主,贞观长歌 安康公主和慕一宽结局怎么样?
本文目录索引
- 1,贞观长歌 安康公主和慕一宽结局怎么样?
- 2,贞观长歌安康公主最后的结局是怎样?
- 3,贞观长歌 安康公主和慕一宽结局怎么样?
- 4,贞观长歌的安康公主是第几集出嫁的
- 5,央视《贞观长歌》怎么不演了?或者放在别的时间了?
- 6,《贞观长歌》有什么与历史不符合的地方
- 7,安康公主怎么死的
- 8,为什么安康公主最后嫁给独孤谋
1,贞观长歌 安康公主和慕一宽结局怎么样?
由于安康公主是皇家成员,慕一宽是普通商人,但其实上慕一宽是前朝隋代的淮南王子,但是因为封建帝制,前朝公主可以活下来,但是前朝王子王孙却要幽禁或杀之。慕一宽因为义父窦乂才得以活下来,长孙皇后为了皇家颜面禁止安康和普通商人通婚,所以要求窦乂赶紧让慕一宽娶另一个商人之女紫彤。安康没办法,只好嫁给了独孤谋,因为独孤谋是军队里的人,他第一个登上恶阳岭,有军功。所以名正言顺,安康不服气,只能这样,在新婚之夜慕一宽出家为僧,后来安康找到了慕一宽,慕一宽逃避安康所以自己演戏,假装自己已经死了,但是安康却认为是独孤谋杀了慕一宽,所以安康开始时与独孤谋的关系不是很好,到了本电视剧最后,安康在悼念李承乾时,偶然在寺院中看见慕一宽,这才相信独孤谋没有杀了慕一宽,而是慕一宽杀了自己。所以安康有一句话对慕一宽说:“你已经不是凡人了,却还记得凡间的这个故人”。
2,贞观长歌安康公主最后的结局是怎样?
唐太宗女安康公主
安康公主,唐太宗李世民之女,母不详。下嫁独孤谋。
相关史料
《新唐书 列传第八 诸帝公主》
安康公主,下嫁独孤谋。
其它
关于安康公主,唐史只有一句话:“安康公主,下嫁独孤谋。”
以下为电视剧《贞观长歌》关于安康公主的演绎情节:
李世民爱女安康公主的爱情之曲,波澜起伏,一咏三叹,令人荡气回肠。安康公主美好的初恋在皇权干预下无果夭折,为了大唐社稷,她远嫁北方突厥,又遇阴谋算计,死里逃生。安康公主最终听从了父皇和母后的安排,嫁给了自己还爱不起来的大功臣之子。历经风风雨雨之后,安康公主走向了成熟,成为了父皇治国安邦的知音。
大唐历史上真有安康公主吗?
安康公主历史上确有其人,但是史书上对她的记载只有一句话:“安康公主 ,唐太宗第十四女,下嫁独孤谋。” 而〈贞观长歌〉中安康公主的原型其实一部分来自唐太宗的另一个女儿高阳公主,她是唐太宗比较宠的一个女儿。 以下为电视剧《贞观长歌》关于安康公主的演绎情节: 李世民爱女安康公主爱情之曲,波澜起伏,一咏三叹,令人荡气回肠。安康公主与商人之子慕一宽的美好初恋在皇权势力的干预下无果夭折。为了大唐社稷她远嫁北方,又遇阴谋算计死里逃生。安康公主最后听从了父皇和母后(嫡母长孙皇后)的安排,嫁给了自己还爱不起来的大功臣独孤彦云之子独孤谋。历经风风雨雨之后,安康公主走向成熟,成为了父皇治国安邦的知音。
3,贞观长歌 安康公主和慕一宽结局怎么样?
安康公主嫁给了独孤谋,慕一宽难以平抑心中的苦痛,削发为僧,后来当天夜里慕一宽的草庐被大火吞噬,慕一宽从此销声匿迹。 第49集剧情介绍中: 安康出嫁,慕一宽难以平抑心中的苦痛,削发为僧,安康听到消息,才洞悉慕一宽对自己的一片深情,她来到慕一宽修行的寺庙,劝慕一宽回心转意。 自己愿从头再来,独孤谋赶来,痛骂慕一宽。当天夜里慕一宽的草庐被大火吞噬,慕一宽从此销声匿迹,安康怀疑此事系长孙皇后所为,从此对她产生嫌怨。 扩展资料: 第47集安康回长安,要与慕一宽再续前缘: 安康回长安后,与慕一宽再续前缘,长孙皇后甚感忧虑,她向李世民说出自己的心思,认为淑妃临死将安康托付给自己,自己不能看着安康嫁给商人,长孙皇后所陈符合宫庭礼制。 李世民也无可奈何。长孙皇后相中了独孤谋,将他调到后宫出任侍卫总管,希望能撮和他和安康。安康却仍然不改初衷,暗中出宫与慕一宽私会,长孙皇后召来窦乂。 恳求他阻止慕一宽继续与公主往来,窦乂无奈只能答应,向安康诈称慕一宽去了广州,却被安康识破。 安康把进宫密商的窦乂堵在皇后宫中,逼问事情原委,窦乂为了维护皇后,只好撒谎说慕一宽早有婚约,安康如闻雷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贞观长歌
4,贞观长歌的安康公主是第几集出嫁的
43集 贞观长歌分集剧情介绍 第43集
安康向李世民请求,让他降旨令窦家退去慕一宽的婚约,李世民在长孙皇后的坚持下,最终没有同意安康。安康到东宫向李承乾和海棠哭诉,李承乾去绮云宫恳求母亲成全妹妹,反遭痛斥。
安康不甘心失去心上人,她决定去窦府找出慕一宽,她寄希望于慕一宽不会屈服,自己能挽回爱情。慕一宽听到安康呼唤自己的声音,要冲出密室去见心上人,窦乂情急之下脱口而出喊了慕一宽一声殿下,慕一宽大惊。
窦乂向慕一宽吐露实情,原来慕一宽竟然是前隋皇孙,窦乂向慕一宽晓以利害,告诉他一个前朝皇孙暴露身份可能带来的灾难,慕一宽深为所动,决定亲自向安康撒谎,拒绝了她的恳求。气恼之余,安康屈从长孙皇后,嫁给了独孤谋。
5,央视《贞观长歌》怎么不演了?或者放在别的时间了?
最起码也要等最近的24集电视剧播完,20号以后了
《贞观长歌》下部初定3月底播 专家该剧为正名
82集历史电视剧《贞观长歌》(blog)在央视一套播出一分为二,上部02月15日今晚将播出完毕,下部的42集目前初定3月底继续在央视播出。据央视索福瑞最新一周的收视率调查,该剧部分地区的最高收视率已经达到25%。为了和观众更好地讨论这部戏,央视国际网为此还专门邀请了中国唐史专家做客网站,对于《贞观长歌》的“历史问题”,唐史专家为之逐一“正名”。
收视
收视率最高达到25%
据央视索福瑞最新收视率调查表明,《贞观长歌》的收视率第二周逐步上升,在争议中越来越被关注,兰州、拉萨、西宁等城市的收视率最高到25%,创下全国之最。银川、呼和浩特、乌鲁木齐、昆明、太原、郑州、合肥等城市的收视率保持在14%至21%之间,也颇为惊人。由于82集的电视剧正好碰上了一个春节,央视将该剧一分为二,本周末,上部就将全部播出完毕,许多观众期待着下部的播出时间。记者昨天专门就此询问了央视有关工作人员,据悉,下部42集目前初定在3月底播出,但具体时间还没有排定下来。
正名
《贞观长歌》算不算是历史正剧?
专家:部分虚构是允许的
《贞观长歌》的收视率逐步走高,但剧中的一些争议也成了近期的一个热点,央视国际网为此专门邀请了中国唐史学会会长张国刚,唐史专家李斌城等专业人士网上解答观众的疑问。
对于《贞观长歌》算不算是历史正剧,张国刚教授表示,之所以说《贞观长歌》是历史正剧,就因为《贞观长歌》里面的主要历史人物和主要历史事件都是有史书记载根据的。历史剧需要艺术创作和艺术虚构,这是历史与历史剧的根本区别,区分正剧的标准不是看它有没有创作和虚构,而是看它创作和虚构的内容是不是符合历史的基本史实。《贞观长歌》塑造的人物,展开的故事情节,设计的矛盾冲突是符合史实的,部分虚构是允许的。
“王子”年龄大了?
专家:可能是便于安排人物冲突
对于电视剧中的“王子”年龄的提问,张国刚教授回答,电视剧中王子的年龄增大了,可能是便于安排人物冲突,关键是《旧唐书·李承乾传》清楚地记载了贞观年间王子们之间“各树朋党,遂成嫌隙”的事实,承乾谋反被废是他25岁之时。剧作家没有胡编乱造,这是允许的。
质疑安康公主?
专家:反映了历史的真实
张国刚教授同时对安康公主这个人物的疑问作了解答。他说,安康公主在史书上只有一句话的记载,而记载不多,恰恰给了编剧很多发挥的空间。在唐朝,女性的地位与后世有所不同,她们的言行没有受到残酷的限制,在很多情况下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武则天、上官婉儿、太平公主就是典型代表。所以《贞观长歌》中对安康公主的艺术化处理就反映了这一历史的真实。
《贞观长歌》很像“辫子戏”?
专家:没有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有观众说《贞观长歌》很像“辫子戏”。张国刚教授说,在他看来,《贞观长歌》中没辫子。他说,唐朝的皇帝与清朝的皇帝都是皇帝,唐朝宫廷与清朝宫廷都有斗争,这是相同的。这可能是使网友产生类似印象的原因。但是,唐朝君臣关系毕竟与清朝的君臣关系不同,后者完全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贞观长歌》没有主子和奴才这样的关系,这符合《贞观政要》等史书中的历史记载。
6,《贞观长歌》有什么与历史不符合的地方
太多了
我慢慢给你说
李承乾的太子妃不是侯君集的女儿海棠
李承乾的妻子——苏氏
○册苏亶女为皇太子妃诏
配德元良,必俟邦媛,作俪储贰,允归冠族,秘书丞苏亶长女,门袭轩冕,家传义方,柔顺表质,幽闲成性,训彰图史,誉流邦国,正位储闱,寔惟朝典。可皇太子妃,所司备礼册命,主者施行。
○册苏亶长女为皇太子妃文
惟尔秘书丞苏亶长女,族茂冠冕,庆成礼训,贞顺自然,言容有则。作合春宫,实协三善,曰嫔守器,式昌万叶。备兹令典,抑惟国章。是用命尔为皇太子妃。往,钦哉!其光膺徽命,可不慎欤!
没有慕一宽这个人, 安康公主没有和他恋爱, 史书上对安康公主的记载就一句话:安康公主下嫁独孤谋
没有阿史那云这个人,她没有和李恪恋爱,她离开后李恪没有娶别的女人,这是错的,历史上李恪娶了两个女人,一个姓杨, 一个姓萧,李恪还和她们生了四个儿子
安康公主的妈妈是淑妃,这是错的, 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的淑妃其实是李恪的妈妈
在电视里长孙皇后竟然活了这么久,其实在历史上长孙皇后才活了36岁,她死的时候李治才9岁,在电视里她死的时候李治起码有20多岁了
剧情纰漏
[人物篇]
1、独孤彦云与独孤谋是否是父子关系?印证:史书上无记载
电视剧版《贞观长歌》中,独孤彦云与独孤谋两人是父子关系,但史书中并无此记载。杜教授说:“据相关史料记载,独孤彦云是李世民秦王府中人,参与过玄武门之变,在诛杀李建成、李元浩的战斗中有功劳。史书上记载说是安康公主下嫁独孤彦云,所以很有可能独孤彦云与独孤谋为同一人,独孤为复姓,谋为名,彦云可能是其字。”
2、叛臣孙达是否是刺杀太子之人?印证:此人是杜撰的
据史书记载,李建成的旧部中并没有孙达此人。孙达是编剧添加的。
3、安康公主喜欢的慕一宽是否为窦义之子?
印证:两人恋情是杜撰,史书上无慕一宽此人
“窦义是唐代的一个大商人,历史中确有此人。”李教授说。而剧情中“慕一宽为窦义的儿子,安康公主喜欢上了慕一宽”一幕,史书中并没有记载,慕一宽此人也是编剧虚构添加的。
4、范兴是否是李世民身边的亲信
印证:范兴、迟德立等人均为虚构人物
至于剧中说范兴是李世民身边的大臣,但李教授称史书记载中并没有此人。还有迟德立也是虚构的人物,史书记载中并没有。
5、据史料记载,柴绍是李世民三妹的丈夫,太宗应该称呼柴绍为妹夫,而第50集11分17秒的时候,太宗对李恪说:“朕的这个姐夫(指柴绍)上了年纪,”
[情节篇]
1、李恪来到颉利营中,迫使颉利答应以出人意料的低价码放走被掳去的唐朝军民。阿史那云让父亲邀请李恪去家中做客,李恪以国事重过家事为由拒绝了邀请,阿史那云甚为失望。
印证:唐史学上没有这一段。
2、长安城中无粮,李世民让太子修渠运送粮食。
印证:史书上也没有这些内容。
3、颉利大军对长安形成合围,唐军援兵尚未到达。部署完兵力后,李世民秘将一包毒药交给太医孙和,叮嘱他颉利军如果攻进长安,就立即让自己最宠爱的妃子淑妃服下。
印证:李世民的淑妃是哪一位,历史上根本没有记载,纯属虚构。
4、武德九年夏,李世民欲行登基大典,镇守要塞泾州的罗艺起兵叛乱,这时北方草原统治者颉利得悉罗艺叛乱消息,决定绕道陇西小道偷袭长安。众部族首领各有所图,颉利的号令难以贯彻,无奈之下,他忍痛下令杀死违令夺取罗艺军粮的堂叔哥伦,震慑住了众人。
印证:这些在史籍上根本没有记载,全是编剧杜撰的。
[该剧的历史性错误汇总]
[服装、道具错误]
1. 李世民篇
“贞观之治”版太宗穿了冕服:“无旒,金饰玉簪导,组带为缨,色如其绶”“黑领、皂领”这一点比较符合《新唐书 舆服志》的记载,衣、裳、蔽膝上的“十二章”也隐约可辨,遗憾的是不够清晰,但至少可以看出日、月、星辰、黼、黻、山等纹。只是蔽膝的颜色与车服志里朱红色的记载略有出入;
而“长歌”版太宗就随和多了,不拘礼仪地穿了幞头便服。再说幞头,按唐代的习惯,穿幞头要搭配窄袖圆领袍衫,就像我们如今穿T-shirt会搭休闲鞋一样,但虽说看不到领子,但可以断定他外面穿了一件宋代流行的男式褙子(褙子算是宋代的正装)。好吧,就算里面穿了袍衫,但是那袖口的宽度还是赶上了宋代的时尚。
2.燕居篇:
贞观之治版李二郎穿金色圆领袍衫、黑色结式幞头;另一张穿了当时流行的胡服,小翻领配袍衫,这一身装束相当于今天的牛仔T-shirt,比较衬这陇右出身的阳光小伙。
长歌版李世民穿的是半臂?比甲?中袖褙子?特别是那顶拉风的展脚幞头——其实根本就是定陵出土的金丝翼善冠+两只耳朵(明代)。幞头,又称袱头,始创于后周武帝,后周以三尺皂绢向头后幞发,故称为幞头。其形式有圆顶、方顶之分,有软裹,硬裹之别。将巾的两脚系结在头上,另两脚则结于脑后并拢下垂,称之幞头脚。幞头脚开始不过是两根带子的剩余部分,质软而下垂,故名“垂脚”或“软脚”。后来将这部分加长,而有所谓“长脚罗幞头”,但仍然是软的。可是后来又产生了硬脚幞头,这种类型的幞头初见于神龙二年(702年)的章怀太子李贤墓石椁线雕人物。脚中除用丝弦骨外,也可以用铜丝或铁丝为骨,所以硬脚常翘起,故又名“翘脚”。思想保守的人士一般看不惯这种幞头脚。这种硬脚到了晚唐时仍有持非议者。因此,武德、贞观年间最为常见的还是平巾幞头、结式幞头、软脚幞头。
3. 冕服篇:
《新唐书•车服志》记载的天子十二章冕服如下:“大裘冕者,祀天地之服也。广八寸,长一尺二寸,以板为之,黑表,纁里,无旒,金饰玉簪导,组带为缨,色如其绶,黈纩充耳。大裘,缯表,黑羔表为缘,纁里,黑领、襟、襟缘,朱裳,白纱中单,皂领,青襟、襈、裾,朱袜,赤舄……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八章在衣;藻、粉米、黼、黻四章在裳。衣画,裳绣,以象天地之色也。”(需要提一句,唐代的礼官天子在“冕旒的有无”“十二章纹大裘冕是否必须不论啥季节都穿羔皮”的问题有过商榷调整)
严格说,海量使用明黄还是在清朝。二十四史的舆服志都很明白地写了天子祭服、朝服的配色:几乎一铲子“玄衣纁裳”——就是近似黑与红的搭配。长歌版大唐太宗不仅整天金黄幞头袍衫,还遍身金黄冕服地剑指苍穹大吼。
4.长孙皇后篇:
服装设计师一般都有明显的个人偏好,相比新《神雕》里服装那蝴蝶结狂热,长歌里的服装师本不算标新立异,他(她)不过是个立领爱好者罢了,可惜的是,他错误地参与了唐代的服装设计,于是乎,唐女突厥女,民女贵妇清一色立领……建议足下今后主攻明清。贞观之治中的发髻与发饰很有唐味,但唯一遗憾的是,妇女们都喜欢披发,可惜。此外,长孙皇后的礼服与壁画较接近。但于礼志上严格的场合性来看,仍不是很严谨。唐代后妃仍然延用周礼定制的“三翟”,但多加了一种“钿钗礼衣”。中国后妃的翟衣作为祭服、朝服,相等于帝王的冕服,可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在任何一部古装剧中看到过真正的袆衣、揄翟、阙翟这后妃“三翟”——除了韩国的宫廷剧。
再看长歌版长孙皇后衣着:大家可注意那两道华丽丽滴袖缘,中国历代服饰史资料告诉我们,那种宽阔华丽的滚边是清代中后期女装的特征,那时滚镶登峰造极,有“三镶三滚”、“五镶五滚”、“七镶七滚”,镶滚遍及襟袖摆缘处,有时下摆与大襟上还闪烁着水钻盘的梅花、菊花。袖上另钉着名晚“阑干”的丝质花边,宽约七寸,挖空楼出福寿籽样……之前的女装还从未对细节如此苛求过。
5.后妃篇
古装设计你可以标新立异,我都忍了,但是最关键的,涉及到文化禁忌的左衽能不能尽量避免?尤其是作为国家女性模范的后妃们。
6.公主篇:
,《长歌》中突如其来一位安康公主,非要和史书上类比,那倒是有几分高阳公主的影子,不过今天不讨论情节,不非议剧本,就说衣服——
高阳mm似乎内穿诃子裙,外披大袖衫。这种穿法实际的时代还要后推几十年。在初唐,女子穿小袖高腰襦裙比较多一点,上襦掖在裙里,就是《大明宫词》里小太平、小韦氏那装束。可参见左上图。唐代女服多对襟,但是交领依然不衰,但是我可以肯定,交领的开口不可能变成安康mm那种立体茶杯状,更不可能是——左衽。
7.皇子篇:
子曾经曰过:微管仲,吾披发左衽矣。然世风日下,公主左衽,皇子岂有不披发之理?长歌一剧一向以穿越闻名,服装穿越亦属司空见惯,而且两头穿。比如这位李恪皇子,作春秋时吴越发型,但是却戴了一顶宋代流行的折上巾,哦,是变奏版折上巾。
史上太子承乾的个性怪诞另类,两部剧中的演员形象还真有几分所见略同,尽管个性大相迳庭——差别之大,就像两部剧中李元吉的相貌一样。但显然长歌告诉我们,承乾的异服癖超过了我们的想象,他不仅穿了比甲,似乎还借鉴了清代流行的云肩?抱歉,总之是云肩嫁接在比甲上的感觉
8.朝臣篇:
如今的古装剧流行外面套纱,结果我们长歌里满眼都是飘飘的外氅+圆领衫,衣上也面与线的集合。而我就不明白了,看一段唐书舆服/车服志就这么困难么?
隋唐时期,通天冠服(24梁通天冠、大袖绛纱袍、白色中单、金玉带、黑舄白袜)为天子最隆重的朝服,远游冠服则为皇太子及亲王的最隆重朝服。远游冠十八梁、金博山不附蝉纹、其余与通天冠服相同,为皇太子所用。在《贞观之治》中,我第一次惊讶地看到了通天冠服,虽然不是绛纱袍,可惜的是我没有找到这样的剧照。
对于普通品官来说,朝服也很明确,车服志上记述说是进贤冠,就是明代梁冠的祖先。但是很多壁画、图轴中却看到了朝服之冠多为笼冠,就是漆纱笼巾,可参考章怀太子墓《礼宾图》,以及《贞观之治》。总的来说,《之治》中的朝服要理想的多,但是如果能用上“曲领”就更好,毕竟那种曲领也是那个时代的衣冠特色。
至于《长歌》中朝臣的那种制服冠,似乎也有原型,那是一种用于非正式场合的幞头。唐初采用平头小样巾,以后渐变高、变圆、变尖。《旧唐书•舆服志》说:“武德以来,始有巾子,文官名流,尚平头小样者。则天朝贵臣内赐高头巾子,呼为武家诸王样。”《新唐书•车服志》称“中宗又赐百官英王踣样巾,其制高而路,帝在藩时冠也。”可见,这种又高又圆的幞头至少也要在武则天母子登基以后了。对此剧来说,从初唐穿越至中唐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但是,穿衣好歹也分个场合吧。
9.盔甲篇:
我们知道,顶戴文化纳入舆服体系完全是清代的事情,仔细研读服饰史可以发现,华夏衣冠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恰如其分”,一直比较排斥夸张、拉风的造型。避雷针似的缨盔、往衣服前后贴字也是清代的事情。
10.建筑篇
我先承认我不怎么懂建筑,尤其是唐代建筑。不过印象最深的唐式建筑是青黑色的屋瓦、简单而粗犷的鸱吻、以及整体简朴大气的风格。唐代建筑最明显的特点斗拱硕大,于是屋檐会显得比较深远。因为我是外行,就本着最明显的东西说吧:就说这鸱吻,也叫鸱尾,是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原本老实地作鸱鸟嘴巴或者尾巴之形,而且也只在房脊角上鲜明相对,不过到了后来,鸱吻模样也和当初的鸱鸟样相去甚远了,唐中后期才开始向龙吻(吞脊兽)演变。家族也人丁兴旺,经常是“九脊十龙”,集成到最后的清式建筑,不论是庑殿顶还是歇山式建筑的房脊上,鸱吻都更加复杂,个头也小了。听说北大图书馆是仿唐建筑,鸱吻尾纹分明而没有吞脊兽的造型纹饰,这种造型如今在中国大地已经很难一见了,不过日本奈良等古都倒是有不少。看到资料说,《贞观之治》中专门为初唐风格搭建了建筑,而另一部浩荡的长歌,据说是拍摄于横店影视城的秦王宫,就是那个曾经拍了《荆轲刺秦王》《汉武大帝》《英雄》《无极》的地方……唉,连建筑都这样了,服装混着穿也没什么。两头穿越,容易么人家?
11、道具兵器。
好像一开始就看到了很多的戟。唐代不流行这种兵器。戟魏晋时就退出战场了,主要作为仪仗保留着。好像多次出现很多的弯刀。唐初不流行弯刀。唐初最流行的单兵配备的是直刃的横刀。(刀刃弯曲是贞观以后到开元年间逐步演变成的。偶去昭陵的几个陪葬墓看过。从贞观永徽时代死的李世民的大臣亲戚的陪葬墓的壁画来看,当时用的战刀都还是直刃的。)
步兵能射一百步,骑兵能射一百五十步。骑兵比步兵射的远一半。完全没常识。吴子牛最好去翻翻《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和《李卫公兵法辑注》。通常骑弓的射程只有步弓的百分之六十至七十。至于突厥强弩能射三百步就更加胡扯了。弩在中国的大规模应用正是中原部队相对于突厥人超前的先进科技的体现。
12、第一个镜头那把龙椅款式就不对。唐初皇帝是不可能坐椅子的(后时候还没有后代椅子样的东西)。那时候一般坐的东西称之为“床”,当然这个“床”不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床。那时的“床”也分很多种,比如有个称之为“胡床”的东西,其实就是现代的小马扎,当时部队行军打仗,很多士兵就要带上“胡床”。要学习当时人的坐法和坐具, 建议吴子牛看《贞观之治》。
[编辑本段]历史情节错误汇总
1、作为贞观年中国政治核心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貌似与大清朝的军机处没球区别,魏征一上来就被定义为了“谏臣”。
2、北宋以前,议政时宰相们是坐着的,十几年前的唐明皇,王冰出演的宋璟坐在皇帝面前悠然翘起二郎腿,长歌版的仍然是清宫式。
3、罗艺一张嘴便是“李世民手下都是乌合之众”。 罗艺不过隋末一割据幽州的地方豪强而已。也亏他竟然能对一群征战天下的谋臣猛将说出乌合之众这四个字。何况罗艺刚被李渊下了大牢,放出来没多久。(罗艺入朝之前是幽州的头头, 被李渊下狱之后放出来去的是泾州,叛逃之后采去的豳州,不是幽州。豳州在陕西,幽州在河北)
4、罗艺太强悍了,李世民都送子入质。居然把自己的嫡长子拿去入质。挑个人质去罗艺哪里的时候,就好像要亡国了一样。
5、李恪竟然在武德时代就已经成年了。武德九年李恪7岁。李承乾原来是个半白痴。而且同样在武德时期成年了。更搞笑的是两人还能在武德九年就开始争夺储位。
6、长孙皇后成了怨妇?这个就不用说了吧。
7、吴子牛的片中长孙无忌同志简直是无产阶级代言人哪。这思想觉悟不是一般的高。但是这位不学无术的吴子牛先生肯定不知道,长孙家族是北魏拓跋氏正宗的嫡系,北朝的上等门阀贵族。唐代贞观一朝,有宰相数十人,而以庶族平民入居相位的,只有马周一人(徐世绩虽然土匪出身,不过早已入籍宗正,不能算平民了,再说他们家本来也是大地主土豪)。除此之外,其他所有贞观朝的宰相,全部出自门阀世族。(魏征的家世稍微可疑,不过人家也好歹号称和魏收同族啊。不过说了也没用,魏收是谁,吴子牛估计也不知道。)
8、祖宗。封德彝左一个有违祖宗家法, 右一个有违祖宗家法。这老头大概还当自己在演辫子戏吧。
这电视太多地方不尊重历史, 我都懒得说了,你就把它当电视看,前晚别当成真正的历史看
7,安康公主怎么死的
安康公主历史上确有其人,但是史书上对她的记载只有一句话:安康公主 ,唐太宗第十四女,下嫁独孤某。 而〈贞观长歌〉中安康公主的原型其实一部分来自唐太宗的另一个女儿高阳公主,她才是唐太宗最宠爱的女儿。
以下为电视剧《贞观长歌》关于安康公主的演绎情节: 李世民爱女安康公主爱情之曲,波澜起伏,一咏三叹,令人荡气回肠。安康公主与商人之子慕一宽的美好初恋在皇权势力的干预下无果夭折。为了大唐社稷她远嫁北方,又遇阴谋算计死里逃生。安康公主最后听从了父皇和母后(嫡母长孙皇后)的安排,嫁给了自己还爱不起来的大功臣独孤彦云之子独孤谋。历经风风雨雨之后,安康公主走向成熟,成为了父皇治国安邦的知音。
附:高阳公主其人其事 高阳公主是太宗最宠爱的女儿,在她十五岁的时候,李世民就精心挑选了宰相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作她的驸马。 但是房遗爱虽然是当朝宰相房玄龄的儿子,却一点也不合高阳公主的胃口。公主喜欢的是温文儒雅的书生,对这位高大雄壮的驸马是一百个不满意。洞房花烛夜之后,房遗爱就再没有被宣进公主闺房的机会了。 婚姻不美满的高阳公主,唯一的消遣,就是纵马郊外,游山玩水了。而担着个驸马虚名的房遗爱,当然也不得不陪伴在左右。就在一次出猎的途中,豆蔻年华娇美任性的高阳公主遇到了当时不过二十出头、文雅俊秀的辩机和尚。 这位辩机,虽然正史没有详载,但是从其它的一些资料上,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凡的出家人,自小就好学发奋,品行高洁,十五岁正式出家为僧,师从道岳法师。贞观19年正月,玄奘大师求经归来,奉旨在弘福寺主持翻译取来的经文,辩机以渊博的佛学、飞扬的文采、出众的仪容,被玄奘法师选中,参与撰写青史巨著《大唐西域记》。这年,辩机只有26岁。
我们无从知道辩机和高阳公主是怎样相遇的。只知道十七岁的公主和二十岁的辩机从此一见钟情,一个忘了皇家身份,一个忘了佛家戒律,如胶似漆地痴缠在了一起。而空头驸马房遗爱,不知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思,一直在为公主和辩机遮掩此事。甚至还常常出面将辩机召入府中,自己亲自为这对偷情的人儿做放哨的卫兵。当然,房遗爱的忠心耿耿也得到了高阳公主的报答。公主容许他与府中的侍女明来暗往,还常在太宗面前为他说好话。这对奇异的小夫妻因此倒也相处得和睦。 时间过得飞快,几年过去了,公元645年,玄奘取经回到咸阳,在举国选拨译经人的考核中,辩机被选中了,成为九名译经僧人中最年青的一个。(实在忍不住要说,高阳公主的眼光实在是相当的不错。)作为译经人,辩机将要去弘福寺长住。临别的时候,高阳公主将自己的玉枕送给情人,让他带在身边。灾难就随着这个玉枕,被带进了弘福寺里。 在两地相思的几年里,高阳公主和房遗爱倒也相处得平平安安。648年夏天,宰相房玄龄去世了。他的长子房遗直继承了父亲的爵位。高阳公主一向讨厌这个大伯,便要驸马房遗爱与哥哥分家。房遗直不肯分出家产,还将房遗爱痛骂了一顿。高阳公主大怒,便跑到皇宫里,对父亲唐太宗告房遗直的状,说他常对皇帝口出怨言,心怀不轨。太宗调查之后,发现是高阳公主任性胡为,不禁大为恼怒,将她训了一顿。 转眼到了649年的冬天。负责治安的官员抓住了一个小偷,从小偷的住处搜到了一只镶满珠宝的玉枕。小偷承认,自己是从弘福寺辩机和尚的住处偷来这只价值连城的玉枕的。所有的人都对着这只玉枕发愣了:这实在不象是该在和尚禅房里出现的物件。负责纠察的官员一番彻查之后,才得知,这只玉枕,乃是高阳公主私赠辩机的。这是一件极大的丑闻,谁也不知道案情报至皇帝那里会有什么后果。但是事已至此,办案的人也捂不住了,只得斗胆将奏本送交到太宗的案头。 唐太宗看到这本奏章,想到高阳公主一而再、再而三地丢自己的脸面,不由恨得牙齿发痒。太宗立即下令,腰斩辩机,高阳公主身边知情不报的侍女们也统统处死。并且下令,再也不许高阳公主进宫。
四载相思,等到的却是这样一个噩耗,高阳公主魂飞魄散,奔到皇宫门口,想要向父亲求情,当她发现自己再也无法进入宫门的时候,顿时昏死过去。辩机很快就被施以腰斩的的酷刑,高阳公主也被禁锢在公主府里,没有了行动的自由。然而,此时唐太宗自己的人生也走到了尽头。几个月后,就在这年的初夏,五十一岁的唐太宗死了。 高阳公主恨透了自己的父亲,她恨他为什么要多活这半年?如果他能早死半年的话,自己的心上人就不会如此痛苦地死去,成为父亲笼络大臣的牺牲品。自己那些情同姐妹的贴身侍女,也不会莫明其妙地冤死。
为太宗送葬的时候,高阳公主连一点悲哀的表情也没有。 不久,高宗李治登基。恢复了自由的高阳公主,行为开始疯狂起来。她派人四处去寻找俊俏的年青和尚,专与这些和尚寻欢作乐。 高阳公主更是和新皇帝李治作对,因为长孙无忌的插手,与高阳公主一向感情深厚的吴王恪,虽然是太宗所有儿子里最有君王之气,还是牺牲在政治权力中。于是,她开始涉足政事,联络了好几个对李治不满的公主驸马,密谋叛乱,要改立叔父李元景为帝。 还是那位与高阳公主不和的房遗直,他打听到了高阳公主夫妇的秘密,将讯息报告给了新皇李治。一场血腥的家族屠杀开始了。 公元653年的春天,以房遗爱为首的三位驸马被处斩,高阳公主与巴陵公主以及叔父荆王李元景被勒令自尽。被逼自尽的时候,高阳公主大约在二十七八岁的年龄。一束白绫,就是这位公主最后的结局。
8,为什么安康公主最后嫁给独孤谋
由于安康公主是皇家成员,慕一宽是普通商人,但其实上慕一宽是前朝隋代的淮南王子,但是因为封建帝制,前朝公主可以活下来,但是前朝王子王孙却要幽禁或杀之。慕一宽因为义父窦乂才得以活下来,长孙皇后为了皇家颜面禁止安康和普通商人通婚,所以要求窦乂赶紧让慕一宽娶另一个商人之女紫彤。安康没办法,只好嫁给了独孤谋,因为独孤谋是军队里的人,他第一个登上恶阳岭,有军功。所以名正言顺,安康不服气,只能这样,在新婚之夜慕一宽出家为僧,后来安康找到了慕一宽,慕一宽逃避安康所以自己演戏,假装自己已经死了,但是安康却认为是独孤谋杀了慕一宽,所以安康开始时与独孤谋的关系不是很好,到了本电视剧最后,安康在悼念李承乾时,偶然在寺院中看见慕一宽,这才相信独孤谋没有杀了慕一宽,而是慕一宽杀了自己。所以安康有一句话对慕一宽说:“你已经不是凡人了,却还记得凡间的这个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