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是按什么记事的?,《春秋》的记事方式是什么样的?
本文目录索引
1,《春秋》的记事方式是什么样的?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比如公元前720年2月22日发生了日全食,《春秋》隐公三年这样记载:“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日有食之”即日全食,是为所书之事。事发生在“己巳”日,即初一,这就是所谓“以事系日”,日属“王二月”,月前冠以“王”字,表示周历,此谓“以日系月”,月又属“春”之时,此谓“以月系时”,春又在鲁隐公在位三年时,此谓“以时系年”。按岁时月日为序来记事,优于甲骨卜辞、铜器铭文的时间排列顺序,既说明了此事件发生的时间,又说明了与彼事件的相互时间关系,给历史记载以明确的时间概念,明确了史实的发展过程,把历史记载引上了真正科学化的轨道。《春秋》就用这样的方式,以鲁国为主体,兼及他国,记事清晰地显现了时代背景,揭示出同一时代此一史实与彼一史实之间的逻辑联系。此体例属于伟大创举。其内容、叙事、语言都较《尚书》之文具有新的特点。
2,简述《春秋》的记事特点
《春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相传孔子按照自己的观点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评判,并选择他认为恰当的字眼来暗寓褒贬之意,因此《春秋》被后人看作是一部具有“微言大义”的经典,是定名分、制法度的范本。并且,在史书和文学作品的写作上,也对后人产生很大影响。史学家从中领悟到修史应该有严格而明确的倾向性,文学家往往体会了遣词造句力求简洁而义蕴深刻。
3,《春秋》是按什么记事的?
春秋是编年体史书,所以是按时间顺序来记事的。具体说是按鲁国国君年号顺序记事的。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是由鲁国史官记录大量当时本国诸侯,大夫,国人等失礼非礼之事;鲁国史官也会收集其他诸侯国公侯大夫等失礼非礼之事,会记录诸侯国公侯间大夫等间书信内容,比如晋叔向与郑国子产关于铸刑书的书信,其中记录了齐国史官因为保持真实记录而被杀掉的事件等等。 现存《春秋》,从鲁隐公记述到鲁哀公,历十二代君主,计二百四十四年(依《公羊传》和《谷梁传》载至哀公十四年止,为二百四十二年,《左传》多二年),它基本上是鲁国史书的原文。 扩展资料:在每一季的开始,一般要写“春”到“冬”四季的季节。古时历法先有春秋,后分冬夏二时。因此把国史记载叫做《春秋》,这可能是“春秋”作为史书名的来由罢。 《春秋》所记,是二百四十多年的春秋各国大事,现所存全文,不过一万六千多字,但据曹魏时的张晏和晚唐时人徐彦引《春秋说》,都说是一万八千字(张说见《史记·太史公自序·集解》引,徐说见《公羊传·昭公十二年疏》引),可见《春秋》原文,从三国以后脱露了一千多字。很多大事漏记。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
4,《春秋》是按什么记事的?
《春秋》的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比如公元前720年2月22日发生了日全食,《春秋》隐公三年这样记载:“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日有食之”即日全食,是为所书之事。事发生在“己巳”日,即初一,这就是所谓“以事系日”,日属“王二月”,月前冠以“王”字,表示周历,此谓“以日系月”,月又属“春”之时,此谓“以月系时”,春又在鲁隐公在位三年时,此谓“以时系年”。按岁时月日为序来记事,优于甲骨卜辞、铜器铭文的时间排列顺序,既说明了此事件发生的时间,又说明了与彼事件的相互时间关系,给历史记载以明确的时间概念,明确了史实的发展过程,把历史记载引上了真正科学化的轨道。《春秋》就用这样的方式,以鲁国为主体,兼及他国,记事清晰地显现了时代背景,揭示出同一时代此一史实与彼一史实之间的逻辑联系。此体例属于伟大创举。其内容、叙事、语言都较《尚书》之文具有新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