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化缘什么意思,“化缘”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索引

1,“化缘”是什么意思?

本来是指佛、菩萨、高僧等在世间示现的教化因缘。释迦牟尼与我们这个世界和众生“有缘”,一生教化不懈,就是他的“化缘”。又如唐·白居易《上弘和尚石塔碑序》说“随顺化缘,故坐甘露坛而誓众,主盟者二十年。”这是高僧的化缘。俗亦称僧侣乞食为化缘。如宋·洪迈《夷坚志》卷一谓:“元晖,近村王大子也,即作僧,为街坊化缘。”原来,佛门僧侣比丘,意为乞士,也就是以乞食为生的人。佛教戒律谓:僧侣为了维持生命而乞食,便是“净命自居”,可以“省事修道”,“破一切骄慢”。僧侣募化乞食,广结佛缘,故称化缘。推而广之,为了佛事而举办的一切募化活动,也叫化缘。(李明权)

“化缘”是什么意思?

2,化缘什么意思 和尚为什么要去化缘

化缘,佛教术语。佛教认为,能布施斋僧的人,即与佛门有缘,僧人以募化乞食广结善缘,故称化缘。还可以指为了佛事而进行的一切募化活动,不但指乞食。本义是佛、菩萨高僧等示现教化众生的因缘。所谓化缘,乃指化度的因缘。
化有教化和募化两种意义。缘是机缘,简称化缘。所谓教化,是演说三藏(经律论)的义理,使众生依法修行,必能离苦得乐,转凡成圣的意思。至于募化,是佛住世时,为了降伏出家众的贪心而建立的,凡出家人的生活所需,完全由在家信众供养结缘,这样可以减去许多无谓的烦恼而安心办道,了脱生死。而在家人,利用这供养的方便,可以广结善缘。法华经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由此可见,我们要远离诸苦,必须戒贪,才是根本办法。而布施供养,是戒贪的具体表现。

3,为什么佛教里有化缘的习俗?

其实这可能是某些人的理解错误,化缘,很多人都误会为化斋,古代佛教徒,尤其是外出的行脚僧,行地哪里,便于哪里行乞,形似乞丐,故名化斋。因为出家人不私自收人钱财,这在佛教是明文规定的。所以他们也得吃饭,再者只要一些饭菜,故名化斋。而化缘的化,是指度化的含义。佛教佛陀的小乘教理把一切分成缘起缘灭两大类,针对于此,人修行的过程就分四步,识缘,结缘,随缘,化缘。化在此当度化讲。即是了缘,灭缘的意思,也是指此时是该出世间了。

4,化缘是什么意思?

化缘,佛教术语。佛教认为,能布施斋僧的人,即与佛门有缘,僧人以募化乞食广结善缘,故称化缘。还可以指为了佛事而进行的一切募化活动,不单指乞食。本义是佛、菩萨高僧等示现教化众生的因缘。所谓化缘,乃指化度的因缘。 扩展资料: 化缘一词,本来是非常庄严的。本义是佛、菩萨高僧等示现教化众生的因缘。化缘,就是指化度的因缘。比如《法华经》中说,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即为众生开佛之知见,示佛之知见,使众生悟佛之知见,入佛之知见。开示悟入,即为化缘,就是化度众生的因缘;教化众生,帮助众生渡生死大海,便是化缘。 以众生有受教的因缘,所以诸佛菩萨即现世说法,所谓因“缘”而来世间,缘尽而去。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有一句话:“如来化缘斯毕,垂将涅盘。”《景德传灯录·第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吾化缘已终,当归寂灭。”这里的化缘,就是指化度众生的因缘。

5,化缘什么意思?

化缘,佛教术语。佛教认为,能布施斋僧的人,即与佛门有缘,僧人以募化乞食广结善缘,故称化缘。还可以指为了佛事而进行的一切募化活动,不但指乞食。本义是佛、菩萨高僧等示现教化众生的因缘。所谓化缘,乃指化度的因缘。
化缘一词,本极庄严,比如释迦世尊,是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此一因缘,即为化缘,即为化度众生的因缘;教化众生,渡过生死大海,便是化缘。如来入灭之时,还说:“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也就是说:佛为化缘而来世间成佛,佛虽入灭,化缘未绝。此一尚未完满的化缘,有待后世的佛子来继续完成。   佛因化缘而现,佛子亦皆有其化缘,故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杂事》卷五中有如此的记载:“时舍利子,为‘化缘’故,便往婆罗门家,频频到彼。夫妇皆来,请受三归五戒,”后来并将他们的儿子,舍给舍利子出家为侍者。又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四三中亦有如此的记载:“邬陀夷观知彼妇,‘化缘’时至。持衣钵,到彼家……因为说法,便获初果。”   因缘这样东西非常微妙,如果往昔生中未曾结过佛法的缘,即使遇到佛陀,佛陀也无可奈何;佛陀是大觉智人,但亦无法化度一个无缘的人,所以在佛陀时代,有很多不受佛度的人,竟在佛的弟子面前接受了化度。因此,佛及佛的诸大弟子,每见一个可度的人,往往总在事先以神通观察,先看他的化缘属谁,便由谁去化度。   现在,每一谈起化缘,总会联想到募捐上去。出家人化缘募款,往往是为起庙。这一观念,本来也与教化因缘是一样的。在佛陀时代,除了佛陀,其余的大弟子们为了僧团的四事——衣、食、卧、具、医药,也曾向在家人去劝募;有时为了住的问题,也会劝募。但他们很少向老信徒动脑筋,他们是向未曾信佛的人施于方便的教化,当其接受了教化,归依了三宝,甚至证得了圣果之后,自然会来大力施舍的,所以在佛时的许多精舍,多数是由一人独捐的。   这在中国以前,大陆上的许多大寺院,由一人独捐而建者也不乏其例。故在大陆上也有一种极其良好的古风;有些出家人为了要在某地兴建或重建一座寺院,便向当地的首富着手,即使是不信佛教,也要设法来感动他,教化他;往往是用苦行感动的,比如风雪之夜,赤足踏雪,敲着木鱼,唱着佛号,终夜不息。有的连续数年,才能使之受化,一旦受化之后,那就成为虔诚的大力护法了。如此的化缘,始可称为真正的化缘

6,为什么和尚要去化缘

和尚为什么要去化缘?有人不理解:寺院有人修,香火有人供,和尚敲敲木鱼撞撞钟、念念经文,就行了,还要出来化缘作啥?似乎僧人只是佛前的看门人而已,错啦!佛、法、僧是三宝,僧,就是如法修持,以戒为师,弘宗演教之宝。也就是说,和尚不应仅在寺庙内持戒修行,更要苦行结缘做功德,化缘,体现了佛法的积极因子在内的。怎么说呢?众所周知,佛法的核心是缘起和因果,人有六种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一切的恶,由此起,一切的善,亦由此不能行,尤如有人因“贪”而制伪售假,有人因“疑”而失去令自己欢心愉悦的宝物,等等。。。。。消除这六种烦恼,方可做到佛法教义所说的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但每个人对佛法的感悟程度不同,需要予以“点化”,有的甚至还需要作“起蒙之学”,这就是佛家所说的“度”,化缘不是乞讨,如果说布施是一般人在主动接近佛,那么,化缘就是僧人寻求与一般人的互动,从而一起接近佛,化缘是请你作一次情愿的而不是勉强的布施,让你感觉到,做力能所及的善事时的愉悦,那么,你就向佛的境界进了一步,有了一次愉快的经历,你见到需要你帮助而你又能够给予帮助的人,他即使不是僧人,相信,你也会伸出友善的手,给予帮助,这就是“功德”,积小成大,自然升华,化缘,就是让人明白:信佛不仅仅是烧香拜佛,敬神灵而不作奉献,是无益的。


当然,得到布施的僧人也是愉快的,经云:善男子,我庄严佛士,于尔劫海中,未曾一嗔,求,一切缘,度,一切缘。。。。。。昔日地藏菩萨发宏愿度尽地狱之鬼,因而成佛。一个真正的和尚,没有工资和社保的保障,化缘不单单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但也不能常常向乐善好施的施主们化缘,要更多地向未曾谋面的准施主们化缘,通过这样的互动行为,无形中拉着准施主们与佛结缘,培育的是一种“真、善、美”的心境和环境,这样的行为,我称之为“扬善”,是一种功德,能持续地外出化缘,是一位理解佛教经义并积极弘扬佛法的真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