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汤蹈火的主人公是谁,赴汤蹈火的主人公是谁
本文目录索引
1,赴汤蹈火的主人公是谁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此犹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嵇康,字叔夜,谯国铨(今安徽宿县西)人。他曾与山巨源(山涛)等七人一起游于山林,被称为“竹林七贤”,司马氏专权后,嵇康不满司马氏的统治,隐居山阳,而山巨源后来在司马氏朝廷中做了官,嵇康从此看不起他。山巨源由吏部侍郎升散骑常侍时,想请嵇康出来代理他原来的吏部侍郎官职,遭到了嵇康的坚决拒绝。
不久,山巨源收到了门人递上的一封信。拆开一看,是嵇康给自己的一封绝交信。他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信中嵇康列举老子、庄子、柳下惠、东方朔,孔子等先圣,说自己“志气可托,不可夺也”。
接着又写到自已倾慕尚子平、台孝威(后汉隐士),不涉经学,淡泊名利。信中表示他蔑视虚伪的礼教,公然对抗朝廷的法制,以禽鹿作比,鹿很少见有驯育服从的,大的如果羁绊、束缚它,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赴汤蹈火,也不在乎;哪怕是用金的马嚼子来装饰它,拿佳肴来喂它,它还是思念树林、向往草地的。以此表示如果司马氏请他做官,他就会像野性难驯的糜鹿“狂顾顿缨,赴汤蹈火”。表达了坚决不在司马氏政权中任职的决心。由于嵇康时常发表一些讥刺朝政和世俗的言论,司马氏统治集团对他十分忌恨。
景元三年(262),曾经受到嵇康奚落的司隶校尉钟会,以言论放荡、毁谤朝廷等罪名对嵇康横加诬陷。嵇康被司马昭下令逮捕入狱,不久便被杀害。
2,赴汤蹈火的故事
1、故事1 东汉末年,刘表占据着荆州,手下的官员韩嵩劝他投降曹操。刘表没有同意,他要韩嵩到许昌探听一下曹操的虚实,以图有机可乘。韩嵩表示,就是让我去跳滚烫的水池,去走熊熊烈火,我也决不推辞。 2、故事2 嵇康,字叔夜,谯国铨(今安徽宿县西)人。他曾与山巨源(山涛)等七人一起游于山林,被称为“竹林七贤”,司马氏专权后,嵇康不满司马氏的统治,隐居山阳,而山巨源后来在司马氏朝廷中做了官,嵇康从此看不起他。 山巨源由吏部侍郎升散骑常侍时,想请嵇康出来代理他原来的吏部侍郎官职,遭到了嵇康的坚决拒绝。 不久,山巨源收到了门人递上的一封信。 拆开一看,是嵇康给自己的一封绝交信。他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信中嵇康列举老子、庄子、柳下惠、东方朔、孔子等先圣,说自己“志气可托,不可夺也”。 接着又写到自己倾慕尚子平、台孝威(后汉隐士),不涉经学,淡泊名利。信中表示他蔑视虚伪的礼教,公然对抗朝廷的法制,以禽鹿作比,鹿很少见有驯育服从的,大的如果羁绊、束缚它,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赴汤蹈火,也不在乎。 哪怕是用金的马嚼子来装饰它,拿佳肴来喂它,它还是思念树林、向往草地的。以此表示如果司马氏请他做官,他就会像野性难驯的麋鹿“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表达了坚决不在司马氏政权中任职的决心。由于嵇康时常发表一些讥刺朝政和世俗的言论,司马氏统治集团对他十分忌恨。 景元三年(262),曾经受到嵇康奚落的司隶校尉钟会,以言论放荡、毁谤朝廷等罪名对嵇康横加诬陷。嵇康被司马昭下令逮捕入狱,不久便被杀害。 扩展资料: “赴汤蹈火”主人公: 韩嵩,字德高,义阳人。少时好学,虽贫而不改易其操守。韩嵩知世将乱,故不应三公之命,只与同好数人隐居于郦西山中。黄巾乱起,韩嵩避难南方,刘表逼其以为别驾,转从事中郎。 刘表郊祀天地,韩嵩正谏不从,渐见违忤。后又奉使到许都见曹操,以观虚实。韩嵩回来后,深陈曹操威德,请刘表遣子入质。 刘表疑韩嵩反为曹操做事,大怒,欲杀韩嵩,然而刘表之妻蔡夫人劝谏道:韩嵩在荆楚地区很有声望,况且他说话坦率,诛杀他是没有理由的,刘表又考杀韩嵩之随行者,知韩嵩并无他意,方才止息。荆州平,韩嵩有疾病,就在所拜授大鸿胪印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赴汤蹈火
3,赴汤蹈火的成语故事
赴汤蹈火
赴汤蹈火这个成语的背后竟然隐藏着这样的一个故事:这句成语出于《汉书•晁锗传》。
晁错,西汉初颍川人。
他本来是个学者,时,任太常掌故,曾根据伏胜的口诵,记录和整理了失传的《尚书》。
后又调任为太 子的家令,众人称赞他满肚子学问,叫他智囊。
太子即位为 以后,晃错的威望更加高了,任街史大夫,权力在百官之上。
他提出的意见,没有不采纳的。
当时,分封各地为王的刘家子弟,如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卬等等,都渐渐不服朝廷,各自形成独立王国。
晁错便向汉景帝建议削减他们的领地,加强中央的统治,防止叛乱。
吴、楚各国对晁错因此深深怀恨。
晁错的父亲听到这个消息,急得从颍川老家赶进京去,对晁错说:皇上和各地诸王都是亲骨肉,你哪里管得了他们之间的事儿?晁错说:虽然如此,可是我要是不管,刘家的天下就要保不住了。
晁错的父亲气愤地说:你只知道保住刘家,就不顾我们晁家了吗!晁错的父亲,回到家里就服毒自杀 了。
后来,吴楚七国叛乱,汉景帝为了缓和危局果然把晁错处死了。
晁错对西汉王朝,确实算得是忠心耿耿了。
他生前曾上书三十篇,提出了许多有关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和重要建议,可是结果却落了这样一个悲惨的下场。
他在一次建议中,主张鼓劢将士,保卫边疆,说道: 能打胜仗或坚守不退的,应该适当升级;能攻破敌人城池和阵地的, 应该给予奖励;这样才能使将士们赴汤蹈火,甘愿冒着敌人的利箭和石炮,甘愿奔人流汤烈火,奋不顾身去为国家拚命!
4,卧薪尝胆、破釜沉舟、江郎才尽、赴汤蹈火、鹤立鸡群、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谁啊????
南柯一梦(淳于棼) 东施效颦(西施) 赴汤蹈火(嵇康) 江郎才尽(江淹)
投笔从戎(班超) 鹤立鸡群(嵇绍) 负荆请罪(廉颇) 杀妻求将(吴起)
凿壁借光(匡衡 ) 完璧归赵(蔺相如) 指鹿为马(赵高) 纸上谈兵(赵括)
精忠报国(岳飞) 闻鸡起舞(祖狄) 入木三分(王羲之) 鞠躬尽瘁(诸葛亮 )
卧薪尝胆(勾践) 破釜沉舟 (项羽) 乐不思蜀(刘禅) 图穷匕见(荆轲)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元景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行不多义必自毙(太叔段)
5,赴汤蹈火是不是动作描写
赴汤蹈火
【近义】出生入死
【反义】贪生怕死
【释义】赴:走往;汤:热水;蹈:踩。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出处】《汉书·晁错传》:“故能使其众,蒙矢石,赴汤火。”晋·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用例】有三个人,义胆包身,武艺出众,敢~,同死同生。(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