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人性论,先秦儒家,从孔子、孟子再到荀子,其人性论发生了哪
本文目录索引
- 1,先秦儒家,从孔子、孟子再到荀子,其人性论发生了哪些变化?
- 2,孟子关于人性论和道德观的基本观点
- 3,孟子人性论的观点是性善说吗?谁是性恶说? 说一下各个学派的人性观点
- 4,孟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 5,孟子关于人性论的四中观点是什么?
- 6,大学生学习孟子人性论思想作用和意义
- 7,如何评价孟子的性善论?
1,先秦儒家,从孔子、孟子再到荀子,其人性论发生了哪些变化?
在孔子在春秋末期人人之间没有仁,但还讲义。所以孔子重点讲人。
到孟子,战国早期人心更乱了,战争更加频繁,连义都不讲了,所以孟子主讲“义”
到荀子就更乱了,杀人盈城,杀人盈野。荀子这时候为了让人认识人的恶,因此主张性恶论。揭露人恶的一面,主张人要后天的修习来改变。因此,他主张直接以“礼”来约束人的行为。
其三人的方式虽有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构建一个有礼的国家,人人安居乐业,国与国没有战争。
2,孟子关于人性论和道德观的基本观点
孟子宣传性善论,认为人皆有四心。提出仁、义、礼、智的道德观。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 扩展资料: 孟子以“仁政”为根本的出发点,创立了一套以“井田”为模式的理想经济方案。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要求封建国家在征收赋税的同时,必须注意生产,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样财政收入才有充足的来源。 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孟子还提出重农而不抑商理论,改进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这种经济观念在当时是进步的。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对后世确立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治国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指导意义。
3,孟子人性论的观点是性善说吗?谁是性恶说? 说一下各个学派的人性观点
性善论与性恶论战国中期的孟子认为,人的本性,生来就是善的。生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也是善的萌芽,由这些萌芽产生了仁、义、礼、智四种道德——“非由外烁我也,我之固有也”,那些不善良的人,不是本性的问题,而是受了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使之不能体现人类的本性而已。
战国末期,荀子提出了另外的人性的观点,他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的本性是恶的,人的关于善的品德是后天人为的。荀子讲的性,是人生来就具有的本能,即人生来就有耳目之欲,声色之好。“饥而欲食,寒而欲衣、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这些本能如果不加以节制,就会发生争夺、残杀,造成社会混乱。正是因为意识到人性本恶,所以要化性起伪,以礼义教化,以法律约束,这样人性才可得到改造,社会由此才会治理好。
4,孟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孟子的思想主张: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扩展资料: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称为"亚圣"。 《孟子》一书,在汉代就被认为是辅翼“经书”的“传”,和孔子的《论语》并列。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性是善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
5,孟子关于人性论的四中观点是什么?
孟子首先提出“性善论”。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人之善性是先天所具有的,是人本性所使然。 孟子进一步提出“仁政”主张,认为“仁政”就是要“以德服人”,而不是“用力服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所以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国家管理者把这种爱惜别人的心情来实施爱惜别人的政治,那么“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它强调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运用道德的教化,从人的内在因素中去提高人们的自律性,使各方面和谐统一,达到管理的目的。 扩展资料 孟子强调人在事实上“为不善”只是外因使然,不足以否定人对“善”有固有的趋向。就像水,虽然在外界情势的作用下“无分东与西”,但其“就下”的趋向是不变的。因此,“性”所指涉的人或事物的发展趋向就不仅是自发的,更是固有的。 所谓“固有的”,尤其是指它虽然可能被外在环境即“势”的力量所压制,但不能消灭。只要“势”的阻力衰减,人或事物就会再回到“性”的趋向中。这样看,告子用“性”指谓的就不是真正的性,而是事物受外因作用的可塑性,也就是环境或“势”所造成的性状。
6,大学生学习孟子人性论思想作用和意义
孟子人性论对当代教育价值
孟子人性论主要包括性善、向善、善几环节其宗旨通过道德教育使人们能够天把四端发展成四德现代德育性善论影响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完善了道德教育目标、功能与道德教育模式使受教育者接受德育背景下终身运用德育去完善自我善端
充满智慧儒家哲学思想蕴涵着丰富道德教育思想用其自身独特魅力现代德育奠定了稳定根基并引领着现代德育趋于完善性善论——仁、义、礼、智四德从古至今诠释着宗旨即构建理想人格过程德育必定发挥着其自身价值与意义当施教者道德教育过程何让受教者形成自我教育意识直现代德育工作者反思问题
、性善论析要
《孟子·公孙丑上》指出:无恻隐之心 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人性四德现代道德教育找了人之教化理论基础
() 人向善与行善动机
孟子认人性具有先天善端所谓人性之善也犹水之下也人无有善水无有下显人作体具有善端种善端只过处于道德心理萌芽状态还具有仁、义、礼、智道德品质体人只有经过体主观努力其仁、义、礼、智四种善萌芽才能成真正人孟子性善论继承了孔子人性论提炼了人性善本性突出了人与生俱来有向善秉性
孟子倡导人之本质根植于善同时也证实了教育体发展必要条件对于每降临世界上生物人来说成人之前必先成才人有双重生命父母里遗传生命物质基础; 人要成真正人 还要经历二次生成———人之道即成人人有向善根基上进行必要道德教育才能激发内心主观行善心理情感行善了功名利禄而出于体主观善端
(二) 人善意义
孟子人性论论证了人成人历程具有向善本性与行善主观意愿对人善端肯定同时也论证了成才必要条件———善人之所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虑而知者良知也孟子对人良知良能品性论证提出仁、义、礼、智等普遍道德准则自外强加于人而源于人内生发于人善良本性而孟子通过圣贤人格告诫人们善端没有给予积极保存必会受外界影响而逐步消失内圣外王高尚品质善拓展善端结也肯定了人们善实现自我价值当《孟子》又言圣人与我同类;曹交问曰‘人皆尧舜有诸’孟子曰:‘’圣贤人格被人类赋予了极致性与神秘性看似遥及学而至之言论 又激起了人类挑战自我志向人之四端体现出人具有先天成德天赋孟子认定唯有向善动机与善能力才能扩充人善端人从自人转变成社会人全依赖于求真向善与粹美思想教育 也人生存之际锤炼人格必经之路所 孟子强调了人内求外修同时莫忘教育重要性人只有接受教化过程才能体会真、善、美真正价值之所
二、现代德育善体验
孟子看来良心内本质人们外德行根源万善本源人性和道德完善有待于天学习和努力与善性扩充和培养国传统德育模式性善论指导下强调教师教化德育作用而现代德育受性善论影响倡导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德育模式
() 性善论指引下现代德育目标
理想德育目标应学圣贤 即用君子人格来实现性善论依据人所固有善性而进行教育现代德育目标亦把握道德存能性通过人内自觉和外修养把能善性转化现实善性争取使每人道德修养方面享受人人平等待遇倡导人们按照理想人格: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要求自己若要成尧舜之人必须达内精神与外言行举止统境界孟子对道德主体人本关怀观预示着社会对人道德要求必须尊重并满足人精神生活包括道德生活内需求提升人道德理想、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学校道德教育也只有侧重挖掘和激发学生内善良愿望充分发挥良心道德调节功能被动教育形式转化主动性、自觉性体活动才能终实现人全面发展达终身教育目
(二) 性善论影响下现代德育功能
性善论教育史来第次从理论高度上对人自身本质加认识和阐述现代教育思想从施教者和受教者两方面探究出人善之本性 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基本条件教师本着善品行学生树立了榜样;学生善之本规划了其发展进程学生本着善之端人教化使其得拓展;本着善之根自我教化实现自我价值道德生活起点并零儿童从开始道德生活主体设想倘若教师教化过程体会学生内具有思而虑良知和学而能良能善端;学生受教过程体会自我向善意愿和善能力也许德育实效性能真正得实现孟子四德与五常国传统文化注入了种道德意识、伦理精神扩充善过程正构建人与社会和谐伦理过程社会德化发展人类德化成才没有德育存社会没有人精神家园;没有德化人生存社会混乱而危险社会德育本着人性善而社会与人类提供着根本物质与精神保障仁者无敌与民同乐民本论启示学校教育必须立德教本倡尊贤尚德主德育目标仅此才能真正发挥德育真正意义所道德教育知情意行基于善之始学生自我身心发展提供了舞台
(三) 性善论意蕴下现代德育模式
善端本性人类道德教育追求浩之气理想目标提供了能而何把能变现实孟子性善论解析具体德育模式知行辩证统正凸显了儒家思想关于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知行关系论述道德修养重心应放力行躬行现代德育又何通过具体德育模式把道德理念转化道德行呢孟子内求外修德育思想启示现代德育主要途径唯有提高自我道德教育意识培育道德自我做法实质:强调体行动要彰显自我主体性重视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我体验要学会独立思考并作出合宜选择此思想与当代价值澄清法有相通之处与当代德育强调学会选择主旨殊途同归
孟子所塑造人格理想实质现代德育模式树立了高尚道德理想典范认道德完成四端扩充、发扬能有种彻底自我认识此谓尽心任何德育范式都建立定道德学习机制理解之上真正具有道德意义道德教育把社会现存道德规范和行准则灌输给学生使学生成美德集合体 而启发和唤醒学生道德自觉和道德良心使学生树立道德理想、领悟人生真义现社会上评论学校德育种流行说法5 + 2 = 0即学生学校接受5 天思想教育抵过家庭和社会对2 天影响正孟子所言存心养性与反求诸己道德理念警示现代德育教条性与形式性必须被推翻所谓生活外延有多大德育外延应有多大生活世界德育根基现代德育模式必须继承和发扬传统道德教育观念应该由内向外地渗透德育价值与意义
三、未来德育变革性善论衍生
当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已经达相当高程度创造物质文明同时应该有高扬高层次善追求赋予善更广内涵和鲜明时代特色去努力打造真善美统孟子蕴涵道德责任意识性善论能够唤醒人们追求人格理想信念主动地实现和完善自身道德承担应有社会责任未来教育终走向终身教育模式而道德学习形式必须依靠体主动性道德形成应该自而完成未来道德发展取决于道德接受和道德选择生活与学习当人们选定了自己感兴趣或者认重要领域余下广阔空间交给自身德性本能反应和习惯行道德与社会发生冲突时自主抉择行会出现样才符合道德生活自状态才能提高体道德效能。
【初中生,望支持】
7,如何评价孟子的性善论?
在人性问题上,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著名观点,意思是人的本性或天性都是相近的,是后天行为、环境的影响才使人们之间有了善恶的差别。他并没有直接说人性本善,但从“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等话语可以看出,孔子显然认为人的道德依据是内在的、不用求诸于外的。孟子继承并高扬了人性善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自己标宗立派的核心思想一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不是别的,而是人内在固有的良心善性,也叫“不忍人之心”。他通过“孺子将入井”的比喻来具体阐明了这一点:“所以谓之人皆有忍人之心者非恶其声而然也。④”由此观之,孟子对于人性善恶的讨论是从人固有的情感出发的。他认为人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见到孩子即将掉入井中,一定会产生惊惧、同情的情感,或不由自主地呼喊出声,或不由自主地做出挽救的动作。而这些情感或动作的产生都是一种无关乎功利、无关乎身份地位、无关乎文化水平等的本能反应,是完全自然而然、出乎人天性的反应,这不禁可以说明一切人都天然地具有善性。 在与告子的多次辩论中,孟子又对“性善”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 首先,告子认为“性无善无恶论”,主张人性如水,“决诸东则东流,决诸西则西流⑤”。而孟子针对此观点则指出:水信无分于东西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⑥”即孟子反驳道:人性本善就像水必定向下流动。东边开个口子使水流向东,西边开个口子使水流向西。地势的高低,固然会改变水的流向,但不能改变的是水流向下的本性。人性也是如此。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同一事物,不同人可能会做出不同的道德判断,甚至还有人会做出不义之事。但这只能归根于人经验的不同,而不能以此说明人性本身是不善的。 其次,告子认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满足生存繁衍的欲望才是人性的本质,而非情感。孟子对此辩驳说,牛、马也有天生的性,也有生存繁殖的需要,难道说人性等同于牛性、马性吗? 由此观之,孟子虽然不否认人有自然欲望的天性,但认为人之所以能有别于其他的动物是源于其特殊性的,即人皆之的道德性。在此意义上,孟子强调道:“大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⑨”即人和禽兽的差别虽然微乎其微,但人性中因本然地具有仁义,才具有了与禽兽之间的根本区别。而如果将自然欲望作为人的本性,则无法区分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只有道德本性才是人最根本、最重要、最突出的特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尺。 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