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关爱智障儿童,关爱智障儿童

本文目录索引

1,关爱智障儿童

一般要检查、血常规、胆红素组合、肝功能检测、内科、外科、眼科检查、口腔检查等。
有的、有的,我听过的!去那个贵阳中医脑康医院儿科吧!那么多人去你竟不知道?还可以根据孩子健康状况,由医生为其增添体检项目,儿童最重要的检查生长发育情况,还要对其不良习惯进行矫正和改善。 儿童全身体检项目还可以根据儿童的健康状况和家族病史来添加体检项目,为了帮助孩子更好进行健康检查,民众体检中心针对儿童的特色体检套餐有儿童肥胖体质评估 、儿童运动体质评估 、小儿哮喘罹患风险预测 、儿童保健类基因检测、儿童疾病类基因检测。 在这些套餐中,儿童疾病类基因检测可以筛查的疾病有过敏性皮炎、荨麻疹、白血病、儿童肝炎预后、小儿哮喘、过敏性鼻炎、小儿热惊厥、小儿孤独症、儿童早老症等等。

关爱智障儿童

2,如何关爱智障儿童

首先是拒绝歧视,态度上像对待平常的孩子一样对待他们,要真心、耐心,细心有责任心!
其次,就是从实际意义上的帮助,例如是联系基金会,想多点新颖的点子和途径,让社会各界去关注和关心这个特殊的儿童群体,但前提当然是不要拿这个群体的孩子来作秀,通过各界的关心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把捐款和基金落实到实处,把相关的费用和物质真正用到需要帮助的这些孩子的生活,学习和各种需要上!
再就是可以联合一些学校或爱心团体组织一些联谊活动,增强正常儿童对同龄人的关爱与友好接触。
如果可能的话,尽量安排一些对这些儿童从小的生存能力的课程,例如教他们简单的劳作,简单的生存知识,简单的职业动手能力,这样对以后他们至少能尽早的适应长大的社会生活;另外还要用不同的方式教育和引导他们要自立自强,其实每个有生理缺失的孩子,都是一个天使,他们可能某方面能力比正常儿童稍逊了,但有可能在其他才能方面他们是天才,这样的例子也是很多的,只是他们缺乏了被鼓励和被发掘而已,所以,我们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有需要帮助的儿童。

3,关爱国际智障儿童日是哪天

目前还没有一个特定的日子是关爱智障儿童的,但是国内和国际都设立了关爱残疾人群的节日。 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旨在促进人们对残疾问题的理解和动员人们支持维护残疾人的尊严、权利和幸福。 而每年五月第三个星期日是国家法律规定的全国助残日,致力于关爱残疾人群,保障残疾人权益。 关爱残疾人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代表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 一般各地都有特殊教育学校,所以可以选择在这两个日子去学校看望智力或身体有残疾的孩子。当然,如果有能力的话,在平时也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形式关心智障儿童。

4,我国关爱残疾人的节日有哪些

  国际盲人节”

  1984年,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德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国际盲人联合会和世界盲人福利会宣布合并,成立了世界盲人联盟,与会代表一致同意将每年10月15日确立为“国际盲人节”,从此,在国际上盲人第一次有了统一的组织和自己的节日。

  “国际聋人节”

  1957年,参加国际聋人联合会代表大会的代表倡议设立“国际聋人节”,从此每年9月的第四个星期日便逐步固定下来,成为“国际聋人节”。

  世界精神卫生日

  1991年,尼泊尔提交了第一份关于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的报告。之后的10多年里,先后有100多个国家参与这一活动。后来,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10月10日正式定为世界精神卫生日。

  全国助残日

  经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自1991年5月15日起施行。残疾人保障法第四十八条规定:"每年5月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

  1991年5月19日是我国第一个法定"全国助残日",是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行动的助残活动。

  全国爱耳日

  一九九八年,部分政协委员在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建议确立爱耳日宣传活动》的提案。卫生部、民政部、教育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全国妇联、中国老龄协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十部门对该提案给予高度重视,经过认真调查论证后,一致同意确定每年三月三日为全国爱耳日。

  全国爱眼日

  1992年9月25日,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教授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王延华、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徐广第、天津医学院流行病学研究室教授耿贯一和天津和平医疗教学服务部技师董坚四人在发表《建立全国爱眼日倡议书》拉开了全国爱眼活动的帷幕。随后京、津、沪等大城市先后举办了颇见成效的爱眼宣教活动,建立爱眼日的倡议书得到各界人士纷纷赞同,共同倡议者的队伍不断壮大。1996年1月19日 卫生部等12个部委在《关于开展“爱眼日”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中将6月6日确定为全国爱眼日。

5,怎样照顾弱智儿童

策划及推行社交及康乐活动 — 智障人士需要适量的康乐活动,现在在服务智障人士的社交及康乐中心内,可按智障人士的能力,由义工协助设计一些体能性、户外或竞技活动、兴趣小组等,使他们能发挥所长
生活技能训练 — 义工可为低中度或严重智障人士提供日间训练与照顾,义工可在个别训练(如自我照顾、简单家务、实用生活常识)中予以协助
协助智障人士学习 — 义工可协助训练智障人士学习职业培训技巧,如运用一些简单的机械或人手操作等
辅导服务 — 义工可作陪伴、探访及护送工作
家庭支持 — 了解智障人士家庭的需要及困难,协助转介往其它适切服务
提供技术性的服务如修理用具、家居清洁等
社区教育 — 以身作则,教导社会人士接纳智障人士
七、与智障儿童相处的态度
客观及正确地认识智障儿童;
接纳他们;
应当作一般人看待和尊重;
提供学习机会,增加其独立性;
适当的期望;
对他们灌输正确的知识;
给他们多一点耐性,关怀和爱护。
误解事实
智障是会传染的智障是不会传染的,它并非一种疾病,而是一种永久性的缺陷,其性质与天花,霍乱等传染病不同。

智障人士有暴力的倾向
其实,每个正常人都有潜在的暴力倾向,而智障人士的暴力倾向并不比一般人大。智障人士有时会以大叫,推打东西...... 等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有意伤害别人,而只是他们的沟通能力比一般人弱。
智障人士永远要依赖别人不少智障人士都有能力独立。据一些统计显示,有八成以上的智障人士 (即轻度以至部分中度智障人士),只要经过适当的训练和教育,不但能自我照顾,出外工作,亦可帮助别人。教育及训练智障人士浪费社会资源智障人士与我们一样,是社会的一份子,有权享用社会资源。同时,经过训练后,他们也能发挥潜能。
智障人士应被隔离
隔离智障人士对他们没有好处,任何人都需要接触不同的事物和听取不同的意见,有助于个人成长。
智障人士的性情古怪,难以结交
智障人士其实很喜欢结交朋友,不过,有时他们会因不善辞令,或不懂得以适当的社交技巧向人表达,因而使人觉得他们孤僻,或太过热情,彼此自然难以结交。其实,你只需花点时间和耐心去了解他们,便不难发觉他们的可爱处。
第二章 服务智障儿童
一、义工服务的原则
教育特殊孩子应做到:提供学习的机会;避免过度保护或过度要求;逐步渐进、坚持忍耐、具体明确;不打不骂、不恐吓、多鼓励。
一、信心——对自己有信心,愿意、能够接受、教化这群特殊的小弟兄。也对这群小弟兄加以肯定——天生我才必有用;若善尽教养之道,则天无枉生之才。
二、共识?——这群弱势者,也是我们当中的一员,与我们有同等的人权。他们绝对有接受教育、训练的权利,他们也应有权参与工作,他们同样拥有人性尊严。
三、内涵——教学训练内容应该丰富、有内涵,并适合于个案的需要。故自己应先习有相当的知识、技能、技术、技巧,针对个案的需要,教导之。有内涵的教学同样受智障者肯定,反之没有内涵的教学是不被智障者尊重的。

四、方法——特殊教育工作,遇到的困难,一定比一般的教育要多,困难若是找对方法,困难即解除,特殊教育尤其注意方法。 五、无教不会的原则——教学、训练的内容,难易度要适合个案,并与其要相近。太难的没有办法接受,太容易则浪费时间,又不能引起学习的动机。
六、活泼、有力、运用教具、辅具——因为教学的对象系比较不会自动学习及创作思考者,教学要强而有力的引导。
七、启发学习动机——智障者由于智慧关系,本身缺乏远虑及计划。适切适时的引起学习动机是帮助其学习的关键。
八、有目标、有程序、按步就班的教习——以个案的程度拟定长程、中程、短程教习目标,时常修正教习方法、技巧。目标是在让个案学习得最多,最有有绩效。
九、正常化的原则——不把智障者当异类来界定他们,经教习后也是正常的人,故教习时,用字遣词要正确、正常化,不宜引用不正确的幼稚教习,如狗狗、糖糖、车车等。重复的用词反而困扰他们。虽然智障碍者有某些障碍,但教育、训练的目标还是指向正常的生活原则,不要以为他们不正常就以怜悯心可怜他们。反而要正面积极的教育训练他们,让他们能分享人性尊严。不把他们奉为喜憨儿就百般的呵护、乱宠他们,也不因为他们是阿达,就排斥、放弃他们,应以正常他的教育、训练、辅导之。
十、积极的教育——教习要有丰富正确的内容,应该做充份的准备,切忌无病呻吟、炒冷饭。
十一、Just do it——适时的教习,把握机会教育、训练时机。当个案犯错时,及时清楚的告知错误在什么地方,并辅导正确的方案。
十二、避免以自己情绪的起浮而工作——教习智慧障碍者应本着正常的心并以承接天职之重任教习之。
十三、避免发脾气的时候处罚学生——学生有犯错,应该处罚时,不要因为他们是智障,就一昧的可怜他们,教习他们能分辨好坏、善恶,但要处罚前应让他们清楚的知道错在什么地方,要如何修正。
十四、投资时间才能节省时间,多花点时间增进专业知识与技能,才能有丰富的内涵给予,提高教习品质

6,怎么对待弱智儿童?

  弱智儿童与一般儿童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在教育弱智儿童方面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对待低常儿童要抱有正确的态度。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由于偏爱,明知自己的孩子智力偏差,却非要说成完全正常,采取不承认主义。任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吃什么就买什么,结果养成又懒又馋,什么事也不会做的孩子。另一种是由于孩子傻,父母感到丢人,就把他长期隔绝起来,甚至还对他们使用“傻子”、“白痴”之类的侮辱性称呼。这样做不仅会加大他们的智力障碍,而且还会促使他们走上歧路:犯罪或者死亡。因此,家长对于低常儿既不要过分怜悯,也不要歧视、厌弃。
  二、要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父母一旦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的孩子在语言、动作及其他能力方面比同龄儿童发展得要差,就要及时送到有关的教育心理测量中心或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去检查。如果论断出孩子的智力的确是属于落后,那么要进一步确诊是属于重度、中度或者是轻度。这样就可以按照他们智力障碍的程度实施必要的治疗和适宜的教育训练。需要防止的是,千万不要把学习困难儿童和因顽皮而造成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儿童看作是弱智儿,如果把他们误入弱智儿的队伍,就会人为地造成教育上的失误。
  三、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根据低常儿智力障碍的程度不同,可以把他们送到弱智学校或者普通小学办的弱智辅读班去学习。对于轻度智力落后儿童,从小就要培养他们独立生活和处世的能力,使他们将来能通过职业训练从事技术性较弱的工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对于中度不足的智力落后儿童,应培养他们生活自理和简单的社会交往能力,教他们服从命令,懂得礼貌,长大后能使用一般的工具做工,如种地、搬运、挖土、洗衣等。至于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因他们生活自理力极为有限,因此要派专人护理,也可以送到专门教养所或儿童福利院,以防意外。
  四、灵活掌握
  1、创造优越的学习环境。残疾人受法律保护,弱智儿童应得到社会特殊的关怀。应力求提供丰富的玩具、书刊、日常生活用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弱智儿童在良好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
  2、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弱智儿童感性知识贫乏,因此教学活动要灵活多样、生动形象。多听多看、多动手、多参加活动,外出参观、游园和做游戏、举行各种比赛是不可少的,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头脑。
  3、对待弱智和智力中等落后的儿童,应当加强对他们生活护理,并耐心地训练他们逐步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手把手地教他们进行自我服务性的劳动。从这方面进行训练,不仅是为了减轻家长和社会的负担,还有更重要的一面,就是通过手的操作,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
  4、要加强语言训练。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因而促进智力发展必须重视语言的培养和训练。语言训练要从纠正发音开始,争取让他们有清晰的发音,让人听得懂他们的言语;其次要扩大词汇量,结合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事物,教给他们认识事
  物,叫出相应的名称;在正确发音、扩大词汇量的基础上,教他们说完整话,学会表达自己的要求、愿望,和他人进行交往
  
  怎样培养弱智儿童的好品德
  要培养弱智儿童好的品德,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就必须重视对弱智儿童的品德教育。 弱智儿童的品德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课题,这是由弱智儿童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
  对弱智儿童的品德教育,要着重从培养其好的习惯、克服坏习惯入手。许多著名的心理教育家早就指出,习惯的培养对于弱智儿童的品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他们通过大量的科学实践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培养好的习惯会促进弱智儿童向积极补偿的方向发展,而自发形成的坏习惯却会使孩子向消极的不好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弱智儿童认识活动方面的障碍以及很差的意识和自我意识,必须通过习惯的培养去补偿,从而使弱智儿童形成良好的品德。例如,家长应在家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己吃饭、穿衣等自我服务的劳动习惯。又如,要教会孩子自己收拾整理玩过的玩具,学会与其他孩子一起学习、玩耍及助人为乐的品质,防止自私自利思想的侵袭。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家长由于过于迁就、怜悯孩子,给他们制订了许多有害的“过分照顾”的生活制度,不让其参加劳动,整日无所事事;又有一些家长因孩子智力低下,而对其冷落,不关心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而采取放任态度,结果使孩子甚至连最简单的家务劳动都不会,当然也就无法谈起养成爱劳动和勤奋的品德了。
  综上所述,弱智儿童好的品德形成,是靠教育培养的结果。但由于弱智儿童在心理发展上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但决定了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有其特殊的重要意义,而且也决定了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的内容、原则和方法同样也有其特殊性。也就是说,这些内容、原则和方法,只有与弱智儿童自身的心理特点相结合,才更有针对性,更切实可行,更富有成效。具体地讲,弱智儿童的家长和教师,在培养弱智儿童的品德时,在内容上应该有所侧重,在品德教育原则上应该有最基本的特殊要求,在品德教育的方法上应该灵活多样、因人而异。总之,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培养其好的生活习惯,然后再去要求孩子学会有遵纪守法等较高层次的道德修养
  弱智儿童语言的训练
  弱智儿童的语言发育的原因有很多。弱智儿童语言的训练主要分为三个方面:①发音;②语言理解;③语言表达。有了这三方面的能力,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并完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才能真正回归社会。 一、弱智儿童发音功能的语言训练
  母语的最佳发育年龄是出生后9—24个月,故应十分重视婴儿期的语言训练。而弱智儿童的语言发育迟缓,多数不是由于发音器官的器质性改变引起,而是由于脑功能发育不完善造成的发音器官的功能障碍。
  1.舌功能训练伸缩舌头,试用舌头舔鼻子;舔上下口唇,可将白糖或果酱涂在其口唇,鼓励他伸舌去舔,以达到训练目的;4个月以后的婴儿可以喂哺少量固体食物(糖块、苹果),训练其咀嚼功能,
  2.唇功能训练①吹气:训练小儿开始张口哈气,逐渐过渡到口唇缩小的吹气状态;吹气的方法有很多,如吹蜡烛、吹纸条、吹泡泡,用塑料管吹纸团滚动等。②鼓气:要小儿紧闭口唇,用口中气流将颊部鼓起,可让小儿触摸训练者双颊,体会什么是鼓气。你可将口中气团向两侧移动,造成小儿“鼓泡哪里去了”的疑问,以诱发他的好奇心。还可训练撅嘴、抿嘴,吧嗒嘴发出响声等。 二、弱智儿童理解能力的训练
  弱智儿童语言理解能力是指对语言信号的接受与理解。
  1.叫名字有反应平时有意识地说出人名,如你对孩子说:“把球给小光”,“你去叫小光”等,让孩子知道名字与人的关系。
  对孩子说:“宝宝叫李浩”。过一会再问:“宝宝叫什么?”孩子可能说不对,他可能说:“宝宝”。你立即纠正说:“叫李浩,李浩。”让孩子只重复说“李浩”即可。叫孩子的名字可以由近处0.5~1米,逐渐发展到远处,可用大声叫,也可以用轻声说。最后达到生人叫孩子的名字时他也能转头找称呼他的人。进行这种语言训练效果比较好。
  2.指身体部位孩子玩娃娃时,成人指着娃娃的各部位,教他说“眼睛”、“耳朵”、“嘴”等。开始他不会说时,先让他听也可。还可以让他指你的“耳朵”,再让他指自己的“耳朵”。以后你可以问他:“耳朵在哪儿呢?”让他指出。当弱智儿童会指出5、6种以上身体部位后,训练进一步延伸。可请母亲或其他小朋友共同参加游戏,让听到身体部位的名称后,指得又快又准,以此也能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和反应速度。
  3.以动物叫声教动物的名称以明显的动物叫声教弱智儿童说出动物的名称是让弱智儿童学说话的一种好方法,用图片或实物均可。指着卡片上的狗、猫、鸡、牛、羊、马等动物,一个个教孩子,学会一个再往下教。
  指着狗对弱智儿童说:“小狗怎么叫啊,小狗汪汪叫。”你重复着“汪汪,汪汪”让孩子学“汪汪”,或你说“狗”让孩子说“狗”。待他学会了说“狗”和“汪汪”之后,则由你说“汪汪”,他说“狗”,或你问“狗怎么叫?”让孩子答“汪汪”。
  当孩子学会了说狗之后,再教孩子“小猫怎么叫啊?小猫猫喵喵叫”。依此类推。 一个个教会再让弱智儿童做比较,并让孩子发出叫声。“汪汪,汪汪叫是什么呀?”让孩子回答:“狗”。“喵喵,喵喵是什么叫啊?”让孩子回答:“猫猫”。这也是比较好的语言训练方法。
  4.找回指定物品 先将孩子喜欢的玩具放在室内不同的地方,然后说出这件玩具的名称,并用手势指点,让孩子把他取过来。如“把球拿过来”,“把球给我”。当孩子取对了,就亲亲他,或抱抱他表示表扬,并让玩一会儿这个玩具。玩一会儿后再用手指点要他取别的玩具。要求孩子能按要求走到所说的物品前,并拿到交给成人。
  5.以手指表示年龄对于10岁以下的弱智儿童,以手指表示年龄是一种好方法,但大于10岁则比较困难。

7,鼓励智障儿童谈感受小作文初中

去年,去了一个很远的亲戚家做客.这个家中的长者,是一对老夫妇.很不幸,这个我应称之为“姑婆”的人患了老年痴呆症,几近是六亲不认,不认识丈夫不认识女儿,更何况是我.
那天,我们正围成一桌吃饺子,她的糊涂劲上来了,管我姑公叫“叔叔”,管我叫“阿姨”,一会儿要吃米饭,一会儿要下面条,稍不如意,抓住一个东西就往地上摔.姑公见她闹得不象样,便板脸起来,说到:“再胡闹,再胡闹我就不理你了.”说也奇怪,姑婆立刻乖顺得像一个孩子,千依百顺.这时,电话铃响了,有人急着要姑公出去一下.姑公丢下碗筷匆匆要走,临行前哄姑婆说:“听话,好好地吃,我一会儿就回来,否则我就再也不回来的.”这时,姑婆悄悄地把姑公拉到一边,从衣袖里掏出了几个快要揉烂了的饺子,一面偷偷地像做了错事的孩子似的朝我们这边张望,一面紧张地递给姑公,说:“我知道,你最喜欢吃咱们家门前槐花包的槐花饺子,这几个是槐花馅的,我趁大家不注意偷偷地藏在这里,怕他们都给拿了,你在路上吃吧.”姑公望着神志不清的姑婆,望着碎得无法下咽的槐花饺子,一时间老泪纵横.
这一幕,在场每一个人都看在眼里,它是那样的动人.我见到了每一个人的眼中都噙着泪花.一个人,可以不认识家人,不认识朋友,也可以把自己的丈夫称为叔叔,也可以称比自己小几辈的人为“阿姨”,但却永远无法磨灭掉心中那份隐约的爱,那份似有若无的牵挂.什么样的感情能这样超越时空,在空白的记忆里留下这样的一笔?
从此以后,每每再有人向我谈起爱情或亲情的伟大时,我都会想起这个故事,这个让我不知道该称作为爱情还是已升华为亲情的爱情.
解剖:本文讲述了生活中一件感人的事——一位神志不清的老人也难以磨灭爱的痕迹,告诉人们爱情、亲情的伟大.文章先记叙老人种种荒诞的行为,然后采取突转的方法,写老人的一个不寻常的举动,从而获得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最后稍加议论,深化文章主题.
老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