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维菌素乳油,吡唑醚菌酯不能跟什么混用?
本文目录索引
1,吡唑醚菌酯不能跟什么混用?
1、吡唑醚菌酯不能和碱性杀菌剂混用。 2、吡唑醚菌酯不能和有机硅、橙皮精油等助剂混用,吡唑醚菌酯本身具有高渗透,如果再加入助剂使用,将大大增加药害的风险。 3、吡唑醚菌酯不能与乳油类农药混用,乳油类产品一般都有甲苯、二甲苯等作为乳化剂,同样会增加药害的风险。 4、吡唑醚菌酯不能与强氧化性农药混用,强氧化性的农药如高锰酸钾、双氧水、过氧乙酸、氯溴乙氰尿酸之类的农药混用。 5、吡唑醚菌酯不能与无机铜混用,会破坏部分叶片细胞。 吡唑醚菌酯的优点 1、杀菌广谱。对几乎所有真菌类病害都显示出很好的活性,如麦类的白粉病、叶枯病、赤斑病、网斑病、黑星病,水稻的稻瘟病、纹枯病,以及霜霉病、疫病等具有很好的活性,对疫病的防治更显重要。 2、防治结合。具有保护和防治作用,并有良好的渗透和内吸作用,可以茎叶喷雾、水面施药、处理种子等方式使用。 3、混配性较好能与多种药剂复配,与苯醚甲环唑、代森联、烯酰吗林等复配效果好,同时还具有增效作用。 4、植物保健,抗逆增产。提高硝酸盐(硝化)还原酶的活性,从而提高作物快速生长阶段对氮的吸收。同时,它能降低乙烯的生物合成,从而延缓作物衰老。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吡唑醚菌酯
2,阿维菌素的性质及其使用方法是什么?
商品名称:海正灭虫灵、爱福丁、农哈哈、阿维虫清、爱比菌素、螨虫素、土线散等。 剂型:0.5%、0.6%、1.8%、2%乳油,0.15%、0.2%高渗,1.8%可湿性粉剂,0.5%高渗微乳油等。 作用方式及特点:阿维菌素是一种大环内酯双糖类化合物。是从土壤微生物中分离的天然产物,属昆虫神经毒剂,主要干扰害虫神经生理活动,使其麻痹中毒而死,杀虫杀螨活性高。比常用农药高5-50倍,用药量仅为常用农药的1%-2%。它不杀卵,但对胚胎已发育的后期卵有较强的杀卵活性。该药剂对抗药性害虫有良好的防效。与有机磷、拟除虫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无交互抗性,残效期10天以上,具有高效、广谱、低毒、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对天敌较安全等特点。 天达植保公司开发生产的2%天达阿维菌素乳油,含有独特的高渗增效剂,有良好的湿润性、渗透性及展着性。浓度高、计量准确,在同类产品中属高浓度精品,是一般产品浓度的数倍至10倍,并且它以高技术为基础,减少了有机溶剂的含量,从而减少苯类溶剂对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 使用方法:① 防治小菜蛾、菜青虫,在低龄幼虫期使用2500-3000倍2%阿维菌素乳油+600倍天达2116(瓜茄果 专用型)喷雾,可有效地控制其为害,药后14天对小菜蛾的防效仍达90-95%,对菜青虫的防效可达95%以上。 ② 防治金纹细蛾、潜叶蛾、潜叶蝇、美洲斑潜蝇和蔬菜白粉虱等害虫,在卵孵化盛期和幼虫发生期用 3000-5000倍2%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果树专用型或600倍瓜茄果专用型“天达2116”液喷雾,药后7-10天防效仍达90%以上。 ③防治甜菜夜蛾,用4000-6000倍2%阿维菌素乳油+600倍叶菜专用型或地下根茎型“天达2116”,药后7-10天防效仍达90%以上。 ④防治果树、蔬菜、粮食等作物的叶螨、瘿螨、茶黄螨和各种抗性蚜虫,使用4000-6000倍2%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果树专用型或600倍相关专用型“天达2116”喷雾。 ⑤防治蔬菜根结线虫病,用2%天达阿维菌素乳油按每平方米1毫升2%阿维菌素乳油加水3000毫升喷浇地面,或按6-8毫升/升浓度配制溶液,后喷灌株穴,其残效期达60天以上,防效达80-90%。 ⑥防治枣龟蜡蚧等介壳虫类和梨树黄粉蚜、梨木虱、军配虫等抗性害虫,在害虫发生初期用2000-3000倍2%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果树专用型“天达2116”喷雾,每10-15天1次,连喷2次。 注意事项:①该药无内吸作用,喷药时应注意喷洒均匀、细致周密。 ②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 ③夏季中午时间不要喷药。 ④储存本产品应远离高温和火源。 ⑤收获前20天停止施药。 ⑥避免药剂与皮肤接触或溅入眼睛,如遇此情况立即用清水冲洗,并请医生诊治。
3,露天西红柿苗期怎样预防病虫害需要喷洒什么农药
定植前和缓苗后各喷一次10%NS—83增抗剂乳剂50~80倍液,提高植株抗病性。在发病初期用2%的宁南霉素可湿性粉剂200~250倍液喷雾防治病毒病;在发病初期用1%的武夷霉素水剂150~200倍液喷雾防治灰霉病、早疫病;用72%的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防治细菌性病害。
猝倒病和立枯病 用95%恶霜灵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用72.2%霜霉威水剂800倍液,或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
用Bt(200IU/mg)乳剂200倍液喷雾、或用0.6%苦参碱水剂1000倍液防治棉铃虫、烟青虫;用10%的浏阳霉素乳油1000~1500倍液、或用1%苦参碱水剂600倍液喷雾防治螨类虫害;用1.8%的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粉虱等虫害。
4,西红柿又不生长的苗如何解决?
西红柿出现苗黄、不长的现象。经过调查,发生此症状的原因有多种。 一、病毒病造成 病毒病是由蚜虫、飞虱传播的一种植物病害,在西红柿上主要表现为花叶型、条纹型和蕨叶型。能导致新叶变小,植株矮小,花叶,叶片上卷等症状。有些棚内西红柿叶片发黄,新叶细小,叶片上卷,植株矮化,大棚通风口无防虫网。判断是病毒病危害。 防治措施:1、防虫。加40-60目防虫网,喷10%吡虫啉可湿型粉剂1000倍液,治蚜虫、飞虱。 2、控病促苗。喷7.5%菌毒·吗啉胍+芸苔素800倍液,防治病毒病,同时促进西红柿苗生长。 二、茶黄螨造成 茶黄螨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螨类害虫。叮食植株幼嫩组织,造成症状与病毒病相仿,但茶黄螨危害的植株一般没有生长点。这些大棚都是麦收后整地建棚的,麦茬都打碎在地里,麦收后麦地茶黄螨藏匿在麦茬、棚周围杂草中,西红柿苗定植后,茶黄螨转移到西红柿苗上,危害西红柿幼苗顶尖,形成西红柿苗不长的现象。 防治措施:1、整枝。去掉无生长点枝,留完整枝作主枝。 2、治虫。喷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芸苔素800倍液,治茶黄螨,刺激西红柿苗生长。 三、地下害虫危害 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地老虎、金针虫、蝼蛄等,在地下咬食植株根系。挖出病株,主根部被咬断或咬去一部分。由于是初次建棚,农民没有经验,畜禽粪未经腐熟就直接撒施,这些肥料中的虫及卵也就被带到了棚中,虫在棚中活动,咬食西红柿根系,就造成了西红柿苗黄。 防治措施:1、粪肥处理。粪肥进棚前,要充分腐熟,以杀死里面的虫和卵。 2、药剂防治。麸皮或秕谷炒成半熟,用40%辛硫磷800-1000倍液均匀喷湿后,撒到棚内,防治地下害虫。 四、种植过浅 西红柿定植深度一般以子叶与地面相平为宜。而在这些大棚中,大部分西红柿苗的子叶离地面还有一定距离,种植深度过浅。另外,由于是起垄栽培,一垄双行,双行均贴垄种植。植株根系贴垄一侧着土良好,另一侧培土过少,主根一部分外露。这两方面都影响根系发育、下扎,进而影响吸收能力,导致西红柿苗黄不长。 防治措施:进行培土,为根系下扎创造良好条件。 五、化肥过多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一棚除苗黄不长外,其下部叶片有干焦现象,且棚内温度高。农民反映此棚(为七分地)施用化肥50公斤,可判断是肥害所致。农民盲目地认为肥多就能长好苗,但过多的施化肥,则会造成盐害,影响根系吸收,造成苗黄不长。同时棚内高温会使化肥蒸发,对植株形成熏蒸伤害,表现为下部叶片焦枯。 防治措施:顺沟浇足水,减轻施化肥引起的盐害。 番茄,即西红柿(学名: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是茄科番茄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体高0.6-2米,全体生粘质腺毛,有强烈气味,茎易倒伏,叶羽状复叶或羽状深裂,花序总梗长2-5厘米,常3-7朵花,花萼辐状,花冠辐状,浆果扁球状或近球状,肉质而多汁液,种子黄色,花果期夏秋季。 番茄起源中心是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地带。在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等地,至今仍有大面积野生种的分布。番茄属分为有色番茄亚种和绿色番茄亚种。前者果实成熟时有多种颜色,后者果实成熟时为绿色。番茄属由普通栽培种番茄及与栽培种番茄有密切关系的几个种组成,大体上又分为普通番茄和秘鲁番茄两个复合体种群。普通番茄群中包括:普通番茄、细叶番茄、奇士曼尼番茄、小花番茄和奇美留斯凯番茄、多毛番茄;秘鲁番茄群中包括智利番茄和秘鲁番茄。 现在栽培番茄的祖先是樱桃番茄。墨西哥较早驯化栽培,1523年,番茄由墨西哥传到西班牙、葡萄牙,1550年前后传到意大利,1575年相继传到英国和中欧各国,当时作为观赏植物。18世纪中叶始作食用栽培。1768年米勒首次作出植物学描述,进行分类和定名。17世纪传入菲律宾,后传到其他亚洲国家。中国栽培的番茄从欧洲或东南亚传入。清代汪灏在《广群芳谱》的果谱附录中有“番柿”:“一名六月柿,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草本也,来自西番,故名”。由于番茄果实有特殊味道,当时仅作观赏栽培。到20世纪初,城市郊区始有栽培食用。中国栽培番茄是从50年代初迅速发展,成为主要果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