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三军可以夺帅,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索引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改变。 【出处】《 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注释】 1.三军:军队的通称。古制,12500人为一军。 2.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男子汉 3.夺:改变,换。 4.志:(某人的)志气。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气却不可以改变。” 【浅悟】 孔子在这里告诉人们,人的尊贵不在于官位大小、身份高低,而在于志向是否坚定。权势再大的人,如果志向不坚定,随势而变,也不会尊贵;就是一般的人,如果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也是尊贵的。 他告诫人们,一旦选定志向,就要矢志不渝,排除万难,坚定不移地去实现。坚定性是实现志向的可靠保证。 扩展资料匹夫不可夺志也典故 苏武本是代郡太守苏建之子,早年以父荫为郎,天汉元年拜中郎将。当时,汉朝和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公元前100年,匈奴新单于即位,尊大汉为丈人,汉武帝为表示友好,派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出使匈奴,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顺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单于。 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回国时,匈奴上层发生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最初,单于派卫律游说苏武,许以高官厚禄,遭苏武严辞拒绝。匈奴见劝说无用,决定用酷刑。当时正值严冬,大雪纷飞。 单于命人把苏武关进露天地穴,断绝食物和水,希望这样可以逼迫苏武改变主意。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冷了,就缩在角落里。过了好些天,单于见濒死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他放出来。 单于见劝说苏武投降无望,但敬重其气节,不忍心杀害他,又不想让他返回汉地,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极北一带,让他去牧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这些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你的大汉去。” 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畔,在这里,单凭个人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和一小群羊。他发现,这些羊全是公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上挂着的旄牛尾装饰物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花白了。 十几年来,当初下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世,汉武帝也死了,其子汉昭帝即位。公元前85年,匈奴起了内乱,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打发使者要求和好。汉昭帝派出使者来到匈奴,要求放回苏武、常惠等人。匈奴骗使者说苏武已经死了。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是什么意思?

2,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是什么意思?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出自:《论语.子罕》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该书以语录体的形式,汇聚了孔子关于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宗教等问题的观点,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这一本被中国人读了几千年的教科书,包含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治国之道,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这句话,两千五多百年来不知道激励了多少的中华儿女,使他们堂堂正正挺立在人世间,也成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之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解释:一国的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可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却是不能强迫改变的。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3,孔子为什么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这是孔子在表述,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要有坚定的志向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一个人的坚定意志,是非常困难的。 出处: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谓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出自《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成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拼音】sān jūn kě duó shuài yě,pǐ fū bù kě duó zhì yě 【解释】两军交战,能够俘虏对方军队的首领,君主却不可强行地改变对方的志向.(劝降比较妥当) 【出处】《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注释】1.三军:军队的通称。古制,12500人为一军。2.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3.夺:改变,换。4.志:(某人的)志气。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气却不可以改变。" 【读解】长平之战,廉颇坚守不出,秦王派人去离间赵王和廉颇,赵王中计,派赵括代替廉颇,导致大败。这是"三军可夺帅也。"严颜宁死不屈,面不改色,"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这是"匹夫不可夺志也"。

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是什么意思???

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三军:军队的通称,古制,12500人为一军;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男子汉;夺:改变,换;志:(某人的)志气。 出自:春秋孔子的《论语·子罕》。 原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扩展资料: 读解 长平之战,廉颇坚守不出,秦王派人去离间赵王和廉颇,赵王中计,派赵括代替廉颇,导致大败。这是“三军可夺帅也。”严颜宁死不屈,面不改色,“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这是“匹夫不可夺志也”。 这是孔子在表述,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要有坚定的志向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一个人的坚定意志,是非常困难的。

5,翻译: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白话译文: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此文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古时称为方术士,擅长祭祀,算命等),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三种不同的本子: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二十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二十二篇,其中二十篇的章句很多和《鲁论语》相同,但是多出《问王》和《知道》两篇; 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文论语》(《古论语》)二十一篇,也没有《问王》和《知道》两篇,但是把《尧曰篇》的“子张问”另分为一篇,于是有了两个《子张篇》,篇次也和《齐论》《鲁论》不一样,文字不同的计四百多字。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请求纳颜氏女儿为妾。颜氏有三个女儿,只有小女儿颜徵在愿嫁叔梁纥。 颜徵在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礼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野合”。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申时于陬邑昌平乡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