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内是什么官,宋代衙内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索引
1,宋代衙内是什么意思?
宋朝人称为“衙内”,就语境与词义来说,“衙内”与“官二代”非常匹配,都表明官宦子弟的身份,同时又带有不言自明的形象暗示:这是一个子凭父贵、倚势欺人的“隐权力”群体。 拜小说《水浒传》之赐,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衙内,要算施耐庵笔下的那个“高衙内”了。他首次出场,便是在汴梁的东岳庙调戏林冲的娘子,原来这厮自恃是当朝太尉高俅的儿子,一贯“在东京倚势豪强,专一爱淫垢人家妻女。京师人惧怕他权势,谁敢与他争口,叫他做‘花花太岁’”。 宋朝官二代有好有坏: 宋朝官二代作为整体自然有好有坏,好的官二代给整个时代的官场、社会风气带来了积极作用。就拿寇准来说,这位大宋排得上前四的名相,年轻时就是不折不 扣的花花公子。 飞鹰走狗,呼朋唤友没少让爹娘操心,但架不住家教严格,母亲天天督促功课,19岁便中了进士。这位爷当了官也不消停,时常组织朋友夜宴,酒不离口。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衙内
2,南宋衙内是什么官职?
衙内 [yá nèi] 衙内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yá nèi,基本意思是宫禁之内。出自《旧唐书·德宗纪上》:“己亥,敕左右卫上将军、大将军,并于衙内宿。”[1] 中文名 衙内 拼音 yá nèi 解释 有恶劣行为的高官子弟的称谓 故事 营门也被形象地称作“衙门” 职称 担任警卫的官员 基本概念 词目:衙内 衙门 拼音:yá nèi 基本解释 [palace guard] 唐代称担任警卫的官员,五代和宋初这种职务多由大臣子弟担任,后来泛指官僚的子弟。今多是老百姓对一些有着恶劣行为的高官子弟的称谓。 “恰待下拳时,认的是本管高太尉螟蛉之子——高衙内。”——《水浒传》 详细解释 1.宫禁之内。《旧唐书·德宗纪上》:“己亥,敕左右卫上将军、大将军,并于衙内宿。” 2.五代及宋初,藩镇的亲卫官有衙内都指挥使、牙内都虞侯等,多以子弟充任。“牙”讹变为“衙”。后因称官府的子弟为衙内。 宋孔平仲《珩璜新论》卷四:“或以衙为廨舍,早晚声鼓,谓之衙鼓,报牌谓之衙牌,儿子谓之衙内。”《水浒传》第七回:“恰待下拳时,认的是本管高太尉螟蛉之子高衙内。”《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保正道:‘这等是衙内了。请问当时乳名,可记得么?’” 详细解说 猛兽的利牙,古时常用来象征武力。“牙门”系古代军事用语,是军旅营门的别称。当时战事频繁,王者打天下,守江山,完全凭借武力,因此特别器重军事将领。军事长官们以此为荣,往往将猛兽的爪、牙置于办公处。后来嫌麻烦,就在军营门外以木头刻画成大型兽牙作饰,营中还出现了旗杆端饰有兽牙、边缘剪裁成齿形的牙旗。于是,营门也被形象地称作“牙门”。 衙门 “衙内”本是掌理禁衙的官职,唐代籓镇相沿以亲子弟管领这种职务,宋元时便称官家子弟为“衙内”,犹如称“王孙”“公子”一样。元杂剧里所称“衙内”,则是影射当时的蒙古官员,包括元代的诸王、勋贵和权臣。他们多仗势欺民,并与官府、富户勾结,干预民政,抢夺人民财物或良家妇女,是让百姓又憎又怕的人物,杂剧中对这类权豪势要,毫不留情的加以披露与讽刺。有人将政府机关称作“衙”的,在政府机关内工作即被称作“在衙内当差”。 汉末时,“衙门”成了军旅营门的别称。这一名称逐渐移用于官府。《武瓦闻见记》中记载:“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字稍讹变转而为‘衙’也。”唐朝以后,“衙门”一词广为流行。到了北宋以后,人们就几乎只知道“衙门”而不知有“牙门”了。 相关故事 中国最出名的衙内要算高衙内了,即高俅的干儿子,他总是飞扬跋扈招人厌。而且还是个花花公子喜欢调戏并夺取长得漂亮的妇女。可因为他是高俅的义子,所以人们都不敢惹他。而最令人意外的是高衙内与高俅本是叔伯兄弟却做了他的干儿子,原来高俅新发迹,不曾有亲儿,无人帮助,因此过房阿叔高三郎儿子在房内为子。本是叔伯弟兄,却与他做干儿子。”高衙内年纪不大,虽然无官无职,因为太尉高俅是他干爹,便“在东京倚势豪强,专一爱淫垢人家妻女。”千古奇闻,怪不得高衙内如此出名了!可笑可笑!
3,中国古代的司空掾太尉掾都是些什么职务?
司空掾和太尉掾,是汉代司空和太尉的辅助官员,相当于助理或秘书。
◎ 掾 yuàn
〈动〉
佐助。
掾,缘也。——《说文》。朱骏声曰:“掾,本训当为佐助之谊,故从手。”
掾吏,官府中佐助官吏的通称。《东观汉记·吴良传》:“为郡议曹掾。岁旦,与掾吏入贺。” 唐·杜甫 《览物》诗:“曾为掾吏趋三辅,忆在 潼关 诗兴多。” 明·许自昌 《水浒记·邂逅》:“小生姓 张,行三,与 宋公明 哥哥同为掾吏。”
司空是中国古代官名。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春秋、战国时沿置。汉朝本无此官,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但职掌与周代的司空不同,主管礼仪、德化、祭祀等。
太尉,中国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但终秦一朝未任命太尉;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为“三公”(秦朝无三公说法,御史大夫秦时为银印青绶,为上卿,但非“公”,此处为后人对比总结)。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
4,有司可以指各级官员吗
有司不是官职,太尉,上卿,衙内都是中国古代的官职。 太尉,中国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但终秦一朝未任命太尉;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为“三公”。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 上卿是古代官名。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即:上卿、中卿、下卿)。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相当于丞相(宰相)的位置,并且得到王侯、皇帝的青睐。 有司:1、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2、泛指官吏 衙内是唐代称担任警卫的官员,五代和宋初这种职务多由大臣子弟担任,后来泛指官僚的子弟。今多是老百姓对一些有着恶劣行为的高管子弟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