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智若愚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索引

1,大智若愚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是什么意思?

大智若愚,也说大智如愚,指真正才智出众的人,看来好像愚笨,不露锋芒。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指真正聪明的人表面好像笨拙,不自炫耀,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 “大智若愚”出自先秦周驯《周训》:“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译文:最大的音乐没有声响,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真正有才智的人表面上像愚笨的。是因为有德,不去计较而已。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像笨拙。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译文: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清静克服扰动,赛冷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扩展资料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此书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 《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智若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大智若愚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是什么意思?

2,大智若愚,大工不巧,大巧若拙是什么意思

这不是水平的差距,是境界的差距! 小智慧可以悟透问题的本质,看明白事实的真相,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明白如何入世。 而大智慧则参透世界观人生观,明白宇宙的真谛,在出世的境界里,不会看重人与人之间的微不足道的人情世故,这在小智慧人的眼里是看似愚蠢的!这是大智若愚~ 一个厉害的工匠,能熟练驾驭任何器具,工艺精巧能把一块朽木雕活。而这块朽木到了工匠大师手里,用不了太多的工序,寥寥几笔就勾绘出它本身的自然之美,这是大巧不工。 一个武术家与一个武术大师过招,武术家用尽浑身解数招式复杂多变,无比灵活,而大师只用几个看似笨拙的翻滚,直拳就把他打败,这是大巧若拙。 这些不仅仅是技术或者智商层面的差距,这是境界上的差距。

3,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意思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才智出众但并不处处表现在外,真正聪明的人表面好像笨拙,不自炫耀。 出处:《老子》、《周训》 原文:“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解释:若:像。真正有才智的人表面上像愚笨的。是因为有德,不去计较而已。 指:真聪明的人,并不会轻易显露其才智,他们不显摆,所以被人以为傻。 扩展资料:《老子》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哲学著作,二千多年来对中国思想、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影响巨大。而自帛书本与竹简本《老子》出土后,有关《老子》及其思想的研究更成为学术界的一大反响。 《周驯(训)》道家古佚书,存竹简211枚,近5千字,另有约40余枚竹简、千余字的内容散失。《周驯》篇发现将“还原先秦道家原初面目”。 《周驯》现存竹简211枚,近5千字,另有约40余枚竹简、千余字的内容散失。全书主体分为十四章,采用“周昭文公”于每月“更旦之日”(初一)和“岁终享贺之日”训诫“龏(共)太子”的形式,通过讲述古代圣主贤君的故事来阐发治国为君之道。 所引述的历史故事上起尧舜,下至战国中期的秦献公,其中有些见于传世文献而互有出入,更多的故事则是前所未见。从《周驯》记载的史事以及文字、用词、语法各方面的特征看来,其成书年代应该在战国晚期。

4,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智若愚 什么意思

意思是:完满的东西好像也有残缺,最充实的好像也很空虚,最笔直的好像是弯曲的,最灵巧的好像是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像是不善言辞的,最有智慧的好像是愚笨的。 源自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译文: 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清静可以克服扰动,寒冷可以克服炎热。做到清静无为才可以统率天下。 扩展资料 本章论述万事万物相反而相成之理,重述“反者道之动”之大义:“缺”者所以为“大成”,“冲”者所以为“大盈”,“屈”者所以为“大直”,“拙”者所以为“大巧”,“讷”者所以为“大辩”。这些都是“反者道之动”,相反而相成,以反而为用,因而才能大得大成的自然法则。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他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道德经》。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

5,大盈若冲,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 什么意思?

意思是: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 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以及第四十五章,其内容分别为: 1、第四十一章原文内容为: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2、第四十五章原文内容: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扩展资料: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道德经

6,大智若愚 大巧若拙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的解释

1某些才智出众的人,看来好象愚笨,不露锋芒。造句;目光短浅的人,常常会笑话那些~的人
2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
3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是无声之音,即达到极致的东西是不可捉摸的
4最美的形象就是没有形象.有意化无意。大象化无形!就是不要显刻意,
不要过分的主张。要兼容这态。
无才能容纳万有。
无形态无框架才能容纳一切形体!

7,大智若愚下一句

至贵无轩冕而荣,至仁不导引而寿。 出处: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至贵无轩冕而荣,至仁不导引而寿。” 译文:即使在垂暮之年已经十分衰老,仍应当直面别人的责问和疑惑;但您在还没有到应该退休的时候却拼命请求辞官告老还乡,退缩推托自己因为没有那个能力而止步。最勇敢的人看外表好像很胆怯的样子,最聪明的人看外表好像很愚笨的样子。最可贵的是没有官位爵禄却受到别人的敬重,最崇尚的是没有导引之术却获得真正的长寿。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四月,时年65岁的欧阳修累章告老,连上三表三札子。六月,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七月归颖家居。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弊病,令主张变法的宰相王安石十分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 苏轼遂请求出京任职,于是在熙宁四年六月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离京赴任。途经陈州,时张方平守陈州,苏辙为州学教授。九月离陈州,其弟苏辙送至颖州,同谒昔日恩师欧阳修,遂作此篇。 参考资料:贺欧阳少师致仕启-百度百科

8,“大智若愚,难的糊涂”下一句是什么?

大智若愚,难得糊涂。下一句是:诚信为本,吃亏是福! 1、【大智若愚】:出自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2、【难得糊涂】:是清朝乾隆年间郑板桥传世的名言,乃是他为官之道与人生之路的自况。 扩展资料 【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是一个成语,读音是dà zhì ruò yú,意思是因为有德,不去计较而已。 翻译: 才智出众的人表面看来好像愚笨,但是才智出众,不显露出来。 出自《老子》《周训》中“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中: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难得糊涂】 翻译: 难得糊涂,指人在该装糊涂的时候难得糊涂。“难得糊涂”是清朝乾隆年间郑板桥传世的名言,乃是他为官之道与人生之路的自况。后人感慨这“难得糊涂”四字中富含的哲理,便以横幅的形式挂于家中,作为每每处世的警言。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郑板桥受莒州知州之邀游历莒州。行至莒北碁山西山旺时,得当地王员外大宴款待,员外久闻板桥大名,并渴望得到其墨宝,就用当地名吃“糊涂菜”招待板桥。 郑板桥品尝湖涂菜后,赞不绝口,就问王员外这些菜的名字,员外答:“我们当地叫糊涂菜。”员外见板桥正在兴头,就请板桥题字。 板桥早察其意,还是欣然提笔写下四个大字:乾隆年后,郑板桥所写的“难得糊涂”四个字竟象传单那样被制成各种礼品或是拓片或是作为像章推销,由此也引起人们对这位玩世不恭的郑板桥先生更增添了一层兴味。 对“难得糊涂”也就出自自己的心理需求作出了解释,由此而顺延到对“难得糊涂”四个字的思维定势和价值取向,可是鉴于作者当时没有明确自己的意向,因而现时会产生出相异的认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难得糊涂 百度百科--大智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