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历史上的花木兰,历史上真有花木兰这个人吗?

本文目录索引

1,历史上真有花木兰这个人吗?

历史上花木兰是真实存在的。 花木兰(412年-502年),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四大巾帼英雄之一,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 花木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该诗约作于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僧人智匠在《古今乐录》称:“木兰不知名。”长300余字,后经隋唐文人润色。 扩展资料: “木兰”其人出自北朝民歌《木兰诗》,在这首长达300多字的叙事诗中,生动地描绘出少女木兰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而归的传奇故事,也成功地塑造了“木兰”忠孝双全、机智勇敢、不慕荣利的巾帼英雄形象。 我们现在说的“木兰”,通常是指“花木兰”,即木兰姓“花”。然而,《木兰诗》里对这位女主人公的身份并没有特意说明,只是用“木兰”二字做了最简单不过的描述。其中,关于人物的姓名、出生、籍贯、家世等信息都未曾提及。 《木兰诗》里的“木兰”二字到底指的是姓木名兰,或是名字叫木兰,还是其他什么称谓呢?而根据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五中,最早收录《木兰诗》的南朝陈代僧人智匠《古今乐录》里“木兰不知名”的记载来看,民歌中最初传唱的“木兰”,不过是个笼统的称呼罢了。 既然连最初的材料都不曾交代清楚“木兰”的真实身份,那么,后世家喻户晓的“花木兰”是从何而来的?“木兰”究竟姓什么呢。 千百年来,木兰女扮男装保家卫国的故事早已为人们所熟知,源于对木兰的深切爱戴,历朝历代或赋诗吟咏、或撰文立传、或作史实考证来赞美木兰,文人墨客在《木兰诗》的基础上,对原有人物和情节不断地进行润色、加工和改造。 以至于在民歌本身流传的过程当中,也同时出现了许多近似《木兰诗》的“仿作”,这些不同版本之间的种种“差异”,也便形成了历代关于木兰姓氏的诸多争论,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说法。 木兰姓“花”,此说始于明代。明末文学家徐渭在杂剧《四声猿》第三折《雌木兰》中,第一次给木兰冠以“花”姓,戏中唱道:“妾身姓花,名木兰,祖上在西汉时,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亲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 作品中,徐渭不仅将木兰本人交代得一清二楚,连家庭成员的情况也介绍得非常详尽,父亲花弧,母亲姓袁,“当户理红妆”的阿姊称为花木莲,“磨刀霍霍向猪羊”的小弟则叫花雄。由于史料上缺乏相应的佐证,“花”姓木兰显然是徐渭“改编”而来的。 给木兰取“花”姓,为的是突出戏剧中木兰女性美的艺术效果,这一观点在清代《曲海总目提要·雌木兰》中得到了证实:“木兰事虽详载古乐府。按明有韩贞女事,与木兰相类,渭盖因此而作也。木兰不知名,记内所称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巾帼英雄“花木兰”究竟姓什么

历史上真有花木兰这个人吗?

2,历史上有花木兰这个人吗?

有的。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四大巾帼英雄之一,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 花木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该诗约作于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僧人智匠在《古今乐录》称:“木兰不知名。”长300余字,后经隋唐文人润色。 千百年来,花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为她又勇敢又纯朴。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将花木兰的故事改编成了动画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欢迎。 《木兰诗》被列入中学课本,被千千万万的人世代诵颂。木兰的事迹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长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保卫国家,可歌可泣。 扩展资料:历史背景: 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家中弟弟年龄尚幼,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活。 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子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而木兰既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这就比一般从军的人更加艰难!可喜的是花木兰最终还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数十年后凯旋回家。 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时认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然而,花木兰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顾拒绝了,请求皇帝能让自己返乡,去补偿和孝敬父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花木兰

3,历史上花木兰从军,花木兰代表哪个国家和谁作战呢?

一首《木兰辞》让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事妇孺皆知,甚至花木兰的形象还被大洋彼岸的迪士尼公司搬上银幕,蜚声海外。最近又刚刚上映了电影版《花木兰》,跟动画版倒是一脉相承,神话色彩颇重。 她是女子能顶半边天的典型,也是"巾帼不让须眉"的模范,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标杆。 《木兰辞》讲述的是,边疆燃起战火,国家遭到外敌入侵,朝廷动员适龄青年参军保家卫国,每个家庭都要有一个人上前线。 可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小弟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于是木兰就毅然决然替父从军,她男扮女装,戎马十年,屡立战功,最后平定外患、衣锦还乡。 那么,花木兰替父从军时,前往攻打的敌人是谁? 《木兰辞》是一首北朝民歌,它描述的故事应该是发生在南北朝时期,大概在公元五到六世纪左右。也许有人说,《木兰诗》虽然诞生于南北朝,可能描述的是更久远年代发生的事。比如小说《李自成》诞生于现代,写的却是几百年前明末的事。 但是在《木兰辞》原文中有"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可汗"的意思就是皇帝,但是汉族人称呼皇帝可不用这个词,这是少数民族对自己统治者的专用称呼。 当时中国北方正处于北魏的统治阶段,北魏就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一个政权,开国皇帝叫拓跋珪。 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 东汉以前,北匈奴被打败西迁后,拓跋部在部落首领拓跋诘汾的率领下,也逐步向西迁移,进入原来北匈奴驻地,即漠北地区。 天兴元年(398),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正式称帝。423年,拓跋嗣卒,太子拓跋焘继位。 北魏始光元年(424)八月,柔然可汗大檀(即牟汗纥升盖可汗)闻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拓跋珪儿子)去世,率6万骑兵进攻北魏,攻占北魏故都盛乐。 柔然也是鲜卑部落分离出来的一支,原来曾经臣服于北魏,两边源出同族,某种程度上其实也算是一场内战。 后来趁着北魏向南方发展,开始单干,跟北魏分道扬镳,建立政权。他们仿效北魏,立军法,置战阵,整顿军队,建立可汗王庭,经过几十年扩张,在漠北一带迅速崛起,统治的地盘多达373万平方公里。 柔然强大之后,自然向南扩张,几乎每年要袭击北魏北方边境。北魏也不甘示弱,多次进行自卫反击战。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魏第三个皇帝,拓跋珪孙子)曾经发兵13次教训北方的柔然政权,终于在429年让柔然大伤元气,消除了心腹大患。 429年(北魏神二年)夏天,拓跋焘趁着柔然国民四处放牧,兵力分散之际,率军分东西两路进入茫茫戈壁,对柔然穷追猛打,柔然可汗大檀被迫率部向西逃窜。 史载柔然"国落四散,窜伏山谷,畜产布野,无人收视"。从此,柔然元气大伤,不敢再在边境搞事。

4,历史上花木兰从军,花木兰代表哪个国家和谁作战?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这位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者,保家卫国而流传千古。不过这位女英雄的身世背景,在历史上一直存在不小的争议。因为关于她的故事,基本来源于《木兰辞》的这首民歌,但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并无确载。 目前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是北魏说;即北魏太武帝年间,花木兰替父从军,参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战。   话说大概在公元五世纪左右,当时中国北方正处于北魏的统治阶段,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抢掠,中原百姓,不堪其扰。于是朝廷为了解决边境问题,决定征兵打仗,当时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家中弟弟年龄尚幼,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活。 第二种是隋唐说;即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多载,屡建功勋。 话说隋朝末年,中原群雄并起,天下大乱。本臣服于隋朝的突厥始毕可汗乘机摆脱隋朝控制,并四处征讨。据《通典-突厥》记载:"东自契丹,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率皆臣服,控弦百万,戎狄之盛,亘古未有也。" 当时花木兰投军的对象是窦建德,由于窦建德建立过夏国,所以窦建德也算当过皇帝的。当时窦建德在北方建立政权,受到了来自北方突厥的威胁,突厥的王被称为可汗,突厥进攻窦建德,窦建德就组织兵力去抵御突厥,花木兰就是这个时候从军的。征战疆场一十二载,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回朝后,封为尚书。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我偏向于第一种说法,即花木兰是北魏时期的人! 首先,《木兰辞》中同时出现了"可汗大点兵"、"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等诗句。这说明木兰的君主是兼有可汗、天子双重身份的人,在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的北朝是由鲜卑人建立,鲜卑对统治者是会叫可汗。当然,北魏官方称呼是皇帝,但民间因为传统,还是有可能会叫汗!而木兰辞恰好是民歌,所以称之为可汗也就不奇怪了。(《魏书·序纪》记"文皇帝,讳沙漠汗") 其次,《木兰辞》出现了这样几处地名,包括"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等等,其中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去黄河不远。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这说明,《木兰诗》中之战事,当发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 柔然,亦称蠕蠕、芮芮、茹茹、蝚蠕等等。是我国历史上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大概活跃在南北朝时期。公元402年,社仑建号为丘豆伐可汗,建立了柔然汗国。柔然汗国经常对北魏用兵,夺取所需粮食和物资,成为了北魏北方的一大威胁。 两国在公元五世纪爆发了旷日持久的战争,从社仑、斛律至大檀的20余年间,柔然几乎每年要袭击北魏北方边境。北魏也发兵北伐,乃至亲征或巡边,并在沿边加强屯田和设置军镇,屯驻重兵,拱卫平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讨灭赫连夏、北燕、北凉的过程中,七次分道进攻柔然。 而两国之间最主要战场,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带。429年,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 还有就是,按照《木兰辞》种所言,花木兰从军十几年,都没有被发现时女儿身,这确实有些难以置信。不过在北魏时期,为了抵御柔然的侵略,北魏特地在平城周围设有六镇。花木兰作为一个戍边官兵,她可能在镇上有自己的居所,没事就是日常劳作,有战争就马上去打仗,所以没有被人发现是女扮男装。 综上所述,花木兰可能来自北魏六镇,她替父从军攻打的对象可能是柔然。 最后,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就是《木兰辞》这首民歌被人最早著录于南朝陈代沙门智匠所编所撰的《古今乐录》,僧人智匠在《古今乐录》称:"木兰不知名。",由此说明花木兰所处的时代不晚于南北朝时期的陈朝,而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花木兰所参与的战事,应该就是北魏与柔然的战争。

5,花木兰是哪个朝代的?历史上确有其人吗?

花木兰是南北朝时期的人。历史上有这个人物。 花木兰也是在中国巾帼英雄之一,不过是传说,同时,也是在中国的南北朝时期里最有传说色彩的英雄注意,其实,对于花木兰最早的出现的就是在《木兰辞》,而这个《木兰辞》也是在南北朝时期的一首诗中来的。 花木兰代父从军,千古以来,花木兰都是一直收到中国人尊敬的一个女性,因为她能够让当时为了自己的父亲去做女性不可能做的事情,从军,这点看起来花木兰很勇敢,而且花木兰的精神都是让中华儿女更加激励起保卫我们的国家。 扩展资料 花木兰的故事 在北魏时期都是因为是在北方的游牧民族不停的 骚扰国家,而在北魏时期在规定了每家都是需要出一名字男子去前线。 但是,花木兰的父亲都是晚年时期,而且都是体弱多病,肯定是不可能上战场的,而自己的弟弟也是很小,更不可能,而因此,木兰就开始了替父从军了。 从那天开始,就是花木兰一直开始了十几年的一个军旅生活,一直都是在边关打仗,而对于男人来讲,都是一个艰苦的事情的。而对于花木兰来讲,既要和自己的伙伴杀敌人,又要隐瞒身份,而在军营里个个都是男人,隐瞒身份都是很艰难。 花木兰都是最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也是在十几年之后都是就可以回家,也是因为如此她的功劳很大,所以皇帝都是直接赦免了她的欺君之罪。 其实会在当时,也是因为皇帝认为她能够为朝廷效力,但是也是因为是花木兰在家里有自己体弱多病的父亲,都是自己请求皇帝能够给自己回去孝敬父母,补偿父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花木兰

6,花木兰是什么朝代的人?

感谢邀请 花木兰是古代传说的巾帼英雄之一,她处于什么朝代? 花木兰(412年-502年),北魏宋州虞城(今河南商丘市虞城县)人,巾帼英雄,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中国古代民族英雄,忠孝节义,以替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闻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的绝唱,但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并无确载。 花木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该诗约作于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僧人智匠在《古今乐录》称:“木兰不知名。”长300余字,后经隋唐文人润色。 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家中弟弟年龄尚幼,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活。 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子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而木兰既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这就比一般从军的人更加艰难!可喜的是花木兰最终还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数十年后凯旋回家。 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时认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然而,花木兰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顾拒绝了,请求皇帝能让自己返乡,去补偿和孝敬父母。 千百年来,花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为她又勇敢又纯朴。《木兰诗》被列入中学课本,被千千万万的人世代诵颂。木兰的事迹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长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保卫国家,可歌可泣。

7,花木兰是哪个朝代的人?

  花木兰是北魏人。
  
  花木兰(412年-502年),北魏宋州(今河南商丘)人,巾帼英雄,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中国北方古代民族英雄,忠孝节义,以替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闻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
  花木兰故事的流传,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但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并无确载。花木兰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电影、电视剧、歌舞豫剧等。
  花木兰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
  花木兰的父亲以前是一位军人,因此从小就把木兰当男孩来培养。木兰十来岁时,她父亲就常带木兰到村外小河边练武,骑马、射箭、舞刀、使棒。空余时间,木兰还喜欢看父亲的旧兵书。时值太武皇帝时期(424——452年),北魏经过孝文帝的改革,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较为安定。但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
  但是木兰的父亲年纪大了,没办法上战场,家里的弟弟年纪又小,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多年的军旅生活。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人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更不要说木兰又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但是花木兰最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十数年后凯旋回家。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认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不过,花木兰拒绝了,她请求皇帝能让自己回家,去补偿和孝敬父母。
  千百年来,花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为她又勇敢又纯朴。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将花木兰的故事改编成了动画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欢迎。
  《木兰辞》被列入中学课本,被千千万万的青年学生世代诵颂。木兰的事迹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长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保卫国家,可歌可泣。
  

8,花木兰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吗?

我认为花木兰在历史当中极大可能性是不存在的,更适合当做一个故事去听一听,当一个传奇故事去看,可能会更好一些。理由有如下几点: 第一是因为花木兰最早出自明朝才子徐文长的剧本里,剧本里写的木兰姓花,然后这个剧本被戏班子所用,改编成戏剧四处演出,然后一传再传,广为人知影响远大,所以有了现在的花木兰这个名字。 第二是有多处记载花木兰的故事,朝代和姓氏都有不同,所以花木兰极大可能性是多个替父从军的女性的形象集合。有人说木兰姓朱,是宋州人,还有元朝的文献《孝烈将军祠像辩正记》里,有说木兰姓魏是安徽亳县人。可能历史上有多位替父亲替兄长充军的女性,但记载下来的花木兰,其实是众多从军女性的代表,加上民间传说的传播作用,木兰巾帼不让须眉的形象就更加广为人知了。 第三从现实角度去分析,女性体力上是弱于男性的,并且每个月是有生理期的,在军中如果不是地位很高有独立帐篷的话,很难隐瞒自己性别的。再加上军营里风餐露宿,比在家生活肯定是苦一些的,如果女性,能够适应古代军旅生活的肯定少之又少。 第四就是古代参军是要查军籍的,如果查户口对不上,年纪相差太大,就算化妆去遮盖那差别也不是一星半点儿,很难去凑合顶替的。古代人不会连男女都不分吧,未出阁的姑娘和壮年老头,还是差别有点大的。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望采纳,谢谢。

9,历史上花木兰是真实存在的吗?

木兰其实不姓花,祖姓是啥不得而知。大约北魏太武帝时期吧,北方柔然丁零等民族入侵,太武帝下令集结兵力抵抗。这时,住在河南的木兰家也收到了征兵命令,就像《木兰辞》说的那样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他爹也是个能人,当年追随北魏太祖拓跋珪,跟着拓跋珪南征北战,在军中也是小有名气,北魏大定后,自己也刀口舔血的鬼日子,索性拿着军中赏赐辞职回家结婚生子,就这样,这一家人平平淡淡的过了近二十年 如果不是北方告急,估计这一家人仍然会平平淡淡 但是,战事紧急,军中宿老签发了召回令,让木兰他爹重披战袍。 可惜,那时候的木兰爹已经不复早年英勇,年老体弱,压根就从不了军。木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从木兰那一身行头上,能看出来,他们家条件还是不错的,并不是普通百姓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后来经过多年征战,木兰也从寻常小将升级成知名战将 当战争结束,木兰推掉天子封官,卸甲归田,在家中,恢复了女儿身,目睹这一切的亲兵,目瞪口呆,事情很快传到天子耳中。太武帝也算雄才大略,当即根据华字创造出了个花字,并把这字赐给了木兰 再后来,花木兰收赘,把花之一姓传了下来,木兰本身成为花家老祖。后世的花铁干,花荣,都是木兰一脉 最后,《中国文学发展史》中有语:“考证这些无稽之谈,实在没有一顾的价值,我们只要知道花木兰是一个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够了”。 无论历史还是野史,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她的精神,滋养着后人。就连美国都据此拍成了动画片,让花木兰的形象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