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是出自那篇古

本文目录索引

1,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是出自那篇古文?

  一、“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是出自南唐.李煜的《浪淘沙令》,意思是——   事如同落花流水,一去不返。春已不再,今夕往昔,如同一个在天上,一个在人间。   二、附原文如下:   浪淘沙令   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赏析:   就象水自长流、花自飘落,春天自要归去,人生的春天也已完结,一“去”字包含了多少留恋、惋惜、哀痛和沧桑。昔日人上君的地位和今日阶下囚的遭遇就象一个天上、一个人间般遥不可及。“天上人间”暗指今昔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一说“天上人间”是个偏正短语,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意谓天上的人间,用在这里暗指自己来日无多,“天上人间”便是最后的归宿。   “流水”二句,既与上片“春意”遥相照应,又象征着国亡身俘命运的不可逆转,正是人间天上,永无相会之日。全词从“梦里贪欢”的幻觉,“别易见难”的哀叹,到“流水落花”的象征,吟唱出凄凉绝望的人生悲剧。   三、作者简介:   李煜(937年―978年),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并于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今南京)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今开封),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是出自那篇古文?

2,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出自哪儿?

出自李煜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全诗如下: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扩展资料: 这首词作于李煜被囚汴京期间,抒发了由天子降为臣虏后难以排遣的失落感,以及对南唐故国故都的深切眷念。全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3,落花流水春去也下一句是什么?

“流水落花春去也”的下一句是“天上人间”,这句诗出自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原文: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译文: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即使身盖罗织的锦被也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愉。 不该独自一人登楼凭栏远望,引起对故国的无尽思念和感慨。离开容易再见故土就难了。过去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李煜被囚汴京期间,抒发了由天子降为臣虏后难以排遣的失落感,以及对南唐故国故都的深切眷念。全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 李煜作为南唐的亡国之君,从至高无上的君主沦为阶下囚,他饱尝人生冷暖,心内极度悲伤。在一个雨夜,他难以入眠,听着外面的雨声,想起故国,想起往日的时光,无限悲伤,而美好的一切,是再也不会回来的。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4,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是出自那篇古文?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响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此词为入宋后抒写幽闭时心情。

“往事只堪哀”,是说想起往事就悲哀,而不是说想起悲哀的往事。后主被俘入宋后,总是难忘故国的“往事”。《虞美人》词说“往事知多少”;《菩萨蛮》词说“往事已成空”,可见他的“往事”是指过去欢乐“往事”。如今触目皆悲,所以想起欢乐的往事,更倍增伤感。开篇流露的是幸福的失落感,接下来表现的是沉重的孤独感。庭院长满了苔藓,可见环境的极度荒凉冷清。室内也是死气沉沉。珠帘不卷,既是无人卷,也是无心卷帘。户外荒凉,触目肠断,不如呆在室内消磨时光。可长期龟缩幽闭一室,内心的孤独还是不能排解。他在期盼人来,期盼着与人交流、倾诉,可等待“终日”,不见人来,也无人敢来。据宋人王铚《默记》记载,后主在汴京开封的住处,每天都有“一老卒守门”,并“有旨不得与外人接”。李煜在汴京,实质是被软禁的囚徒。他明明知道没有人愿意来看望,也没有人敢来看望,却偏偏说“终日”有“谁来 ”。他是在失望中期盼,在期盼中绝望。这就是李后主的心态。

在极度孤独中度日的李煜,打发时光、排遣苦闷的最好方式是回忆往事。金剑沉埋于废墟,壮气消沉于荒草,复国的机会与可能是一点儿也没有了,只好任命吧!就这样过一天算一天吧!

上片写的是白天,下片写晚上,晚凉天静,月华普照,全词的境界闪出一丝亮色,主人公的心情也为之开朗。可这月亮已非故乡之月,就像建安时期王粲《登楼赋》所说的“虽信美而吾土”。于是他由月亮想到当年月光照耀下的秦淮河畔的故国宫殿。但玉楼瑶殿已非我有,明月照得再亮,也只能徒增伤感。后主总是这么执着地留恋过去,故国成了他解不开的情结。故国情结是他后期词作的一大主题,也是他打发孤独寂寞时光的一副强心剂。但故国情结并不能解脱心中的屈辱与痛苦。他靠回忆过去打发时光。可是一旦从过去的往事中回到现实,又痛苦不堪。这样周而复始,后主深深地陷入了无法解开的心理怪圈。


这首词就是在个人情绪的低徊倾诉中,表现了对南唐故土怀念的一种哀痛心情。词的上片实写风景撩人,而珠帘不卷的孤寂处境;下片则虚写天净月明、空照秦淮的凄凉情景。虚实相间、情景交融,很能打动人的心灵。

这首词因触景生情起笔,似乎也很符合一般人的人生体验。但是,这儿“情”的特定内涵,却是“往事只堪哀”。这就融汇进去了诗人基于自己身世而激发的家国之恨、被俘之哀。据宋代王铚《默记》记载:李煜住处,“一老卒守门”,“卒言有旨不得与人接”,他实际上已被监禁,不得与外人接触。

词的上片,写在袅袅秋风中,庭院苔藓侵满台阶和一任珠帘终日不卷这两个视觉意象和弦,推出了第三个意象的弦外之意:“终日谁来?”我们可以想见其庭院荒凉、凄清无人之情;孤独郁闷、亡国丧家之哀,如何深重而难以排遣,这与当年“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之欢乐盛事相比较,无疑有天渊之别。可见其“甚哀”之“往事”中,必然积淀着、包孕着多少风流倜傥、赏心乐事,令人思索,逗人遐想。

下片一开始以“金锁”和“壮气”这样的豪放之词起领,似乎与上片风格不谐和,但是词的艺术生命力,就寄寓于这些曲折、幽微和奇崛处。其实,这是诗人为了艺术地展现自己面对着国破家亡情境也曾想有一番作为,胸膛里跳动过一颗悲愤不驯之雄心。“金锁”即“金锁链”,这句借指南唐抗宋的失败。眼前严峻的现实是,剑折锐销,沉埋如粪土。昔日的一腔热血、满腹豪情,都洒遍荒野肥劲草了。接着“晚凉天净月华开”一句,可谓静穆之极。夜色如水,长空如洗,一轮华月冉冉运行,显得多么神秘宁静而肃穆,有一种超凡脱俗、怅望无极之情致。其中深含的隐性意蕴,大有“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之人生感喟。但是,李后主毕竟是一个往事难忘、悲哀难排的被俘之人。他在想象中念念难忘的情景,仍然是取自己的切身体验。华月空照秦淮河畔,那雕阑玉砌的宫殿楼阁,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月光,拖着长长的月影投入河中。这儿以月光的永恒,衬托人间繁华的短暂,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和人生的苦难感。正是这种“空照秦淮”的人生感慨,它“形象地向生命有限的人类显现”了它无限的诗意光辉,从而才有可能走向人心的最深处,化为每一个人心中感知到、嘴中说不出的“集体无意识”,使这首词具有生生不息和蓬勃的艺术感染力量。

5,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什么意思???

意思是过去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天上人间,意思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人间。多比喻境遇完全不同。 出自《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这首词作于李煜被囚汴京期间,抒发了由天子降为臣虏后难以排遣的失落感,以及对南唐故国故都的深切眷念。 原文如下: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译文如下: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即使身盖罗织的锦被也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愉。 不该独自一人登楼凭栏远望,引起对故国的无尽思念和感慨。离开容易再见故土就难了。过去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扩展资料:此词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写。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九《西清诗话》:“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含思凄惋,未几下世。” “流水”两句,叹息春归何处。张泌《浣溪沙》有“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之句,“天上人间”,是说相隔遥远,不知其处。这是指春,也兼指人。词人长叹水流花落,春去人逝,故国一去难返,无由相见。 这首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正如李煜后期词反映了他亡国以后囚居生涯中的危苦心情,确实是“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且能以白描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具有撼动读者心灵的惊人艺术魅力。此词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6,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什么意思

意思是过去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天上人间,意思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人间。多比喻境遇完全不同。 出自《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这首词作于李煜被囚汴京期间,抒发了由天子降为臣虏后难以排遣的失落感,以及对南唐故国故都的深切眷念。 原文如下: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译文如下: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即使身盖罗织的锦被也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愉。 不该独自一人登楼凭栏远望,引起对故国的无尽思念和感慨。离开容易再见故土就难了。过去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赏析: 此词基调低沉悲怆,透露出李煜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 正如李煜后期词反映了他亡国以后囚居生涯中的危苦心情,确实是“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且能以白描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具有撼动读者心灵的惊人艺术魅力。此词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7,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全诗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全诗为: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该诗出自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其创作于李煜被囚汴京期间,抒发了由天子降为臣虏后难以排遣的失落感,以及对南唐故国故都的深切眷念。

译文: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

独自一人就不要在太阳下山时在高楼上倚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心中便会泛起无限伤感。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此词基调低沉悲怆,以清澈自然、明白如话的语句透露出李煜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