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称寡人是什么意思,为何古代君王要自称寡人,寡人又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索引
1,为何古代君王要自称寡人,寡人又是什么意思
一、寡人,寡德之人。君王自称。春秋战国时,诸侯王皆称寡人。《左传》:“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邹忌讽齐王纳谏》:“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古代士大夫也有自称为“寡人” 的。《世说新语》:“晋王衍诸婿大会,郭家与衍婿裴遐谈,衍谓诸人曰:‘君辈勿为尔,将受困寡人女婿。’”古代诸侯夫人也有自称寡人的,《诗??邶风》: “先君之恩,以勖寡人。”这是卫庄公夫人庄姜自称。从汉至五代,也有此称。刘邦为汉王时,韩信为齐王时,隋杨广为晋王时,后汉刘赟被迎立时,均自称寡人,惟汉时尚多见,汉以后较少见。唐以后唯皇帝得称寡人。二、中国古代的君主分为皇帝和国王,皇帝从秦始皇开始,把原来每个人都能自称的“朕”用于皇帝的专称,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 国王则不一样,古代中国的国王(主要是秦朝以前的国王和后来分封的诸侯国王)不称“朕”,而是称“寡人”、“孤”、“不毂”等等。 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说:“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嬴政统一天下后,规定:“天子自称曰朕。”从此,一般人不能自称“朕”了。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朕”,说:“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自称。”但是,这里要做二点说明: 第一,“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在先秦时代并不等于后世的“余”、“吾”、“我”之类的第一人称代词。正像顾颉刚、刘起纡两位先生在《校释译论》指出的那样:“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单数第一人称领格(所有格),即‘我的’。”如:《书·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泽的官员。”《大盂鼎》(金文):“勿废朕令”。意思是:“不要抛弃我的训令。”《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亲叫伯庸。“ 或许有人说,《尚书·汤誓》中有“朕不食言”。意思是:“我不会说话不算数”。许慎《说文·舟部》释“朕”:“我也”。这些不都证明,在先秦朝代,“朕”也可以等同后世的“余”、“吾”、“我”吗?我们认为,今本《尚书·汤誓》已非原汁,难免被后人掺假。秦火以后,仅凭西汉儒家学者伏生口授,打上汉代烙印是十分可能的。许慎是东汉人,他对先秦词义的理解就更难确切了。 第二,“朕”字,自秦始皇开始为皇帝的专用词,这是普通的情况,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称“朕”。例如《后汉书·和殇帝纪》:“皇太后诏曰:‘今皇帝以幼年,茕茕在疚,朕且佐助听政。” 三、孤也是君王自称。《礼记·曲礼》谓远方小侯自称为孤。此系本义。诸侯遭丧亦称之,此系定制。诸侯或遇危难丧败,自为贬损之词,亦有称孤者。秦、汉之际,转而成为雄称,田横谓吾始与汉王,皆南面称孤,是其著例。然汉时尚极少见,汉末群雄割据,曹操谓:“使天下无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孙权、刘备也用此称。唐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叛秘,推滔为盟主。滔称孤,武俊等称寡人,以孤为大、寡人为小,适与先秦制度相反。 四、不毂,也是君王谦称。毂,读“谷”音。从车 ,本义: 车轮中心的圆木, 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 中有圆孔, 可以插轴。《老子》:“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 河上公注:“不毂,喻不能如车毂为众辐所凑。”
2,孤家寡人的“寡人”是什么意思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诸侯王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王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所以君主、诸侯王就谦称自己是“寡人”。
释义
1、寡人,寡德之人。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
2、古代诸侯夫人也有自称寡人的,《诗·邶风》: “先君之恩,以勖寡人。”这是卫庄公夫人庄姜自称。从汉至五代,也有此称。刘邦为汉王时,韩信为齐王时,隋炀帝为晋王时,后汉刘赟被迎立时,均自称寡人,惟汉时尚多见,汉以后较少见。
3、“寡人”还戏指孤单无伴的人。如:“他没结婚也没女朋友,至今仍是‘孤家寡人’一个。”
3,寡人是什么意思
寡人 [ guǎ rén ] :中国古代君主的自称。 详细释义 1、古代君主的谦称。 《礼记·曲礼下》:“诸侯见天子,曰‘臣某侯某’。其与民言,自称曰‘寡人’。” 孔颖达 疏:“寡人者,言己是寡德之人。” 汉 傅毅 《舞赋》:“﹝ 楚襄王 ﹞谓 宋玉 曰:‘寡人欲觞群臣,何以娱之?’” 唐 李朝威 《柳毅传》:“﹝ 洞庭君 ﹞谓 毅 曰:‘水府幽深,寡人暗昧,夫子不远千里,将有为乎?’” 清 李渔 《玉搔头·逆气》:“从今日起,‘殿’字要改做‘陛’字,‘千’字要改做‘万’字了。这等‘孤家’也要称‘寡人’了。” 2、诸侯夫人自称。 《诗·邶风·燕燕》:“先君之思,以勗寡人。” 郑玄 笺:“寡人, 庄姜 自谓也。” 3、晋 人习惯自称寡人。 《艺文类聚》卷九引 晋 王羲之 《与人书》:“ 张芝 临池学书,池小尽黑,寡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君辈勿为尔,将受困寡人女壻。” 余嘉锡 笺疏引 李详 云:“案 晋 世寡人,上下通称,不以为僣。” 4、借指孤立无助之人。如:孤家寡人。 扩展资料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诸侯王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王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所以君主、诸侯王就谦称自己是“寡人”。
4,寡人是什么意思?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 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诸侯王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 扩展资料: 清代学者赵翼考察了历史上“寡人”的使用情况: 1、春秋时期诸侯自称寡人,但楚王多自称“不谷”。而较弱的诸侯自称“孤”。 2、战国七雄虽自僭号称王,仍自称“寡人”,而不用周天子专用的自称“予一人”。 3、秦末汉初项羽所分封的诸王(如汉王刘邦)等,和刘邦所分封的诸王(如齐王韩信)都自称寡人,汉朝诸侯后多自称寡人。 4、东汉末年,群雄袁术、曹操、孙权、刘备等“南面称孤”。此时“孤”较为流行。而曹操称魏王,孙权为帝,仍然自称“孤”不称“寡人”。
5,古代君王为什么自称寡人?
很多影视剧里面会看到这么一个画面,就是皇帝有时候会对着大臣或者其他人称自己是“寡人”或者“孤”。看到这一幕,我想很多单身的朋友会白眼翻到天,心里面估计在想:“苍天呀,就您这还寡人,后宫佳丽三千还寡人,那我们这些单色狗怎么办。”其实不要急,皇帝自称“寡人”、“孤家”的还真不代表着什么,纯粹就是自谦可能。那小喵今天就和大家来看看古代那些帝皇的自称吧。 首先我们来说的就是“寡人”。现代很多单身男女都喜欢用“孤家寡人”来自嘲,可谓是无比心酸的感觉。可是这两个称谓在古代可不是单身狗的意思,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君王用来称呼自己。 孤家却坐拥天下,寡人却佳丽三千,这是什么操作?一切都是君王们自己拍自己的马屁罢了。 首先我们来说帝皇口里的寡人是什么个意思,寡人是指寡德之人,一般做古代帝皇的自称,主要盛行于秦朝之前。古代的皇帝称为天选之子,例如周天子,这意味着能当上皇帝君王的,都是品德优秀的人,才能受上天眷顾。但是皇帝或者诸侯王总不能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称自己优秀的天子吧,这个和周礼有所违背,那该称呼啥,那便是“寡人”或者“孤家”了。根据《战国策·齐四》记载: “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 可见,寡人最开始是诸侯王的自称,而孤则是诸侯国里面较弱者的自称,都是谦称。 “其实寡人孤家就是皇帝和诸侯们的自谦之称,也变相告诉天下人自己的权威是独一份的,是不可挑战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君王那么喜欢称孤道寡的原因。 称孤道寡,自夸一下 孤家寡人之后就是朕了,更加的接地气称呼,这多亏了秦始皇。 相信很多朋友看清代戏都会发现,这时候的皇帝不再称呼自己孤家寡人了而是称“朕”,为啥呢?难道清朝皇帝比较真实,不自夸了?这还多亏一个人,那就是秦始皇。 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扫灭六国成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国。为了彰显自己的功业和权威,他选了一个专门的官方称谓,那就是“皇帝”,而对于皇帝的自称他也选好了,那就是“朕”,这些都被后来的皇帝所沿用。 而在成为皇帝自称之前,“朕”单纯就是指人,秦朝之前人人都可称朕,据《尔雅·释诂》记载:“朕,身也”。这就是说朕在秦朝之前是平民百姓都可以用的自称,只是秦始皇把它变成了皇帝专有的自称而已。 除了寡人孤家、朕这些现代人熟悉的字眼外,古代君王还用过这些字自称。 要说我国最早的文明历史,那么夏商周应该是绕不开的,而在这个时间段里面也诞生了最早的皇帝自称,虽然那时候还没有皇帝这个称谓。那么最早的皇帝自称或者说是君王自称是啥?那就是“予一人”。 这个称呼是最早的君王自称,根据《礼记·玉藻》记载:“凡自称,天子曰‘予一人’”。可见那时候的天子就是自称“予一人”,就是我一人的意思,可谓有趣。 到了东周末期,周天子势力已经不能压制诸侯王的势力,于是在诸侯国楚国又诞生了一个君王的自称,不谷(也做彀)。这个名称是楚国王君的自称,意思是不够的意思,还是一个自谦之词。 楚王自称不谷 结语 无论是孤家寡人还是朕等,这些帝王用来自称的词眼虽有自谦之意,可本质上却是君王权威的高高在上,真正想要告诉别人的也是权力的不可挑战,一旦被挑战,那么言语的自谦将化为杀人的剑。
6,古代说的寡人是什么意思?
顾名思义“寡人”就如字面意思一样是指“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其实在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诸侯王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权力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王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而谦逊、谦逊也是一种德,所以古代君主、诸侯王就谦称自己是“寡人”。 扩展资料清代学者赵翼考察了历史上“寡人”的使用情况:春秋时期诸侯自称寡人,但楚王多自称“不谷”。而较弱的诸侯自称“孤”。 战国七雄虽自僭号称王,仍自称“寡人”,而不用周天子专用的自称“予一人”。 秦末汉初项羽所分封的诸王(如汉王刘邦)等,和刘邦所分封的诸王(如齐王韩信)都自称寡人,汉朝诸侯后多自称寡人。 东汉末年,群雄袁绍、曹操、孙权、刘备等“南面称孤”。此时“孤”较为流行。而曹操称魏王,孙权为帝,仍然自称“孤”不称“寡人”。 北魏北周隋朝的诸侯王常自称为寡人,而枭雄如尔朱荣高欢自称为孤。 自唐以后,少有自称寡人者。如唐朝军阀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联合对抗朝廷,各自称王,盟主朱滔自称孤,王武俊等人自称寡人。唐顺宗为太子时自称寡人。郭威未称皇帝前自称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