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顾宪成是哪个朝代的,顾宪成是哪个朝代的

本文目录索引

1,顾宪成是哪个朝代的

顾宪成(1550-1612),明代名士,无锡(属今江苏)人,字叔时,号泾阳,世称东林先生。万历进士,官至吏部文选司郎中。万历二十二年(1594)革职还乡,与弟允成和高攀龙等在东林书院讲学。往往讽议朝政,朝野应合,东林之名由是大著。和赵南星、邹元标号为三君。有《顾端文遗书》等。 1595年的早春,一位昏死过去几次的病人又一次顽强地睁开双眼,46年来走过的风雨历程又在他的脑海中流淌,他感慨万千,不禁口占一绝:“ 妄拟古之人,岁月蹉跎忽至今。一息尚存应有事,莫将夭寿贰吾心。”意思是说,我从小就立志要像古代的伟人那样做出大事业,但岁月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而今年近半百,生命垂危,且一事无成。然而我怎能去考虑自己的生老病死呢?一息尚存就当奋然进取。这位病人就是明代进步思想家顾宪成。

顾宪成是哪个朝代的

2,顾宪成是什么朝代的人

顾宪成(1550年-1612年),字叔时,号泾阳,因创办东林书院而被人尊称“东林先生”。明代思想家,东林党领袖。江苏无锡人,在1580年(万历八年)中进士后历任京官,授户部主事。 1587年(万历十五年),因为上疏申辩,词语中有触怒当权者的地方,被圣旨责备,贬谪为桂阳州判官,慢慢提为处州推官。 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顾宪成任吏部文选司郎中,掌管官吏班秩迁升、改调等事务。 1594年(万历二十二年),朝廷会同推荐选任内阁大学士,顾宪成提名的人,都是明神宗所厌恶的,从而更触怒了神宗,被削去官籍,革职回家。 顾宪成回到家乡以后,同弟弟顾允成倡议维修东林书院,偕高攀龙等讲学其中,同时宣扬他的政治主张。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农历十月,顾宪成会同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时称东林八君子)等人,发起东林大会,制定了《东林会约》。 顾宪成等人在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讽议朝政,逐渐聚合成一个政治集团“东林党”。 由于许多东官员纷纷上疏推荐重新起用顾宪成。1608年(万历三十六年),朝廷封顾宪成为南京光禄寺少卿,但是顾宪成没有接受任命,继续留在家乡从事讲学议政。 1612年(万历四十年),顾宪成于家中去世。著作有《小心斋札记》、《泾皋藏稿》、《顾端文遗书》等。 天启初年,明熹宗赠顾宪成太常卿。后来东林党争爆发,被魏忠贤阉党削去封号。崇祯初年,顾宪成获得平反,赠吏部右侍郎,谥号端文。

3,顾宪成是什么朝代的???????????????????????????????????????

明代,东林党领袖
顾宪成(1550年-1612年),字叔时,号泾阳,因创办东林书院而被人尊称“东林先生”。明代思想家,东林党领袖。江苏无锡人,在1580年(万历八年)中进士后历任京官,授户部主事。
1587年(万历十五年),因为上疏申辩,词语中有触怒当权者的地方,被圣旨责备,贬谪为桂阳州判官,慢慢提为处州推官。
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顾宪成任吏部文选司郎中,掌管官吏班秩迁升、改调等事务。
1594年(万历二十二年),朝廷会同推荐选任内阁大学士,顾宪成提名的人,都是明神宗所厌恶的,从而更触怒了神宗,被削去官籍,革职回家。
顾宪成回到家乡以后,同弟弟顾允成倡议维修东林书院,偕高攀龙等讲学其中,同时宣扬他的政治主张。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农历十月,顾宪成会同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时称东林八君子)等人,发起东林大会,制定了《东林会约》。
顾宪成等人在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讽议朝政,逐渐聚合成一个政治集团“东林党”。
由于许多东官员纷纷上疏推荐重新起用顾宪成。1608年(万历三十六年),朝廷封顾宪成为南京光禄寺少卿,但是顾宪成没有接受任命,继续留在家乡从事讲学议政。
1612年(万历四十年),顾宪成于家中去世。著作有《小心斋札记》、《泾皋藏稿》、《顾端文遗书》等。
天启初年,明熹宗赠顾宪成太常卿。后来东林党争爆发,被魏忠贤阉党削去封号。崇祯初年,顾宪成获得平反,赠吏部右侍郎,谥号端文。

4,顾宪成是什么朝代的

  顾宪成于嘉庆廿九年(1550)在顾氏祖屋“端居堂”诞生。他字叔时,号泾阳,世称东林先生,也叫泾阳先生,无锡张泾桥人。万历四年(1576),举乡试第一;万历八年(1580)进士,授户部主事,后官至吏部文选郎中。万历二十二年(1594)在推选下任内阁首辅(即“首揆”,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的人选时,顾宪成因“忤帝意”而革职返归无锡故里。4年后,即万历二十六年(1598)八月,顾宪成在惠山第二泉处讲学,并倡修东林书院。万历三十二年(1604),在地方士绅和官吏的资助下,东林书院修复完工,顾宪成和同好在东林书院讲学,他主持书院达8年之久。顾宪成和高攀龙等在东林书院讲学时,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会期各3天。在“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所以“朝士慕其风者,多遥向应和”,一时盛况空前,名声大震。各地学者、名士都闻风附归,纷纷慕名赴会,一部分在职的正直官吏如赵南星等也“遥相呼应”。顾宪成和赵南星、邹元栋号称“三君”。东林书院成为舆论中心,凡加入东林党政治活动的人,也称为东林党人。顾宪成成为东林党领袖之一。由于东林党人的议论直接指责朝正,因此遭到在朝权贵的嫉视。熹宗时,阉党专政,魏忠贤借“挺击、红丸、移宫”三案,打击东林党,并唆使其党羽造作《东林党点将录》,要把东林党人一网打尽。天启五年(1625),熹宗下诏,烧毁全国书院。次年,东林书院首遭其灾,立即拆毁,东林书院变成一片瓦砾。东林党人也遭到迫害,杨涟、左光斗等许多著名的东林人物都惨遭杀害。天启七年(1627),崇祯帝(思宗)即位,逮治魏忠贤,对大批阉党定为逆案,分别治罪,东林党人才免遭杀害。崇祯二年,皇帝下令为东林党人恢复名誉,并诏修东林书院。万历四十年(1612),顾宪成在张泾桥老家逝世,墓葬无锡查桥关泾村西南处,当地人称“天官坟”。崇祯初追封顾宪成为吏部右侍郎,谥号“端文”。

  顾宪成一生著述很多,有《小心斋札记》18卷,《毗陵人物志》9卷,《顾端文遗书》(内有《泾皋藏稿》22卷、《东林商语》等)。

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出自哪里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句话是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说的。选自《名联谈趣》里的话。 含义: 1、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 2、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3、读书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关心国家,关心政治,关心天下之事,多用心用体会世间百态,而不要读死书。 主要成就 顾宪成创立了东林书院,并以东林书院为阵地,通过讲学、论辩、研讨、撰文、出书,对王守仁“心学”及王学末流在道德修养和认识论方面宣扬的种种虚、空、玄的主张和说教进行猛烈的抨击和批判,从而推动了实学思潮的高涨。 顾宪成(1550年-1612年),字叔时,号泾阳,因创办东林书院而被人尊称“东林先生”。明代思想家,东林党领袖。江苏无锡人,在万历八年(1580年)中进士后历任京官,授户部主事。

6,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出自哪位诗人?诗名是什么?

风声雨声读书声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275)。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