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他会读心术

庆余年中庆帝为什么要杀梅执礼?
庆帝在剧中一直是一个心机和实力都隐藏着极深的人,他说的每句话都会让人不得不苦思冥想其背后的意义。从梅执礼决定提审范闲开始,这个祸患就已经埋下。等到他发现真正的问题所在,早已经来不及再做任何的修补了。具体如下: 1.庆帝是一个对于权力拥有强烈执念的人,在这一点上任何人都不能挑战他; 2.庆帝不希望在自己任然处于壮年时就看到自己的儿子开始明目张胆拉拢势力; 3.除了梅执礼以外站队皇子的人绝不在少数,所以需要把他作为典型示威。 所以古代的大臣们大多数时候都是小心翼翼,生怕自己的某个举动不小心触怒了皇帝,导致了牵连家人的祸患。而陈道明老师更是把庆帝的帝王权术演绎得淋漓尽致,让观众看了都为那些被召唤的臣子感到担忧。 一、违逆庆帝庆帝为了自己的皇位连最爱的叶轻眉都没有放一条生路,显然这是一个为了权力可以变得冷血无情的人,所以梅执礼犯了一个根本没有余地的致命错误。为了更好地升迁和自保,他回应了太子的拉拢,以至于连回家养老的机会都失去了。 二、站位太子在太子尚未结果最后的皇位之前,他始终就只能老老实实待在庆帝的身边打下手。一旦他的势力膨胀速度超过了庆帝的预期,那么加入其中的党羽就会成为直接的矛盾点,许多人都会因此而被清除。 三、以儆效尤有了梅执礼这样的例子其他的大臣就不敢在庆帝面前明目张胆地讨好太子,这样一来庆帝可以确保自己能够把握权力一直到生命结束。而身后的事就不需要他自己来操心了。 你认为太子是真心要把梅执礼作为自己的助手吗?
庆帝为什么要杀梅执礼?
原因 第一个,梅执礼在朝堂上的摇摆态度是死罪之一。庆帝此时要完成统一的大业。吞灭北齐和东夷城等其他国家。党争的速度,必须放一放。梅执礼的死,是警告党争之臣,不要在搞小动作。不要在不识大体。不然梅执礼,就是下场。 第二个,梅执礼得罪范闲,是死罪之二。庆帝马上要完成统一大业。范闲是最重要的股肱之臣。而且是他为太子准备的未来保驾之臣。范闲站在自己这边,就等于得到,法权代表陈萍萍,财政权代表范建,还有政权代表林若甫。都站在自己这边。 就算他们有二心。此时也会为了范闲,为了国事。抱成一团。此时梅执礼这么做,明显是破坏自己的计划。所以梅执礼,必须死。可怜的梅执礼,还没有出京城,就被当成了马匪截杀。成为了皇权斗争的牺牲品。 经过 此事的引子是范闲殴打了郭保坤,郭保坤一纸状书告到京都府,京都府提审范闲,太子想借机除掉范闲,而二皇子想借此机会拉拢范闲。当滕梓荆被带上来的时候,或许范闲是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危机,明白势力抗衡。庆帝的一道口谕替范闲解了围,而梅执礼被提审。 梅执礼也知道自己这一趟怕是有去无回,庆帝一句“记得初见之时,犹潜龙之时。”梅执礼立马表明自己是庆帝当初力排众议任自己为京都府尹之职,自己念着陛下的厚恩,而从另一方面而言,他也在暗示庆帝,如若罢免自己,就是庆帝打自己的脸,另一方面,梅执礼也表明自己的忠心,表明自己为陛下做事,感陛下恩情。 最狠不过帝王读心术,一杯蜜浆,梅执礼以为自己是要送命了,但是意料之外,蜜浆并无毒,庆帝也不会在此下毒。梅执礼以为自己赢了,他以为在这场博弈中自己赢了,舒了口气,脱下了官帽。 可是梅执礼以为自己面对的是是庆帝,梅执礼投靠太子一方,庆帝怎会轻易放过他?整个过程中庆帝都在写书法,与梅执礼的慌乱形成对比,甚至在最后,庆帝让在梅执礼回乡的路上做成马匪截杀,也极为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