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奴网

百团大战的意义是什么啊???
百团大战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方面,阻止了蒋介石的对日妥协步伐。1940年7月18日,英日关于封闭滇缅公路的协定在东京签字。英国为全力对付德国,继续推行牺牲中国、对日妥协的政策。外援基本断绝,令中国抗战举步维艰。 百团大战爆发时,正值日蒋谈判7月23日备忘录达成,蒋介石和板垣征四郎首脑级会谈拟于8月间在长沙举行。中共当时虽然还不知道日蒋谈判的具体情形,但已感觉到蒋方对日日益妥协的立场。 在百团大战所激发的全国抗日声浪和高潮中,蒋介石不得不将对日妥协的行动停顿下来。8月下旬,日本首相近卫又写了亲笔信建议继续会谈,遭到蒋方拒绝。 另一方面,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1939年起出任华北日军总司令的多田骏主张所谓的“囚笼政策”,即以强化交通为手段,对晋冀豫根据地进行分割和封锁。刘伯承曾将之概括为“以铁路为柱,以公路为链,以碉堡为锁”。 通过作战,我军在七个要害部位冲破敌军战线,撕碎了敌人的华北“囚笼”,打散了敌人的军事系统,在近50个县逼退了敌人。敌人不得不花费大力气整饬战线,填补残缺。1941年2月,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从第十一军(武汉)、第十三军(宁沪杭)各抽调一个师团增援华北,但战局仍无转机。 迄1941年7月,敌在华北一直取战略守势。直到苏德战争爆发,日本军阀在南进(太平洋)战略的诱惑下始于华北转取攻势。 澄清百团大战的历史迷雾 关于百团大战的战略预案在八路军总部决定后,彭德怀于7月22日给各区发出《战役预备命令》,同时上报了中央军委。 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彭德怀传》对这件事有一个明确说法:“这封被注明十万火急的绝密电报(指预备令)发到延安,立即被抄送到毛泽东、王稼祥、朱德、洛甫、王明、康生、陈云、邓子恢、任弼时和作战局。”这是有保存在档案馆的延安收文原件为证的。 问题是,中央对百团大战的预备令有批复吗?最终下达百团大战命令时,彭德怀的确没有得到中央军委的批准。对此,彭德怀这样申述:“为防止敌人发觉,保障各地同时突然袭击,以便给敌伪更大的震动,大概比预定的时间提早了十天,故未等到军委批准便提早发起了战斗。” 而且,在百团大战的指挥者们看来,打破袭战是再经常不过了。如聂荣臻所说:“破袭正太路,或者破袭平汉路,这是游击战争中经常搞的事情。可以说,这是我们的一种日常工作,不涉及什么战略问题。这样的作战计划,军委是不会反对的。” 以上内容参考 全国征兵网-再说百团大战的历史意义与功过是非
百团大战的主要内容
百团大战的主要内容是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晋察冀边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八路军的晋察冀军区、129师、第120师在总部统一指挥下,在河北山西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为重点的战役。战役发起第3天,八路军参战部队已达105个团,故中方称此为“百团大战”。 大战积极方面的影响有: 百团大战,是 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 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带战略性的 进攻战役。在这次战役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敌后抗日军民,齐心协力,前仆后继,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百团大战严重地破坏了日军在华北的主要交通线,收复了被日军占领的部分地区,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给了侵华日军以强有力的打击,推迟了日军的南进步伐。 百团大战对坚持抗战、遏制当时国民党妥协投降暗流、争取时局好转起了积极作用,进一步鼓舞和增强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用事实驳斥了国民党顽固派对共产党、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诬蔑,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百团大战在 中国 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