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甘阳

甘阳的成就与影响
甘阳的成就与影响
提示:

甘阳的成就与影响

甘阳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思想学术界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八十年代组建的“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被普遍看成象征当时中国学术新生代的崛起,日后中国思想学术界的著名人物如刘小枫,陈来,阎步克,陈平原,陈嘉映,李银河等,均出自这个编委会。甘阳在八十年代主编的“现代西方学术文库”、“文化:世界与中国”(三联书店),是对那个时代影响最大的丛书之一,不仅奠定了当代中国对西学研究的基础,也为当代中国“反思现代性”浪潮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参见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甘阳主编《八十年代文化意识》、甘阳著《古今中西之争》等)。从美国回来以后,甘阳再度成为中国思想学术界的标志性人物,他的《政治哲人施特劳斯》被公认为当代中国最有理论深度的研究,直接引发了中国学术界近年的”政治哲学转向“。 用两句话来概括,分别是“重新阅读西方”与“重新理解中国”。他认为,今天我们对中国的理解,背后往往隐含着我们对西方的一套看法,而这些看法往往并不是真的了解西方,而只是对西方的一知半解甚至南辕北辙的想象。针对这种流弊,他提出一个重要看法,即今天要理解中国,就要重新理解西方。而重新理解西方,在于不能像以前那样只是把西方当药铺,从西方抓药来给中国治病,而是首先要清楚,西方思想从来只是要治西方的病,所以要深入西方历史和思想的脉络,首先弄懂西方自己在讨论什么问题。按照这种态度来重新阅读西方,那么就会发现目前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的理解,很多都是错误的,把这些错误的看法用来分析中国问题或者治病,危害可想而知。其中,他特别强调了如何理解今天的美国,他指出美国并不是只有自由主义,而是同时有强大的保守主义,而晚近三十年来美国的最大变化恰恰是保守主义取代自由主义成为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而中国学界对这一复杂性缺乏了解。基于这种状况,他引导中国知识界最有活力的一批中青年学者致力于重新理解西方的工作,其中包括深入研究西方思想和历史、美国宪法和历史、评价列奥·施特劳斯及其学派等等。他主编的“新编‘文化:世界与中国’论丛”(三联书店),以及与刘小枫教授合作主编的“西学源流”(三联书店)、“政治哲学”丛书(华夏出版社等)、“经典与解释”丛书(华夏出版社等),已经成为今天中国学界最有影响的读物。 甘阳自2004年以来大力提倡的“通识教育”理念,更强烈推动了中国主要大学纷纷走向通识教育道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将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从基本无意识的状态引向蓬勃开展。他在2009年关于通识教育的文章中指出,“目前通识教育的前景不太乐观,这和通识教育的特殊性有关。通识教育的一大特点是往往无疾而终,一开始热闹了几年,最后就无声无息。另外一个特点是每次开会老是原地踏步,上来总是最简单、最基本的东西重复一遍,全人教育、文理汇通之类,基本上是简单再生产。通识教育的这种讨论状况,基本上表明通识教育没有进入操作的层面,所以还要老是停留理念上。有一些理念上的问题永远可以讨论,但是最主要是如何进入操作。” 此事起点是2003年关于“北大改革”的辩论。当时张维迎等学者在北大推出改革方案,试图在北大推行企业化管理,倡导英文教学而非母语教学等等。甘阳在《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大学改革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评北大改革》一文,率先发起对北大改革方案的批评,随后又接连发表《华人大学理念与北大改革》等文,北大最后对改革方案被迫做了调整。然后,从2004年开始,甘阳开始在国内大力倡导大学通识教育,认为这才是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真正精华所在。2005年甘阳在北京主持召开了“首届中国文化论坛: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大型会议(俗称“香山会议”),来自中国几十所大学的百多位学者教授参与了这次会议,并就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达成了重要共识: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不是要盲目模仿美国大学的外在形式,而是要学习美国大学对学生从严要求的实质,特别要抓住经典阅读与小班讨论这两个基本点:要让本科生直接研习中外经典,改变以往的概论课;提倡学生小班讨论和助教制度,改变以前只是老师满堂灌的状况,推动学生围绕经典展开自由讨论,并且让研究生通过担任助教获得多方面锻炼。随后甘阳应清华大学邀请做通识教育示范教学,为清华大学本科生开设全校通识课“莎士比亚政治哲学”,并通过演讲、研讨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广泛推广通识教育理念和探索可行的办法。2007年开始,甘阳受“中国文化论坛”理事会委托,在李嘉诚基金会支持下开始举办每年一次的“全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暑期讲习班”,首届讲习班2007年在清华大学举行,第二届讲习班2008年在汕头大学举行,第三届讲习班2009年在复旦大学举行,第四届讲习班2010年在北京大学举行,第五届讲习班2011年在北京大学举行。如今,通识教育的实践已经在中国大学普遍展开。

甘阳的主要著述
提示:

甘阳的主要著述

《政治哲人施特劳斯》,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将错就错》(第2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4月。《通三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12月。《文明·国家·大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1月。《古今中西之争》(第2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1月。 《中国大学改革之道》(甘阳、李猛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八十年代文化意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甘阳、陈来、苏力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8月。《孔子与当代中国》(陈来、甘阳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7月。

安禄山杨贵妃什么关系?
提示:

安禄山杨贵妃什么关系?

安禄山和杨贵妃的关系是,安禄山曾认杨贵妃为干娘。 在天宝十年正月初一的时候,唐玄宗和杨贵妃两人为安禄山准备了丰厚的生日礼物,安禄山看到以后喜极而涕,随即认杨贵妃为干妈,这时杨贵妃非常的高兴。 在过完生日的第三天,杨贵妃便特意召见安禄山,要为她的这个大儿子”举行洗三仪式。随后杨贵妃让人把安禄山当做婴儿放在大澡盆中,为他洗澡,洗完澡后,又用锦绣料子特制的大襁褓,包裹住安禄山,让宫女们把他放在一个彩轿上抬着,在后宫花园中转来转去。 安禄山的其他故事: 安禄山死后,与史思明等被河朔旧将与士卒奉为圣人。安禄山部将田承嗣投降唐廷,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予朝廷,唐朝封为魏博节度使,为了安定北方人心,他为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四人立祠,号为“四圣”。 田承嗣向朝廷要求拜相,唐代宗派内侍孙知古要求他毁了“安史四圣”的祠堂,田承嗣乃毁之,唐廷为褒奖他,授其同平章事。 到唐穆宗长庆年间,河朔旧将与士卒称呼安禄山、史思明为二圣,时任卢龙节度使张弘靖为改变这种风气,下令扒开安禄山的墓并毁其棺,引起河朔旧将与士卒的不悦。

安禄山杨贵妃什么关系
提示:

安禄山杨贵妃什么关系

杨贵妃是安禄山的义母。杨贵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爱妃,安禄山本是大唐东北地区的节度使,深受唐玄宗和杨贵妃器重,是唐玄宗的义子,通过杨贵妃与唐玄宗的关系,后人认定杨贵妃就是安禄山的义母。

杨贵妃是哪个年代的

杨贵妃是唐朝时期的后妃、宫廷音乐家以及舞蹈家,本名为杨玉环,号太真,擅长歌舞表演,精通音乐韵律。

杨玉环有着“大唐第一美女”之称,与西施、王昭君、貂蝉被后世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杨贵妃曾经是唐玄宗儿子李瑁的妃子,受令出家为女道士后,被唐玄宗接入宫中,正式册封为贵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