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平定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哪个皇帝?
安史之乱是哪个皇帝?
提示:

安史之乱是哪个皇帝?

唐玄宗李隆基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终结: 宝应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其余部分叛将投降,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唐廷任命降臣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安史之乱是谁平定的
提示:

安史之乱是谁平定的

安史之乱是郭子仪和李光弼平定的。郭子仪和李光弼皆为唐朝名将,两人齐名,世称“李郭”。安史之乱爆发于公元755年12月16日,又因为发生于唐玄宗天宝年间,被称为天宝之乱,最终结束于公元763年2月17日。

郭子仪的介绍
郭子仪是唐代中兴名将、政治家、军事家,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安史之乱爆发后,授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收复两京有功,加司徒,封代国公。建中二年(781年),郭子仪病逝,获得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唐代宗庙廷,陪葬于建陵。

李光弼的介绍
李光弼是契丹族人,唐朝中期名将,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经郭子仪推荐而任为河东节度副使,东出井陉,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乾元二年(759年),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节度使。上元二年(761年),以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出镇临淮,震慑诸将,次年又命军镇压浙东袁晁起义,以功进封临淮郡王。

历史上的安史之乱最后是如何平定的?
提示:

历史上的安史之乱最后是如何平定的?

我来说下个人的看法。 唐朝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的平定主要有三个方面:叛军内部不和、唐王朝尽调边疆精锐平叛还有分化叛军,依靠这三个办法,最终平定了安史之乱。只不过,自此之后,唐王朝实力大减,盛世不再,唐朝进入到了藩镇林立的中期。 首先,叛军内部不和,导致实力大减 安史之乱的叛军曾有数次内部倾轧,使得内部动荡不安,最终走向了失败。 刚开始,安禄山自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起兵,南下进攻中原。此时,唐朝内部空虚、军备废弛,再加上指挥者无能使得两京(长安、洛阳)全部丢失。然而,很快因为继承问题,导致安禄山被嫡次子安庆绪所杀。 之后,安庆绪面对唐军的进攻,接连失败,内部矛盾大增。最后,安庆绪被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所弑。不过,他们的动荡还远未结束,史思明同样因继续问题,被自己的长子史朝义所杀。 这几次大的动荡,使得叛军实力锐减,最终,被唐王朝平定。 其次,唐王朝为平判,尽调边疆精锐 唐朝前期,先后打败周边游牧民族,控制了西域的广大地区。不过,尽管对方被打败,但实力尚在的游牧民族依然时刻威胁唐朝的西北边疆。更别说还有新近崛起的对手,为此,唐朝在边疆安置精锐大军,抵抗对方的侵袭。 当安史之乱开始之后,为了平叛,边疆精锐被尽数抽调。他们的加入使得唐军实力大增,赢得了战争主动权。 最后,唐王朝对叛军进行招降 除了下面打击之外,唐朝宫廷还对叛军将领进行招降,许以重利,让他们归顺朝廷。看到内部倾轧不断和战争上接二连三地吃败仗,将领们开始心思动摇,逐渐被说服选择向朝廷投降。 依靠这个办法,唐王朝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当然,由于是归降,这就使得对方实力得以保存,之后,便开启了唐王朝的藩镇割据时代。 综上所述,是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的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