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

《坛经》作者
《坛经》,一名《六祖法宝坛经》,是中国佛教禅宗创始者、禅宗六祖慧能(一作惠能)的传法记录。因系在法坛上宣讲的经教,故称。是中国唯一被尊为经的佛书。 版本有:①法海本。学者多认为是法海据慧能讲法记录而成,是现存的最早版本。因直到近代才在敦煌发现,又称“敦煌写本”,全名《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波罗蜜经”一作“婆罗密经”),1卷,约1.2万字,这也是中国书名最长的古籍。原不分节段,日本学者铃木大拙把它分为57节。②惠昕本。晚唐或宋初僧人惠昕改编,共2卷11门,约1.4万字。据南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和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载,为3卷16门。③契嵩本。宋仁宗至和年间(1054~1056)僧人契嵩改编。1卷10品,约2万余字。全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曹溪原本》,简称《曹溪原本》。也有认为是元僧人德异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的刊印本。④宗宝本。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前后,僧人宗宝改编。1卷10品,2万余字。题名《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在法海本未发现前,为最常见的流通本。
《坛经 ◎护法品第九》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坛经 ◎护法品第九【原文】神龙元年①上元日②,则天中宗③诏云:“朕请安秀二师④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授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今遣内侍⑤薛简,驰诏请迎,愿师慈念,速赴上京。”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简曰:“弟子回京,主上必问,愿师慈悲,指示心要,传奏两宫,及京城学道者。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师云:“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简曰:“明喻智慧,暗喻烦恼,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师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灭,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简曰:“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师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奏师语。其年九月三日,有诏奖谕师曰:“师辞老疾,为朕修道,国之福田。师若净名,托疾毗耶,阐扬大乘,传诸佛心,谈不二法。薛简传师指授如来知见,朕积善馀庆,宿种善根,值师出世,顿悟上乘。感荷师恩,顶戴无已。并奉磨衲袈裟⑥及水晶钵,敕韶州刺史,修饰寺宇,赐师旧居为国恩寺焉。” 【注释】 ①神龙元年:神龙是武则天年号,唐中宗沿用,神龙元年即公元705年。 ②上元日:阴历正月十五。 ③中宗:唐中宗李显,武则天之子,683年即帝位,684年被武则天废黜,705年复辟。 ④安秀二师:安;指嵩山少林寺慧安;秀,指玉泉寺神秀。 ⑤内侍:皇宫内庭的侍卫,当指太监。 ⑥磨衲袈裟:一种名贵的袈裟,据说是高丽国(朝鲜)所出产。【译文】神龙元年正月十五日,武则天和唐中宗下诏书说:“朕已经迎请慧安大师和神秀大师到皇宫中供养,在日理万机的空闲时间,每天钻研学习一点佛法。两位大师推让说:‘南方有一位慧能大师,受弘忍大师密传的衣钵佛法,得到以心传心的法门,可以向他请教。’现在派遣内侍薛简驰马捧诏旨去迎请您,希望大师能大发慈悲,赶快来京城。”慧能大师向来使呈交了一封称病辞谢的表章,表示愿意在山林里终老。薛简说:“京城的禅师大德们都说,要想得到佛道的真谛,必须打坐学习禅定,不经过禅定的功夫而获得觉悟解脱的,还从来没有过。不知道大师您所讲说的佛法宗旨是什么?”大师说:“佛道是从内心得到觉悟,哪里是靠打坐呢。佛经上说,如果说如来佛是从坐、卧中得道,那是邪门歪道。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无处可来,也无处可去,没有生也没有灭,这就是如来真正的清净禅意。一切法门本质上都是空寂,这就是如来真正的清净打坐禅修。其深奥的境界无法作有形的证明,岂是打坐所能包括的?”薛简说:“弟子回到京城,主上必然要问我,请大师大发慈悲,指示佛法的要旨,我好禀报两宫的圣上,并告知京城里修学佛道的人。这就像一盏灯又点亮了千百盏灯,让黑暗都变成了光明,光明普照无有穷尽。”大师说:“佛道无所谓光明和黑暗,明暗是代谢变化的意思。所谓光明普照无有穷尽,其实也是有尽头的,因为光明和黑暗是相对而存在的两个名称。所以《净名经》上说:佛法是不能比喻的,因为佛法不是相对而存在的。”薛简说:“光明比喻智慧,黑暗比喻烦恼,修佛道的人,如果不用智慧照耀破除烦恼,那无始无终的生死轮回又怎么能解脱呢?”大师说:“烦恼就是菩提,它们并不是两个东西,二者并没有区别。如果想用智慧来照破烦恼,这是声闻、缘觉二乘初级的看法,是坐羊车鹿车的阶段,真正的大慧根大智慧,都不是这样看的。”薛简问:“大乘境界的见解是什么?”大师说:“明和无明,凡夫俗子们看做两个东西,智慧的人就明白它们没有区别。没有区别的本性就是真实的本性。真实的本性,在凡俗的地位不会减少,在圣贤的地位也不会增加,停留在烦恼中不会因此而迷乱,到了禅定的境界中也不会因此而空寂。它是不会中断也不会永恒的,不来也不去的,不在中间,也不在内部或外部,不生也不灭,它的性质和表相如一,总是存在而没有变化,它的名字叫道。”薛简问:“大师说不生也不灭,这和外道的说法有什么区别?”大师说:“外道所说的不生也不灭,是用灭来停止生,用生来显示灭,这样的灭等于不灭,这样的生等于不生。我所说的不生也不灭,是本来就没有生,现在也就无所谓灭,这和外道的说法是不同的。你如果要想获得佛法要领,只要对一切善和恶都不思考,自然就进入清净的心之本体了,那时你就清湛宁静,妙用像恒河里的沙粒一样无穷无尽。”薛简受了大师指教,豁然开朗,大彻大悟,行礼告别大师,返回皇宫,把大师说的话上奏。还饷资粮那一年九月三日,朝廷有诏旨下发对大师给予表扬:“慧能大师因年老多病而辞谢进宫召请,他留在民间为朕修行佛道,这是在为国家种福田修功德。大师就像《净名经》里的维摩居士一样,托病在毗耶城,阐扬大乘教法,传授各位佛的教义,宣讲不二的法门。薛简带回了大师传授的如来智慧,朕多年行善积德,种下善根,才有这样的果报,幸遇大师出世,让朕顿悟了上乘的智慧。感谢大师的恩惠,感激无限。奉上磨衲袈裟和水晶钵盂,敕命韶州刺史重新装修佛寺,并赐大师旧居寺庙为国恩寺。” 【评析】这一品,主要介绍了武则天派薛简问法,六祖称病拒绝上京,为薛简开示烦恼与菩提的关系,薛简说:明喻智慧,暗喻烦恼,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这种说法,有没有错呢?大家还记得吗?在坛经般若品第二里面,六祖说: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又说: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回过头来,大家再参悟一下上面六祖亲自说过的两段话,与薛简所问,是不是一样的?回答说:是一样的,那么,为什么六祖说就是对的,薛简反过来再用同样的道理来问六祖,就被否定了呢?只有一个答案:就是为了破执。
《坛经 ◎坐禅品第五》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坛经 ◎坐禅品第五【原文】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看心,亦不看净,亦不是不动。若言看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看也。若言看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看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看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①。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看心看净,即障道也。”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注释】 ①净缚:追求“净相”过分而被束缚。【译文】大师对众人说:“这个法门中的坐禅,本来就不强调返内视心,也不是观想清洁净土,更不是枯坐着一动不动。如果说返内视心,心原本就是虚妄不实的,既然知道心乃虚妄,所以就没有什么可内视的。如果说观想清洁净土,人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只是由于产生了妄想胡念,才把真如佛性给遮蔽住,只要没有了妄想胡念,本性自然就变清净了,着意地观想净土,就产生了执著于‘净土’的妄想,妄想胡念没有什么固定的生成处所,观想本身也是虚妄的,洁净本来也是无形无象的,现在却要定出一个净土的具体形象,说看到它才是真功夫,这样认识的人,那障碍就从自己的本性中产生了,反倒被所谓净土的观想所束缚住了。善知识们,如果修行坐禅不动法门,要能够看见任何人时,对他的是和非,长和短,好和坏,过失和毛病等都视而不见,这才是修到了自己的本性真正不动的境界。善知识们,迷惑的人打坐时身体虽然不动,一开口就说别人的是和非,长和短,好和坏,这是与佛道根本违背的,就像所谓返视内心,观想净土,都是产生智慧障碍的歪门邪道。”大师又对众人说:“善知识们,什么叫坐禅呢?金刀落发这个法门中的坐禅,是指消除了任何障碍。对外在一切或善或恶的情况境界都不产生心思念头,这就叫‘坐’;对内在则能体会到自己的真如佛性是永不动摇的,这才叫‘禅’。善知识们,什么叫禅定呢?外在任何事相永远都不会干扰自己就叫‘禅’,内心永远平和不纷乱就是‘定’。如果执著于外在事相,内心就会纷乱;如果能远离外在事相,内心就不纷乱,人的本性自然也就清净和安定了。只是因为执著于外在境界,内在的思想境界就跟着乱了,如果对外在一切境界都能心不纷乱,那就是真正的入了‘定’了。善知识们,外在离开各种境界不受干扰就是‘禅’,内在保持不乱就是‘定’,外禅内定,就是禅定。《菩萨戒经》中说:‘我的本性原初就是清净的。’善知识们,在自己产生的每一个念头中,去体会自己的本性原本的清净,自己修,自己行,那佛道自然就修成功了。” 【评析】在这一品中,六祖主要阐述了禅宗对坐禅的理解和态度,禅宗,要不要坐禅?该不该坐禅?答案是肯定的。如何才是禅宗所倡导的坐禅呢?禅宗学人到底该怎样理解坐禅呢?在这里,六祖清楚地讲:外于一切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就是说,能够做到面对一切外境而不起心动念就是坐,这个坐并不是我们讲究的要坐在那里,而是一切时中,一切处所,只要你在遇有外境时能够保持心念不起,这就是六祖讲的坐,当然这也包括打坐,也是证道歌上说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的境界,在这里,我要说的是:禅宗贵在学人破执,就像文字,不立文字,也不能离开文字。坐禅也是如此,面对一些执著于坐的人,就要为其破掉这种坐相,面对一些钻研经文的学人,就要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这就是打破执著,而且,六祖还讲了什么是禅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