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古镇图片手绘

周庄,认识它魅力的画家的故事(之二)
著名画家陈逸飞,在朋友杨明义的邀请下,前去周庄。在周庄的一个“动作”,竟让周庄名扬海内外。
陈逸飞于1946年4月出生于浙江镇海,著名油画家,文化实业家,导演。1965年毕业于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现在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油画训练班,进入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现上海油画雕塑院),曾任油画组负责人。1980年,旅居美国后,专注于中国题材油画的研究与创作。
他以“大美术”的理念,在电影、服饰、环境设计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创造性成就,成为文化名流,是闻名海内外的华人艺术家。
可惜的是,在2005年,在他刚刚满五十九岁时,在拍摄电影过程中,不幸早逝。
1984年春天,杨明义邀请陈逸飞一起漫游周庄,他被周庄的美吸引住了,他在周庄重拾故乡的记忆。
在周庄,他发现了一座石拱桥和一座石梁桥联袂而成的“双桥”,清澈的银子浜和南北市河在这里相交汇。
因为双桥的桥洞一方一圆,桥面一横一竖,很像古代的钥匙,当地人又把它们称之为“钥匙桥”。
伫立在双桥桥头举目远眺,周庄沿河而筑的吊脚楼,鳞次栉比地簇拥在水巷两岸,粉墙黛瓦,灵巧而独居韵味,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
这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由于时间关系,他没有在水乡坐下来写生,而是用照相机一直不停地拍,直到把胶卷拍完为止。
后来,陈逸飞回到美国后,以在周庄拍的最有特色的“双桥”照片为题材,创作了一幅油画,名字就叫《双桥》。
同年,陈逸飞的三十八幅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的油画,在纽约的著名哈默画廊,举办了“黄金十月画展”,油画刚展出,就被订购一空。
陈逸飞的那幅《双桥》油画被哈默买下,在1985年,哈默博士访华时,作为他来北京拜会邓小平同志时敬赠的礼品,赠送给了邓小平,寓意这是架起两国人们的友谊之桥。
在次年,联合国发行了以《双桥》图案命名的《故乡的回忆》首日封。
周庄,从此就成为了世界知名的中国江南名镇,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前来游览、观光。
那天,我到周庄古镇,到处都能看到当地人们为了纪念陈逸飞而为他修建的纪念建筑或纪念展板。
在双桥桥头一侧,立着一块介绍双桥的石碑,在石碑的正面,是对双桥的说明,在这个说明中嵌入了陈逸飞的名字。
碑文全文不长,我抄于此:双桥始建于万历年间(1573—1619年),由世德桥、永安桥相连组成,造型独特,又名“钥匙桥”。1984年,著名画家陈逸飞以此为素材创作油画《故乡的回忆》,作品被阿曼德•哈默访华时赠送给邓小平。次年,画作被联合国选定为首日封图案,水乡古镇周庄从此蜚声世界。
在石碑的背面,是陈逸飞一双大手的手印,和他亲笔写下的四个大字:“我爱周庄”,以及中英文签名。
在双桥附近,还有一幢古建筑,被作为陈逸飞的生平展览馆,命名为“逸飞之家”。这是周庄人民为了满足他生前的一个心愿,就是在周庄的这个小院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工作室,而专门为他开辟出来的。
我在逸飞之家,认真看完了有关他的纪录片,以及各个时期来周庄的珍贵照片,还有部分著名画作原稿的复本、部分原稿等等。
在周庄古镇博物馆里,有更多的关于陈逸飞的介绍,那天去时,由于天气太热,博物馆内温度太高,让人无法停留,我只能匆匆看了一下就离开了。
总之,人们在提到周庄的时候,一定会想到陈逸飞;而人们对陈逸飞的怀念,也是源于他对周庄的热爱。
周庄,认识它魅力的画家的故事(之一)
周庄现在如此驰名于中外,甚至还与苏杭相媲美,比如,有一句调侃的话是这样说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还有个周庄”,这与几位画家的画作是分不开的。
其中一位叫杨明义,一位叫陈逸飞,还有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吴冠中。
不过,在周庄人的心目中,杨明义是第一个把周庄介绍给国人的画家;陈逸飞是第一个把周庄介绍给世界的画家;而吴冠中则是给周庄锦上添花的画家。
几位画家有着许多共同之处,比如,杨明义出生于江苏苏州,陈逸飞出生于浙江镇海,而吴冠中则出生于江苏宜兴,都属于江南才子;几人都喜欢山水画和油画,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几人都在国外学习过西方的油画画技,杨明义和陈逸飞在美国深造,吴冠中则在法国留学,等等。
几位画家有着深厚的友谊,这才使周庄这个美丽的江南水乡,得到了大力的保护和开发,也就有了现在人们看到的这个古色古香、小桥流水人家的中国第一水乡的美丽身姿。
我们先说说杨明义和周庄的故事吧。
杨明义,1943年生于江苏苏州。1962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1981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1987年赴美留学,毕业于纽约青年艺术学生同盟。1999年回国,现居北京。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他现任文化部国韵文华书画院副院长,海华归画院副院长。1978年,因创作《水乡的节日》一画在写生中发现周庄,被称誉为“发现周庄第一人”。
关于他发现周庄这个水乡古镇,还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1979年夏天,杨明义正在构思创作一幅表现江南水乡节日喜庆场面的水墨画,需要创作原型。两个月过去了,他遍访苏州城乡附近,也没能找到自己理想中的水乡小镇。
当时他供职于苏州画院,一天,他在一间别人的办公室的一张写字台的玻璃板下,意外地发现了一张精致动人的黑白小照片,那是他从没有去过的地方。
当他从照片主人的口中,终于知道照片中的小镇叫周庄时,他立即乘着轮船开始了自己的“发现之旅”。
当他乘船寻访到这片土地时,他就被这里的古老、质朴、宁静而含蓄的美所吸引。
周庄当时因交通不便,镇子里虽然空空荡荡,但旧时的建筑保存甚好,那清末民初时的江南遗风古朴宜人,移步成趣。
几天后,他带回了许多速写,并开始创作以周庄为素材的水墨画和版画。
杨明义以周庄为题材创作的水墨画《水乡节日》,是第一个介绍周庄美的美术作品,这副画由此也成为他用画笔“发现周庄”的第一画,他本人也被人们誉为发现周庄第一人。
《水乡节日》表现的是水乡古镇中人来人往的节日盛况,画面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如今享誉海内外的周庄双桥,特别是6.6平方尺的画面里,竟描绘了280余位人物,场面宏大,刻画精细,热闹亲切。
有人说,杨明义的《水乡节日》美术史意义,堪比他的好友陈逸飞的“同题作文”——《故乡的回忆》。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画家杨明义在他自己感受周庄美的同时,他还把这一意外发现,先后写信告诉了吴冠中、陈逸飞等好友,他们都相信杨明义的眼光,都如期而至,这才有了陈逸飞和吴冠中周庄之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