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罗心

达照法师:一念三千(三)
智者大师怕学人还不敢确认这种不可思议的修行方法,所以又在有关“一念三千”的说理最后,作了这样的叮嘱:
此不思议境,何法不收?此境发智,何智不发?依此境发誓,乃至无法爱,何誓不具?何行不满足耶?说时如上次第,行时一心中具一切心(云云)。30
苦口婆心地告诉我们:就是这个不思议境已经具足一切诸法了,依此而修行,没有不圆满成就的!在当下体悟的时候,就已经具足一切佛法,更没有什么次第前后可言。也就是观察不可得的一念心具备不可得的一切法,同时就是最圆满完美的不可思议妙境。修行就是在这一念妄想心上作微妙的工夫,若无妄念则说不上思议或者不思议了,要说不可思议,就必须在这一念妄想心上作不可思议观。还是观一念心、法的当下,当体圆满具足而又不可得。这是吾人须明白的第一种关于“一念三千”的修行规定。
而就“一念三千”的“具”和“即”来说,更重要的则是第二种修行规定,这在智者大师的《法华玄义》卷二有所教示。他在引《华严经》“游心法界如虚空”文时说:
《华严云》:游心法界如虚空,则知诸佛之境界。“法界”即中也,“虚空”即空也,“心”、“佛”即假也,三种具即佛境界也,是为观心仍具佛法。又“游心法界”者,观根尘相对一念心起,于十界中必属一界,若属一界即具百界千法,于一念中悉皆备足。此心幻师于一日夜,常造种种众生、种种五阴、种种国土,所谓地狱假实国土,乃至佛界假实国土。行人当自选择何道可从。31
这段话有四层含义:一、心与佛都只是一种假名安立而已,法界本身才是真正的中道实相,但从佛的境界来说,必须同时都具备这三种(中、空、假)境界,所以从心、佛都是“假”的角度来看,此心仍然具备一切佛法,因为心、佛平等,空、假、中互具亦是平等的,这是从“互具平等”的方面来看心、佛乃至虚空、法界的。
二、第一步指出“一念”是“根尘相对”的一念心起,这就是所谓的一念阴妄之心,也即我们常说的“妄想”;第二步是这个妄想的总体属性,即这一念心必定可以归属于十界当中的一界,比如生起杀生的念头就是地狱的属性,是我们容易知道的心理状态;第三步更重要的就是“若属一界即具百界千法,于一念中悉皆备足”,这里说明了每一个念头(无论是善的,还是恶的)的生起,都具备百界千法,更强调就是在现前的“一念”之中,此处点出了“即”和“具”的天台教学之特色,这也就是天台圆教修行的关键之处。前面介绍的三种对“一念”心的把握方法,基本上都只体现这第二步“属”于十界中之一界的阶段,而未能体现出第三步“具”的理念,所以值得我们留心。
三、此心本来如梦如幻,而于虚幻的心中却能够造出种种众生、五阴、国土,十法界都是由于我们一念心的力量而造成的,可见这现前的一念心之重要性。这里指出地狱乃至佛界都是“假实国土”,非常巧妙地说明了十法界的形态虽然宛然假有而差别,但都不曾离开真如实际理地,当体全是实相,也就指出了无论是善还是恶的一念心虽然其属性有别,但都是自性所本具的。是为解释心的功能作用和心的实质内涵。
四、特别指出了:“行人当自选择何道可从”。这纯粹是从修行的立场表明智者大师说“一念三千”的真正意趣所在,这句话寓意深远,因为他并没有指出要我们选择“何道”,谁都知道修行人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成佛,但是智者大师却让行人自己选择,而且强调了“选择”,可见并不是任妄念奔流不息而懵懵懂懂不去修行。对于这“选择”的方法和范围,古来就不停的争论,如宋朝山家和山外的四十余年论难,体现的就是这如何“选择”的问题,而前面所说的对“一念三千”的理解和对“一念”的“选择”仍然有着严重的问题,这也是本文写作的动机和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选择?首先就是选择一念妄想心,这在智者大师的著作里面有明确的规定,如他所倡导“十乘观法”的修行,第一“观不思议境”的对象便是“介尔一念阴妄之心”,理由很简单,因为佛法太高,众生法又太广了,只现前这一念心离我们最近,最容易把握,所以就以此为所观境,如《法华玄义》说:“但众生法太广,佛法太高,于初学为难”32。《摩诃止观》就更明确地作了指示:
《论》云:“一切世间中,但有名与色。若欲如实观,但当观名色”。心是惑本,其义如是,若欲观察须伐其根。如炙病得穴,今当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阴,但观识阴,识阴者,心是也。33
其次是选择“何道可从”,这是“一念三千”修行规定的关键所在,于此详加讨论。
毋庸置疑,这个“道”就是指“十法界”的“法界”而言的,而众生现前所起的每一念都具有这十法界的性质,也就是每一个(无论是善的,还是恶的)妄想都具有十法界的性质,可见并不是进行有“选择性”的妄想,而应该是在每一个妄想当中选择自己相应的一界。关于每一念都具有十界的性质,李世杰曾经提到“地狱心里面也当然包含着十法界的性质”34,但他没有具体指出在一念“地狱心”生起来的时候是如何包含着十法界的。因此,有对每一个妄想所具备的十法界性质,作一解说的必要。
例如:以“贪心”为当前之一念,那么这一念“贪心”便具备十法界的性质:
1、贪心的前提条件就是对所贪之事物的觉知,无念则已,有念就有觉知,觉知的本身并没有是非善恶之别,它只是觉知而已。这“凛然觉知、灵明不昧”便是佛界的性质35。
2、贪心是通过对事物判断之后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对所贪事物的一种认可与努力。这种“认可与努力”便是菩萨的性质36。
3、贪心所对应的事物一定是由众多因缘和合而有,而贪心却只是对其中的某一项感兴趣,只是对其中一小部分的真实反应。这种对“缘”的如实反应,就是缘觉的性质;而其所贪的事物也只是事物的一小部分,而非全面,所以又具有独觉的性质37。
4、贪心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是对贪心对象之外的诸多事物的一种逃避,只顾自己和自己所贪的事物,而不能顾全其他人和其余的事物,这“只顾自己、不管别人”就是声闻的性质38。
5、贪心是对自己所喜欢之事物的一种执著,是对自己不喜欢之事物的一种排斥,这种“择善而从的欢喜心态”就是天界的性质。
6、贪心是在自己潜意识里面的一种赞许,具有一种自以为是的正义感,是任何世间的道德伦理观念和法律制度都无法与之抵抗的认定,这种“认定和正义感”就是人界的性质。
7、贪心是对所贪对象之外的相关事物的抗拒,这种“抗拒”便是斗争不休的阿修罗性质。
8、贪心是对一切众因缘和合所生诸法之真相的不了解,是对性空真理的迷茫,这种“无知和迷茫”就是畜生界的性质。
9、贪心是对所贪对象之外的相关事物的不满,因为不满意已经拥有的东西,所以就希望得到自己认为应该再得到的事物,而这种“不满”就是饿鬼的性质。
10、贪心是对事物的无能为力,因为自己没有而又想得到它,所以才会有贪心出现,是心被事物所缠缚的一种无可奈何,这种“无可奈何”便是地狱界的性质。
由此看来,一念贪心就具备了十法界的性质。同样的,一念嗔心也具有十法界的性质:
1、嗔心的前提条件就是对所嗔之人事的觉知,觉知的本身并没有是非爱恨之别,它只是觉知而已。这“凛然觉知、灵明不昧”便是佛界的性质。
2、嗔心是通过对人事判断之后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对所嗔人事的一种改善或者求全。这种“改善与求全”便是菩萨的性质。
3、嗔心所对应的人事一定是由众多因缘和合而有,是对环境而引起的感觉,这种“对缘的感觉”就是缘觉的性质;而其所嗔的人事只是众多因缘的一小部分,具有片面性,所以又是独觉的性质。
4、嗔心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是对所嗔对象的一种逃避,只顾自己的看法想法,而不能顾全别人的感受,这种“只顾自己、不管别人”就是声闻的性质。
5、嗔心是对自己所持观点的一种执著,是对所嗔之人事的一种排斥,这种“不善不为的心态”就是天界的性质。
6、嗔心是在自己潜意识里面有自以为是的一个标准,超过了这种标准就不能接受,这种标准就是内心中的一种正义感,这种“自定标准的正义感”就是人界的性质。
7、嗔心是对所嗔对象的挑战和抗拒,这种“挑战和抗拒”便是斗争不休的阿修罗性质。
8、嗔心是对一切众因缘和合所生诸法之真相的不了解,是对性空真理的迷茫,这种“无知和迷茫”就是畜生界的性质。
9、嗔心是对所嗔对象的强烈不满,这种对人事的“不满”就是饿鬼的性质。
10、嗔心是对事物的无能为力,是对现实事物的无可奈何,这种“无可奈何”便是地狱界的性质。
依此类推,善念和恶念也不出喜欢与不喜欢两种心态,无论是当下生起的哪一种心态,都具备了十法界的性质,而这十法界又是各各互具的,所以说“介尔有心,即具三千”39。这才体现了“具”和“即”的天台思想。需要指出的是,修没有妄想或不使自己起心动念的“无念行”,不是初步行人能够做到的,也并非天台宗的修行方法。无记状态的不起心动念更是离修行十万八千里了。所以智者、湛然、知礼诸大祖师无不强调现前一念妄心与真如法性是“全体相即”、“全体互具”的重要性。就在现前的一念妄心上作功夫,因为每一个妄念都具有上述所说这十法界的性质。正如《摩诃止观》卷二说:
《无行经》云: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如是。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若人离贪欲,而更求菩提,譬如天与地,贪欲即菩提。《净名》云:行于非道,通达佛道。一切众生,即菩提相,不可复得;即涅槃相,不可复灭。为增上慢说“离淫怒痴名为解脱”,无增上慢者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一切尘劳是如来种。40
至此,我们再来看智者大师所嘱咐的“行人当自选择何道可从”,便一目了然,无需多言了,即唯有灵明觉知的“佛道可从”。如此在历一切境时,使心活泼泼的起一切念,而灵明不昧,具足十界而不落九界,唯独选择佛界之性质而从之。所有一切善恶好坏之妄念,都不能束缚我人当下具足的灵明觉知之自心,活泼自如,大机大用,真能到此地步,方了悟“性具善恶”之不谬,才体会“十界互具”、“一念三千”之伟大。也就是湛然大师提出“金口相承”的第二十一祖摩拏罗尊者所说:“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41。这么灵活,这么自如,这么绝妙,这么重要的修行方法,就是第二种“一念三千”的修行规定。
是以,智者大师在讲完“一念三千”组成的理念之后,再一次强调说:
又如虚空者,观心自生,心不须藉缘;藉缘有心,心无生力;心无生力,缘亦无生;心缘各无,合云何有?合尚叵得,离则不生。尚无一生,况有百界千法耶?以心空故,从心所生,一切皆空,此空亦空。若空非空,点空设假。假亦非假,无假无空,毕竟清净。又复,佛境界者,上等佛法,下等众生法。又,心法者,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是名心法也。42
这里再次指出心、法不可得,三谛圆融,不可思议。特别强调了佛的境界是“上等佛法,下等众生法”,而从心的角度来讲,一定要明白“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才是真正的心法。所以,“一念三千”的修行规定也就是在“具圆”的前提下修一切行,所谓修一切行,也只是不离现前的一念妄想心而已,此一念妄心真是微妙不可思议,百界千如,无量诸法,圆满具足,无假无空,毕竟清净。生老病死,杀盗淫妄,常乐我净,菩提涅槃,正是现前一念妄心的微妙功用。吾人合当珍重!!
五、结 语
综上所述,天台宗关于“一念三千”的修行规定,具有下列特点:
首先,智者大师提出“一念三千”的真正意趣,并不只是在实相论和世界观上,而是想让学人能够“选择何道可从”。所以,凡是不从“修行”的角度来解说这一思想,都是违背智者大师之原意的。
其次,“一念三千”的关键在于“一念”,而不是“三千”的数目。并且特别强调了这一念就是指人们日常所起的一念妄想心,其要点在于一念与十界乃至三千诸法的“相即相具”上,如果不从“具”和“即”的角度对这“一念”进行解析,就不是天台的圆教思想理论,也不能达到即现前一念妄想心而圆修圆行。
最后,关于“一念三千”的修行方法有两种:一是在妄想生起来的一念心中进行四句推检:一切心、一切法了不可得;于念念不停当中体会“无有一法可得”,从而契入真如妙体,成就不思议妙行。二是强调日常妄想的任何一念,都具备十法界的全部性质,修行就是在这一念之中,选择“灵明不昧”的佛界性质。既不是让行人断除现前的一念妄想而“修无念行”,也不是让行人“严肃身心”地去选择某一种念头或某一种妄想,任何坏的念头都具备佛的性质,所以任何坏的念头都是修行的最佳境界,都是不可思议的妙境,当然任何好的念头也同样是修行的妙境。总之,不选择妄想的本身是什么样的,而选择每一个妄想中所具有的佛界的性质,依而从之,这就是自由活泼的天台圆教修行。
我是个强迫症...因学佛治好强迫症...却又因为佛法而痛苦
1、放生问题:虽然死了一条,但却救活了很多,以后注意就是;
2、坏人又来做好事可是还是逃不了因果报应.,那个坏人也是信佛的。。。如果那个人不信佛,不做好事,那么他的恶报会更大;比如本来他会死的很惨、很早,却因善行死的不惨、不早。善报的形式有很多种,不止是只表现在好的、积极的方面。
3、念佛要彻底放倒,是净土宗真正的祖师,阿弥陀佛的化身善导大师说的,你完全可以相信;
4、冤亲债主一词,很多这种例子,比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要过于死抠。那么明显的道理还用佛说吗?因果学说是佛教理论的基石,有些人即便讲经说法,能天花乱坠,但要怀疑三世因果,那就毫无可取之处了。
即便你知道的经是假的,难道佛教所有的经都是假的吗?难道其他经都不讲因果吗?
有些中国的老话,不一定就是经文里的原话,是根据经文延伸、总结出来的话,只要符合经文的意思,就是如法的。
要是一味死板套用经文,那我们现在的修行人就无所适从,没法修行了。比如很多规矩是古代定的,但不适合现代人,这时你说不行,非得按古代的规矩来,因为经文上没说过可以用互联网来弘法。难道就不能用互联网来弘法了吗?
还有,如果都得必须按经文,那么宗门教下的祖师大德们,就不必自己再著书立说了,因为你说的,只有经文才正确,别的都可疑啊!
金刚经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不要把佛法固定化,不是说出来佛经,别的就不是佛法了。只要符合三法印的,都可以叫佛法。所以大德讲:“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道无形,无可名之,强为之名曰“道”。大道无处不在啊!
5、看到大师说些错误的东西,这话你千万别乱讲,依我们普通根机众生的认知程度,是没有能力去辨别的,何况你还是个10几岁的学生!
最后,你考虑 的无非是自己造了恶业,但是别太忧愁,当然我不是说你什么都没事,随便来啊!
【念南无阿弥陀佛能五逆罪吗?】
既然经上说,阿弥陀佛什么人都要救,什么人念佛都可以往生极乐,那灭罪还算什么!那当然可以。
《涅槃经》里讲:
譬如父母,而有七子。
于其病者,特加怜愍。
如来亦尔。
于罪苦者,犹加怜爱。
佛最疼爱,最关心的就是那个病最重的儿子!
佛祖对众生开示8万4千法门,众生绝大多数大多不能即生成佛,故最后阿弥陀佛以其大悲愿力,开示了一个特别法门----净土法门,三根普被。所以善导大师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大乘佛教从龙树菩萨起,判为难行道与易行道。净土宗,是易行道,只要信愿行,根本在信,有人只是在临终时才遇善知识开导,信阿弥陀佛救度,就往生极乐,不再轮回六道;
而其他各宗各派认为必须要逐渐修行,把身心尘垢都洗掉了才可以成佛。就是横超与竖出的区别。
《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只有净土门可以。 藕益大师的《弥陀要解跋语》中说,“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以念佛得度。”
为什么?圣道门是站在“人的佛性”立场上看待问题,主张依靠人为的努力可以成佛,但实际上成佛的人没几个;而净土门本是站在罪恶凡夫的立场上看问题的,阿弥陀佛用五劫的时间来思考,参考无数佛国众生情况,才想出一个持名念佛的方法,作为众生与他交流的一种密码信号,里面暗藏了无量不可思议的功德(普通人不去研究,认为太简单)。靠信愿持名念佛就可即生得度,往生极乐,不退成佛。
惜此法门,为佛所叹:难中之难,无过此难!难者,难“信”也,非难行也。信此法者,无量劫来,有善根深厚者,有敦厚老实者,就是没有我见甚深而致闻大道而大笑者!何也?大道至简,至易。而众生累生多劫以来,性习繁杂,心惯驰外,不喜简易!
君不见,爱因斯坦当年,发明E=mc^2 ,总示宇宙微观之相,而时人皆以为谬。
所以,善导大师劝末法凡夫彻底死了靠自力就能即生成佛的心,近代以来,高僧大德皆认为能做到五戒十善的都罕见了,更无论四禅八定,阿罗汉菩萨了。
原因很简单。比如禅宗目的在明心见性,然而别教初地菩萨或圆教初住菩萨才明心见性,不说近代,那么现在地球上还会有明心见性的人吗?楞严经说坐禅不能突破50种阴魔,就沦为魔子魔孙,终不能出三界六道。佛祖当年悟道后,说人人皆有如来智慧德能,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楞严经说有丝毫执著就不能突破50阴魔了,试问,自慧能大师后,哪个高僧大德有此修行功夫呢?
世间之人,智慧微浅,坐禅坐到精神错乱,疯狂的人大有人在,故称为“走火入魔”。
禅宗历史上有过很多高僧大德,开悟的程度很高,有很大神通,还能知道自己几世后的事。但该轮回还要轮回。
正如莲池大师当年说,禅宗净土,殊途同归。若一味说【无相】话以为高,则资性稍利者,看得两本经论,记得几则公案,即便能之,何足为难?
佛教基本原理“一切法由心想生”,你真诚的想,久而久之,你会见到的。
我小时候喜欢画古人,特别喜欢,大家都说我有绘画天赋。当我初中一年级时,在老家平房上夏天睡觉,见到满天的古人,峨冠博带,还有帝王乘坐四匹马的大车,虽在天上,却看的很清晰,如同在我眼前。这种状态最少持续了三个月之久。
一个念佛人,当念到功夫成片,或一心不乱时,可以见到。这时,他就能随意往生,想何时走就何时走,预知时至。想坐着走就坐着走,想站着走就站着走,还有高僧倒立着往生的。念佛人能做到。
往生者有的没什么佛教学问,甚至是普通老太太,都能预知时至,还有的能随意挑选哪天走,真正是跳出三界,不在五行。这就足以证明净土法门的伟大和阿弥陀佛无穷的神力。
最后,记着每天有空时就念南无阿弥陀佛,你决定会成佛!
我是个强迫症...因学佛治好强迫症...却又因为佛法而痛苦
1、放生问题:虽然死了一条,但却救活了很多,以后注意就是;
2、坏人又来做好事可是还是逃不了因果报应.,那个坏人也是信佛的。。。如果那个人不信佛,不做好事,那么他的恶报会更大;比如本来他会死的很惨、很早,却因善行死的不惨、不早。善报的形式有很多种,不止是只表现在好的、积极的方面。
3、念佛要彻底放倒,是净土宗真正的祖师,阿弥陀佛的化身善导大师说的,你完全可以相信;
4、冤亲债主一词,很多这种例子,比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要过于死抠。那么明显的道理还用佛说吗?因果学说是佛教理论的基石,有些人即便讲经说法,能天花乱坠,但要怀疑三世因果,那就毫无可取之处了。
即便你知道的经是假的,难道佛教所有的经都是假的吗?难道其他经都不讲因果吗?
有些中国的老话,不一定就是经文里的原话,是根据经文延伸、总结出来的话,只要符合经文的意思,就是如法的。
要是一味死板套用经文,那我们现在的修行人就无所适从,没法修行了。比如很多规矩是古代定的,但不适合现代人,这时你说不行,非得按古代的规矩来,因为经文上没说过可以用互联网来弘法。难道就不能用互联网来弘法了吗?
还有,如果都得必须按经文,那么宗门教下的祖师大德们,就不必自己再著书立说了,因为你说的,只有经文才正确,别的都可疑啊!
金刚经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不要把佛法固定化,不是说出来佛经,别的就不是佛法了。只要符合三法印的,都可以叫佛法。所以大德讲:“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道无形,无可名之,强为之名曰“道”。大道无处不在啊!
5、看到大师说些错误的东西,这话你千万别乱讲,依我们普通根机众生的认知程度,是没有能力去辨别的,何况你还是个10几岁的学生!
最后,你考虑 的无非是自己造了恶业,但是别太忧愁,当然我不是说你什么都没事,随便来啊!
【念南无阿弥陀佛能五逆罪吗?】
既然经上说,阿弥陀佛什么人都要救,什么人念佛都可以往生极乐,那灭罪还算什么!那当然可以。
《涅槃经》里讲:
譬如父母,而有七子。
于其病者,特加怜愍。
如来亦尔。
于罪苦者,犹加怜爱。
佛最疼爱,最关心的就是那个病最重的儿子!
佛祖对众生开示8万4千法门,众生绝大多数大多不能即生成佛,故最后阿弥陀佛以其大悲愿力,开示了一个特别法门----净土法门,三根普被。所以善导大师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大乘佛教从龙树菩萨起,判为难行道与易行道。净土宗,是易行道,只要信愿行,根本在信,有人只是在临终时才遇善知识开导,信阿弥陀佛救度,就往生极乐,不再轮回六道;
而其他各宗各派认为必须要逐渐修行,把身心尘垢都洗掉了才可以成佛。就是横超与竖出的区别。
《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只有净土门可以。 藕益大师的《弥陀要解跋语》中说,“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以念佛得度。”
为什么?圣道门是站在“人的佛性”立场上看待问题,主张依靠人为的努力可以成佛,但实际上成佛的人没几个;而净土门本是站在罪恶凡夫的立场上看问题的,阿弥陀佛用五劫的时间来思考,参考无数佛国众生情况,才想出一个持名念佛的方法,作为众生与他交流的一种密码信号,里面暗藏了无量不可思议的功德(普通人不去研究,认为太简单)。靠信愿持名念佛就可即生得度,往生极乐,不退成佛。
惜此法门,为佛所叹:难中之难,无过此难!难者,难“信”也,非难行也。信此法者,无量劫来,有善根深厚者,有敦厚老实者,就是没有我见甚深而致闻大道而大笑者!何也?大道至简,至易。而众生累生多劫以来,性习繁杂,心惯驰外,不喜简易!
君不见,爱因斯坦当年,发明E=mc^2 ,总示宇宙微观之相,而时人皆以为谬。
所以,善导大师劝末法凡夫彻底死了靠自力就能即生成佛的心,近代以来,高僧大德皆认为能做到五戒十善的都罕见了,更无论四禅八定,阿罗汉菩萨了。
原因很简单。比如禅宗目的在明心见性,然而别教初地菩萨或圆教初住菩萨才明心见性,不说近代,那么现在地球上还会有明心见性的人吗?楞严经说坐禅不能突破50种阴魔,就沦为魔子魔孙,终不能出三界六道。佛祖当年悟道后,说人人皆有如来智慧德能,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楞严经说有丝毫执著就不能突破50阴魔了,试问,自慧能大师后,哪个高僧大德有此修行功夫呢?
世间之人,智慧微浅,坐禅坐到精神错乱,疯狂的人大有人在,故称为“走火入魔”。
禅宗历史上有过很多高僧大德,开悟的程度很高,有很大神通,还能知道自己几世后的事。但该轮回还要轮回。
正如莲池大师当年说,禅宗净土,殊途同归。若一味说【无相】话以为高,则资性稍利者,看得两本经论,记得几则公案,即便能之,何足为难?
佛教基本原理“一切法由心想生”,你真诚的想,久而久之,你会见到的。
我小时候喜欢画古人,特别喜欢,大家都说我有绘画天赋。当我初中一年级时,在老家平房上夏天睡觉,见到满天的古人,峨冠博带,还有帝王乘坐四匹马的大车,虽在天上,却看的很清晰,如同在我眼前。这种状态最少持续了三个月之久。
一个念佛人,当念到功夫成片,或一心不乱时,可以见到。这时,他就能随意往生,想何时走就何时走,预知时至。想坐着走就坐着走,想站着走就站着走,还有高僧倒立着往生的。念佛人能做到。
往生者有的没什么佛教学问,甚至是普通老太太,都能预知时至,还有的能随意挑选哪天走,真正是跳出三界,不在五行。这就足以证明净土法门的伟大和阿弥陀佛无穷的神力。
最后,记着每天有空时就念南无阿弥陀佛,你决定会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