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人的力量后续

粟裕的战略战术思想
粟裕的战略战术思想可以概括为实事求是,不拘一格。粟裕认为,必须结合实际灵活运用,要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敢于发展。这是他能够不断发展我军战略战术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作战方法是不断发展的
粟裕说:自有战争以来,作战方法的运用和发展,总是同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都是人和武器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常常是首先或最终必然用于军事领域,使军队的武器装备得到改进,而军队装备技术条件的发展变化,又必然促使作战方法改变。
(二)战略战术的运用要灵活机动,着眼于特点,着眼于发展
粟裕对战略战术的运用,不仅以高度的灵活性著称,而且在理论上作了极为透彻的阐述。他认为,主动性和灵活性是打胜仗的重要条件。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术,要适合中国的国情军情,从实际出发,不拘一格,哪里好消灭敌人就在哪里打(82页)仗,什么时候好消灭敌人就在什么时候消灭敌人,什么敌人好消灭就打什么敌人,什么战法有效就采用什么战法。
(三)辩证地对待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的关系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一切战争行动的依据。粟裕认为,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两者是辩证地联系在一起的,在运用中,要依据战争情况的变化而发展。在革命战争中始终是把消灭敌人放在第一位,这样就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 “只有大量地消灭敌人……才能转变敌我力量对比,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他在强调消灭敌人的同时,也阐述了保存自己的重要性。他十分重视在未来战争中如何保存自己的问题。他说, “由于敌人拥有杀伤力、破坏力空前增大的武器和远战技术兵器,可以对我们的前方和后方同时造成严重破坏,并且有可能使我军在消灭敌人之前遭受重大杀伤,或者在我军歼灭敌人之后又遭到报复性的重大杀伤。这样,在未来战争中,‘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就有了新的内容和新的要求,要求我们必须相应地发展我军的战略战术。
求淮海战役粟裕的战略目标和战术。
详细: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是最后一个战役。平津战役在11月29日发起。从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首先攻克西线的新保安、张家口,在东线,1949年1月15日,全歼天津国民党守军13万余人,解放天津。经过解放军和中共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以3.9万人的伤亡为代价,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使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发起,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1月6日至22日。华东野战军主力在徐州以东碾庄地区,围歼敌人黄伯韬兵团,击毙敌兵团司令黄伯韬。敌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3000人在贾汪、台儿庄地区起义。从11月23日至12月15日,是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主要作战目标是歼灭由豫南赶来增援而孤军突击的黄维兵团。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一部的配合下,全歼敌第十二兵团于双堆集地区,生俘兵团司令黄维。在此期间,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率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撤离徐州,被华东野战军主力合围在陈官庄一带,孙元良兵团被歼灭。第三阶段从12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击毙兵团司令邱清泉,生俘副总司令杜聿明。至此,淮海战役胜利结束。这次战役共计歼敌55.5万人,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的地区。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带京、沪一带完全暴露于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之下。
希望对你有帮助
轮式突击炮有哪些优点?
二战中,突击炮就是令人生畏的坦克杀手,仅仅德国制造的3号突击炮便击毁了2万多辆苏军坦克和装甲车,当时很多国家在比较攻守双方坦克数量时,往往都把突击炮计算在内。 二战后,坦克技术的发展使突击炮受到冷落。20世纪80年代,从欧洲开始,世界上又兴起了一股突击炮热。不过,这一次大行其道的不是近似于坦克的履带式突击炮,而是轻便的多用途轮式突击炮。因为轮式突击炮具有机动性能优异,反应快速,用途广泛,适应性能强,价格低廉等许多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