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心理咨询有哪些内容
心理咨询有哪些内容
提示:

心理咨询有哪些内容

心理咨询的内容 1、优生与优育:生殖与避孕及产后的心理与情绪调适,孕妇心理状态、行为活动以及生活环境等对胎儿的影响,有关胎教的内容、婴幼儿的早期教养等。 2、儿童心理咨询:儿童的早期智力开发、儿童发展中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儿童的情绪障碍和品行障碍。 3、青春期心理咨询:青春期的身心发育、社会适应不良、性心理困惑、男女交往、早恋以及情绪障碍等。 4、青年心理咨询:有关青年的成才教育、择业、择偶及人际关系调适,成就动机、自我实现和现实条件的冲突,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恋爱心理等。 5、中年心理咨询:工作及家庭负荷的适应、人际关系、情绪失调、子女教育、家庭结构调整、婚外恋、性生活不谐及更年期综合症等。 6、老年心理咨询:社会角色的再适应,“空巢”家庭、家庭关系、衰老、丧偶等的心理调节,疾病、死亡的威胁等。 社会心理咨询 1、人际交往心理咨询:人际交往障碍、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社会角度的扮演、社会训练等。 2、婚恋心理咨询:择偶心理、恋爱的社会冲突、单相思、失恋、三角恋、夫妻角色调适、婚外恋、离婚、再婚、性生活调适等。 3、家庭心理咨询:家庭成员的角色适应、子女教育、家政管理、长幼关系、夫妻和谐等。 4、求学与就业心理咨询:学校适应、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率的心理学问题、考试焦虑、心理素质与职业选择、能力、兴趣分析、职业定向等。 5、不良行为方式的心理咨询:不良处事方式的调整、睡眠障碍、酗酒、赌博、药物成瘾、吸毒、过渡求医、厌食症、贪食症等。 6、性心理咨询:性角色培养、性关系调适、性教育、性指导等。 7、司法犯罪心理咨询:犯罪动机、犯罪心理、犯罪改造心理、司法精神病检查、被害人心理、证人心理等。

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提示:

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分类: 医疗健康 >> 精神心理科
问题描述:

什么是躁郁感?有时精神上会感到一阵的孤独感这是怎么一回事?性格缺陷有几种类型呢?

解析:

抑郁症像伤风感冒一样,是一种大众常见病。抑郁症患者最普遍的临床表现是失眠,比较神经质,一天到晚想事。在医学中,抑郁症归属于“情感障碍”,有以下表现: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感到悲伤或情绪低落;对许多事情或活动失去兴趣;有睡眠障碍;食欲、 *** 或体重下降;有原因不明的疲乏、劳累;内疚,甚至自责、自罪;注意力不集中;绝望、无助,反复出现自杀的念头等。据保守估计,目前全世界近1.5亿人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潜在患者有5亿多,以全世界总人口数50亿计算,大约每10人就有一人患有抑郁症!

成熟人格六要素

人,必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同学间、同事间、夫妻间、朋友间、与上司、与远亲、与近邻、与路人,每个场合所应该采取的应对方式都不同,除了要充分洞察现实环境之外,没有成熟人格很难适应这些复杂多歧、瞬息万变的环境的。



谈到人格是什么,应该讲它是先天体质结合的“气质”,后天发展的“性格”,以及“能力”、等等归纳而成的。通常我们称之为“人品”。它和一个人的素质、情绪性、行动倾向、行动样式、习性、态度等都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被称为“人格研究界第一人”的哈佛教授奥尔波特(1897-1967),运用现象学中的观察法研究人格的成熟度,并在他的《人格形态与成长》中,提出了成熟人格的六要素,作为“人格成熟的基准”。

1、自我意识(自我感觉)的扩大

人在婴儿时期,只知道爱自己,不久,自我意识扩大到母亲、朋友身上。成人以后,不管是谁,对于自己的衣服、金钱、所有物,都有“这是我的东西”的意识。若不限于这么低的层面,而能扩及到职业、家庭--甚至扩大到所属的集团、地域社会、国家的话,便可视为成熟人格的表征之一。

2、和他人的密切联系

由于自我意识的扩大,对于周围的人,也能建立亲密感及同感。不会随便在背后说人坏话、挑人毛病、发牢骚、嫉妒、讽刺等等、尊重对方,宽容对方,不排斥对方,即使是男女之爱,除了被爱之外,也渴望爱人,而且能接受伴侣目前的状况,懂得包容对方的缺点。

3、情绪的安定(自我包容)

把自己的愤怒、恐惧、 *** 、性的冲动,都当作是一种“自我情绪”来处理。不盲目地压抑,也不钻牛角尖,所以没有罹患恐惧症及强迫神经症之虞。以尽量不和周围环境起冲突的方式来处理。而且,碰到挫折、欲求不满时也具有相当的耐力,不会乱发脾气、牢骚,也不会随便责怪他人、自怜自艾。时时反省自己、等待时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情绪不高,或是能克服情绪不安。

当然,一个具有成熟人格的人,也不是就能随时保持冷静、沉着。既然是人类,就免不了有喜、怒、哀、乐等心情的转换,有时也会莫名其妙地忧郁。但他绝不会被这些情绪影响,则作出冲动的行为,有损别人的福利,既能保持自己的情绪状态,又能愉快地生活,这种情绪的安定,是由“均衡感”以及能自我控制所造就的。即使遭遇危险,也不会慌慌张张、不安畏怯,对别人的情绪表现也不会感到有威胁感。

4、具对现实的知觉、技能

能够正确的认知现实,而且具备解决问题的技能。虽然有高度智慧的人,不一定都是具有成熟人格的人,但是,智慧却是成熟人格所不能欠缺的部分。对自己的职业欠缺技能(家庭主妇的话就是家事),即使在其他点上合格,也不能说是成熟的人格。

另外,投入自己工作的能力,也和正确的认知、技能一样重要。所谓投入工作的能力,是指有某个课题的时候,那种忘我投入的工作热心感而言。

5、自视客观--洞察和幽默

以自我为对象,客观地视察,也就是说要真正地洞察自己、了解自己。很多人认为自己很了解自己,其实真能称得上了解自己的人并不多。

除了洞察自己之外,还要有幽默的感觉。真正的幽默,是保持某种距离凝视自己,认知理想的自己和实际上自己的对照,并感到的“滑稽”。幽默和粗野的嘲笑、无意义的笑料、攻击性的调侃等不同。

幼儿会感觉到别人的滑稽可笑,却不具备笑自己的能力,青年也是一样。失败的时候,往往无法一笑置之,容易视为苦痛。

其实,人生就像一场戏,能够客观地凝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同时以幽默的态度面对生命中的起起落落,才是成熟人格的表现。

6、统一的人生哲学

把自己的人生当作有意义的东西,具有统一人生各种活动的人生哲学。这里所说的哲学,并不是指专门性的学说,而是个人的生活信条、生活目标的意思。即把什么当作人生最高的价值,应该以哪种方式生活,都订定了方针。说是具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也行。欧尔波特还认为宗教情操及良心,是成熟人格的最基本条件。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的根基是什么
提示: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的根基是什么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的根基主要建立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心理治疗则是通过专业技术和方法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这些理论和实践为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提供了基础。 2. 社会支持和沟通技巧的实践基础:社会支持和沟通技巧是心理卫生和心理辅导的实践基础。社会支持可以提高人们的心理韧性和抗压能力,沟通技巧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综上所述,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的根基在于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以及社会支持和沟通技巧的实践基础。这些基础为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指导。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
提示: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师对于每一位来访者,都带有共情的心去聆听他们的每一个苦恼,他们就像是情绪垃圾桶一样,其实有的苦难不要憋在心里,只要把它说出来、痛哭一场就会还很多。

健康是什么?

老一辈人可能会说,就是身体健康。

父母那一代可能会说,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心理健康提出: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那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

①智力发展正常

②情绪稳定乐观

③意志品质健全

④人格稳定协调(统一完整)

⑤自我意识正确

⑥人际关系和谐

⑦社会适应良好

⑧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就需要进行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的原则:

必须要遵循面向全体学生,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尊重与理解学生,发挥学生主体性,个别化对待学生,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的原则。

心理咨询的主要理论与方法:

(一)精神分析理论

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他是历史上赞誉最多和诋毁最多的人,观点是①无意识理论(潜意识)②人格结构论③泛性论。

人格结构论:本我、自我、超我。

宣泄疗法就是要通过痛快淋漓的倾诉,把心头的郁闷释放出来,从而恢复心理平衡,防止躯体和精神发生疾病。

领悟疗法是指利用阐述、解释的方法来说明行为、情感和心理活动。

系统脱敏法是讲放松训练和经典性条件反射原理结合运用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

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焦虑、恐惧症状,如害怕某些动物、考试焦虑、社交恐惧、广场恐惧等。

比如一个学生过分怕猫,在咨询中,可以让他先看猫的照片,谈猫的事情;等习惯了再进一步给他看远远地关在笼子里的猫;接着伸手去摸;最后去抱猫,逐渐消除怕猫的情绪反应。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种创伤事件后产生的恐怖症等。

20世纪50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里斯首创了一种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在这个举个例子,两个在操场大汗淋漓的打篮球的男生,一起回到教室,都很渴,然后看到了半杯水后的看法。

男生A高兴地说,

真好呀,还有半杯水呢!

男生B很苦恼说,

怎么只有半杯水呢?

认知行为理论,简称“情绪ABC”。它是理性情绪疗法的核心,A指诱发事件;B是指个体对诱发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即信念。C是指事件发生后,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

ABC理论认为,抑郁、焦虑、、沮丧等情绪结果C并不是由所发生的事件A直接引起的,而是由想法B引起的。

因此,相同的事情不同的看法也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长此下去将最终导致情绪障碍和各种类型的神经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