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于永林

董氏针灸哪里学最正宗
董氏针灸哪里学最正宗
提示:

董氏针灸哪里学最正宗

董氏针灸在台湾学最正宗。 “董针奇穴"是董景昌博士祖传针灸绝技,传承于台湾、真传弟子胡文智院长将其发扬光大,近年来风行于全球。 董针奇穴 贯通古今,以不变应万变,奏回天之力,历久弥新,不独广会民众,且以扬名欧美,沾概殊邦,实集我国针灸医学之大成,外国人视为和璧,千金以求而不得,探寻其因,其疗效迅速、简单、易学,对治疗重症效果,实用故耳。 我国现行传统针灸医术见于古今名医著作者, 多循于十四脉络取穴, 所定穴道, 为数不一, 经考证者有三百六十五穴,但二千余年来,我国针灸医术仍不断进步, 根据历代名医经验, 经穴废弃或不用有之,在经外发现或新设计者有之, 此中医理颇具研究价值。 董公先祖所传针灸医术,异于十四经脉络,所设穴道部位与三百六十五穴道者大不相同,治法亦异,另有渊源,自成一派。

哪里有董氏针灸培训班
提示:

哪里有董氏针灸培训班

董氏奇穴针灸2022年精品学习班长沙、佛山、合肥、郑州都招生。 董针临床验案高级研修班: 主要学习内容: 讨论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含各种常见病,罕见病。本班的目的不是介绍什么病用什么针穴,而是检讨临床医生用了什么方法治愈了什么疾病,为什么?是否可以更进一步改善,还有什么方法。 与书上所说的应用有何不同,或应用巧妙,学生可以提出质问,提出自己的方法,也可以要求教师讲解想治疗的疾病。三天内白天上课六小时,晚上助教及主讲老师驻班供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约3小时,扎扎实实没有空档。 适合人群: 本着学以致用,以临床实践为核心的原则。本班课程适用于: 1、有针灸临床基础的针灸医师; 2、自学董针,对董针临床有足够认识基础的爱好者; 衔接董针既往学习班,缺乏针灸基础,缺乏董针认识,缺乏临床者慎入,敬请知悉! 主要学习内容: 01、用针特点。 02、穴位特点。 03、穴位分布概述及主治分析。 04、重点常用穴位临证案例剖析。 05、刺血特点与实践操作。 06、特殊理论临床应用。 07、董公传承之特色诊断。 08、邱师临证心法。 09、临床各科常见病之董针运用:如 (1)头面颈项:头痛、颜面、眼、耳鼻喉口齿等五官疾病。 (2)颈肩腰腿等疼痛类疾病。 (3)胸腹胃肠等脏腑类疾病。 心脏病、肝胆病、肝硬化、肝炎、胆囊炎;肺病(肺炎、支气管炎、气喘等)、脾胃病(胃溃疡、急性胃痛、十二指肠溃疡、胃炎、食欲不振等);肾、膀胱病(肾炎、水肿、肾结石等);大小肠病(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肠出血、痔疮、盲肠炎、便秘等)。 (4)妇科类疾病(如子宫痛、输卵管闭塞、子宫肌瘤、阴道炎、月经痛、久年不孕、乳房胀痛等)。 (5)其它疾病: 中风症(昏迷、半身不遂、四肢发抖、中风血压高等);高血压、黄疸、糖尿、失眠症、发高热、癫痫、感冒、血管硬化、白血球过少、牛皮癣、青春痘、小儿夜哭、食物中毒等。 前后阴病(阳痿早泄、龟头炎、尿道痛、遗精、小便出血等)。

宋朝工部侍郎黄峭山的事迹和作为拜托各位大神
提示:

宋朝工部侍郎黄峭山的事迹和作为拜托各位大神

黄峭(872-953),字峭山,又名岳,字仁静,号青岗,后裔尊称为峭公或峭山公,锡公的长子,远祖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四月十五日戌时,卒于后周太祖广顺三年(953)癸丑十一月初十日巳时,享寿八十有二,卜葬鹳薮黄家林旧茔坐向。自幼沉宏,有智略,官至工部侍郎,娶上官氏、吴氏、郑氏三郡君,共生二十一子。 以第一世昌意(黄帝之子,有熊氏子派)计算,黄峭为第一百一十七世。〖首兴义旅 志在安民〗 唐末昭宗时期,宦官擅权,四镇骚动,洪水蝗灾相继发生,处处闹灾荒,而百姓却未能得到赈济,以致游民乘机酿成“寇盗”,天下甚乱。峭山当时年仅二十,见此现状,慨然兴叹,毅然出积贮财物,赈济灾民,且以儒生胆识,招募邻丁组成义旅,平定动乱。义师所至,社会安定,流民回归家园。 当时陇西郡王李克用,有谋略,高举平乱辅唐旗帜,见黄峭有干济之才,举为千夫长。乾宁二年(895),王行瑜、李茂贞、韩建三藩镇侵犯京都长安,朝廷倾危告急。李克用请兵讨伐,峭公内佐机谋,外参戎政,攻克邠州,杀掉王行瑜。李克用乘胜穷追李茂贞、韩建。此时,昭宗却听信朱温(全忠)诡言:“茂贞覆灭,则沙陀太盛,朝廷危矣!”诏命其“休兵息民”,制止李克用追杀叛逆,封李克用为晋王,峭山为千户侯,参管江浙、两广军务。 乾宁三年(896),茂贞复叛,叛军迫近长安,昭宗出走华州。李克用发兵入援,峭公勤王有功,授工部侍郎。此后,峭公眼见晋王不失臣节,尽心辅唐。昭宗却听信谗言,认为戎狄之人,不可信任。可是朱温之辈,野心图谋不轨,反而受到信赖,因而慨叹:“自古忠者不见信,而听信者不忠,岂有不亡者乎!” 光化元年(900),宦官刘季述幽禁昭宗于少阳院,私自要废昭宗李晔,立太子李裕;天复元年(901),韩全诲劫乘兴于乞巧楼,迫昭宗到凤翔;天祐元年(904),朱温伪称邠 、岐兵迫京畿,挟持昭宗迁都洛阳,将长安宫室、庐舍尽行拆除,京城长安成为废墟。当时昭宗已成为群奸劫持在掌中的傀儡,至洛阳,朱温便在椒殿杀掉昭宗,立太子祝,是为哀帝。 峭公听到政变消息,十分忧伤,绝食数日。工部尚书李袭吉劝解说:“食禄忠事,死固其分也,第念徒死无益,将如后举何?”(《峭公行录》)自此,峭公勉强顺时,为解甲归田作好准备。 天祐三年(906),晋王发兵救幽州刘仁恭,联合出兵攻潞州,讨伐朱温。天祐四年,朱温弑哀帝自立,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太祖。唐亡。 〖隐德不仕 养晦韬光〗 梁开平二年(908)正月,晋王李克用逝世,子存勖继立为晋王,即后唐庄宗,继承父志举兵伐梁,遣使征聘黄峭出山辅政。峭公辞谢说:“量力而进,那能与量德而退相比。现在德温放弃校书郎官职,回家闭门养高,文江辞掉监察御史,回莆田老家养老。我不能像他们两位明哲保身,但愿为唐逋臣。”(《峭公行录》)。峭公弃官归隐时才三十五岁。十五年的戎马生活,走遍半个中国,耳闻目睹唐末五代臣杀君,子弑父,政局动荡,军阀混战,千室之邑,不存一二。凶荒之年,人皆相食。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惨状,感到朝野现状难以匡正,遂无意仕途,养晦韬光,告诫诸子不要昧时而躁进。 峭公归隐山林,创办和平书院,敦聘鸿儒名师,诱诲后进。至宋代人才辈出,该书院培养出太常寺丞黄汝济,御史中丞、资政殿大学士黄履,秘书省秘书丞黄伯思,台州知州黄章,兵部尚书、端明殿大学士黄中,衡阳太守黄瀚,工部员外郎黄木,婺州知州黄向等等一大批超凡人才,并造就一批批异姓子弟人才,故和平镇以读书人多,人才出众而着称于世。峭公曾写《四景诗》,记归隐生活,以表示恬然自得之情。

江夏堂的分分衍
提示:

江夏堂的分分衍

江夏,是大部分海内外黄姓华人公认的总郡望和发祥地,故有“天下黄姓出江夏,万派朝宗江夏黄”之说。江夏黄氏经过灿烂辉煌的江夏阶段之后,分衍成三大支系即著名的福建晋安郡守黄元方,邵武黄氏和浙江金华黄氏① 迁往台湾的黄姓:明末清初,闽粤一带的黄氏,有一部分迁往台湾,人丁兴旺,与陈姓、林姓、郑姓,成为台湾的四大姓,素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的美称。后来,黄氏又播迁到了海外。早在明代以前就开始东渡海峡,迁徙人台。尔后,他们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于此,开拓宝岛,艰苦创业。台湾的发展历史进程,将深深地铭记下他们不朽的功绩。他们大多来自福建的莆田、泉州、漳州和广东的潮州、惠州等地,散居于台湾各地。他们往往成为后世台湾黄姓各支派的人迁始祖。据《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节选《桃源蓬莱黄氏族谱》记载,福建永春县桃源蓬莱黄氏家族第十四世的黄毓盼,第十五世的黄宗选、黄宗琅、黄宗瑶,第十六世的黄文令、黄绍养、黄绍禁,第十七世的黄克凉、黄克甚、黄克读、黄克炉,第十八世的黄鸿钗、黄鸿胖、黄开仓等大批族人,都先后渡海徙居台湾。晋江《安海金墩黄氏族谱》即记载,该族第十一代有黄贻鼐,第十二代有黄微熔、黄素官、黄光辉,均居台湾,还有金墩后裔新加坡已故总统黄金辉,金墩安平黄恩瑞曾孙菲律宾前总统办公厅主任、农业部长黄严辉,黄进鼙孙总统助理国务部长黄自达、闽省长黄小晶。潘湖迁台湾淡水艋岬潘湖、台北龙山金湖(金墩潘湖之简称)种德堂大宗祠。台湾黄姓,遍布全省各地,尤以澎湖列岛和台湾西海岸的基隆、淡水、桃园、新竹、苗栗、鹿港、南投、虎尾、台南、屏东沿线地区为多。② 移居海外的黄姓东南亚印支半岛、南洋、欧美澳等世界各地,到处都有他们在拓荒,在建设,在创造奇迹。越南黄姓移居越南,抑或在黄国灭亡后就开始了。当时有大批黄姓遗民被楚国强迫迁徙到江南越人居住地区,加入了越人队伍。随着越人的不断南迁,如祖籍福建晋江潘湖印尼针记创始者黄维源黄廷周子黄惠祥黄惠忠、新加坡、马来西亚黄姓也随之迁入越南。不断南迁的黄姓中,有秦汉山越黄氏,有六朝唐宋的黄洞蛮,有明清岭南壮、瑶等族黄姓。越南人中的黄姓,绝大部分是上述移民的后裔。这些越人黄姓后裔,又从越南继续扩展,至今已广布于印支半岛各国。在元朝末年,黄姓移居南洋。当时一位名叫黄森屏的官员奉命出使婆罗国(文莱)。他到达婆罗后,便在婆罗国留居下来。之后,他以杰出的才干被推为文莱华人的领袖。后来,成了整个婆罗国的统治者——苏丹(实即国王)。他去世后,葬在文莱,子孙世代留居于此,且极为显赫。黄森屏生有一女,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嫁给渤泥(即文莱)第二苏丹阿合曼。阿合曼逝世后,黄森屏的女儿便继位为文莱国王。自此以后,文莱国王按女性血缘世系传递。第一位渤泥女王黄氏去世后,王位传给了她与阿合曼苏丹所生之女。至本世纪,文莱国王已传20余代,他们都是黄森屏的女性直系后裔。历史上文莱王室便奉黄森屏为始祖。明代开始,迁徙南洋的黄姓大增,如潘湖黄伯枰高升第六子配金陵宋氏徙居南京金陵府衙湖口黄宅子二长钟瑞徙缅甸次钟端分泰国文莱黄厝。 公元19世纪,由于中国封闭的国门被西方殖民列强的大炮轰开,因而出现了沿海居民移居南洋的高潮。黄姓也是如此,移居南洋的人数迅速增长,仅据菲律宾殖民政府1893年和1894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在当时移居菲律宾的近10万华人中,来自福建晋江、同安、南安、龙溪等地的黄姓华侨就有数千人之多,在当时旅菲华人七大姓中名列第二,仅次于陈姓。至今,菲律宾黄姓人口已发展到了5万余名。此外,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也有大量的黄姓华人华侨。近代以后,南洋黄姓华侨华人为了联络同宗,都纷纷建立了各种宗族组织。在菲律宾,建有黄江夏堂;在印尼古都斯三宝垅及西加有金墩黄氏后人祖籍福建晋江潘湖印尼针记创始者黄进铎子黄维源(子黄惠祥黄惠忠)黄朝买居古突士毕锡甘、黄廷周居万隆、黄金杯居南望、黄水枝居拉森、黄进鼙居梭罗孙黄自达。新加坡、马来西亚,建有江夏公所。此外,南洋黄姓华侨还在新加坡建立了统一的“南洋黄氏总会”。黄府陵列为莆田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移居欧美澳黄姓移居美洲的历史,始于19世纪50年代。在早期的美洲华侨各姓中,黄姓人数最多,主要来自广东,其次是福建。广东华侨,又主要来自新宁、新会、开平、恩平四地,故称“四邑人”。在1850年成立的美国华侨社团“四邑会馆”中,黄姓人数最多;1854年由广东兴宁华侨创建于三藩市(即圣弗朗西斯科,又称旧金山)的宁阳会馆中,黄姓人数在26姓中排名第一;在1876年由开平、恩平两地侨民在旧金山成立的合和会馆中,黄姓在7大姓中名列第二。至今,在全美华裔各姓宗亲中,黄姓宗亲人数仍然是最多的。。邵武黄氏的大始祖就是黄峭山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在海内外千千万万的黄姓宗族中,其知名度绝不亚于黄歇、黄香、黄庭坚诸位。谱载峭山是唐末五代人,年少即威猛仗义,曾组织乡民御寇,屡建奇功,官至刑部尚书,奎章阁学士,封千户侯,太子少保。卸任返乡之后创办书院,培养学子,代出英才。他有德才兼优的三位夫人和21个儿子,155个孙子,13个孙女,还有334个曾孙子,116曾孙女,创造了一个古今罕见的巨大家族。尤其是到了晚年,黄峭山送出21房儿子奔向闽、粤、赣各地开创家业的壮举更是人世间开拓奋进精神的典范,千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