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普宁石桥头

普宁的美食有哪些?
普宁的美食有哪些?
提示:

普宁的美食有哪些?

1、红桃粿又叫红曲桃,承载了所有潮汕人的记忆,寓意着吉祥如意,主要原料有梗米粉、糯米饭、香菇、虾米等,可以蒸熟吃,或者油煎。 2、牛肉粿条汤,是广东省的传统名菜,属于闽南菜系潮州菜。有着悠久的历史,享誉潮汕,是著名的潮汕美食。骨汤煮沸后放少量盐调味,将煮好的粿条和鲜肉盛入碗里,泼上浓汤即可食用。 3、普宁肠粉是一种使用米作成的潮汕小吃,也是最为普遍的早餐,粉皮白如雪花、薄如蝉翼、晶莹剔透,吃起来鲜香满口、细腻爽滑、还有一点点韧劲。 4、普宁豆酱是普宁县故城洪阳镇传统豆制品,选用鲜庄黄豆、面粉、食盐等原料,经过发酵、晒制等生产流程精工制作而成。豆酱呈金黄色,味香质醇,是居家烹调之调味佳品。 白切鸡蘸豆酱,香甜可口,为筵席上有地方特色名菜。因而普宁豆酱在历史传统上成为馈赠亲友的地方名产珍品,如华侨回国探亲回归时,总是要携带普宁豆酱出国。 5、普宁豆干,是潮汕地区的民俗小吃,特产之一。用大豆作主要原料,掺以薯粉、石膏、卤水制成的豆制品。豆干的主要原料是大豆、薯粉、石膏、卤水。

普宁美食
提示:

普宁美食

普宁肠粉、普宁豆干、牛肉粿、普宁豆酱、猪肠胀糯米、蚝烙、洪阳粿汁、卷章等。
1、普宁肠粉:在选料和配料都非常严格,爽口、香滑,好食,讲究的是色香味俱全,如加点辣椒更加爽,配上一杯清香观音茶,更加满足。方便快捷,广受普宁人喜爱。
2、普宁豆干:普宁豆干特点是外皮柔韧,内肉嫩滑。普宁市人烹调豆干的方法主要有煎、焗、炸等3种。油炸豆干更是普宁的民俗风味。其皮酥脆,肉嫩滑,清中有香。蘸以辣椒醋,更觉可口。
3、牛肉粿:牛肉粿,又名湿炒牛河。精选潮汕地区的上等黄牛肉,切片,用热油快炒,再加上清脆的芥兰,配置潮汕特制的河粉粿条,味道相当不错。
4、普宁豆酱:虽然只是一种蘸料或者叫做调料,但是可以使很多菜的味道更加好,也算是锦上添花。
5、猪肠胀糯米:在猪肠里面灌注糯米,花生,香菇,虾米,蒸熟之后切片,再蘸上特制的糖浆,入口鲜甜而不腻,一般还会配上一碗咸菜猪肚汤。
6、蚝烙:以炒为主,煎为辅,添加香菜,非常嫩滑爽口,和汕头的煎法不一样,蘸的是一种由豆酱水加辣椒拌成的酱料。
7、洪阳粿汁:是普宁比较出名的小食之一,具有果皮韧而脆,清香爽口的特点,汤水鲜美,料也丰富。
8、卷章:用腐竹做外皮,里面包着萝卜丝或者芋头丝的一种很有特色的食品。一般都是一整条先蒸熟,要吃的时候再切片放油里炸。

石桥头村的介绍
提示:

石桥头村的介绍

石桥头,原名“桥头”,潮汕杨姓村落,位于广东省普宁市东部。相传元末明初福建莆田人杨庸道携妻、子迁此创村时在村东架一木桥,并将迁居地取名曰“桥头村”,后因木桥改建为石桥,故改用今名。而今“桥头”一词在村内特指石桥头中心集贸市场。从杨庸道父子四人在汤溪之东开基创建桥头村的时间算起(明朝宣德元年,即公元1426年),石桥头创村至今已有588年历史。然而,杨氏并非第一批入主该村的移民,早在杨庸道迁此开基之前便已有洪、叶、何、李、韩、黄等十余姓栖息于汤溪之西。旧时石桥头以练江第一支流汤溪为界分石光(即东乡,属潮阳县)、石明(即西乡,属普宁县)两大乡,1950年6月两乡合并并交由潮阳县管辖,后又于1958年5月改由普宁县管辖,现隶属广东省普宁市军埠镇。

石桥头村的历史沿革
提示:

石桥头村的历史沿革

宋末元初,石桥头先祖为避战乱,从福建省莆田县涵江乡顶铺豆芽巷祖居地南迁入广东;1366年,即元至正二十六年,石桥头开基祖杨庸道出生于攀桂坊;后随父兄举家迁至潮州府丰顺县汤坑大山背定居创业;1412年,即明永乐十年,杨庸道携夫人李氏及6个儿子(女儿多少未见记载)南下至海丰县龙溪都龙江之西(今惠来葵潭一带)定居; 创建石桥头村:1426年,即明朝宣德元年,年届花甲的庸道公携长、次、季三子(均已成家)离开躬耕了达14年之久的龙溪都(龙江边),到潮阳县新兴乡洋乌都汤溪之东〔即今普宁市石桥头天忠庵前〕垦荒种植,开基创村。创村时杨家在村东架有一木桥,故将迁居地取名曰“桥头村”,后因木桥改建为石桥,故改用今名。是时已有洪、叶、何、李、韩、黄等十余姓入住于今石桥头汤溪之西,后经地师指点,杨氏一家始移至三龙会局之地〔即今石桥头古寨内〕平整荒埔,重新结庐定居。此后百余年,其它姓氏渐徒他处,该地始独杨氏一姓;1563年2月20日,即嘉靖四十二年正月丁未,明朝廷批准析潮阳县西境洋乌、戎水、黄坑三都置普宁县,属潮州府,“普宁”一名可能取自“普遍宁谧”或“莆田安宁宁谧”之意(莆谐音“普”,多数普宁人为莆田人之后),地处“洋乌都”与“水都”交界的石桥头村在列。1564年,即明嘉靖四十三年,普宁县改名普安县(万历十年,复名普宁县),石桥头属普安县洋乌都管辖;1564年3、4月间,即嘉靖四十三年三月,潮州府总兵俞大猷率领6万官兵 ,与入侵普宁的2万名倭寇血战于普宁县水都神山沟(今军埠镇神山沟村),石桥头属驻军营地之一;1582年,即万历十年,普安县的洋乌、水两都复归潮阳县,石桥头村在列;1732年,即清雍正十年,潮阳县水都170条村、贵山都西部93条村及洋乌都尾段45条村划归普宁县。属洋乌都的石桥头村在列。同年,因行政区划变革后,潮普两县皆有洋乌、贵山两都,为避免地名互混,潮州知府周硕勋请改普之贵山为桂江都、洋乌为铁山都。石桥头村隶属普宁县铁山都;而后的200余年里,石桥头曾以汤溪为界分石桥头东乡(石光,即今石桥头东村)和石桥头西乡(石明,即今石桥头中、西村);石桥头东乡曾划分入潮阳县;1950年6月,划普宁县石桥头西乡(即“石明”)归潮阳县陈店区,石桥头东、西两乡同属潮阳县管辖;1956年12月,潮阳县撤销区建制,改设3镇44乡(3镇即棉城镇、海门镇、达濠镇),石桥头乡与陈店乡、司马浦乡同为潮阳县44乡之一;1957年11月,潮阳县内部重新调整为3镇27乡,石桥头乡并入大长陇乡;1958年5月,划大长陇乡(除汕柄村)归普宁县,石桥头乡在列;同年,改大长陇乡为军埠乡,乡政府设在军埠村,石桥头、大长陇等均属军埠乡管辖;不久,军埠乡并入占陇公社;1962年,从占陇公社析出军埠片区设立军埠公社,石桥头属军埠公社;1983年,改军埠公社为军埠区,辖内区划不变;1986年,改军埠区为军埠镇,辖内区划不变;近20年来有过多次关于军埠镇行政中心前往石桥头村或将石桥头析出、分拆军埠镇的提议,但均无实质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