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地质学基础

地质学基础特点决定地球科学工作者的思维和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
地质学基础特点决定地球科学工作者的思维和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
提示:

地质学基础特点决定地球科学工作者的思维和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地球,属于地球科学(简称地学)的范畴,也是六大基础自然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内容既不同于数学,也不同于物理和化学,而是具有它自己的特殊性,从而也具有它自己的研究方法。 (一)地质学的特点 第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涉及到悠久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地球自形成以来已经有 46 亿年的历史,在这样漫长的时间里,地球曾发生过沧海桑田、翻天覆地的重大变化,而其中任何一个变化和事件,任何一粒矿物和一块岩石的形成和演化,都往往要经历数百万年甚至数千万年的周期。对这些变化和事件,人们不能像研究人类历史那样,可以借助于文字和文物;也不能像研究物理那样,可以单纯依靠在实验室中做实验,而必须靠研究分析地球本身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各种记录。 同时,地球具有巨大的空间,在不同地点和不同深度,具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和外界因素,因而有不同的发展过程。海洋和大陆、大陆的各个部分、地球表层和深部,都有其不同的发展过程。因此,既要研究它们的共性,更要研究它们的差异性和相关性,才能全面、深入地找出地球的发展规律。 第二,地质学具有多因素互相制约的复杂性。它所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从小到矿物组成的微观世界到大至整个地球以及宇宙的宏观世界,从矿物岩石等无机界的变化到各种生命出现的演化,从常温常压环境到目前还不能人为模拟的高温高压环境,从各种变化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到生物化学过程,从地球本身各个部分的物质能量转化到地球与外部空间的物质能量转化等等,充满着各种矛盾和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任何一种地质过程,都不可能是单一的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地球自诞生以来,不仅形成了光怪陆离的矿物世界、岩石世界、海洋大陆、高山深谷,也出现和演化成了种类繁多的生物世界。众所周知,目前在实验室中即使合成最简单的生命物质,也是非常不容易。地球演化到今天,产生出如此面貌,这固然与其具有人类历史所不能比拟的充分时间有关,同时也说明地球演化的地质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第三,地质学是来源于实践而又服务于实践的科学。但地质学必须首先是以地球为大课堂,以大自然为实验室,进行野外调查研究,大量掌握实际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归纳,得出初步结论,然后再用以指导生产实践,并不断修正补充和丰富已有的结论。远在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就是在制造石器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一些岩石的特性,后来在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人类又在生产活动中逐步掌握了寻找有用矿产的某些规律。近代以来,由于工矿业的发展,特别是相邻科学和现代技术的进步,又推动了地质学的突飞猛进,不断形成新的理论。

地质学家的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提示:

地质学家的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地球包括固体地球及其外部的大气。固体地球包括最外层的地壳、中间的地幔及地核三个主要的层圈。目前,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上层,即地壳和地幔的上部。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公里 。其核心可能是以铁、镍为主的金属,称为地核,半径约3400公里。在地核之外,是厚度近2900公里的地幔。地幔之外是薄厚不一的地壳,已知最厚处为75公里,最薄处仅5公里左右,平均厚度约35公里。地核的内层是固体,也有科学家认为是在强大压力下原子壳层已被破坏的超固体。外层是具有液体性质的物质,还推测有电流在其中运动,被认为是地球磁场的本原。外层的厚度约为2220公里。地幔下部是含有较多金属硫化物和氧化物的非晶体固体物质;地幔上部成份与橄榄岩大致相当;与地壳相接部分和地壳均具有刚硬的性质,合称为岩石圈,厚度约为60~120公里;在岩石圈之下为一层具有可塑性、可以缓慢流动、厚度约为100公里的软流圈。地壳表面的海洋、湖泊、河流等水体约占地表总面积的74%。呈液态的地表水与冻结在两极地区和高山上的冰川,以及土壤、岩石中的地下水,组成地球的水圈。地球的外层是大气圈。大气主要集中于高度不超过16公里的近地面中,成份以氮和氧为主。离地越远,大气越稀薄,而且成份也有变化。在100公里外,大气逐渐不能保持分子状态,而以带电粒子的形态出现,其稀薄程度超过人造的真空。带电粒子受到地球磁场的控制,形成能够阻挡来自太阳和宇宙带电粒子流冲击的电磁层。地球的水圈和大气圈通过水的蒸发、凝结、降水和气体的溶解、挥发等方式互相渗透和影响。固体的地球界面上下,是大气和水活动的场所。岩石圈的物质也不断运动 ,并通过火山喷发的形式进入水圈和大气圈。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不断改变着地球的面貌。地球的这些圈层,是由于其组成物质的重力差异作用而逐渐形成的。地球上的任何质点均受到地球引力和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这两种力的合力就是重力。地球表面重力吸住了大气和水,并对他们的运动产生了影响。 在地球的化学成分中,铁的含量最高(35%),其他元素依次为氧(30%)、硅(15%)、镁(13%)等。如果按地壳中所含元素计算,氧最多(46%),其他依次为硅(28%)、铝(8%)、铁(6%)、镁(4%)等。这些元素多形成化合物,少量为单质,它们的天然存在形式即为矿物。矿物具有确定的或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征。组成矿物的元素,如果其原子多是按一定的形式在三维空间内周期性重复排列,并具有自己的结构,那么就是晶体。晶体在外界条件适合的时候,其形态多表现为规则的几何多面体,但这种情况很少。矿物在地壳中常以集合的形态存在,这种集合体可以由一种,也可以由多种矿物组成,这在地质学中被称为岩石。地球中的矿物已知的有3300多种,常见的只有20多种,其中又以长石、石英、辉石、闪石、云母、橄榄石、方解石、磁铁矿和粘土矿物最最多,除方解石和磁铁矿外,它们的化学成分都以二氧化硅为主,石英全为二氧化硅组成,其余则均为硅酸盐矿物。由硅酸盐溶浆凝结而成的火成岩构成了地壳的主体,按体积和重量计都最多。但地面最常见到的则是沉积岩,它是早先形成的岩石破坏后,又经过物理或化学作用在地球表面的低凹部位沉积,经过压实、胶结再次硬化,形成具有层状结构特征的岩石。在地壳中,在大大高于地表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岩石的结构、构造或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不同于火成岩和沉积岩的变质岩。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是地球上岩石的三大类别。火成岩中的玄武岩、花岗岩是地球中最具代表性的岩石,是构成大陆的主要岩石。形成时代最早的花岗岩,年龄达39亿年,而玄武岩是构成海洋所覆盖的地壳的主要物质,均比较“年轻”,一般不超过2亿年。 地层是以成层的岩石为主体,随时间推移而在地表低凹处形成的构造,是地质历史的重要纪录。狭义的地层专指已固结的成层的岩石,有时也包括尚未固结成岩的松散沉积物。依照沉积的先后,早形成的地层居下,晚形成的地层在上,这是地层层序关系的基本原理,称为地层层序律。地层在形成以后,由于受到地壳剧烈运动的影响,改变原来的位置,会产生倾斜甚至倒转,但只要能查明其形成和变形的时间,仍可以恢复其原始的层序。在同一时间,地球上各处环境不同,在不同环境中形成的地层各有特点。在地表的隆起部位,不仅不能形成新的地层,还会因受到剥蚀而使已经形成的地层消失。因此,地层学是研究各地区地层的划分,确定地层的顺序和相邻地区地层在时间上的对比关系的专门学科。它是地质学的基础,也是地质学中最早形成的学科。古生物是指在地质历史时期,在地球上生存过的各类生物,一般已经绝灭,它们的少量遗体和遗迹形成化石保存在地层中。 通过研究这些化石,可以了解地质历史上生物的形态、构造和活动情况。对各种古生物进行分类,可以认识生物的演化关系;依据地层中所含化石,可以断定地层的层序,生物演化的不可逆性和阶段性,使这种判断具有可靠的根据;古生物的分布和生活习性,还反映出当时地理环境的特点。古生物的研究是地质学也是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表层的岩层和岩体,在形成过程及形成以后,都会受到各种地质作用力的影响,有的大体上保持了形成时的原始状态,有的则产生了形变。它们具有复杂的空间组合形态,即各种地质构造。断裂和褶皱是地质构造的两种最基本形式。地球的岩石圈,已经并还在发生着全球规模的板块运动。板块构造学是 二十世纪地质学对地质构造及地质作用的新认识。其基本内容是,岩石圈是地球中最刚硬的部分,它飘浮在地幔中具有塑性、局部熔融、密度较大的软流圈之上。岩石圈中存在着许多很深很大的断裂,这些断裂把岩石圈分割成被称为板块的巨大块体,全球可分为六大板块。一般认为,主要是地球内部热的不均匀分布引起了物质对流运动,使岩石圈破裂成为板块。板块形成后继续运动,发生分离、碰撞等事件。地幔中的熔融物质沿板块间的拉张断裂带挤入,并不断向断裂两侧扩展,形成新的洋壳,而部分板块则随着载荷它的软流圈物质向下移动而消失于地幔之中。板块运动被认为是使地壳表层发生位置移动,出现断裂、褶皱以及引起地震、岩浆活动和岩石变质等地质作用的总原因,这些地质作用总称为内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改变着地壳的构造,同时为地貌的形成打下基础。地质作用强烈地影响着气候以及水资源与土壤的分布,创造出了适于人类生存的环境。这种良好环境的出现,是地球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地球形成的初期,大气圈和水圈的成分、质量都和现代大不相同。例如,大气曾经历以二氧化碳为主的阶段,海水是约在10亿年前才具有今天的含盐度,生物最早出现在地球形成约10亿年以后等等。地质作用也会给人带来危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泛滥等。人类无力改变地质作用的规律,但可以认识和运用这些规律,使之向有利于人的方向发展,防患于未然。如预报、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就有可能减轻损失。中国在古代就有“束水攻沙”,引黄河水灌溉淤田压碱等经验,是利用河流的地质作用取得成功的例子。

地质工程和地质学区别
提示:

地质工程和地质学区别

地质工程和地质学的区别主要有学科分类不同、主修课程不同、研究领域不同。 1、学科分类不同 地质工程是工学,地质学是理学。 2、主修课程不同 地质工程:地质工程、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地史古生物、工程物探化探、工程地质原理、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质勘察、地质工程设计等。 地质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工程地质学、地学导论、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古生物学与地史学、水文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 3、研究领域不同 地质工程:研究地质调查技术和方法与矿产资源勘查,区域矿产基地及矿产远景区预测与评价,矿区与矿床的勘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的预测等。 地质学:研究煤层及各类矿产资源特征,为矿产资源勘察提供理论指导;进行地球物理测试方法、技术及仪器设备开发及物探技术应用研究,为工程建设安全等提供地球物理参数。 地质工程和地质学的简介: 1、地质工程 以自然科学和地球科学为理论基础,以地质调查、矿产资源的普查与勘探、重大工程的地质结构与地质背景涉及的工程问题为主要对象,以地质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技术、数学地质方法、遥感技术、测试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为手段,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先导性工程领域。 2、地质学 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主要研究对象为地球的固体硬壳——地壳或岩石圈。作为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地质学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并列为自然科学五大基础学科。

地质学和地质工程区别
提示:

地质学和地质工程区别

一、专业不同1、地质学是一门探讨地球如何演化的自然哲学。地质学专业培养具备地质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研究、教学和管理能力。2、地质工程专业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制约关系,主要研究如何获取地质环境条件,并分析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制约形式。【摘要】
地质学和地质工程区别【提问】
地质学和地质工程区别【提问】
一、专业不同1、地质学是一门探讨地球如何演化的自然哲学。地质学专业培养具备地质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研究、教学和管理能力。2、地质工程专业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制约关系,主要研究如何获取地质环境条件,并分析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制约形式。【回答】
地质学要进行野外工作吗【提问】
要的【回答】
主修课程不同1、地质学专业地质学、结晶矿物学、古生物学、地史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地球物理及勘探方法、地球化学、遥感技术等。2、地质工程专业《高等数学》、《大学外语》、《大学物理》、《大学化学》、《工程制图》、《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程序设计语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学》、《水文地质学基础》、《地质工程设计》、《基础工程》等。三、就业方向不同1、地质学专业地质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仅可在高等院校从事地质科学的教学工作,也可以向国家资源能源勘探、开发与环保、城市建设、城市交通、港口、水利水电建设、国防和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等机构从事研究工作。2、地质工程专业毕业后可在国土资源、工矿企业、工程设计院、资源勘查与评价,环境评价,城市与环境水文地质,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开发、科研与管理工作[🤓]【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