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粤菜

粤菜饮食文化的悠久历史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而不同的地方有着各种不同的特色美食,而作为我国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的粤菜又有着怎样的诱人美食呢?
那么,下面随我一起来看一下 粤菜文化 吧!
粤菜,即广东地方风味菜,是我国著名八大菜系之一,它以特有的菜式和韵味,独树一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广东地处我国南端沿海,境内高山平原鳞次栉比,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故动植物类的食品源极为丰富。同时,广州又是历史悠久的通商口岸城市,吸取了外来的各种烹饪原料和烹饪技艺,使粤菜日渐完善。加之旅居海外华侨把欧美、东南亚的烹调技术传回家乡,丰富了广东菜谱的内容,使粤菜在烹调技艺上留下了鲜明的西方烹饪的痕迹。
“粤菜”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组成,而以广州菜为代表。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二千年前西汉人所着的《淮南子》一书中,就有“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的记载,南宋人也夸张描述:粤人“不问鸟兽蛇,无不食之”,在公元前122年左右的南越王第二代王赵胡墓中已有烧乳猪用的炉、叉和乳猪残骨等物。1956年,举办了第一次大型“广州名菜美点展览会”,展出和介绍的菜品有5457种,点心825种,尽显广东饮食文化之精华。
广州菜是在汇集我省各地优秀民间美食的基础上不断地吸取我国各大菜系之精华,借鉴西方食谱之所长,融汇贯通而成一家的。广州菜用料广博,选料精细,技艺精良,善于变化,品种多样。1956年“广州名菜美点展览会”上介绍的莱品便有5447个。与菜品有渊源关系的点心815款,小吃品数百个。
广州菜是粤菜的主体和代表。广州菜的烹调方法有二十一种之多,尤以炒、煎、焖、炸、煲、炖、扣等见长,讲究火候,制出的菜肴注重色、香、味、形。口味上以清、鲜、嫩、脆为主,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时令性强,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郁。较为常见的广州菜色有白切鸡、白灼海虾、明炉乳猪、挂炉烧鸭、蛇羹、油泡虾仁、红烧大裙翅、清蒸海鲜、虾籽扒婆参等……
潮汕地区的饮食习惯与闽南接近,同时又受广州地区的影响,渐渐地汇两家之所长,风味自成一格。近年来新派潮菜吸收了世界各地美食的精华,声名大振,成为闻名中外的菜系。潮菜注重刀工和造型,烹调技艺以焖、炖、烧、炸、蒸、炒、泡等法擅长。以烹制海鲜、汤类和甜菜最具特色。味尚清鲜,郁而不腻。爱用鱼露、沙茶酱、梅糕酱、红醋等调味品。风味名菜有烧雁鹅、护国莱、清汤蟹丸、油泡螺球、绉纱甜肉、太极芋泥等。
粤菜的发展历史
粤菜集南海、番禺、东莞、顺德、香山、四邑、宝安等地方风味的特色,兼京、苏、淮、杭等外省菜以及西菜之所长,融为一体,自成一家。 粤菜取百家之长,用料广博,选料珍奇,配料精巧,善于在模仿中创新,依食客喜好而烹制。 烹调技艺多样善变,用料奇异广博。 在烹调上以炒、爆为主,兼有烩、煎、烤,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有“五滋”(香、松、软、肥、浓)、“六味”(酸、甜、苦、辣、咸、鲜)之说。 时令性强,夏秋尚清淡,冬春求浓郁。 粤菜著名的菜点有:鸡烩蛇、龙虎斗、烤乳猪、太爷鸡、盐焗鸡、白灼虾、白切鸡、烧鹅等。 粤菜在国外是中国的代表菜系。 粤菜做法比较复杂,精细,费时,费人工,人均消费高,这也是粤菜餐厅在很多城市,没有川菜系餐厅多的原因。 粤菜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气氛,是一种渲染,是一种和谐,是一种民俗,是一种色彩,也是一种健康标准的体现。 粤菜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它同其他地区的饮食和菜系一样,都有着中国饮食文化的共同性。 早在远古,岭南古越族就与中原楚地有着密切的交往。 随着历史变迁和朝代更替,许多中原人为逃避战乱而南渡,汉越两族日渐融合。 中原文化的南移,中原饮食制作的技艺、炊具、食具和百越农渔丰富物产结合,这就是粤式饮食的起源。 粤菜起源于汉,就是凭借这段历史来说的。 著名历史学家赵立人认为粤剧和粤菜都是中国的国粹,都跟辛亥革命有着不解的渊源。 翻看1912—1913年间的菜谱可以发现,当年的菜色跟今天的粤菜款式其实已非常接近。 至此,“粤菜”终于真正成型,并不断推陈出新。 处在中西文化、南北文化,内陆文明与海洋文明交汇津梁的广东,在辛亥革命这场历史巨变中,再次引领了时代的潮流,“渊公文化”中何子渊“变革、革新、与时俱进、永不言败”的精神特质在广东饮食文化的变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粤菜系的形成和发展与广东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风俗习惯密切相关。 广东地处亚热带,濒临南海,雨量充沛,四季常青,物产富饶。 故广东的饮食,一向得天独厚。 早在西汉《淮南子·精神篇》中就载有粤菜选料的精细和广泛,而且可以想见千余年前的广东人已经对用不同烹调方法烹制不同的异味游刃有余。 在此以前,唐代诗人韩愈被贬至潮州,在他的诗中描述潮州人食鲎、蛇、蒲鱼、青蛙、章鱼、江瑶柱等数十种异物,感到很不是滋味。 但到南宋时,章鱼等海味已是许多地方菜肴的上品佳肴。 在配料和口味方面,采用生食的方法。 到后来生食猪牛羊鹿已不多,但生食鱼片,包括生鱼粥等的习惯保留至今。 而将白切鸡以仅熟,大腿骨带微血为准,则于今仍是如此。 将粤菜的刀工精巧,配料讲究相得益彰,口味注意清而不淡诸特点,表现具体。 粤菜还善于取各家之长,为我所用,常学常新。 苏菜系中的名菜松鼠鳜鱼,饮誉大江南北,但不能上粤菜宴席。 虽粤人喜食鼠肉,但鼠辈之名不登大雅之堂。 粤菜名厨运用娴熟的刀工将鱼改成小菊花型,名为菊花鱼。 如此一改,能一口一块,用筷子及刀叉食用都方便、卫生,苏菜经过改造,便成了粤菜。 此外,粤菜烹调方法中的泡、扒、烤、川是从北方菜的爆、扒、烤、氽移植而来。 而煎、炸的新法是吸取西菜同类方法改进之后形成的。 但粤菜的移植,并不生搬硬套,乃是结合广东原料广博、质地鲜嫩,人们口味喜欢清鲜常新的特点,加以发展,触类旁通。 如北方菜的扒,通常是将原料调味后,烤至酥烂,推芡打明油上碟,称为清扒。 而粤菜的扒,却是将原料煲或蒸至腻,然后推阔芡扒上,表现多为有料扒。 代表作有八珍扒大鸭、鸡丝扒肉脯等。 除了正式菜点,广东的小食、点心也制作精巧,而各地的饮食风俗也有其独到之处,如广州的早茶,潮州的工夫茶,这些饮食风俗已经超出“吃”的范畴,成为广东的饮食文化。 广东的饮食文化与中原各地一脉相通。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历史上曾有多个另立王朝的内地人。 历代王朝派来治粤和被贬的官吏等,带来了北方的饮食文化,其间还有许多官厨高手或将他们的技艺传给当地的同行,或是在市肆上各自设店营生,将各地的饮食文化直接介绍给岭南人民,使之成为粤菜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以后,广州成为中西海路的交通枢纽;唐代外商大多聚集在羊城,商船结队而至。 当时广州地区的经济与内陆各地相比,发展较快。 南宋以后,粤菜的技艺和特点日趋成熟。 这同宋朝南迁,众多御厨和官府厨师云集于粤,特别集中于羊城有关。 唐代开始,广州成为我国主要的进出贸易口岸,是世界有名的港口。 宋、元之后,广州成为内外贸易集中的口岸和港口城市,商业日益兴旺,带动了饮食服务作为一个商业行业发展起来,为粤式饮食特别是粤菜的成长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和场所。 明清两代,是粤菜、粤点、粤式饮食真正的成熟和发展时期。 这时的广州已经成为一座商业大城市,粤菜、粤点和粤式饮食真正成为了一个体系。 闹市通衡遍布茶楼、酒店、餐馆和小食店,各个食肆争奇斗艳,食品之丰,款式之多,世人称绝,渐渐有“食在广州”之说。 粤菜的影响较为广泛。 据一些报刊介绍,美国有中国餐馆的近万家;英国有4000家;法国、荷兰各有二千多家;日本不下数千家。 这些地方的中国餐馆,多数是粤式茶楼、菜馆,生意很旺。 澳大利亚的悉尼市,在“唐人街”的影响下,饮茶已成为一个专门名词,凡到悉尼市游览的人,都以一到“唐人街”享受一下粤式饮茶用餐的韵味为时尚。 粤菜的其独特的清淡风味,独领 *** ,以“食在广州”的声誉驰名中外。 “食在广州”还离不开广东饮茶,它实际是变相的吃饭,各酒楼、酒店,茶楼均设早、午、晚茶,饮茶也就与谈生意、听消息、会朋友连在一起了。 广东饮茶离不开茶、点心、粥、粉、面,还有一些小菜。 值得一提的是潮州工夫茶,它备用特制的紫砂茶壶、白瓷小杯和乌龙茶,投茶量大,茶汤浓香带苦,回味无穷。 广东点心是中国面点三大特式之一,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五光十色,造型精美且口味新颖,别具特色。 广东粥特点是粥米煮开花和注意调味,有滑鸡粥、鱼生粥、及第粥和艇仔粥。 广东粉为沙河粉,软中带韧。 广东面以“伊府面”最为出名。 粤菜也追求“新派”。 但几千年所形成的选料广博奇杂,菜肴讲究鲜、爽、嫩、滑的南国风味对创新的变化影响颇深。 “万变不离其中”,传统的美点薄皮鲜虾饺、干蒸烧卖、糯米鸡、娥姐粉果、荔脯秋芋角、马蹄糕、叉烧包、蟹黄包、奶油鸡蛋卷以及名小吃肠粉、炒河粉、艇仔粉、及第粥、猪红汤、伦教糕、萝卜糕、咸水角、凤爪、卤牛杂、薄脆、白糖沙翁、德昌咸煎饼、大良崩砂等更是历久不衰。 这表明广州菜系植根的土壤是十分深厚的。 粤菜广采“京都风味”,“姑苏风味”和“扬州炒卖”之长,贯通中西,扬名海内外。
郑州厨师学校有哪些
1、新东方烹饪院校,是经河南省郑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批准的大型烹饪专业院校,是培养烹调师、技师和烹饪管理人才的教育基地,在教学、师资、就业、规模等各方面均名列前茅。 2、郑州市二七北京饭庄厨师职业培训学校,是经郑州市劳动局批准的一所合法的正规培训学校,已有三十多年的办学历史,曾多次被省市劳动部门评选为教学先进单位、郑州市农村劳动力定点职业培训机构及餐旅服务行业技工人员培训定点单位,是集培训、实习、考核、就业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职业培训学校。
郑州厨师学校有哪些?
目前,郑州市有以下几所厨师学校:
1、郑州市洛阳路职业学校;
2、郑州师范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3、郑州市经贸职业技术学校;
4、郑州市金水区职业技术学校;
5、郑州市中原区职业技术学校;
6、郑州市二七区职业技术学校;
7、郑州市高新区职业技术学校;
8、郑州市惠济区职业技术学校;
9、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10、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11、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12、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附属职业学院;
13、河南省技师学院;
14、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15、河南机电职业学院;
16、郑州科技职业学院;
17、河南城建职业学院;
18、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19、郑州财经学院商贸职业学院;
20、郑州经贸职业学院;
21、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22、郑州黄河交通职业学院;
23、河南服装职业学院;
24、河南理工职业学院;
25、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26、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27、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28、郑州科技职业学院;
29、郑州工业安全职业学院;
30、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31、河南财经政法职业学院;
32、郑州交通职业学院;
33、河南科技职业学院;
34、河南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