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秀

孙可望作为抗清名将,南明武将之首,为何最终会投降于清朝?
孙可望做为明末初清时期的将领,在历史上有勇有谋,最早是跟着张献忠起义的,带领起义军推翻了明朝。可见他是一个胆识过人的人。张献忠去世后,他又与李定国一起联合南明成为了永历帝时期的武将之首,一代权臣。但是后来他带兵抗清失败,最终舍弃气节投降于清朝,成为了清朝的“义王,那么他为什么甘心投清呢?其实,虽然他是抗清名将,但是他还是始终以自己的利益至上的,投清可以得到更多的财富和自身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追溯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孙可望在张献忠死后,想的本来是偏安一隅,守住自己本来的领土。所以他即使后来接受了“联名抗清”,但是从心底来说也是有些抗拒的,毕竟清朝在当时是很强大的。所以他在过了很久之后才派人与南朝廷谈判抗清事宜。但是他在受到册封之后,最初想的竟然是如果篡权夺位。 孙可望后来准备接受建议,效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永历帝并不傻,其实早就看出孙可望想要篡位的野心。后来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十八先生之狱”事件。后来的孙可望当然不好受,是“狡兔死走狗烹”的典范,所以他投清也是不难想到的。 历史上很多的将领都有勇有谋,可是真正正直为君的又有几个呢?其实我觉得孙可望最终投降=清本就是他性格使然的事情,与李定国争夺权势失败只是投清的一个“催化剂”罢了。
孙可望降清加速了南明的灭亡,身为清廷功臣的他最后是什么下场?
作为汉人且手握大权的孙可望投靠了满清后,加速了南明的灭亡。清朝政府成立后,孙可望又以功臣的身份被封为义王。不过没过多久,他就莫名其妙地去世了,留给后人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 孙可望小时候家里很穷,经常饿肚子,吃不饱饭。生活长期处于贫苦中,让他对朝廷产生了深深的怨恨。 长大后,他便加入了张献忠的起义军大西军中。聪明能干,英勇杀敌的张可望很快就得到了张献忠的喜爱,甚至还收他为养子。孙可望跟随张献忠后,一直忠心耿耿,还立下了很多汗马功劳,在大西军中的威望很高。 后来,张献忠病死了,孙可望就成为了大西军的领袖。张献忠临死前有一个遗愿,他让大西军联合明朝一起抗清。可是,野心勃勃的孙可望却有异心,想自己当皇帝。当时张献忠的另一个养子——李定国,一直和南明联合对抗清军。他对孙可望很不满,多次阻止他。而且李定国在大西军十分得人心。孙可望对此内心十分妒忌,一气之下,便投靠了清军,甚至把清军放入四川和贵州。这一做法,进一步把南明推向灭亡。 清朝成立后,孙可望得到了数不清的赏赐,甚至被封为义王。不过两年后,他就莫名其妙地去世了。孙可望的死在当时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时说他的野心太大了,也有人替他感到可惜。至于何种说法更恰当,就留给后人去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