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上的足迹

七年级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1 ○教学目标 ①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课前准备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 学生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学内容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 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①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②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①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语言方面——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总结: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延伸练习:①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②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板书设计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装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七年级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2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要点点拨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解释词语 昂首挺立: 一叶孤舟: 遥遥在望: 小心翼翼: 二、整体感知 2、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3、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5、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三、理解探究 6、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 7、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8、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9、在写登月全过程的时候,用了大量的数字,时间精确到分秒,在文中画出来,说说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10、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四、拓展延伸 11、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五、学习小结 12、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达标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1)áng()首挺立(2)轨道()(3)椭圆形() (4)小心yìyì()(5)铁锹()(6)狭zhǎi() 2、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虽说是近邻,离地球也有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 (2)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3)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达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 3、本文采用的是顺叙的方法,即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叙述的方法,这样读者容易把握。登月的前前后后总共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请各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下每一阶段的主要内容。 (二)课内阅读 ①三名宇航员在舱内吃了晚饭。在发射后13小时30分开始平静地进入梦乡。地面站停止对他们发出指令,以免干扰他们的好梦。他们必须好好休息,因为要成功地进行登月飞行,没有良好的体力和精力是不行的。 ②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飞行。它飞过了月亮和地球距离的中间点,在19日晚上8点33分,又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这个引力的静止点在离月球28000公里的地方,月亮和地球在这一距离上引力平衡。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 ③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指挥中心发来呼叫。三个人急忙起身。这一天,他们应按计划登上月球。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达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三个宇航员紧张地工作着,他们手握操纵杆,以防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就用手工操纵。还好,计算机发着正常的指令,飞船减慢到一定速度时,就自动作出停火的指令。7月20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并与地面指挥中心通了话。不久,登月舱和飞船脱离,飞船继续在绕月轨道上飞行,登月舱则开始降落,在椭圆形轨道上缓缓下降。 ④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登月的宇航员兴奋地向休斯敦地面中心报告:他们已经胜利着陆。休斯敦地面中心也高兴地祝贺他们的成功。 ⑤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月面上到处是细小的颗粒,有点像地球的海滩。紧接着,奥尔德林也来到了月面。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一时刻的精确时间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1、这几个语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的依据是什么? 2、“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飞行”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是;“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这句话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3、“这个引力的静止点”指的是什么?你知道它的具体位置吗?为什么把它叫做“引力的静止点”? 4、第①③④自然段中加点的“他们”所指代的内容是一样的吗?请具体说明。 5、第⑤自然段划线的句子是四个短句,很有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无比激动的心情。请你换一种方式,以便更能突出作者这种心情,应该怎么说? 6、你知道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是在什么时候吗?对我国进行的载人航天飞行活动你有什么看法? (三)拓展阅读 人类为何对月球情有独钟 ①月球是地球的近邻,也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早在遥远的古代,人类就有了奔向月球的美好愿望。每当中秋佳节,皓月当空,把酒赏月,其乐融融之时,苏东坡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正道出了人们对这一良辰美景的美好祝愿。 ②人们只看到了那朗朗夜空中美丽动人的月光,但可能并不知道,月亮原来与人类的生命还息息相关呢。美国谢鲁皮尔逊博士的研究指出,在太阳系最初形成时,月球即受到地球的牵引,成为它的卫星。在月球靠近地球的过程中,地球表面的海洋出现强烈的潮汐起伏,这种剧烈起伏所引起的巨大摩擦力,令地球气温剧增,导致地心熔化。地球岩浆在高温及高牵引力作用下,出现旋转式滚动,其结果产生了磁场。正是这一“超巨”磁场,对地球形成了一个“保护盾”,减少了来自太空的宇宙射线的侵袭,因而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才能得以生存滋长。如果没有这个“保护盾”,外来的射线会将最初出现在地球上生命幼体全部杀死,使生物根本无法在地球上生存、生长、繁殖。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讲,月球成了地球上众多生命的“保护神”。 ③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人的心理变化也和月亮的盈亏周期有关。这是因为人体约有80﹪的液体,月亮引力也像引起海洋潮汐那样对人体中的液体发生作用,从而造成人体的“生物高潮”和“生物低潮”。一般在满月时为生物高潮,这时人的头部和胸部的电位差比较大,容易激动,导致人的情绪极不稳定,因此最易出事。如精神不正常者多在月夜发作。人们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就连人类的谋杀、毒害、抑郁和心脏病的发作也都与月亮的盈亏有关,并认为月亮产生的阳离子能诱发人的反常行为。人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必将更多地揭示出人类与月亮的深层次的奥妙。 ④月球也是解决日益困扰着人类的能源问题的理想基地。因月球表面近于真空状态,太阳辐射可以毫无阻挡地到达月球表面,因此,在月球表面建立全球性、并联式的太阳能发电厂,能长期获得稳定的电能。由于月球既无磁场,又无大气,太阳风离子可以毫无阻挡地抵达月球表面。加上小天体的撞击,致使月球表面覆盖的5—10米厚的月壤层都富含太阳风成分,如氢、氦、氖、氩、氮等,其中作为核电燃料之一的氦-3,在地球上蕴藏量极少,容易取用的估计只有500千克左右,而在月球表层5—10米的土壤内就含有氦-3总量达到100—500万吨,可成为人类万年以上长期使用的清洁、安全和高效的核聚变发电燃料。 1、解释下面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其乐融融 (2)息息相关 2、“早在遥远的古代,人类就有了奔向月球的美好愿望”,你能举出实际的例子吗? 3、根据第②自然段回答:月球与地球之间的“磁场”是怎样形成的? 4、月球对地球的“保护盾”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5、“精神不正常者”为什么多在月夜发作? 6、从第④自然段看,月球能从哪两个方面为人类提供能源? 7、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留传久远的咏月的句子。在我国古代有很多咏月的名句,你还知道哪些?请举两个例子,并指出作者是谁。 如:从小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答案19月亮上的足迹 学习过程 1、昂首挺立:仰着头挺着胸站立. 一叶孤舟:单独的一艘小船. 遥遥在望:在望:可看见。远远地可以看到。 小心翼翼: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2、略 3、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 4、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5、略 6、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 7、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 8、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9、准确,科学,真实。这也是写实报道的特点。 10、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 11、略 12、略 达标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 1、(1)昂(2)guǐ(3)tuǒ(4)翼翼(5)qiāo(6)窄 2、(1)只能老远的看到,却无法与之接触,形容月亮力地球很遥远,要登月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很形象得说明了人类登上月球的意义重大。(3)心里向往已有很长的时间,表明人类对月球探索的想法由来已久。 3、准备、升空、登月、返航。 (二)课内阅读 1、时间顺序;依据是有表示时间的词语,如:发射后13时30分;19日晚上8点33分;19日晚上9点32分;7月20日上午7点32分;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21日上午11点39分;11点51分等。 2、比喻;描写。 3、“这个引力的静止点”指的是“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在离月球28000公里的地方;因为月球和地球在这一点上引力平衡。 4、不完全一样:第①③自然段都指的是“三名宇航员”;而第④自然段中的“他们”是指“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 5、可以把四个短句都单独各起一段,这样更有气势,更能表达作者那种无比激动、自豪之情。 6、20xx年杨利伟;开放性题,可以从增强国防、国力、世界和平利用太空等角度去说即可。 (三)拓展阅读。 1、(1)形容一家人在一起和睦欢乐的样子。(2)形象地说明了月亮同人类生命的关系非常地密切。 2、如:我国神话传说中“嫦娥奔月”的故事等。 3、在月球靠近地球的过程中,地球表面的海洋出现强烈的潮汐起伏,这种剧烈起伏所引起的巨大摩擦力,令地球气温剧增,导致地心熔化。地球岩浆在高温及高牵引力作用下,出现旋转式滚动,其结果产生了磁场。 4、减少来自太空的宇宙射线的侵袭,使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才能得以生存滋长 5、因为满月时为生物高潮,这时人的头部和胸部的电位差比较大,容易激动,导致人的情绪极不稳定。 6、(1)太阳辐射形成的太阳能;(2)核电燃料氦-3。 7、(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2)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3)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 七年级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3 教学目的 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3.理解列数字方法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理解列数字方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l)畅谈:尽情地说。 (2)昂首挺立:仰着头直立着。 (3)遥遥在望:形容距离远可以望见。 (4)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2.阅读全文,思考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二、导入 小时候,奶奶给你们讲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吗?传说月宫中不仅有储娥,还有捧酒的吴刚,还有揭药的玉兔。你们想到月亮上去会会他们吗? 1967年7月21日,人类登上了月球,让我们跟着登月的宇宙飞船去月球上潇洒走一回。 三、正课 1.用5分钟时间快速默读全文,做到集中注意力,本出声,不回视,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分成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概括介绍美国宇航员拜访了月球。 第二段:从“这一年的7月16日”到“三位宇航员共同完成了一次到另一个星球的探险。 具体介绍美国宇航员登月的全过程。 第三段:从“登月归来后不久”到完。 评论登月的意义。 3.提问: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讨论并归纳: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登月前,介绍宇航员来到发射架下,进人狭小的指令舱。点火,火箭缓缓上升,两级火箭自动脱落后,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先绕地球飞行,飞行状况正常。第三级火箭再次发动,进入登月轨道。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减慢到一定速度时,它自动作了停火的指令。不久,登月舱和飞船脱离。登月舱开始降落,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 第二阶段:登上月球。登月舱打开了舱门,宇航员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开始作业,3个小时后停止作业,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 第三阶段:返回地球。登月舱发动机起动了,它不断地上升,不断地加速,进人预定轨道,与在空中等候的“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成功。丢弃登月能,飞船开始向遥远的地球飞去。它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 层。下降到4000米高度的时候,三个大型降落伞在空中张开,“阿波罗 11号”飞船溅浇在预定的海域,被等候在那边的海军救起。 4.提问:宇航员登上了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讨论并归纳;做了九件事。 ①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发现一切正常。 ②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 ③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树立在月球上。 ④从登月舱中取出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的表面。 ⑤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 ③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 ③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 ③取出美国的星条旗,把它插在月亮上。 ③跟美国总统尼克松通话。 5.提问;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文章中精确地运用表示时间、速度、距离的数字,使文章说明得更准确、更具体。 6.提问:登月有什么意义? 讨论并归纳: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四、小结 本文以平实的语言,真实记录了这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精确地运 用表示时间、速度、距离的数字,使文章说明得更准确、更具体。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根据下列句子的意思用一个词语表达。 1.仰着头直立着。() 2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3.距离远但可以望见。() 4.不停地运动行进。() (二)如果你是宇航员,你到月球上要做些什么?展开想象,写一段二三百字的小短文。
初一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月亮上的足迹》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语文课本第24课,下面是的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初一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初一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 2、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探究活动。 3、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4、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 【教材分析】 《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是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其设置目的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这篇课文叙述的是20世界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这一题材本身就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足够的兴趣,而这节课的与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紧密相连,关于月亮的资料非常丰富,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人文现象,都值得探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两者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月亮的课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因此,学习这课,不仅要了解登月的知识,还要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切实开展关于月亮的科学与人文的探究活动。 【学生分析】 上这节课的班级学生上课较活跃,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该班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较强,计算机水平较好,对网络和网站知识都有了解,并且经常上网查找资料,有一定的检索、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进行分组学习,上网探究,让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为学生的网上探究提供了技术保障。大多数的学生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如在上课前让学生动手做一些与月亮有关的手工作品或画月亮图,上课时画出登月轨迹图,将较好的作品贴在墙上,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质疑登月常识及课文,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自己上网,上网过程中自主选择,培养了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归纳总结后要向协作小组和全班同学汇报,增强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做好关于这一课的课件和与月亮有关的网站。 学生: 1、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2、关于月亮的作品。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学生角度)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关于月亮的手工作品、图画等)导入月亮的世界。 2、(教师角度)准备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词(《静夜诗》、《水调歌头》、《枫桥夜泊》等)。 (朗诵诗歌)由学生诵读幻灯上关于月亮的诗歌。旨在营造良好气氛,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 (教师引导)月亮,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那皎洁、静谧的月光,时圆时方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请说一句有月亮的诗(“杨柳岸,晓风残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月亮在诗人们的描绘下是如此美好,现在我们就与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自主学习。) ⑴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获取重要信息,回答月亮课件上的问题。(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①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②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③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④火箭名称和飞船分别叫什么? ⑤采用什么顺序记叙了什么过程? ⑵用上面的信息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2、展示学生作品,培养动手能力和说话能力。 (你说我说大家说) ⑴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说明。 ⑵四人小组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介绍得最准确,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 ⑶展示各小组中最好的作品,并请一位同学介绍登月过程。 ⑷利用月亮课件展示当时的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过程和登月轨迹。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观看课件中的录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⑴看登月的实况录像。 ⑵说说看到这一场景的感受。 ⑶质疑登月事件。 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使这节课达到高潮。 ①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⑤登月舱与飞船是怎样脱离和对接的?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2、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课文,深人体会。(合作探究) ⑴探究1:同学们把登月过程准确地解说出来,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把登月的复杂过程写得清楚明白,你觉得课文写作上最值得你学习的一点是什么? (让学生谈自己真实的体会,畅所欲言。有一点必须明确:A、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有条不紊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B、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C、用数字说明)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⑵探究2:你喜欢这篇课文吗?阅读时你有什么感觉(我就觉得很紧张,很自豪)哪一处让你最难忘,请找出来并朗读、评析。 ⑶探究3: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登月意义的认识。 (辩论)据说为了这次登月,共有40万人、2万多家公司投入其中,耗资239、15亿美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只运回了几百斤的月岩、月壤,到底值不值? (总结)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 四、你对月亮知多少 (拓展延伸到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 1、学生上网查找有关月亮的资料,也可以进入老师准备好的月亮网,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查阅。 关于“月亮”的话题,学生可以选择这一话题中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组成协作小组(以“月亮”话题为例,对文学感兴趣的可以组成月亮传说组、月亮诗歌组、月亮美称组、月亮风俗组等,对科学感兴趣的可以组成登月组、月球概况组、月球之谜组等),各个小组到网上自主选择,自主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一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网上遇到问题时能协商解决,通过有效的沟通解决群体内的冲突,对各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这一过程中,不仅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各兴趣小组将搜集到的制作成课件。 3、各小组从不同角度交流查阅到的资料: ⑴星空奇观 ⑵月球之谜 ⑶中国航天 ⑷登月计划 ⑸阿波罗之旅 ⑹登月图集 五、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我国已进行了无真人的太空航行,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六、作业 必做题: 1、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用其中的一些词语写一段话。 2、根据练习三创设情境,写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选做题:课后继续看与月亮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做好笔记。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以及学生在网络上的探究活动和反馈,我觉得本节探究活动有一些收获: 1、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让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工具,渗透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活动过程中,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2、利用网络(INTERNET)上资源的丰富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让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和加工信息,极大地扩展了教学空间、时间和信息量的外延。 3、利用网络上超文本的特性,和人类思维的自然联想,让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索,把信息的使用和控制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自主学习。 4、网络小组协作和个别化教学可以实现有差异教育,培养与人分享、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本节课在具体的教学中也有不足: 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水平不一,在小组协作中,有的小组成员不能在计划时间内完成信息的处理;学生网络探索的主动性不足;由于课时所限,课外探究任务的完成有些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