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堇年 生如夏花,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这一句话出自哪
本文目录索引
- 1,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这一句话出自哪一典故?
- 2,七堇年的 生如夏花
- 3,生如夏花(七堇年) 简介
- 4,生如夏花的故事梗概
- 5,七堇年的一句话什么生如夏花般死如秋叶什么的听起来说的很不错出处是哪呢
- 6,泰戈尔和七堇年的生如夏花全文 赏析
- 7,七堇年 生如夏花的简介
- 8,七堇年写了哪些书?有谁了解她的事吗?
- 9,七堇年有哪些书。
1,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这一句话出自哪一典故?
(泰戈尔<<飞 鸟 集>>
“生如夏花之绚烂 ,死如秋叶之静美 ”
泰戈尔优美而含蓄表达出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夏花是旺盛生命的象征,生如夏花,生要像夏天 盛开的花那样绚烂旺盛,努力地发光发热,为社会作贡献。秋叶,感伤,惆怅,凄美,安静,人之死,便 只要像秋叶般悄然足以,不必轰轰烈烈。)
这是网络上比较多的回答,个人认为对“死如秋叶之静美”解释不够全面,看看原诗写得这一段:“我相信自己
死时如同静美的秋日落叶
不盛不乱,姿态如烟
即便枯萎也保留丰肌清骨的傲然
玄之又玄”此处的“秋叶”即便死了也还保留着生的“清骨”,死得清白傲骨,虽然悄然无声。
2,七堇年的 生如夏花
《生如夏花》是2009年8月最小说夏日特刊 我又见到那些花儿,在这么多年之后。
热情而灿烂的笑容和拥抱好像点燃了那些日子中冰冷的歌,就这样我们懂得了很多原谅,欢颜在时间中被辨认,笑得开怀而容忍。
这是毕业四年之后的聚会,火锅餐厅里紧紧地围坐在一桌,我竟然只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未曾想到我这么一个惧怕和往日不期而遇的人,也会因为重逢而这么真切地快乐。一遍遍地提起十七岁时候的事情,又不断地向别人问起别人的下落:你知道谁谁谁去了哪儿吗?
是啊,我们都像羽毛一样散落天涯,追寻起来才看到生命似夜空中划过的烟火轨迹。
关于这些年的过程,再也无法像十六七岁时那样唠唠嗑嗑地去记叙,并且模仿伤怀的语调。时间用它独有的刻薄方式令我们渐渐宽宏,明白不管怎样被生活对待,依然要许诺自己明日必有太阳。如果说早些年我们还能对记忆中的人事细节反复刻绘,细心表达,那而今大概因为疲倦,以及所经之事的庞大繁杂,而变得欲说还休。
我想,沉默是成长的标志,而成熟的标志,就是如何去沉默。
泰戈尔写的不过是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在中文中我们却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翻译的艺术,赋予一则平凡的句子以华丽的外衣。岁月亦是如此的吧:这么些年,我们过得这么似水流长,静静的,却只在深处才见暗礁和旋涡,悄无声息地隐藏在粼粼波光的青春河床深处,看似平静地向远方流逝。我想,这大概是时光的艺术。
巧合的是每一次离别或者重逢都应该是在夏天,去年这个时候的一个中午走在街上,就收到短信说,F老师去世了,明日9点的葬礼,你来吗?我看了短信,并没有惊讶或者动容,把手机揣回兜里,烈日下我只觉得头脑一片空白,走了一阵,才又拿出来回复。老师与我并不在同一个城市,我想我自然是不会去。说自然不会去,当然是不近人情。但是细下想想,我竟然是在流畅的潜意识中就知道自己是漠然的。那样一个时刻,我有点惧怕自己了——但又觉得,其实自己一直都是如此的。
想起了他教我们的时候。因为一些他自己的个人原因,好似总不受学生青睐。背地里有各种迂回刻薄的取笑,甚至是不留情面的抵触。我也跟着打哈哈,但良心检省,未曾说过什么对不住他的过分话。彼时听着别人议论他,心里却想着,如果哪一天我是如此孤立无援地活着,且被人这般议论的话,不如去死的好。因我一向对他人没有任何分明的爱憎,即使有,也都是表面夸张的一时戏谑而已,所以对他也同样没有特别的感觉。印象中他也没有什么让人受不了之处。他的历史课,我倒是觉得讲得很不错,好歹也比照本宣科要好。母亲曾经有个同事就是F老师的大学同学,他听说F老师正在教我,便侃侃而谈说了一通F老师在大学时的种种。言语之中竟然有与我的同学们如出一辙的谑蔑。看来他这一辈子,过得落寞邋遢。其实一个人生了怎样的一幅脾性和作风,带给他人以怎样的印象,他自己多半是感受不到的。感受得到的,只有它反过来带给自己的不可抗拒的遭遇。
高二的时候听说他终于结了婚,后来还有了孩子,又是这么突然的消息。我觉得别扭,但心想这下他终不至于单身一辈子了。这番突然听说他去世,刚才才知道原来是因为积劳成疾,抵抗力太差,感冒一个多星期不见好转,坚持带着高三,过劳而死……这样的缘由,放在他这样一个人身上,叫人听了甚觉凄凉。
我自然是觉得万分突兀,个人心里叹念了一阵,但也没有什么伤惨的心情。多有的,竟是怜悯。三十多岁的人,膝下又有妻儿,一辈子可能还没怎么享过安乐。
这些曾经就近在自己眼前的人,与自己说过话、碰过肩,好似还在昨日,一个个突然地就走了。我又记得我的外婆。初一的时候,自己在家里做作业,忽然妈妈就打来电话,说外婆不行了,在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你赶紧来你赶紧来。
外婆一向没有任何病症,此番这样突然,我不知道是为什么。我打车赶去,在昏暗混浊的病房,我怯生生地走过去,看见老人就这样躺在床上,插着氧气管,闭着双眼,神志不清。家人无言,一个个神情哀肃。母亲见我木讷,命令我过来给外婆说话。我竟站在那里,没有动,也无法挪动,最终一句话也没有说。半晌,母亲气氛地叫我滚回家去。
我也就一言不发转身逃了。独自打车回家。在出租车上,我心里竟无一丝深的伤情。那夜冷。我把脸贴在车窗上,看到这个充满了故事,却不再有传奇的人间。这灯火通明的盛世,不知那一日就要与我们话别……我越想越害怕,回到家里,心里一片空白,继续做作业——明天还要交。
那夜外婆就去世了。就这么突然。我那仓促笨拙的短暂出现,就是与外婆今生的最后一次相见。
好多年以后,母亲对我说外婆的去世是因不堪忍受抑郁和孤独而自杀。她吞下了整瓶的安眠药,死心已决。那个时刻我才细知了这一切的原委,内心触动异常剧烈。以至于后来每一次为她扫墓,我都悲愧于旧时旧事,和家人一样站在墓前就不禁泪如雨下……但这又好像十分多余。
但是实在是太迟了。我们的漠然和自私,带给亲人以这般深刻的伤害……这是无可赎回的罪。
我不觉得自己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但是好多时候,我觉得自己甚无情。今日看了一本《蒙马特遗书》里面说,世界总是没有错的,错的是心灵的脆弱性,我们不能免除于世界的伤害,于是我们就要长期生着灵魂的病。这本书信集是作者的最后一部作品,写完之后,她就在巴黎的公寓里面用刀子戳向胸口自杀而死了。我并不觉得那个作者写的东西有多好,也不觉得她这样对待生命的方式有多叫我注目,但是我有种由衷的庆幸,或又夹杂些许自嘲,亏我没有生成那样一个薄如纸,脆如瓷,盛如花的人。
言,言而不衷。离,离而不去。长大到这样一天,因了畏惧心的脆弱性,在接纳万事之前,自己已经在眼前就挂了一张滤网,人事的悲喜色差陡然就淡漠了,看在眼里,也就没有那么触目,自然也就说不上惊心了。而自己记得的,也就越来越少,只剩下些许模糊的印记,或者只记得眼前那些不轻不重的,连滤网都不用也不会惊人耳目的小事。头脑中的神经末梢一根根变粗了。重新看一部有戏曲色彩的陈旧电影,想当年观看时一听到主角开始唱戏了就打着呵欠32倍速度快进,而现在听其中婉转有致的昆曲听得入迷……总觉得日子越来越孑然,寂寞得又欢喜又害怕。在这烟火的纲常世间,也想是个没有裹脚却要装作裹了脚的小媳妇一样,人前人后战战兢兢的作态,生怕露马脚,费尽心思地想要掩人耳目地活下去。
少年时又一次和母亲旅行,晚上在旅馆里看电视,节目里报道一个孩子的成长案例。因为很多周折与自己惊人相似,我与母亲都被震慑住,彼此僵在那里,在黑暗的沉寂的房间里,盯着电视屏幕,彼此都与自身历史中最不愿提及的一幕面面相觑。我手里握着遥控器,再也不能够忍受这种尴尬的,毫无遮掩的场面,欲要换台,母亲说,别换,继续看。我如芒在背,如坐针毡,随后幕后讲解者逐渐深入的每一句话,开始在黑暗中,忍无可忍地剧烈流泪,眼泪之盛,叫我自己都吓了一跳。节目终于完毕,我觉得母亲也哭了。
她就在黑暗中对我说了一句话,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原谅我。
而现在,我也说不清楚我究竟是不是就活得聪明而憨厚了。好像是做了一些事情,满足了自尊自立,但是心中依然不安宁,毕竟好多事情,又怎么能轻易置之度外。
此刻我看到那些见证了我的青春期的花儿,又聚首,又回头,这种被时间涤荡之后仍依稀可辨的熟稔叫人慨叹。我不能说我们生如夏花,活得完美而睿智,死如秋叶亦离我们非常遥远,当下最真实的,不过是一种宽宏和原谅,对自身、他人,以及这个失望和希望并存的世界。
还好。还好。而今眷恋生世,朝朝夕夕孑然又繁华,有几滴好酒般的故人之谊,有几曲骊歌般的殷切思恋,来人照我笑靥,去者不引我悲痛。复有何求。
原载于2009年8月最小说
3,生如夏花(七堇年) 简介
最小说八月 《夏日特刊》
>>生如夏花<<
文/七堇年 图/Fredie.L
——言,言而不衷。离,离而不去。
——而今眷恋生世,朝朝夕夕然又繁华,有几滴好酒般的故人之谊,有几曲骊歌般的殷切思恋,来人照我笑靥,去者不引我悲痛,复有何求。
一直不了解,“生如夏花”这么解。所以就很迷茫。
祖奶奶的死,外婆的死,都没有什么记忆。祖奶奶或许是快乐的来到天国的不吧!也静静的守护我们整个大家族。而外婆是前年的新年去世的,外婆对于我没有过什么任何交集,只依稀记得哪个满头白发躺在昏黑小房子里的背影,说来也很搞笑,看到外婆也是在前几年的一个新年,坐在爸爸车后座,风刺刺的打在脸上,脚也无了知觉,听姐姐和妈妈说,舅舅对外婆拨号,就是因为他们,外婆才会死的,外婆不知道又是以怎样的姿态去往天国的路的,又不知道能不能遇到祖奶奶了。不知道他们在天国还好吗?我好怀念他们。死又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灵魂有去往何处?
http://www.zuibook.com/bbs/viewthread.php?tid=58338
4,生如夏花的故事梗概
一个穿黑裙的女人,从高楼顶端飞身跃下。她张开双臂,嘴角轻笑……蜚声国际的青年画家常洛猛然惊醒,发现原来是个梦,自己正身处飞往棠冰的航班上。梦中的女子是他的妻子蔻丹,已在一年前跳楼身亡。常洛把油画的技法,和空灵的国画意境,奇妙而富有创造力地融合起来,在画坛独树一帜。这一次,常洛是来棠冰举办个人画展的。顺道,他打算去拜访一下老师杨大千先生。但常洛刚一下飞机,就被《秘闻》的记者堵住了,他们希望能为常洛做一个专访。常洛客气而坚决地拒绝了。在常洛背后,一个三十多岁的穿风衣的女人,拖着大行李箱走过。她打车来到一个不起眼的小宾馆,登记入住。她叫严锦若,是来棠冰赴初恋情人之约的。然而,此时,她却发现一个惊人变故降临在自己头上,天天惊恐地注视着镜子里的自己。常洛拒绝采访是在预料之中的。编辑部主任颜姝亲自出马,乔装打扮,暗地盯梢。常洛暂时借住在杨先生的画室里。颜姝在他画室的对面,架起了望远镜。誓要拿下这个独家。严锦若的精神趋于崩溃,她拿起一把西瓜刀……已经好几天没有看见严锦若,服务员敲门无人应答后,产生了不详的预感。于是报了警,并拨打新闻热线。但是,门被打开后,并未出现预想中的血淋淋的场面,现场很奇怪:只发现了严锦若的睡衣,被摆放成“人”的样子,腹部好似被西瓜刀刺穿。严锦若却人间蒸发。颜姝得出结论:常洛是一个十分枯燥乏味的男人。他大部分时间在阳台上作画,此外的时间则是一个雕像。杨先生见常洛生活如此单调,劝告他要兼顾生活与事业,送了一条家里刚生下的小金毛猎犬陪伴他。常洛给小狗取名叫便士,却常常把小狗饿得嗷嗷叫着来搔他的裤脚。这令一向怕狗的颜姝都不禁暗地里骂他冷血。颜姝观察到常洛有时会拿出一张照片来看。接着又开始画画。他专注而忧伤的深情,令颜姝敏锐地意识到了什么。林未未,是一个正直善良的警察,颜姝的仰慕者。但他在颜姝面前只有被欺负的份儿,比如,颜姝总叫他“林妹妹”,他也只好敢怒不敢言。颜姝谎称老忘带家门钥匙,从林未未那儿骗来没收来的“万能钥匙”,悄悄潜进常洛房门。她看见常洛各种画的草稿都有,但引起她注意的是:其中有好几张都是同一个女孩的素描。在画的旁边,她看到了一张照片。这,正是画中的女孩。颜姝给常洛写下一张留言条:希望常洛能允许《秘闻》把素描作为下期的封面。不出所料,常洛看到留言后,很快联系了颜姝。他因为她的要挟暗示对她殊无好感,但仍然客气。他告诉颜姝,素描上的女孩名叫夏花,是他一个失去联系的朋友。颜姝终于促成了这桩协议:如果她能帮他找到夏花,他就配合她的访谈。常洛默默回想:夏花是他的前女友,曾相爱至深。妻子蔻丹死后,他突然极其想念夏花。他从夏花老家的母亲那里,打听到她在棠冰。但要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一个人谈何容易?因为颜姝没有及时归还万能钥匙,林未未假装很凶地训斥她。却被颜姝几句好话就打发了。颜姝偶尔看到林未未正在着手调查的一项十分奇特的失踪案:一个叫严锦若的女人离奇失踪。她不禁考虑:这宗酷似侦探小说剧情的密室失踪案,也许是一个好的头条故事。颜姝旁敲侧击地和林未未聊案情。但林未未的神情却有些奇怪,原来他想起了一起他借调仙乡市期间遇到的失踪案。仙乡市一景区,一男子在光天化日之下跳崖,但警察只在现场找到他的衣服,尸体不翼而飞。根据衣服内的证件,显示此人为景区“满天星”游轮上的舵手张云涌。颜姝把她的发现上报主编。但主编却鉴于题材特殊,要和有关部门沟通后才能决定是否发表。另一方面,常洛的朋友夏花的寻找,也没有任何头绪。颜姝郁闷地和媒体的朋友去酒吧散心。一个做摄影师的朋友看到常洛提供的夏花的照片,不禁一怔说:这个女孩好像在哪儿见过。颜姝连连催问。朋友好容易想起来,上次做本市几大名校的宣传片,看见一个美丽而沉静的女教师,和照片上的人颇为相像……可是,颜姝失望地发现:朋友所说的女老师,虽然酷似夏花,却并不是她。她名叫凌榛榛。但她仍把这个消息通报给常洛。常洛去等她放学。但凌榛榛只是像看陌生人一样看着他。颜姝灰心地想:专访没戏了。颜姝发现林未未悄悄调来了一份机密档案,就软磨硬泡地要看。林未未没办法,只好告诉她,因为觉得这起案件和前两起也有相似之处,所以正在考虑要不要申请与“严锦若案”并案调查。这也是一起失踪案:鸿昌市一小县城的值班警察半夜接到一个女人的报案,说家里闹鬼。警察夜里监看,竟然真的发现其家中衣服宛如“鬼魂附体”,在家里飘来飘去。不久,这户人家的男主人——远在鸿昌市工作的“百里香”酒楼厨师胡志新就失踪了。颜姝意外接到常洛电话,他表示他肯定那个女老师就是夏花。因此,他会遵守承诺接受采访。颜姝大喜。常洛开口向她讲述自己和夏花的往事:大学时代,他青春洋溢,开朗爱玩,他有个好朋友孟川,孟川虽然是学物理的,但一点不古板,业余爱好画画,还擅长吹牛。他们都自认是情圣级人物,但孟川的女朋友都换到第九个了——现在的女友邹兰被他称为是“情圣终结者”,而常洛还没有碰到心仪的女孩。一天,他看见一个女孩,素色长裙,手提一支荷花悠悠而过。这副画面打动了他的心,可惜失之交臂。后来,他在校园中再次巧遇这女孩,听孟川说起,才知道她就是中文系大一的夏花。孟川还说,夏花清高,没人能追到她。常洛打听到她上自习的教室,设法把自己画的一幅她的素描放进她书包。他慢慢和夏花走近了。可是他知道,夏花并没有真正接受他。眼看要毕业了,常洛鼓起勇气跟夏花表白,夏花却仍显得迟疑。常洛十分伤心,决定出国深造。夏花只是送他一个水杯作为礼物。出国前夕,他偶然用这水杯喝水,却发现礼物中有夏花没有说出口的话,他惊喜地朝夏花宿舍飞奔而去……颜姝没想到,这个貌似冷漠的画家也有着热情的情感世界。常洛的故事结束了。但颜姝敏感地意识到,常洛并没有把故事和盘托出。一天晚上,常洛发现孟川来访,不禁喜出望外。孟川毕业后进入研究院,后来自己创业,现在已是一家知名电子公司的老总。他和大学时代的恋人邹兰结婚后,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后来就分了手。叙旧时,孟川告诉常洛,自己如同重影的报纸一般,正一天天变得“模糊”。孟川身上的异常现象,令常洛心神不宁……常洛去等凌榛榛下班,但凌榛榛在路上忽然痛苦地倒在地上,被常洛送到医院。但医生也并未检查出什么毛病。常洛送凌榛榛回住处。邻居胡老师是一个有着一双深沉眼睛的中年女老师,她告诉常洛,凌榛榛一直有头痛的毛病。凌榛榛对常洛移住到她小区显得十分戒备。常洛慢慢喜欢上小狗便士,但仍时常疏于照顾:一天凌榛榛看见便士在小区院里又饿又脏,不禁把它带回家去。常洛着急地到处呼唤。榛榛才发现狗狗是常洛的。常洛以自己不善于照顾为由,时常请凌榛榛喂养。他们的关系似乎不那么僵了。常洛请凌榛榛出席自己的画展。凌榛榛答应了。画展上,有好几幅画是以凌榛榛为模特的。常洛本来希望,她看到会明白他的心。可直到画展结束榛榛也没出现。常洛到榛榛家问她为什么不去。但榛榛拿着最新一期《秘闻》质问常洛为何拿她照片乱编故事。常洛说没有乱编,她就是你,榛榛生气了,表示自己确实不认得他,决绝的态度使常洛心灰意冷。他决定离开棠冰,返回堇央。在上飞机的前一刻,颜姝赶来告诉常洛:孟川失踪了!常洛极为震惊。此时,林未未也赶到,希望常洛能提供一些供述,因为最后一个失踪者孟川有认证的联系者就是常洛。孟川返回汶雅市后就一直在家办公。大厦的保安和录像都显示他未曾离开。可他却和此前三个人一样,失踪了。在他失踪的住宅里,门窗紧闭,工作间有一些设备,还有潦草写下的不明意义的数据,最后有两个字“弯曲”。颜姝终于得到主编许可,在《秘闻》上推出失踪案部分案情故事,期刊大卖。这一次,林未未真火了,找颜姝兴师问罪。颜姝早料到了,赶紧奉上大餐赔罪。得到美女请吃饭,林未未哼哼唧唧地同意了。吃饭时,颜姝偶然听到林未未与同僚的谈话,得知锦东市有一个名叫罗吉年的中学教师突然失踪。自从好友孟川失踪后,常洛也开始关注起这系列失踪案。颜姝决定前往锦东市探访。常洛也提出陪她一起去。常洛和颜姝屡次寻访罗吉年不遇,却在最后发生了类似“遇鬼”的惊心际遇。而常洛不经意间的提及,让颜姝感到他似乎是认识罗吉年的!凌榛榛在课堂上再次因剧烈头痛而晕倒,被追求她的小江老师送到医院。医生觉得她的症状古怪,于是建议她作脑部电磁共振的检查。但检查时,仪器却突发故障,没能得出结果。颜姝只要和常洛在一起自己就会特别开心。她说不清关心常洛的情事是出于敬业,还是其他原因。常洛经不起纠缠,答应把故事讲完。常洛说,当时他幸好及时明白了夏花的心,晚一步就上了飞机。后来他才知道,夏花因父母婚姻失败,所以对恋情和婚姻都抱有抗拒心理。其实,她也早已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他。从那以后,他们就在一起了。颜姝再问他后事,他就反过来问颜姝失踪案的事,听颜姝提到严锦若案,常洛表现异样。颜姝问他是否认识严锦若。常洛只淡淡说记不大清楚。颜姝想起,孟川是常洛认识的,而提起罗吉年和严锦若时常洛也显露出似乎认识的。在已知的五起失踪案中,就可能有三个人是常洛认识的!她不禁开始对常洛起了更大的警惕心:他会不会和这些失踪案有关?常洛打算替凌榛榛支付高额的诊疗费用,恰好颜姝跟踪被常洛迎面撞上,正好拉她出面帮忙。但榛榛仍然拒绝了。颜姝对常洛既提防,又情不自禁地被吸引。看到纯净典雅的榛榛和常洛对她的一往情深,心里不禁五味杂陈……颜姝找了林未未的好友陈警官,查到榛榛的资料。但结果榛榛的户口资料上,曾用名一栏清楚写着“夏花”两个字。改名原因是:她19岁那年(大二)因父母离婚,改而随母亲姓,从夏花改成了凌榛榛,她的确就是夏花!颜姝的看法顿时转了一百八十度:既然榛榛确实是夏花,那她就没有可能不认识常洛。被好奇心以及对常洛的关注驱使,颜姝提出照顾和保护夏花,但要常洛告诉她是怎么和夏花分手的。在过了一段甜蜜生活后,夏花缠绵的爱情却逐渐使年轻贪玩的常洛感到不堪重负。感受到常洛的游离,夏花越来越不开心。常洛起了想逃离的念头……直到……颜姝追问:直到什么?常洛却缄口不言。林未未辗转找到失踪者张云涌的家人,发现他此前的经历并没有任何异常之处。正当他们准备离开时,却发现了一张照片:是一行人在海上的合影。其中赫然包括已经失踪的孟川、严锦若、罗吉年、张云涌以及胡志新!而最惊人的是,其中还有一张熟悉的面孔:常洛!原来,常洛认识所有的失踪者!掌握了这个线索,林未未展开咄咄逼人的询问。常洛承认,在通过颜姝了解到失踪案后,的确发现自己是认识严锦若的;对罗吉年也似曾相识。但在看到这张照片之前,对于张云涌以及胡志新则印象淡薄。但他坚决否认自己和他们的失踪有关。这张照片,常洛也是第一次见到。他本人并没有。但他想起照片的来历——是在那一年的那艘船上。那年,他和孟川喝饮料时双双抽中了一个“海上十日游”的大奖。他们带着各自的女友前去旅游。这张照片,就是当时游客和船上人员的合影。当时是一个工作人员照的相,但之后却没来及把照片给他们。常洛当年带夏花登上那艘名叫summer flower的游轮,就是在那艘船上,他失去了夏花。在那艘船上,他遇见了一个拉小提琴的女人,她叫蔻丹……
5,七堇年的一句话什么生如夏花般死如秋叶什么的听起来说的很不错出处是哪呢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出自印度泰戈尔《飞鸟集》第82首,英文原文:
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
这首哲理小诗,讲述了泰戈尔对生死的看法:活着,就要灿烂、奔放,要善待生命、珍惜生命,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而不要浑浑噩噩地过日子;面临死亡,面对生命向着自然返归,要静穆、恬然地让生命完成,而不要感到悲哀和畏惧。总而言之,就是一切都平静自然地进行。
6,泰戈尔和七堇年的生如夏花全文 赏析
生如夏花 生命,一次又一次轻薄过 轻狂不知疲倦 ——题记 1 我听见回声,来自山谷和心间 以寂寞的镰刀收割空旷的灵魂 不断地重复决绝,又重复幸福 终有绿洲摇曳在沙漠 我相信自己 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 不凋不败,妖冶如火 承受心跳的负荷和呼吸的累赘 乐此不疲 2 我听见音乐,来自月光和胴体 辅极端的诱饵捕获飘渺的唯美 一生充盈着激烈,又充盈着纯然 总有回忆贯穿于世间 我相信自己 死时如同静美的秋日落叶 不盛不乱,姿态如烟 即便枯萎也保留丰肌清骨的傲然 玄之又玄 3 我听见爱情,我相信爱情 爱情是一潭挣扎的蓝藻 如同一阵凄微的风 穿过我失血的静脉 驻守岁月的信念 4 我相信一切能够听见 甚至预见离散,遇见另一个自己 而有些瞬间无法把握 任凭东走西顾,逝去的必然不返 请看我头置簪花,一路走来一路盛开 频频遗漏一些,又深陷风霜雨雪的感动 5 般若波罗蜜,一声一声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还在乎拥有什么 《生如夏花》是2009年8月最小说夏日特刊 我又见到那些花儿,在这么多年之后。热情而灿烂的笑容和拥抱好像点燃了那些日子中冰冷的歌,就这样我们懂得了很多原谅,欢颜在时间中被辨认,笑得开怀而容忍。这是毕业四年之后的聚会,火锅餐厅里紧紧地围坐在一桌,我竟然只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未曾想到我这么一个惧怕和往日不期而遇的人,也会因为重逢而这么真切地快乐。一遍遍地提起十七岁时候的事情,又不断地向别人问起别人的下落:你知道谁谁谁去了哪儿吗?是啊,我们都像羽毛一样散落天涯,追寻起来才看到生命似夜空中划过的烟火轨迹。关于这些年的过程,再也无法像十六七岁时那样唠唠嗑嗑地去记叙,并且模仿伤怀的语调。时间用它独有的刻薄方式令我们渐渐宽宏,明白不管怎样被生活对待,依然要许诺自己明日必有太阳。如果说早些年我们还能对记忆中的人事细节反复刻绘,细心表达,那而今大概因为疲倦,以及所经之事的庞大繁杂,而变得欲说还休。我想,沉默是成长的标志,而成熟的标志,就是如何去沉默。泰戈尔写的不过是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在中文中我们却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翻译的艺术,赋予一则平凡的句子以华丽的外衣。岁月亦是如此的吧:这么些年,我们过得这么似水流长,静静的,却只在深处才见暗礁和旋涡,悄无声息地隐藏在粼粼波光的青春河床深处,看似平静地向远方流逝。我想,这大概是时光的艺术。巧合的是每一次离别或者重逢都应该是在夏天,去年这个时候的一个中午走在街上,就收到短信说,F老师去世了,明日9点的葬礼,你来吗?我看了短信,并没有惊讶或者动容,把手机揣回兜里,烈日下我只觉得头脑一片空白,走了一阵,才又拿出来回复。老师与我并不在同一个城市,我想我自然是不会去。说自然不会去,当然是不近人情。但是细下想想,我竟然是在流畅的潜意识中就知道自己是漠然的。那样一个时刻,我有点惧怕自己了——但又觉得,其实自己一直都是如此的。想起了他教我们的时候。因为一些他自己的个人原因,好似总不受学生青睐。背地里有各种迂回刻薄的取笑,甚至是不留情面的抵触。我也跟着打哈哈,但良心检省,未曾说过什么对不住他的过分话。彼时听着别人议论他,心里却想着,如果哪一天我是如此孤立无援地活着,且被人这般议论的话,不如去死的好。因我一向对他人没有任何分明的爱憎,即使有,也都是表面夸张的一时戏谑而已,所以对他也同样没有特别的感觉。印象中他也没有什么让人受不了之处。他的历史课,我倒是觉得讲得很不错,好歹也比照本宣科要好。母亲曾经有个同事就是F老师的大学同学,他听说F老师正在教我,便侃侃而谈说了一通F老师在大学时的种种。言语之中竟然有与我的同学们如出一辙的谑蔑。看来他这一辈子,过得落寞邋遢。其实一个人生了怎样的一幅脾性和作风,带给他人以怎样的印象,他自己多半是感受不到的。感受得到的,只有它反过来带给自己的不可抗拒的遭遇。高二的时候听说他终于结了婚,后来还有了孩子,又是这么突然的消息。我觉得别扭,但心想这下他终不至于单身一辈子了。这番突然听说他去世,刚才才知道原来是因为积劳成疾,抵抗力太差,感冒一个多星期不见好转,坚持带着高三,过劳而死……这样的缘由,放在他这样一个人身上,叫人听了甚觉凄凉。我自然是觉得万分突兀,个人心里叹念了一阵,但也没有什么伤惨的心情。多有的,竟是怜悯。三十多岁的人,膝下又有妻儿,一辈子可能还没怎么享过安乐。这些曾经就近在自己眼前的人,与自己说过话、碰过肩,好似还在昨日,一个个突然地就走了。我又记得我的外婆。初一的时候,自己在家里做作业,忽然妈妈就打来电话,说外婆不行了,在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你赶紧来你赶紧来。外婆一向没有任何病症,此番这样突然,我不知道是为什么。我打车赶去,在昏暗混浊的病房,我怯生生地走过去,看见老人就这样躺在床上,插着氧气管,闭着双眼,神志不清。家人无言,一个个神情哀肃。母亲见我木讷,命令我过来给外婆说话。我竟站在那里,没有动,也无法挪动,最终一句话也没有说。半晌,母亲气氛地叫我滚回家去。我也就一言不发转身逃了。独自打车回家。在出租车上,我心里竟无一丝深的伤情。那夜冷。我把脸贴在车窗上,看到这个充满了故事,却不再有传奇的人间。这灯火通明的盛世,不知那一日就要与我们话别……我越想越害怕,回到家里,心里一片空白,继续做作业——明天还要交。那夜外婆就去世了。就这么突然。我那仓促笨拙的短暂出现,就是与外婆今生的最后一次相见。好多年以后,母亲对我说外婆的去世是因不堪忍受抑郁和孤独而自杀。她吞下了整瓶的安眠药,死心已决。那个时刻我才细知了这一切的原委,内心触动异常剧烈。以至于后来每一次为她扫墓,我都悲愧于旧时旧事,和家人一样站在墓前就不禁泪如雨下……但这又好像十分多余。但是实在是太迟了。我们的漠然和自私,带给亲人以这般深刻的伤害……这是无可赎回的罪。我不觉得自己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但是好多时候,我觉得自己甚无情。今日看了一本《蒙马特遗书》里面说,世界总是没有错的,错的是心灵的脆弱性,我们不能免除于世界的伤害,于是我们就要长期生着灵魂的病。这本书信集是作者的最后一部作品,写完之后,她就在巴黎的公寓里面用刀子戳向胸口自杀而死了。我并不觉得那个作者写的东西有多好,也不觉得她这样对待生命的方式有多叫我注目,但是我有种由衷的庆幸,或又夹杂些许自嘲,亏我没有生成那样一个薄如纸,脆如瓷,盛如花的人。言,言而不衷。离,离而不去。长大到这样一天,因了畏惧心的脆弱性,在接纳万事之前,自己已经在眼前就挂了一张滤网,人事的悲喜色差陡然就淡漠了,看在眼里,也就没有那么触目,自然也就说不上惊心了。而自己记得的,也就越来越少,只剩下些许模糊的印记,或者只记得眼前那些不轻不重的,连滤网都不用也不会惊人耳目的小事。头脑中的神经末梢一根根变粗了。重新看一部有戏曲色彩的陈旧电影,想当年观看时一听到主角开始唱戏了就打着呵欠32倍速度快进,而现在听其中婉转有致的昆曲听得入迷……总觉得日子越来越孑然,寂寞得又欢喜又害怕。在这烟火的纲常世间,也想是个没有裹脚却要装作裹了脚的小媳妇一样,人前人后战战兢兢的作态,生怕露马脚,费尽心思地想要掩人耳目地活下去。少年时又一次和母亲旅行,晚上在旅馆里看电视,节目里报道一个孩子的成长案例。因为很多周折与自己惊人相似,我与母亲都被震慑住,彼此僵在那里,在黑暗的沉寂的房间里,盯着电视屏幕,彼此都与自身历史中最不愿提及的一幕面面相觑。我手里握着遥控器,再也不能够忍受这种尴尬的,毫无遮掩的场面,欲要换台,母亲说,别换,继续看。我如芒在背,如坐针毡,随后幕后讲解者逐渐深入的每一句话,开始在黑暗中,忍无可忍地剧烈流泪,眼泪之盛,叫我自己都吓了一跳。节目终于完毕,我觉得母亲也哭了。她就在黑暗中对我说了一句话,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原谅我。而现在,我也说不清楚我究竟是不是就活得聪明而憨厚了。好像是做了一些事情,满足了自尊自立,但是心中依然不安宁,毕竟好多事情,又怎么能轻易置之度外。此刻我看到那些见证了我的青春期的花儿,又聚首,又回头,这种被时间涤荡之后仍依稀可辨的熟稔叫人慨叹。我不能说我们生如夏花,活得完美而睿智,死如秋叶亦离我们非常遥远,当下最真实的,不过是一种宽宏和原谅,对自身、他人,以及这个失望和希望并存的世界。还好。还好。而今眷恋生世,朝朝夕夕孑然又繁华,有几滴好酒般的故人之谊,有几曲骊歌般的殷切思恋,来人照我笑靥,去者不引我悲痛。复有何求。
7,七堇年 生如夏花的简介
>>生如夏花<<
文/七堇年
——言,言而不衷。离,离而不去。
——而今眷恋生世,朝朝夕夕然又繁华,有几滴好酒般的故人之谊,有几曲骊歌般的殷切思恋,来人照我笑靥,去者不引我悲痛,复有何求。
一直不了解,“生如夏花”这么解。所以就很迷茫。
祖奶奶的死,外婆的死,都没有什么记忆。祖奶奶或许是快乐的来到天国的不吧!也静静的守护我们整个大家族。而外婆是前年的新年去世的,外婆对于我没有过什么任何交集,只依稀记得哪个满头白发躺在昏黑小房子里的背影,说来也很搞笑,看到外婆也是在前几年的一个新年,坐在爸爸车后座,风刺刺的打在脸上,脚也无了知觉,听姐姐和妈妈说,舅舅对外婆拨号,就是因为他们,外婆才会死的,外婆不知道又是以怎样的姿态去往天国的路的,又不知道能不能遇到祖奶奶了。不知道他们在天国还好吗?我好怀念他们。死又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灵魂有去往何处?
8,七堇年写了哪些书?有谁了解她的事吗?
赵勤,笔名七堇年、山荆 ,女,1987.10.5,出生四川泸州。2006年,她站在十几岁的尾巴上终于写下第一部长篇《大地之灯》。在众多或偏激或强说愁或疼痛苍白的青春文学领域里,堇年的独树一帜已引起众多评论家的瞩目。身高:167cm 体重:48~50kg 生日:1986年10月5日 星座:天秤 爱好:文字、音乐、电影、摄影(厌恶被拍)、旅行 学历:2003-2005年就读于私立高中成都外国语学校05级。高考前外语过GRE,并在清华自主招生复选的笔试口试中顺利通过,最后在高考中意外地败北,与清华大学失之交臂,于是改进天津外国语学院。目前正在香港浸会大学读硕士。 喜欢的作家/名人:史铁生、黄碧云、安妮宝贝、陈绮贞、简媜等 【写作历程】 自幼学习绘画与钢琴近十年。她承认没有海量的阅读积累,却在小学时代想写本书,亦依然循规蹈矩地在母亲的教鞭下学钢琴、学画画、当大队长、当班长、上奥数班。中学时代接触过吉他,爵士鼓和电影的些许皮毛,后来发现唯一收获是借以走入表达这个世界的途径。曾经的理想有做漫画家和拍电影,至今仍耿耿于怀。成长中遇到很多的可贵,开始念念不忘要去祭奠那些人和事,于是找到成本最为廉价的表达形式,即写作,去防止自己向时光和记忆倒戈。正以在回忆和幻想之间流盼的浮躁姿态,向死而生。 2002年,堇年写下了第一篇文字《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她说,回顾昨日看到了写作带给我的另一种形而上的成长,而今看来已是噜苏繁冗的羞人之笔,但之所以鄙弃过去是因为有所进步。 堇年在高中生活中遇上了一些可贵的朋友,令堇年受益匪浅,如曲和(成都电子杂志《MOY》主编之一)等,过上了与写作、音乐、电影相关的生活。但与此对应的是,面对数学考试深恶痛绝的同时茫然无措。七堇年在成长过程中对于少数爱看的几本书手不释卷,因为反复的阅读早已烂熟于心,如史铁生的千字短文《秋天的怀念》,她经常在宿舍25瓦的小台灯下读。她第一次知道文字的力量是在语文课上做《秋天的怀念》阅读题,竟因不知不觉落泪而茫然无措。她自称,史铁生的作品是引导我开始重新审视文学与写作的滥觞,它在我心中永远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2003年,在《我与地坛》相伴的日日夜夜,她因尚未习惯住读生所必须习惯的冷清寂寞而停留在内心慌乱的年纪,文字的清净独处让她安之若素,执笔写下一些自认为言不由衷的文字——《北方》《幻听》《故城》《昨天》。 2003年下半年,在晚自习上始作《远镇》;寒假之前赴上海参加第六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复赛(此前以《被窝是青春的坟墓》一文入围初赛),并以《在路上》一文获一等奖,装奖杯的红色纸盒尚有颁奖时王蒙的签名。 2004年,高二下学期晚自习上完成《远镇》,并将此文寄向朋友介绍的《岛》中,在读者回函表里排名第一。而这时她在权衡庞大沉重的学习压力和喷薄欲出的写作欲望时终究选择后者。她说,酣畅淋漓之处常常与文字交融而不能自已,那种旺盛的表达欲望与表达过程的顺利前所未有,但只是昙花一现,终在兵荒马乱的高三弃绝种种以倒戈,完成形式上的自我安慰。 2005年6月之后,高考败北之后的沮丧难以发泄而踏上旅途,萧索的荒原令她生情,有了几个短篇的轮廓。回家后写下一些无关痛痒的练笔,如《书信》。此文被曲和称之有沈从文的风骨,令堇年内心哗然,也有欣喜。 2006年,写下第一部长篇《大地之灯》。 自发表《远镇》以来长期供稿于《岛》《最小说》,已颇具争议。郭敬明曾在hansey出走柯艾时把七堇年看作是他团队的核心成员。 单行本 大地之灯新版 《大地之灯》长篇小说(2007.1,长江文艺出版社)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 小说散文集(2007.11,长江文艺出版社) 《少年残像》中篇小说(pook2系列)(2008.1,长江文艺出版社) 《澜本嫁衣》长篇小说(2008.12月,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品年表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在路上》(2004年5月,《第六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 《幻听》 《故城》 《昨天》 《北方》(2004年8月,岛第一辑) 《远镇》(2004年10月和2004年12月,分上下连载于岛第二辑和第三辑) 《睡在路上》(2005年2月,岛第四辑) 《书信》 《花朵之蓝》(2005年12月,岛第六辑) 《冰是睡着的水》(2006年5月,岛第七辑) 《春别》(2006年11月,最小说第一辑) 《大地之灯》(2007年1月,单行本) 《灯下夜祷》(2007年1月,最小说第三辑) 《少年残像》(2007年3-6月,分上、中、下、终连载于最小说第五-八辑) 《薄奠》(2007年6月,最小说第八辑)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 内封面 《孙悟空的迷你裙》(2007年1月 moy 第七期) 《流景闲草》(2007年7月,最小说第九辑) 《北之零年》(《少年残像》番外)(2007年8月,最小说第十辑) 《我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旁》(2007年9月,最小说第十一辑) 《江河梦》 《为了忘却的纪念》(《被窝是青春的坟墓》自序)(2007年10月,最小说第十二辑) 《蓝颜》(2007年11月,最小说第十三辑) 《城事》(2007年11月,岛第九辑)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2007年11月,单行本,收录未发表的《札记》) 书封面 《七,给世界上另外一个我》(2007年12月,最小说第十四辑) 《少年残像》(2008年1月,单行本) 《你的名字叫红》(2008年1月,最小说第1期) 《夜殇》(2008年2月,最小说第2期) 《月光下我记得》(2008年3月,岛第十辑) 《幻世》(2008年4-6月,分一二三连载于最小说4-6期) 《再见敦刻尔克,再见》(2008年4月,最小说第4期) 《地震在别处》 《昨日以前的星光》(2008年7月,最小说第7期) 《沉默如谜的呼吸》(2008年8月,最小说第8期) 《一束河流》(2008年9月,最小说第9期) 《九月》(2008年9月,最小说第9期,最小说卷首诗) 《如果天空不死》(2008年10月,最小说第10期) 《碧云女子》(2008年11月,最小说11期) 《澜本嫁衣》(2008年12月,单行本) 《是的,是的》《云荷》(2008年12月,最小说两周年纪念特刊) 《双生记》(2009年1月最小说) 《Remember,darling上》(2009年1月最映刻) 《Remember,darling中》(2009年2月最映刻) 《Remember,darling下》(2009年3月最映刻) 《宇宙》(2009年4月最小说) 《大地之灯》(2009年5月再版) 《与君书》(2009年6月最映刻) 《生如夏花》(2009年8月最小说夏日特刊) 《赋得永久的人间》(百度七堇年吧刊《Se7en》第三期) 就是这么多了 如果还要详细的话 就看百度百科的七堇年词条和百度贴吧七堇年的贴吧吧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我个人偏好澜本嫁衣
9,七堇年有哪些书。
《大地之灯》长篇小说(2007.1,长江文艺出版社)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 小说散文集(2007.11,长江文艺出版社)
《少年残像》中篇小说(pook2系列)(2008.1,长江文艺出版社)
《澜本嫁衣》长篇小说(2008.12月,长江文艺出版社)
《尘曲》小说散文集(2010年.10月,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4年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
《在路上》(2004年5月,《第六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
《幻听》
《故城》
《昨天》
《北方》(2004年8月,岛第一辑)
《远镇》(2004年10月和2004年12月,分上下连载于岛第二辑和第三辑)
2005年
《睡在路上》(2005年2月,岛第四辑)
《书信》
《花朵之蓝》(2005年12月,岛第六辑)
2006年
《冰是睡着的水》(2006年5月,岛第七辑)
《春别》(2006年11月,最小说第一辑)
2007年
《大地之灯》(2007年1月,单行本)
《灯下夜祷》(2007年1月,最小说第三辑)
《少年残像》(2007年3-6月,分上、中、下、终连载于最小说第五-八辑)
《薄奠》(2007年6月,最小说第八辑)
《孙悟空的迷你裙》(2007年1月 moy 第七期)
《流景闲草》(2007年7月,最小说第九辑)
《北之零年》(《少年残像》番外)(2007年8月,最小说第十辑)
《我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旁》(2007年9月,最小说第十一辑)
《江河梦》
《为了忘却的纪念》(《被窝是青春的坟墓》自序)(2007年10月,最小说第十二辑) 《蓝颜》(2007年11月,最小说第十三辑)
《城事》(2007年11月,岛第九辑)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2007年11月,单行本,收录未发表的《札记》)
《七,给世界上另外一个我》(2007年12月,最小说第十四辑)
2008年
《少年残像》(2008年1月,单行本)
《你的名字叫红》(2008年1月,最小说第1期)
《夜殇》(2008年2月,最小说第2期)
《月光下我记得》(2008年3月,岛第十辑)
《幻世》(2008年4-6月,分一二三连载于最小说4-6期)
《再见敦刻尔克,再见》(2008年4月,最小说第4期)
《地震在别处》
《昨日以前的星光》(2008年7月,最小说第7期)
《沉默如谜的呼吸》(2008年8月,最小说第8期)
《一束河流》(2008年9月,最小说第9期)
《九月》(2008年9月,最小说第9期,最小说卷首诗)
《如果天空不死》(2008年10月,最小说第10期)
《碧云女子》(2008年11月,最小说11期)
《澜本嫁衣》(2008年12月,单行本)
《是的,是的》《云荷》(2008年12月,最小说两周年纪念特刊)
2009年
《双生记》(2009年1月最小说 )
《Remember,darling上》(2009年1月最映刻)
《Remember,darling中》(2009年2月最映刻)
《Remember,darling下》(2009年3月最映刻)
《宇宙》(2009年4月最小说)
《大地之灯》(2009年5月再版)
《与君书》(2009年6月最映刻)
《生如夏花》(2009年8月最小说夏日特刊)
《赋得永久的人间》(百度七堇年吧刊《Se7en》第三期)
2010年
《尘曲》 (小说散文集 2010 年10月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11年
《七步成篇》(2011年1月至4月《南方都市报》专栏)
《尘曲精装版》(小说散文集 2011年4月 浙江文艺出版社 )
《七夜谈》(2011年7月《鲤·偶像》小说)